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智解成語①》、《王立群智解成語②》結(jié)合時政和當(dāng)前社會熱點,用大量漢語成語去勾陳歷史,以古喻今,既介紹了成語背后的故事,又闡發(fā)新意、新解,更精彩,更可讀。本書套從婚姻的幸福密碼、真正的勇士、朋友之交、流言猛于虎、怎樣才能不被社會淘汰、醫(yī)患之殤、一個沒有師道尊嚴(yán)的民族沒有未來等十五個方面來闡述成語背后的深刻涵義。
《王立群智解成語.3》共十五章,從遇見互相吸引,到戀愛、熱戀、分別以及戀愛中遇到的種種阻礙,再到婚姻、白首相老,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的結(jié)晶——成語中都可以找到相對的描述,通過對成語的講解,對前人對愛情以及相處之道的剖析,也許能夠給正在困惑的你點亮一盞明燈,對愛情有更深刻的理解,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像王立群老師說的那樣,把握住現(xiàn)在。
《王立群智解成語4》圍繞反腐倡廉這個中心,先從當(dāng)下中國“打虎拍蠅”反腐戰(zhàn)役寫起,思考了貪腐是如何產(chǎn)生的,又結(jié)合當(dāng)下社會現(xiàn)實分析了貪腐的主要表現(xiàn),后寫如何治理腐敗,以及歷史上的反腐文化等問題。
《王立群智解成語5 為官之道》圍繞“為官之道 道在為民”這個主題展開論述,王立群先生認(rèn)為,中國悠久的歷史,從某種程度而言,就是一部政治史。這其中,集聚了大量的治國經(jīng)驗、為官之道、從政之方,有精華,也有糟粕。為官者,應(yīng)吸取其中有益的部分,為當(dāng)今的社會建設(shè)所用,這就是資治通鑒,古為今用。
《家風(fēng)家訓(xùn):王立群智解成語6》秉承了之前智解成語系列的風(fēng)格,以成語為切入點,鉤沉歷史典故,講述歷史故事,闡釋歷史規(guī)律。本書以家風(fēng)家訓(xùn)為主題,從家風(fēng)的定義,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之間相處之道、我國古代家庭的經(jīng)典家風(fēng)內(nèi)容等方面展開講述,涉及齊家治國、耳濡目染、康莊大道等一百余個成語,內(nèi)容豐富有趣,語言通俗幽默,可讀性強。
用成語鉤沉歷史掌故
通過成語點評社會熱點
解讀成語中蘊含的人生智慧
《王立群智解成語》系列圖書,不僅具有知識性、可讀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的史料性和辭書特征,其讀者對象年齡跨度大,適合各個社會層次及不等文化水平的讀者朋友閱讀。
王立群先生的這套著述,語言幽默,學(xué)理嚴(yán)謹(jǐn),深入淺出,以其淵博的學(xué)識和精彩的解讀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xué)習(xí)漢語成語的范本。 2017年廣電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圖書
2014年廣電總局、全國老齡辦向全國老年人推薦圖書
2017年1月百道網(wǎng)好書榜“中國好書”
2017年6月《中華讀書報》好書榜推薦
《讀書》雜志推薦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推薦
《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蟆吠扑]
《中外書摘》推薦
《中國編輯》推薦
王立群,山東新泰人,河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古代文學(xué)學(xué)科帶頭人,河南省省管專家,河南省政協(xié)第十屆委員會委員。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xué)會副會長。曾榮獲河南省、國家高校教學(xué)名師獎,河南省十大師德標(biāo)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稱號。
先后出版《現(xiàn)代(文選)學(xué)史》(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文選)成書研究》(商務(wù)印書館)、《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研究(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等代表性著作。在《文學(xué)評論》、《文學(xué)遺產(chǎn)》等國內(nèi)刊物上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50余篇。
王立群智解成語①
一、成語是如何煉成的
漢語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語言之一。成語是漢語中最能表現(xiàn)民族語言特色的部分。成語中蘊含著無比豐富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成語是歷史的縮影,成語是民族文化濃縮的結(jié)晶,成語是祖先豐富智慧的光芒,成語是前人生活經(jīng)驗的累積。可以這么說,不了解成語,不熟悉成語,不會地運用成語,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漢語強大的表現(xiàn)力,就永遠體驗不到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就只能一直徘徊在漢語的大門之外。既然成語有如此重要的功能,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成語到底是怎樣的語言片段呢?成語是怎么“成”的呢?
