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3版)》是一本跨文化心理咨詢技術理論原創作品。作者吉沅洪教授,是擁有中國本土文化背景和日本心理學受訓背景的跨文化心理治療專家。全書以通俗的語言和具體的案例,系統而前沿地介紹用樹木投射法進行人格測試的理論基礎、新研究進展、具體測試和治療方法,并側重于測試材料、提示語、測試系統的解釋等測試的具體實施技法的介紹,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大量圖示,讓讀者詳細地了解并熟練掌握這一技術。 長期以來,我國心理學專著以大量引進歐美日理論專著為主,少有能夠反哺國外的理論作品?!稑淠?mdash;人格投射測試》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國內原創心理學專著。該書曾于2007年、2011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1版、2版,是一部經受了市場檢驗的心理學專著,其在心理治療專業領域擁有無可撼動的地位。
本書適用于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從業人員及研究者、學生,對跨文化心理研究感興趣的研究人員,也適合于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大眾讀者。
《拼貼畫心理療法》是我國首次正式引進出版的有關“拼貼畫心理療法”( collage therapy)的理論專著。該書有日本拼貼畫心理療法創始人森谷寬之教授所撰寫。全書共分兩卷七章,分別介紹了拼貼畫心理療法的起源、理論背景和拼貼畫心理療法的操作步驟、作品的解釋方法、評價體系以及獨具特色的咨詢案例。非常適合心理咨詢師、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師和學生閱讀。也適合從事人才測評等相關專業的讀者閱讀。
暢銷十年 升級新版
《樹木—人格投射測試》自2007年出版至今已有十年。十年間,該技法在中國的廣泛推廣和應用,使它已告別了“新技法”的標簽。值此出版十周年之際,重新修訂推出的作品,有一些“新內容”和大家分享:
1.提供新的理解視角
從系統性的、整體的角度來欣賞并理解“一棵樹”。
2.傳遞新的應用視角
從發展性的、積極的角度來欣賞并植育“一棵樹”。
3.分享新的研究視角
從本土化的、延展的角度來推進并研究“一棵樹”。
《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3版)》是暢銷心理咨詢專著《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的全新第3版。該書出版十年,累積印刷十次,可見其社會影響力之大。
新穎有趣的表達方式 便捷安全的解釋方法
“拼貼畫心理療法”是森谷寬之教授結合美術拼貼畫的藝術價值和箱庭療法的操作經驗開發的一種全新的心理治療技術。它的形式十分有趣:只需剪下圖畫、照片或文字,粘貼到底紙上,即完成了作品。這是一種適合不同文化背景、年齡段、精神狀態的來訪者的安全、便利、實用的操作方法。
吉沅洪
日本名古屋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士、日本立命館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西化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投射心理測試、表達性藝術心理治療和跨文化臨床心理學。出版有專著《樹木—人格投射測試》《圖片物語——心理分析的世界》和譯著《風景構成法》等。
第3 版序——十年回首,重新認識“一棵樹” / 1
第2 版序——樹木—人格測試的便捷與高效/ 1
第1 版序——“樹木—人格測試”開啟中國化/ 1
及時章方法的起源與發展/ 1
及時節本書采用的方法/ 2
第二節投射法的展望/ 3
第三節整體統合/ 6
第四節繪畫法的優點/ 12
第五節作為理想繪畫主題的“樹” / 13
第六節樹木畫測試/ 16
第七節HTP 測試/ 24
第八節變法/ 30
第二章測試的整體設計及其解釋系統/ 38
及時節材料、指導語/ 38
第二節樹木—人格測試的解釋系統/ 42
第三章空間與樹/ 45
及時節畫紙的空間區分/ 45
第二節畫紙上的位置和樹木的尺寸/ 57
第三節傾斜的方向/ 72
第四節樹木三個部分的均衡/ 76
第四章樹的類型/ 80
及時節樹木的整體構造和基調的性質/ 80
第二節種類所決定的樹木形態/ 85
第五章筆畫和線條的性質/ 112
第六章樹的部分/ 117
及時節樹冠、樹枝/ 117
第二節樹干/ 148
第三節樹根/ 164
第四節地面/ 172
第七章特殊標記及其他/ 181
及時節陰影/ 181
第二節特殊標記/ 190
第三節附加性記號/ 221
第四節風景/ 229
第五節兩棵以上的樹/ 232
第八章成套測試和實例/ 237
及時節成套測試/ 237
第二節成套測試的實例/ 241
附錄/ 258
文化和神經癥癥狀關系的日中比較研究/ 258
木景療法/ 267
從樹木—人格測試來理解老年人心理/ 276
樹木—人格測試問題特征指標在新生心理普查中的應用/ 292
大學生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的信效度分析/ 301
Jung 空間象征圖式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的驗證研究/ 310
樹木—人格測試及其變法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的運用/ 322
參考文獻/ 337
封面故事/ 342
......
