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味道》是著名文化學者李書崇先生耗數年之功完成的一部美食筆記。詳述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美食文化。作為一位生長于成都的美食家,作者目光不僅局限于川菜一隅,而是旁征博引,夾敘夾議,有史料有觀點,有逸聞有親歷;將以食為天的東方民族精神揮寫得淋漓盡致。本書為讀者了解中國飲食文化、感受美食魅力、領略美食家風采提供了一個上佳范本。
一本書品完百菜千肴,一本書通曉美食文化。一堂足可傳家中華美食文化課。
美食、美饌、美器,色香味俱在。吃出文化,活出精致。
旁征博引、夾敘夾議,有史料有觀點,有逸聞有親歷,將食之道上升為天之道,將中饋上升為家國,將以食為天的東方民族精神揮寫得淋漓盡致。
流沙河、黎鳴、阮芳賦、龔明德誠摯推薦
李書崇,著名文化學者,作家,性學家。
關注自然、文明、生態、歷史等宏大話題。
曾在國內首倡建立性學學科,主持翻譯引進了大型學術匯編《性學總鑒》。
主要作品有《性文化簡史》《死亡簡史》《意識形態與烏托邦》等。
001 食之道
005 味之道
011 麥當勞與普通話
017 菜系春秋 魯菜篇
023 菜系春秋 維揚菜篇
027 菜系春秋 川菜篇
033 菜系春秋 粵菜篇
039 五菜安在
045 何謂五谷
051 說 苦
057 說 臭
061 說 麻
065 惡 食
071 雅 食
077 野 食
083 妖 食
091 豪 食
097 最是家常味難忘
105 昨日盛宴今不再
113 紅樓宴上無佳味
123 名人與名饌
133 美 饌
141 美 器
149 美 人
159 美酒 女人
165 美酒 男人
175 美 景
183 食 禮
193 歲時食俗
205 粉食點心
213 餐桌上的君臣配伍
223 至味摭拾
231 茗 浴
241 中饋即家國
川菜發源于蜀中,“羌煮貊炙”,羌煮當為肇端,今之火鍋即羌煮現代版。蜀人依岷江降至成都后,始有川菜。《華陽國志》謂蜀人“尚滋味,好辛香”。
岷江沖積扇形成的川西平原,為蜀人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食材,所缺唯海鮮,陸上所產則應有盡有,且質地上乘,秦人譽為天府之國。至唐,成都與揚州鼎立天下,有“揚一益二”之說。
蜀人所食,滋味而外并重辛香——早在中國出現海椒之前,就有嗜辣的口味了。海椒原產中南美洲,15世紀傳人歐洲,明末始見于中國(文字記載首見高濂《遵生八箋》)。
晉人左思《蜀都賦》有句“邛杖傳節于大夏之邑,蒟醬流味于番禺之鄉”——這是漢武使臣唐蒙的調查報告:川西臨邛的竹杖遠銷到了今之阿富汗;而蜀中蒟醬已在嶺南大受歡迎。
蒟醬,以胡椒科植物蔞葉果制成,色黑,味辛辣。這便是當時的香辣醬。
秦人滅蜀后,“天府之國”歷經中原無數次劫掠,尤其是張獻忠滅絕性屠殺,蜀人幾至無存,四川成為移民大省。然而尚滋味,好辛香的習俗得以傳承下來,尤以五方雜處的成都最為顯著。
川菜之珍,首推百姓家食。民間制菜,調味手法獨特,味型變化多端,其中魚香、怪味、荔枝、椒麻、煳辣、姜汁等味,皆其他菜系所無,因而川廚自詡“百菜百味,一菜一格”。而其所取食材,大抵普通、價廉之物。所以蜀中美饌美味,多為全民共享,此點最是難能可貴。
川菜中若以品位論高下,則館菜(面向社會大眾的飯館、酒店菜品)如像紅油雞塊、魔芋燒鴨、蒜泥白肉、豆瓣魚之類為其典型。
往上是公館菜,即富貴人家、官僚名流家食,又略高一籌。遠至相如文君當壚賣酒時的菜肴,直至楊升庵、李調元所力薦,林山腴、李劫人所嗜食,都可以歸入公館菜之列。
林冰骨家廚做回鍋肉,民國省長鄧錫侯聞聽后即派家人持飯盒前往討要,足見烹制之精。
然而,味道綿長的家常菜——純正家居經典菜品,才是川菜較高境界。
由于川菜強烈的民本因素,致使它的烹法簡單明了,無非小煎小炒、干煸干燒;蒸、燉、腌、拌助之。其間絕無噴點法國紅酒炆一炆、抹點魚露爊一爊之類花頭。
急火短炒,那就是不過油、不換鍋,調料現兌,火功勺功全在手上,幾十秒鐘成菜,可謂瞬間藝術。
欲知川菜,不論何時何地,不看他“川味正宗”“成都名廚”招貼,堂上落座,先點個肝腰合炒、魚香肉絲,頃刻便知廚下路子正與不正。
要是魚香肉絲中居然吃不出泡海椒茸,肝腰合炒看不見片與花的刀口刀面、老嫩失當、蒜蔥姜入的是小料子,那定是草臺班子無疑——廚子是在野雞培訓班學了兩月結業,自己在雜貨攤買一頂一尺高的大廚帽子戴上,就開始行走江湖了。
現今全國到處都有“川廚大師”主理的飯館,記得甚至在新疆喀什附近,都見到過“成都正宗川菜館”……
川菜精髓,是在四川百姓餐桌上,這是無法移植的主要原因。幾千年前中原就知道好的姜在蜀中,《呂氏春秋 本味》引伊尹說商王曰“和之美者,陽樸之姜”,陽樸在蜀郡。連曹操也知道,光有魚,沒有蜀姜來烹也枉然(見《方術傳》)。
可見味不離鄉土。
八年抗戰,教授聞人紛紛避至西南后方,一旦與川菜相遇,便終生不忘,常常夢回柴門,再品川味。如上海何滿子、北京吳祖光之流,莫不如是。他們的思蜀,與千百年來所有曾經入蜀的游子一樣,終生難棄。宋陸游歸山陰故土后,作《思蜀》寄情:
老子饞堪笑,珍盤憶少城。
流匙抄薏飯,加糝啜巢羹。
栮美傾筠籠,茶香出土鐺。
西郊有舊隱,何日返柴荊。
放翁念念不忘者,甑子干飯、米湯煮苕菜、木耳炒肉、砂罐煎茶!此百姓家食也!