“成語”一詞的形成
“成語”的“成”
成語的生成來源
二、舌尖上的成語
民以食為天,吃喝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延續(xù)的基礎(chǔ)。愛吃是人的天性。那些特別愛吃的人,現(xiàn)在被稱為“吃貨”。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對吃也特別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從各方面滿足著自己的味蕾。打開電視看一看,幾乎每一家電視臺都有一檔關(guān)于吃的欄目。中國歷史悠久,在吃文化方面,保存了不少文獻。我們從成語的角度,來講幾個古代的“吃故事”。
食指大動、染指于鼎——因為吃
各自為政——還是因為吃
不食周粟——人活著不光只為吃
墦間乞余——舌尖上的悲哀
三、夢里乾坤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每個人都有思想,所以人人都會做夢。藝術(shù)家因為夢激發(fā)出創(chuàng)作靈感,方術(shù)之士通過夢來預(yù)測未來的吉兇,普通人因為夢人生平添了幾許色彩。夢無論怎么奇特,總是與現(xiàn)實世界有聯(lián)系的,是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曲折反映。在歷史的沉積中,夢亦無處不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一些成語,就源自古人的夢,與夢有密切的關(guān)系。
病入膏肓:夢即現(xiàn)實
莊周夢蝶:糾纏不清的夢與現(xiàn)實
南柯一夢、黃粱一夢:現(xiàn)實沒有夢中尋
癡人說夢:多聞闕疑
四、時間都去哪兒了
2014年的央視春晚,有一首樸實的歌曲,以平凡的語句、舒緩的旋律,訴說了歲月流轉(zhuǎn)中的普通故事。“門前老樹長新芽,院里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發(fā)。”“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yǎng)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歌曲在不經(jīng)意的旋律流淌中,一下子觸動了所有觀眾的心弦,成為這年春晚最火的歌曲。這首樸實感人的歌曲名字叫《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詞不驚人、曲不激烈的歌曲,為什么竟然如此震撼人心呢?
時間究竟是什么
確定的時間與不確定的心理
一個起點兩種態(tài)度
五、如何做一個好父親
春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臺以“家風(fēng)是什么”為題,在全國許多地方連續(xù)進行了采訪報道。這個活動傳播了正能量,也引起人們對家風(fēng)內(nèi)涵的進一步思考。與此同時,媒體報道了好幾起校園投毒案,以及層出不窮的各類“坑爹”事件,促使我們對教育這個問題追問、反思。不少人將關(guān)注的目光投向了古代,試圖從祖先的智慧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xùn)。漢語成語中有哪些育子成語呢?我們從中有何借鑒呢?
“孺子牛”的尷尬
什么是愛
愛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言傳身教
六、尋找包青天
在“十官九貪”的封建社會,清官是鳳毛麟角、寥若晨星的,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于是,百姓們虛構(gòu)出了眾多的青天大老爺,他們“鐵面無私辨忠奸”,他們是“定盤的星”,寄托著百姓心中的信仰與期待。任何虛構(gòu)都是有現(xiàn)實基礎(chǔ)的,中國古代的清官以其高風(fēng)亮節(jié)彰顯著官場正氣。“反腐”與“倡廉”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兩個方面,在對貪官進行揭露的同時,學(xué)習(xí)清官的高風(fēng)亮節(jié)亦是必要之舉。那么,中國有哪些清正廉潔的成語?從中我們可以感悟出哪些反腐文化呢?
不貪為寶
“兩袖清風(fēng)”與“兩袖銅臭”
“一意孤行”的堅守
借我一雙慧眼
七、“老虎”與“蒼蠅”
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屆中央紀(jì)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時提出:“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lǐng)導(dǎo)干部違紀(jì)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fēng)和腐敗問題。”這一行動開啟了新時期的反腐工程。一年多來,一批省部級高官紛紛落馬,顯示了政府猛打老虎的決心與信心,使得貪官望而生畏,百姓拍手叫好。那么,中國成語中有哪些與“老虎”“蒼蠅”有關(guān)的成語?“老虎”“蒼蠅”為何該打?