第3 版序——十年回首,重新認識“一棵樹”
2007 年4 月,《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1 版)》作為黃希庭先生主編的“實用臨床心理學書系”系列之一正式付梓。在第1 版的編輯推薦中曾寫道:“系統而前沿地介紹用樹木投射法進行人格測試的理論基礎”——樹木—人格投射測試初次引入的時候的確是一個相當新穎的技法。雖然投射測試的研究和應用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了,經典如羅夏墨跡測試和主題統覺測試,直到今天依然在臨床和實踐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不過這些傳統經典測試往往內容豐富、體系龐雜,學習起來需要相當的理論基礎和大量的臨床實踐,對于非臨床心理學的學習者們來說實在很難觸及。對比有著諸多圖版和繁復分析指標的兩大經典,“請畫一棵樹”這樣的投射測試,不僅形式新穎,更因其簡單樸實的施測材料和相對簡明的分析方法,易為學習者們所接受。在當時這種很有點“小清新”風格的投射測試在介紹中往往被冠以“新技術”之名;不過每位看過這本書的讀者都知道,這種方法其實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了。瑞士心理學家科赫(K. Koch) 于1948 年提出了樹木畫測試(Baum test,英譯為Tree Test);巴克(J. Buck) 于同年提出了房樹人測試(House-Tree-Person Test,簡稱HTP),以樹木為主題或主題之一的投射測試,開始漸漸受到臨床及相關研究的矚目。20 世紀70 年代,樹木—人格測試引入日本,并在臨床和研究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探索。時至今日,樹木—人格投射測試作為臨床心理學實踐中非常流行且相當成熟的一種測試和治療方法,也漸為我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界所知。2011 年2 月,《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2 版)》付梓,在簡介中同樣也提到了三個字“新技法”。值得高興的是,這一技法在國內也真正受到了臨床和學界的逐漸關注。從2011 年起,慢慢有了相關的研究和應用的探索,相應的理論基礎和相關技法也逐步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之中。在第1 版發行十年之際,第3 版得以付梓,希望書中的內容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一技法,并在助人工作中有效地加以應用,以充分發揮投射測試的特性和魅力。
誠然隨著這十年間的發展與應用,樹木—人格投射測試已經不再是“新技術”和“新技法”了,但在這里還是想說一說關于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的“新”:
首先,希望能夠帶給大家新的理解視角,從系統性的、整體的角度來欣賞并理解“一棵樹”。在表達性心理治療中,非常強調的是“表達”本身。每一棵樹、每一幅畫,都是畫者的“表達”。除了那些共同的、理論性的分析體系之外,畫者和表達本身,更是我們應該深切關注的。心理測試作為臨床心理士(心理咨詢師) 必須學習的內容,其目的并不單單是為了學會做測試,而是通過測試更好地了解我們關注的對象。正所謂“一個成功的投射測試一定是一個有效的治療”,發揮治愈效果的并不是測試本身,而是投注于測試中的“表達的”來訪者和“接納的”咨詢師。每一棵表達的“樹”,都與繪畫者的內心世界緊密聯接;對每一棵樹的“表達”,都需要與繪畫者本身相聯系,整體地、系統地來看待。也即是說,我們不僅要看到“表達”的樹,也要看到抒發這個“表達”的人,任何對樹木—人格測試的分析、解讀,都不應該脫離繪畫者本身的表達,繪畫者本身的世界才是他表達的根源。也正因為這樣,我們在理解任何一幅作品的時候,都不能單純地按照操作手冊上列舉的條目一一對照,更應該試著在積累和思考的前提下,以整體且系統的角度來理解每一幅作品,理解每一幅作品獨有的表達,理解每一個獨特的繪畫者。
其次,希望能夠給大家傳遞新的應用視角,從發展性的、積極的角度來欣賞并植育“一棵樹”。作為一種相對比較容易學習的投射測試技術,樹木—人格投射測試應用的范圍相當廣闊,從一開始引介的心理臨床的視角之外,該項技術也逐漸被引入招聘選拔等應用性的領域,并往往以半結構式面試的形式出現。就目前的應用情況而言,一般在已有的采用投射測試的招聘選拔中,投射測試的結果往往作為參考性的信息而非決策的核心依據。一方面是由于測試方法本身原因,經典投射測試由于分析方法過于龐雜難以普及,而且在實際應用中也需要施測者具備相當的專業素質才能進行,因此這些方法目前的應用范圍還是十分有限的。不過隨著對投射測試研究的開展,其信度(測驗結果的一致性、穩定性及性) 和效度(測試的有效性和性) 也在不斷提高,人格測試或將成為招聘選拔中的一個有效方法;另一方面,投射測試是與受測者當前的狀態緊密結合的,不能單憑一次、兩次的測試就單純地推定繪畫者的人格。正如前文所說,樹木其實是繪畫者的“表達”,我們需要關注更多的是表達者本身。誠如加藤清先生所言,“要充分把握來訪者的‘此時此刻’,不要為了實施測試而測試,這是很重要的”。(見本版附錄《木景療法》) 因此,非常希望無論在何種領域應用樹木—人格投射測試,都應抱持發展性的、積極的視角來看,更多地去發現“一棵樹”的成長點和希望所在,更好地幫助繪畫者來植育“這棵樹”。
