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口述史》以豐富的圖文,讓辦刊人員講述雜志創辦二十年來種種秘聞趣事,從內部工作人員的視角看這群媒體人為一本雜志所付出的心血:元老級的創刊人孫冕、封新城講述《新周刊》的創刊經過以及對其精神之新銳的回溯;陸續入職的記者、攝影師講述自己有關這本雜志的點滴記憶——為它奮斗、為自己追夢的種種美好與辛酸。
這批人,他們或選擇繼續留守,或帶著《新周刊》的基因去往人生的另一場旅程。在他們的回憶性文字中,《新周刊》的二十年,不僅記錄著一個時代的體溫,也同樣留存著他們的青春熱度。
《新周刊》雜志社,《新周刊》,創刊于1996年8月18日,歷經十余年發展,已成為中國社會變遷的敏銳觀察者與記錄者。 《新周刊》始終保持對社會潮流動態的高度敏感,彰顯無情解構的犀利風格,并開創多種全新傳媒報道模式,"中國新銳的時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國期刊市場上具代表性和輿論影響力的雜志之一,是讀者眼中暢快淋漓的"觀點供應商",媒體同行和創意工作者眼中的"話題發源地",商家及投資人眼中不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庫"。
編輯部的故事
孫冕 :《新周刊》的前世今生
封新城 :我創建了它,它塑造了我
韓松 :生活是這般美好——關于《新周刊》的一些回憶
劉胄人 :《新周刊》一定能做得更好!
陳艷濤 :錯過了好的時光,趕上了下次起航
張妍 :飯堂里的《新周刊》
周可 :一地雞毛《新周刊》
肖鋒 :兩個《新周刊》——致一本雜志的二十大壽
龔曉躍 :一些亂七八糟的記憶
鐘宇輝 :靜水流深年
陳若云 :不向無趣的生活妥協
嚴志剛 :"控訴"《新周刊》
周樺 :那些年我們又愛又嫌棄的《新周刊》和自己
劉毅 :我和《新周刊》
李國慶 :新周同學會
裴諭新 :剪一段廿年時光,注解《新周刊》
朱坤 :年荷爾蒙,年多巴胺
未來 :告別的聚會
李冬莉 :什么是好工作?
夏楠 :生命中的你
侯虹斌 :《新周刊》,就算我曾經蒼老,現在也風華正茂
張向東 :那些不變的東西,才是謎底
曉白 :從來沒有離開過的……《新周刊》
阿燦 :入《新周刊》記
陳漠 :下黑白棋的奧賽羅
黃俊杰 :我在《新周刊》學到的件事
胡堯熙 :拖稿這種事,大家都能理解
胡斐 :編輯部的日常
朱慧憬 :十年好時光
何雄飛 :和一群有趣的人,做點有趣的事
佟佳熹 :一群人在某個年代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
潘運濱 :出租車司機的故事
鄺新華 :如何成為《新周刊》里沉默的大多數
金雯 :在《新周刊》,沒有個性不可活
于青 :《新周刊》不討好任何人
趙鋼 :我和《新周刊》年的緣分
文莉莎 :一個可以讓人任性的地方
丁曉潔 :怪人俱樂部
唐元鵬 :她給我一場機遇,我唯有盡力而為
李偉 :雜志是實在的
郭小為 :@好奇心 故事未完,美好待續
鄧娟 :當我寫不下去時,我開始想排比句
趙淥汀 :@新周刊 很多人抱你大腿,我卻想著如何不拖你后腿
曹園 :一切都彌足珍貴
邱詩霖 :大人生活里的孩子們
宋爽 :那些早晚安語的共鳴
譚山山 :我在《新周刊》的日子 一只貓的虛(zhen)擬(shi)訪談
何樹青 :See you again
"我與《新周刊》 "名人訪談
張伯海 :年前我就盯上《新周刊》了
于丹 :帶一本《新周刊》走上旅途
白巖松 :《新周刊》就是一群老小孩
竇文濤 :我曾是《新周刊》的助產士
張頤武 :《新周刊》送給你的東西永遠是奇怪的
葉永青 :雜志沒談成,我們成了一生好的朋友
劉小東 :《新周刊》幫我打開了和社會溝通的那扇門
黎瑞剛 :自說自話的《新周刊》
黃磊 :征服和悲憫,這兩件事都很《新周刊》
田沁鑫 :他唱的依然是蒙古歌曲"鴻雁向南飛"
孟非 :我不是跟每一本雜志都關系那么好的
楊瀾 :一群有創造力、有趣的人
史航 :那時候他們真聰明
胡智鋒 :《新周刊》是精英知識分子的社會批判
附錄
《新周刊》二十年大事記(一)
《新周刊》員工名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