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因緣不成熟、客觀條件不充分、環境無法被改變的時候,各種危機就會顯現:矛盾、糾葛、爭斗、不平衡……這些行為衍生出來的負面情緒,有如萬蟻噬心,混淆你對當下的正確判斷,同時羈絆住你前往光明與幸福的腳步。為什么會這樣?覺真法師在《一念之中》中提到問題的根本所在:一個人,他想什么,他就會去做什么。他做什么,就是他的行為。他的行為,就是他的命。所以,一個人的命運,就是他的所想、所作、所為。如何改變命運?覺真法師在書中將從“生命”“生存”“信仰”三個方面入手,不但務實且務虛地幫助你認識生命,解答生存方面的困惑,更幫你心安之處——信仰:在內心的“天堂”建立健康的生命內視、內循環,這樣便能回歸本源、本位,獲得生命的大圓滿。
一切在你自心。
覺真法師幫你建立健康的生命內循環:
◎運氣從良好的人際關系中來,運由心生。
◎未悟時,處處向人。若能自向,方能自悟。
◎動力從何處而來?從善根而來,從自身的心靈而來。
◎人的健康是心安。的心安是自凈其意。
◎有信仰的人,是平靜的人。平靜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
◎什么是善?善就是對一切生命的尊重,對一切生命的關懷,對一切生命的救護。
◎向無疑處起疑,是聰明;在有疑處斷疑,是智慧。
◎智慧在哪里?在你的本性世界、自性世界--心里。
…………
覺真法師(1933—2015年)
前世界佛教論壇總編輯,香港佛教聯合會宗教事務監督,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副院長,長江商學院、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MBA班講師。
他給世人留下了《大覺歸真》《一念之間》《心的大學》《和諧人生》《感知人生》《有容乃大》《享受人生》《當管理遇到佛學》《素往來》等眾多寶貴著作,為讀者驅散世間迷霧,發現澄明的人生真相,找到心的出路。
序一:一念之間的因緣 / 008
序二:人生難得,佛法難聞 / 014
一念 生命 / 016
當因緣不具備的時候,當客觀條件有許多不可能的時候,當你無力改變環境的時候,你可以改變自心,你可以找到內心的寧靜,你可以在你內心的"天堂"建立一種健康的生命內視、內循環,回歸本源、本位。一切在你自心。心的境界,就是生命的境界。
及時章 生命的智慧 / 018
一個人,他想什么,他就會去做什么。他做什么,就是他的行為。他的行為,就是他的命。所以,一個人的命運,就是他的所想、所作、所為。
◎用心去認識自己,了解生命 / 018
◎做自己的主人 / 027
●關于生命、智慧的睿語 / 033
第二章 愛與生命 / 049
人的較大盲點,是不懂得生命管理。人的較大弱點,是不了解生命、
不尊重生命。人的較大致命傷,是缺少生命關懷。
◎愛的態度與慈悲 / 049
◎生命的意義 / 050
●關于愛、生命、慈悲的睿語 / 054
第三章 寬容、放下與忍耐 / 061
有的人只學會追求勝利,卻沒有學會接受失敗。有的人只學會得到,卻沒有學會放棄。只有懂得接受失敗、告別失敗,懂得放棄、主動放棄,才能馬上成為轉變命運的贏家。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061
◎善待別人,最終還是善待自己 / 062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064
◎一切由緣而生 / 065
●關于寬容、放下、忍耐的睿語 / 067
第四章 離苦得樂的解脫之道 / 078
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就是真正的危機意識。在利見害,在害見利,就走出了危機,壓力就變成了動力,累就化成了輕松。
●關于苦與樂、危機與禍福的睿語 / 082
一念 生存 / 094
人生的本質是苦。可是,人卻容易為樂所迷、為利所惑,不承認苦,或者想盡辦法逃避苦、掩飾苦。只有當人有了苦的覺醒,人才會去尋找離苦得樂的解脫之道。
第五章 如何面對壓力、緩解壓力? / 096
人只有具備輕松、自如應付壓力的能力,才能有快樂、有和諧、有福氣。這才是生命的質量,健康的質量。
第六章 全球磁變 人心也在磁變 / 101
地磁變化引起自然界眾多災變,但更大的危害,是人心浮躁、情緒不安、容易沖動、發火、暴戾、易患憂郁癥,我們需要淡定從容、靜心、安心,約束自己內心的躁動。
第七章 人的本質價值與金錢觀 / 106
世上最窮的人,不是手中沒有錢的人,而是手中除了金錢以外,其他一無所有的人。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但他有無窮的動力,有向上的動力,有向善的動力,那么,這個人窮而不貧。
●關于金錢的睿語 / 112
第八章 人,最不知道的是什么 / 123
管好生命,就是要盡責任。盡什么責任?盡生命角色的責任。所以,管好生命,也可以說首先是管好自己的生命角色。
●關于心的內在動力的睿語 / 129
一念 信仰 / 146
信是正道。正道是人的立身之本,所以,信仰也是人的立身之本。信仰是黑夜明燈,是苦海舟航,是生命的歸屬,是人生的家園。有了這樣的精神支柱,人格、理想才有了源頭,有了根基。
第九章 信仰,信的是什么? / 148
有人格,有理想,人才能強大,人才能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才能體現生命的價值。而這兩者,都離不開信仰,也一定離不開信仰。因為信仰是人格和理想的源頭,也是人格和理想的結晶。
◎什么是信仰? / 148
◎人生三大件 / 149
◎信仰是生命的見證 / 150
◎信仰是心靈的自覺 / 152
◎信仰三寶是正信 / 155
第十章 只知其一,一無所知 / 157
法不孤起,法無自性,自然眾生亦無自性。眾生由緣而生,人亦由緣而生,所以,人也本無自性。既無自性,因為因緣的變化萬端,人的發展成長,就有了無限的可能性。
第十一章 信仰創造和諧 / 164