再次,希望能夠與大家分享新的研究視角,從本土化的、延展的角度來推進并探究“一棵樹”。樹木—人格投射測試最早在1961 年由京都大學醫學部精神醫學教研組的學者們引入日本,隨后開展了眾多的研究與應用實踐,并不斷結合本國的文化進行探究,至今已有相當豐碩的成果。相對于此,我們的本土化研究和應用其實還處于起步階段,依然有很多工作值得去做。雖然同為東方文化背景,中國人和日本人依然有著很大的差異(參見附錄《文化和神經癥癥狀關系的日中比較研究》)。
堅實的理論研究才能為應用提供更為牢固的基石,本土化的研究方可為實踐奠成豐厚的沃土。有鑒于此,本版附錄特別收錄了部分樹木—人格
投射測試的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孟凡的《大學生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的信度效度分析》,提出樹木—人格測試本身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并伴有顯著的時空差異,在應用時需要結合具體對象開發本土化的分析指標;而在何雯靜的《樹木—人格測試問題特征指標在新生心理普查中的應用》這一同樣參考Denise de Castilla (1994)指標體系對大學生進行的研究中,也發現本土化分析指標探索的必要性。孫紅日、鄧龍霖和陳韻思在《Jung 空間象征圖式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的驗證研究》中提出,Jung 空間象征圖式理論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得到部分驗證,父親空間位置與理論假設相一致,而母親、過去和未來的空間位置與理論假設存在不一致。對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解析的理論基礎之一是榮格(C. Jung) 的空間象征理論,為什么這一理論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沒有得到驗證呢?張力、朱瀅等人(2005) ②曾做了一個相當有名的研究。他們發現在神經水平上,母親也是中國人集體主義自我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西方文化中,自我參照的回憶成績優于其他形式的語義加工,這一記憶優勢可能緣起于自我在內側前額葉(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 的定位;然而中國人的母親參照與自我參照無論在記憶成績上,還是在自我覺知的程度上都非常類似。也即是說在中國人的自我觀中,自我不僅是指自身,也包括母親等重要他人;但在西方文化中并沒有這樣的效應。這或許是孫紅日等人的研究中發現母親、過去和未來的空間位置與理論假設存在不一致的原因之一。鑒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本土化的探究實在是十分必要的。
除對中國大學生展開的研究外,汪為以留學生為對象,探討了《樹木—人格測試及其變法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的運用》,介紹樹木—人格測試在日本以及歐美產生的相關變法,與其他測試相結合施測的可能性;并進一步介紹了樹木—人格測試及其變法與心理測評組合,在司法領域、醫療臨床以及學校臨床領域的應用可能性。此外,劉妮的《從樹木—人格測試來理解老年人心理》,探討了老年人繪畫的樹木畫特征以及通過這些特征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對老年人的樹木畫進行了十分具體的探究,強調在進行心理援助時要走進他們的世界,用他們的語言進行交流,傾聽老年人的訴說,用共情的立場、純粹的心態去傾聽并理解老年人。有鑒于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的今天,這一研究對如何有效地開展老年人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援助是很有意義的。
還是想重申一下:“一個成功的投射測試一定是一個有效的治療。”真摯地希望本書給從事心理臨床的專業人士帶來一些幫助,同時也給心理學愛好者帶來一些啟示。
吉沅洪
于日本京都2017 年紫陽花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