烏紗的誘惑
有利可圖
貪官之“貪”
八、誠信的力量
誠實守信是人類最古老的道德準(zhǔn)則,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但在今天,這一向來被奉為圭臬的傳統(tǒng)道德像一座遍體鱗傷、備受侵蝕的大堤,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考驗。不講真話、不守信用、沒有信譽、弄虛作假司空見慣,我們正面臨著一場信任危機。
“三季”的保障
立木為信
食言而肥
九、感恩的心
知恩圖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一個人基本的人格修養(yǎng)。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師友的提攜之情,這自不必言,智障兒童身邊的圓夢人,老人摔倒后素不相識的人伸出的一雙手,下雨天陌路人的一把雨傘,挫折時一句鼓勵的話語,無一不是心中最感動的瞬間,傳遞出的是銘記一生的溫暖。中國成語是中國文化的載體,“知恩圖報”自然是成語家庭的重要一員,那么,中國成語中有哪些經(jīng)典的感恩成語呢?它們背后又有著怎樣的精彩故事呢?
結(jié)草銜環(huán)
一飯千金
知恩圖報
十、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先是有人統(tǒng)計,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人均40本、俄羅斯的人均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雅虎讀書,2012年10月9日)。接著,有新數(shù)據(jù)指出,北歐國家人均年閱讀量達到24本,而我國年人均閱讀量僅為6本。后來,又有人研究說,按照嚴(yán)謹(jǐn)?shù)膰H閱讀率比較研究顯示,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為每年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為8.4—8.5本,美國約為8.7本。2012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人均紙質(zhì)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與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中國人的閱讀現(xiàn)狀》,《東方今報》2013年10月17日)。盡管這些數(shù)據(jù)很不確切,但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國人的人均閱讀量是非常低的。中國人真的不讀書嗎?
中國人是有閱讀的習(xí)慣的
讀書究竟為了什么
沒空,忙著呢
十一、安得廣夏千萬間
十二、老有所依
十三、都是追星惹的禍
十四、包裝界的怪象
十五、霧里看花
王立群智解成語②
一、婚姻的幸福密碼
二、真正的勇士
三、朋友之交
四、流言猛于虎
五、怎樣才能不被社會淘汰
六、醫(yī)患之殤
七、一個沒有師道尊嚴(yán)的民族沒有未來
八、給犯錯的人一個機會
九、死不起的中國人
十、說話是門藝術(shù)
十一、“大師”是如何煉成的
十二、你方秀罷我登場
十三、睡覺那些事兒
十四、中國式飯局
十五、欲望雙面膠
《王立群智解成語③》目錄:
一、世界這么大,還能遇見你……………………………1
邂逅相遇:不期而遇的美好…………………………2
一見傾心、一見鐘情:愛之幸…………………………6
走馬觀花:陡然轉(zhuǎn)變的幸福…………………………13
二、待你長發(fā)及腰………………………………………17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無瑕的戀情……………………18
金屋藏嬌:美麗的童話……………………………22
情竇初開、秋水伊人:初戀不顧一切…………………28
三、相約在荒煙蔓草的年代………………………………33
桑中之約、桑間濮上:約會的好去處…………………34
花前月下、月約星期:約會可不是秀給別人看的……39
待月西廂:一部經(jīng)典的約會教科書…………………46
四、拿什么送給你,我的愛人……………………………49
采蘭贈芍:中國式情人節(jié)禮物………………………50
投木報瓊:《詩經(jīng)》時代的拋繡球……………………56
鈿合金釵:唐玄宗的愛情信物………………………59
五、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67
割臂之盟:私定終身的約定…………………………68
山盟海誓、海枯石爛:熱戀時的堅定執(zhí)著……………74