信仰,正是心靈的財富。心靈的財富,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人生最為寶貴的財富。家庭的和諧,是全家的幸福。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人的幸福。社會的和諧,是全社會的幸福。
第十二章 佛陀 / 171
佛陀帶給人類最珍貴的啟示,簡短地說就是: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覺悟,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這在人類歷史上,及時次揭開了眾生平等的生命要義。
◎佛陀的生日 / 171
◎佛陀的證道 / 172
◎佛陀的啟示 / 173
◎佛陀的舍利 / 174
◎供奉佛指舍利的功德 / 176
第十三章 般若 / 179
般若干什么的?般若就是對治煩惱的。般若就是幫助我們消除業障的。般若就是指引我們走出迷誤的。
◎什么是般若? / 179
◎般若學在中國的弘傳 / 182
◎般若思想的現代意義 / 187
第十四章 戒與律 / 191
戒,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該做的一定要做到。有所不為--不該做的堅決不去做。律,就是規范化、標準化。
◎偏見和誤區 / 191
◎學習和傳播 / 192
◎戒律的曲解 / 193
◎對待葷素 / 195
◎"敬而遠之" / 196
第十五章 同愿同行 行愿無盡 / 198
佛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對一切眾生的和諧之道。和諧,才是人生的境界。這樣的境界,能離開行與愿嗎?有行、有愿,才有和諧。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宰相肚里能撐船。你對人寬容,歸根究底,就是對自己的寬容。小肚雞腸,你不放過別人,到頭來也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心結讓你愁腸百轉,心結讓你同別人仿佛隔了一堵墻。人,最難解的是心結。只要解開心結,眼前便是一番新境界。
有緣順緣,無緣隨緣。
世上本沒有的誰對誰錯。對與錯,都是自己心中的價值判斷。一個處處計較別人、指責別人、不能容人的人還能正常生活嗎?
大海所以大,是因為清水可以流進來,濁水也可以流進來;魚龍蝦鱉有,泥沙草石也有。它沒有選擇誰、拒絕誰,所以大海無不容之量。
人最可貴的是有一種開放、寬容的襟懷。開放是一種智慧,寬容也是一種智慧。世界本來很開闊、很寬廣,為什么你的心胸不能開闊、不能開放呢?
天空是開放的,大地是開放的,江河湖海也是開放的,你為什么不開放?你的心為什么不開放?真正的開放是心靈的開放。
一個沒有包容心的人,人際關系會很緊張。一個沒有包容心的人,路會越走越窄。包容心是福。量大福大。
一杯清水,可能因為落入一粒泥,水就不能飲用了。一對朋友,友誼數十年,可能因為一句傷感情的話,從此成為路人。一個美滿的家庭,也可能因為某一小小失誤,竟演變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生活中因小失大的事,太多,太多。
請允許各種存在。該來的就來,該去的就去。瞬息萬變,才不會僵化、不會凝固、不會死氣沉沉。世事無常,所以才有希望、才有未來、才有發展、才有偉大的新生。寬容從我們內心開放,智慧就在行為中體現。
人,往往做不了自己的主。實際上是自己做不了自己念頭的主。人對自己的念頭沒有自由。于是,離奇的、不合情理的、出人意外的傻事蠢事,損人不利己的事,害人又害己的事,都會制造出來。
為什么?因為人不肯放下。
東南亞有一種捕捉猴子的方法:用一個木箱,將美味的水果放入,箱子上開了一個小洞,大小剛好夠猴子的手伸進去。猴子伸進手去,抓住了水果,手就抽不出來,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放下。但大多數的猴子,都不肯把手中的東西放棄,以致獵人走來,輕易就把它們捉住了。像猴子一樣不肯放下的人的悲劇,在生活中還少嗎?
一位老太太被搶匪搶去了錢包。回到家,她對家人說,我今天有四件事要感謝上天之恩:以前我沒有碰到過搶匪,今天碰上了;雖然他搶了我的錢包,但沒有奪去我的性命;雖然搶走了我的錢,但數量不多;是人家搶了我的,而不是我去搶人家的。
怎樣看待不幸?以感恩、贊美來看待,不僅釋懷,而且充滿喜樂。這是真正的放下。
你知道什么叫"無繩自縛"嗎?
阿秀是個很樸實、很真誠的香港女性。她的同居男友三年前失蹤了。阿秀苦苦尋找了三年,終于有了下落。那男人已去大陸,在大陸住下了,身邊有了另一個女人。
阿秀受不了這一打擊,茶飯不思,無心工作,也無法忘記(早已背叛了)她的男友。她不但癡癡地等他回來,甚至怕他沒錢,寄錢給他,怕他沒有衣服,買了新的衣服寄給他。可是,那男人拒絕去取,不接受她的一片真誠。
阿秀瘦了,憔悴了。她把一腔癡情投向了毫無回報的深淵,陷在苦戀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朋友們都為她焦急,卻幫不上她的忙。最終,她從八樓跳了下去。
阿秀看不到自己的盲點:男人走了,說明當初的緣已經散了。男人不去取錢、取衣服,說明破鏡重圓的可能性已經消失了。
阿秀看來太重感情,然而感情是相互的。對方的感情已經不再存在了。為什么不肯放手這個沒有希望的希望?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命運交給
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為什么要苦戀一個不值得苦戀的人?
較大的迷誤是:該放下的不放下,就只能自討苦吃,自己虐待自己。
尊嚴比愛更重要。這不是愛,是自投自設的陷阱。這就叫"無繩自縛"。放下就是自在。人,要做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