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指導,及時版于2006年出版,一共印刷了6次,市場反應較好,故跟作者商榷推出第二版,本版增補了一些案例,修訂了原書中的部分內容。體例保持不變。
梁慧星,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1944年1月出生,四川青神人。1966年畢業于西南政法學院。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民法碩士學位。1985年一1988年擔任《法學研究》雜志副主編,1988年晉升研究員,擔任民法室主任,1990年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現任《法學研究》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著作,獨著:《民法》、《中國民法經濟法諸問題研究》、《民法學說判例與立法研究》、《民法解釋學》、《民法總論》、《裁判的方法》、《粱慧星文選》:舍著:《合同法》、《經濟法的理論問題》、《民法債權》、《物權法》、《中國物權法研究》;主編:《民商法論叢》、《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書》、《為權利而斗爭》、《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
一、引言
二、學位論文的選題
三、學位論文的資料
四、學位論文的結構
五、研究方法
六、學術見解
七、文章
八、社會責任
九、結語
附錄:
怎樣學習法律?
一、引言
(一)寫作方法的意義
先談方法的重要性。德國著名哲學家、邏輯學家阿·邁納(Albert Menne 1923一 )于1980年出版《方法論導論》一書。書中指出:凡事均離不開方法,科學更是如此。例如要建造一個小屋,必須考慮三個問題:及時是確定目標:在什么地點、建造什么用途的、什么樣的小屋;第二是條件:建筑材料、工具、資金、場地、官方許可、道路、生活用品的供給等;第三是實現目的的方法,方法的含義是:在給定的條件下,為達到目的所采取的行動、手段、方式。但方法的重要性,無論在現實生活中或者科學研究中,都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見阿·邁納著:《方法論導論》,王路譯,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5~6頁)
在科學研究領域,常常評價一個人是否具有科學研究能力,或者評價其科學研究能力的高低。我們很少考慮:科學研究能力究竟是由哪些內容構成的?換言之,科學研究能力包括哪些內容?有一種誤解,認為知識就是能力,知識越多,能力越強。但是,我們也發現這樣一種人:他們具有豐富的、廣博的知識,卻不會寫文章,特別是不會寫學術研究論文,甚至不會講課。他們的知識雖多,卻不會運用。學生議論某個教員,肚子里面知識不少,就象茶壺煮湯圓,倒不出來。這樣的人,只能做資料工作。他們究竟缺少什么?他們缺少科學研究能力。
按照我的經驗,人文科學研究的能力主要是三部分:中文寫作能力、外語(至少是閱讀、筆譯,能夠聽說譯寫更好)能力、方法。方法包括寫作方法、研究方法等。有人會問,方法難道不是知識?我的回答是:方法也是一種知識,但方法不是一般的知識,它是運用知識和獲取知識的知識。
談論寫作方法,我們會想到這樣的現象:一些著名作家、文學家往往沒有上過中文系,而許多中文系畢業生反而成不了作家。講授中文、文學、小說寫作課的教師,不少人寫不出文章、寫不出小說,至少是成不了大作家。而大作家如魯迅、郭沫若,卻沒有上過中文系。這不能說明方法不重要,而是方法并不是只有在課堂上才能學到,還可以在閱讀中學,在寫作中自己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