公眾參與程序是一種"具有功能意義的合法化程序"。一方面,公眾參與有助于提升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公眾參與可以化解城市規劃所面臨的合法性危機,能夠為城市規劃提供合法性的基礎。當公眾參與成為一項法律制度以后,規劃機關為了確保城市規劃的"合法律性"必須按照法規范的要求展開參與活動;同時,規劃機關常常基于現實的考慮開展更多的參與活動,以促進規劃的"合法性"。
本書分別探討了"基于法規范要求"和"基于現實考慮"的前提下,確定城市規劃中的公眾參與參與事項、參與主體、參與方式和參與效力的不同方法。并且結合個案指出,適當的參與機制應當在確保"合法律性"的基礎上,盡量追求程序的"合法性"。
陳振宇 1980年出生于江蘇省海門市。2003年和2006年在華東政法大學(原華東政法學院)分獲法學學士和法學碩士學位;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2007年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赴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中國法研究心(TheChinaLawCenteratYaleLawSehod)開展學術研究。2009年7月
導論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二、關鍵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的現狀
四、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五、研究的方法
及時章 公眾參與程序的制度現狀
及時節 城市規劃的體系
一、城市規劃與相關規劃的關系
二、城市規劃的層次
三、城市規劃的階段
第二節 法規體系與公眾參與條款
一、城市規劃的法規體系
二、公眾參與條款的界定
第三節 公眾參與程序的制度規定
一、規劃編制階段
二、規劃確定階段
三、規劃實施階段
四、規劃修改階段
小結 我國公眾參與程序的評析
第二章 公眾參與程序的歷史演進
及時節 美國公眾參與程序的歷史演進
一、發展階段
二、歷史背景
第二節 我國公眾參與程序的歷史演進
一、發展歷程
二、歷史背景
第三節 我國公眾參與程序的演變特點——基于比較的視角
一、由裁量到羈束
二、由地方到中央
三、社會活動的促動
四、規劃理論與實踐的推動
小結 我國公眾參與程序的生成路徑
第三章 公眾參與程序的價值研究
及時節 研究的角度
一、程序價值研究的基本模式
二、本文研究的角度
第二節 公眾參與程序的一般價值
一、理論分析
二、實證研究
三、小結
第三節 公眾參與程序的特殊價值
一、城市規劃的特性
二、城市規劃的特性與合法性危機
三、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合法性的基礎
小結 公眾參與程序的定位
第四章 公眾參與程序的運行機制
及時節 基于法規范要求的公眾參與機制
一、法律框架內的公眾參與機制
二、參與事項的確定
三、參與主體的選擇
四、參與方式的運用
五、參與效力的斟酌
第二節 基于現實考慮的公眾參與機制
一、基于現實考慮的原因和基本做法
二、參與事項的確定
第五章 公眾參與程序的司法保障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致謝
及時章 公眾參與程序的制度現狀
本文將城市規劃中的公眾參與程序界定為城市規劃過程中那些具有開放性的、公眾可以介入其中,并能對規劃決策有所影響的程序。換句話說,只要有非政府的公眾介入的規劃過程都是本文的研究對象。對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程序進行深入探討的前提是對我國目前公眾參與程序的現狀能夠有充分的認識,本章主要借用規范分析的方法對我國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程序的制度現狀進行的描述并作簡單評析。
及時節 城市規劃的體系
對于法學專業的研究者而言,城市規劃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所以在開始描述我國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程序的現狀之前,有必要對城市規劃的體系做一個梳理。
一、城市規劃與相關規劃的關系
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是對城市土地的用途作出預見性的安排,在我國具有控制土地用途的規劃形式除了城市規劃以外,還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這些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關系大體如圖表2所示:
從圖表2可以看出,位于我國土地用途控制體系及時層次的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任務是將所有土地的用途劃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個部分;第二層次是城鎮體系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的任務是對在經濟社會和空間發展上具有有機聯系的城鎮群體進行統籌安排;一個層次包括城市規劃、鎮規劃和鄉村規劃,這些規劃的任務是進一步確定特定區域內土地的用途。其中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和鄉村規劃統稱為城鄉規劃,都屬于《城鄉規劃法》調整的范圍,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由《土地管理法》(1986)進行調整。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規劃與其他規劃形式的主要區別在于規劃區域的不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比城市規劃涉及區域的范圍要廣,城市規劃是這兩項規劃的具體化;城市規劃與鎮規劃和鄉村規劃處于同一層次,是控制不同區域土地用途的規劃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