20世紀80年代伊始,經濟大潮驟起,沿海風氣演為時尚。內地跟風,剃頭鋪改名發廊,飯館粉飾成酒樓,川菜也與時俱進地下海了。
川菜之敗,正在它“放眼世界”“搶占商機”。為了迎合市場,業界掀起了去鄉土化、去平民化運動,紛紛打出“新派川菜”“創新川菜”招牌。在高端宴席上,更以“科學的”低油、低鹽、低刺激味型菜式相標榜。
這是川廚的自我閹割行為:川菜中出現鐵板燒、錫紙包就是創新?不用醬油用蠔油就是新派?餐前送一杯檸檬水清口,就要人家六十元服務費,這社會是在鼓勵人吃票子而不是吃飯。
現今即使在成都本土,飯館的菜單上也很難看到鹽煎肉、粑豌豆肥腸湯之類菜品了。一是因為這些傳統經典菜品利薄,老板有所不為;再是價錢給夠了,廚子還未必會做——廚界師道也已崩壞很久了。
1988年在北京時,某次學人宴集,好像在三里河厚德福飯莊。席間說起老厚德福的豫菜當年如何如何,眾意以為今不如昔。
臺灣陳鼓應教授在我座右,傾談中我對他說:“如有機會去成都,我請您品正宗川菜。”
豈料陳公竟然反問:“成都有正宗川菜嗎?”
聽到這大跌眼鏡的應答,及時反應是他無知。教授隨后緩緩道來:“廚界真有本事的人,不是去了香港、臺灣,便是去了美國。只有在那里,他們還不做假……”這第二反應是:陳教授真跩!
多年過后,方知陳公所言不無道理,雖說臺灣、美國的川菜未必就正宗,但是廚界在本土社會欺師滅祖的事卻在在有之。現下業界擅長之事是噱頭,什么生摳、黃喉、粥底,重慶推出有“燒雞公”“胖媽爛火鍋”,一看招牌就令人皺眉,惡俗得反胃。
川菜一息尚存,存于底層市井、存于偏遠之地,正所謂“禮失,則求諸野”。2008年駕車去涼山雷波縣,途經犍為與沐川間的小鎮舟壩,就近在路邊小店用餐。隨意點了兩個菜:火爆肥腸、姜汁熱窩雞。一嘗,味道醇厚,頗見功力,滿意而去。
回程中若有所思,決定再顧其店。這次點了白油肝片、仔姜肉絲、燒什錦、大蒜鰱魚。細品之下,斷定掌勺者廚藝非凡,定是家學淵源。
雖說吃了美味的蛋不一定要認識下蛋的雞,但是這次一定要結識此君。掌柜說師傅面淺,不好意思相見,我等一再敦請,才扭扭捏捏出來了——竟是一位豐腴貌美的女子!人如其菜,藏于深山。嗚呼!如此菁華,竟至委諸于野!
……
聽他談吃,比真吃更有味,還能喚起食欲,使我愈聽愈餓。
——流沙河(詩人,著名學者)
這是一部所有知味的中國人、以及全世界所有愛好中國美食的女士們、先生們都應該讀的書。
——黎鳴(當代著名哲學家)
書崇先生不僅是的性學家,還是的美食家。讀他的《人間味道》真是一種享受。
——阮芳賦(世界知名性學家,美國性學科學院奠基院士)
書崇談美食的這部書,不僅把“舌尖上”的人生享受用滋滋美味具體呈現,他的一手好美文也真讓讀者流連不已,我是把《人間味道》當作梁實秋《雅舍談吃》之升級版來品咂的。
——龔明德(四川師范大學教授,讀書界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