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輯錄了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美國、德國以及港臺地區發表而未收入大陸《黃仁宇全集》的論文、隨筆、書評等14篇文字。黃仁宇先生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縱橫中外、從容講解的風格,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國現代化之路,給人帶來重要的歷史啟迪。
1.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暢銷經典《萬歷十五年》作者黃仁宇先生文字結集,全部文字均為次與大陸讀者見面。
2.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國現代化之路,縱橫中外,暢談古今,全書浸透著黃仁宇獨特的大歷史觀精神,給人帶來重要的歷史啟迪。
黃仁宇(1918—2000),湖南長沙人。早年輾轉于求學、從軍之途,曾夢想成為中國的拿破侖,然而時代卻不允許有這樣的機緣;其后赴美研習歷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歷史觀,主張要“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中國少了一個拿破侖,卻多了一個以其睿智打開人們視野的歷史學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紀明代$1RZ財政與稅收》、 《萬歷十五年》、 《中國大歷史》等。他傳奇性的一生以及大歷史觀的由來詳見自傳《黃河青山一一黃仁宇回憶錄》。
出版說明
中國社會的特質
從唐宋帝國到明清帝國
倪元璐:新儒家官僚的“現實主義”
16世紀明代中國的軍費
明代的財政管理
什么是資本主義?
的歷史地位
站在歷史的前端
我們的問題,我們的思考
關于日記之二三事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開場白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卷尾瑣語
關于《萬歷十五年》的三數事
中國社會的物質
早期的統一與中央集權
中華文明發源于黃河沿岸,的確意義非常重大。那條大河在大片的黃土層之間出入。由風吹來的沙土密集堆積而成的黃土層,厚度通常超過300英尺。結果,黃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嘆為觀止。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大河如果含沙量超過4%到5%,就已經相當高了。然而,黃河河水的含沙量卻曾經有過46%的觀測紀錄。它的一條支流的含沙量,則高達前所未聞的63%。黃河河道的500英里,注入的支流不止一條.因此,黃河的河道經常淤塞,堤壩被沖潰,以至于今天黃河的河床要遠遠高出鄰近的華北平原.
在帝制時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經常是彼此分開的封建國家之間發生紛爭的原因,因為這類水利設施通常會給鄰近的國家帶來問題,并加劇禍害。早在公元前651年,相關的諸侯國就舉行過一次聯合大會。會議中,參與者們鄭重保障,決不改變黃河的河道,以免給其他國家造成麻煩。然而,保障是無效的。隨著中國進入戰國時代,即公元前5世紀初至公元前3世紀末,爭霸的諸國甚至會故意決堤,來淹灌敵對國的領土。直到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的出現,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這樣,雖然一些人可能言之過重,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防洪、灌溉以及后來的散裝運輸所形成的對水利工程的需求,有利于帝國的統一。不僅如此,這一環境背景,同樣還是解釋為什么中國實行傳統官僚制而非貴族制的好理由之一。水利控制及其管理,總是會跨越封建諸侯領地的邊界,而只有由一位君主及其各級官僚才能夠掌控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