之死靡它:遭遇打擊時的觸底反彈…………………79
六、土豪、屌絲、文藝青年、高富帥………………………84
以貌取人:誰都喜歡漂亮的,可哪有那么多漂亮的…85
才貌雙全:想得很美,不過也就是想想………………93
嫌貧愛富:似乎令人厭,其實很現(xiàn)實…………………98
東食西宿:貌似好辦法,實際不可能………………101
七、多情自古傷離別
……
八、從別后、憶相逢
……
九、愛的阻力
……
十、向左走、向右走
……
十一、愛入歧途
……
十二、中國式姻緣
……
十三、今天我要嫁給你
……
十四、婚姻磁場
……
十五、白頭偕老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兒
……
后記
《智解成語.4》
……
《智解成語5》
……
《智解成語6》
……
施衿結(jié)縭、寢丘之志: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愛孩子是父母們都會做的事,但是愛需有道,愛需有法,愛不是一味地溺愛,也不單是日常生活中的噓寒問暖,而是引領(lǐng)孩子向善、向上、向前。
顏之推提到,世上有些父母,對子女不加教育,只是溺愛,他們對子女的飲食言行,總是無條件地滿足,任其為所欲為,該告誡阻止的反而夸獎鼓勵,該斥責(zé)的反而和顏悅色,孩子長大懂事之后,他就會認(rèn)為自己的言行舉止理應(yīng)如此,顯然,這種愛是不對的(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yīng)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dāng)爾。《顏氏家訓(xùn) 教子第二》)。顏之推舉了一個例子:梁元帝的時候,有一位學(xué)士,從小聰明多識,他的父親對其特別寵愛。假若他有一句話說得很漂亮,他的父親就會到處宣揚,巴不得過往的行人都知道自己生了一個聰明的兒子,一年到頭掛在嘴上,生怕哪天忘記宣揚兒子的才智。但是,假若他有一件事做錯了,他的父親則會為他百般掩飾,希望他能夠自我改正。在父親這樣的失當(dāng)管教之下,這位學(xué)士漸漸長大了。長大后的他以為還是生活在父親為他營造的小圈子里,為人粗暴傲慢,不知收斂。后來終究因為說話不夠檢點而被周逖抽出腸子,用他的鮮血祭奠了戰(zhàn)鼓(梁元帝時,有一學(xué)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于教義。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云。《顏氏家訓(xùn) 教子第二》)。至此,估計他的父親腸子也該悔青了,又或許他父親至死都不會明白兒子因何而死,只是會一味地去咒罵周逖吧。當(dāng)然,顏之推還指出父母對子女疼愛,也不是想讓他們作惡犯罪,只是看不得子女受責(zé)備時沮喪的臉色,不舍得子女受皮肉苦。歸根結(jié)底,就是不懂得怎樣才是對子女真正的愛。
《戰(zhàn)國策》中有一則非常有名的故事———觸龍說趙太后,古文選本中經(jīng)常選錄此篇。戰(zhàn)國時代的趙惠文王駕崩,其子趙孝成王即位,因年幼,便由其母孝威太后臨朝聽政。一心想吞并六國的秦國瞅準(zhǔn)時機,向這對孤兒寡母開刀了。強敵壓境,趙國岌岌可危,在此危急時刻,孝威太后派人向齊國求援,希望齊國可以發(fā)兵助己一臂之力。齊國同意了孝威太后的請求,但是他們也有一個要求,那便是讓孝威太后的小兒子安國君到齊國做人質(zhì)。在戰(zhàn)國時期,兩國因為政治、軍事原因而交換人質(zhì)并不罕見,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就曾經(jīng)被送到趙國去做人質(zhì)。但是齊國的這一要求,孝威太后無法接受,因為她的小兒子是她的心肝肉,錦衣玉食伺候著都嫌不夠,怎么忍心讓他舟車勞頓到齊國去,甚至可能面臨性命之憂呢?但是,不去做人質(zhì),齊國就不出兵,秦國的威脅就無法解除,所以朝中大臣便勸諫孝威太后。孝威太后態(tài)度也很堅決,不同意,而且她放言說誰要是再勸說,她就吐這人一臉口水。大臣們很著急,但也很無奈,這時左師觸龍拜見孝威太后。孝威太后知道觸龍是來勸說自己的,氣不打一處來。沒想到,觸龍拜見孝威太后后,并沒有說什么軍國大事,而是先說自己的腿腳不便、飲食不佳等,而這些頓時讓孝威太后心有戚戚焉,怒氣稍微消了一些。接著,觸龍向孝威太后請求讓自己的兒子進宮做侍衛(wèi)。孝威太后便問觸龍:男人也愛兒子嗎? 觸龍說:比女人更愛。孝威太后不信,觸龍則說孝威太后愛女兒勝過愛兒子,因為她愛燕后勝過安國君。當(dāng)初燕后出嫁時,孝威太后握著她的腳后跟哭泣、不舍,但是每當(dāng)祭祀的時候一定會祈禱不要讓女兒回來,希望她在燕國可以生育子孫繼位為王。這些都是為燕后的長遠打算,但是安國君沒有軍功,等孝威太后駕崩后,他憑什么在趙國立足呢? 觸龍的一番話,讓孝威太后幡然醒悟,立馬派人為安國君準(zhǔn)備,將之送往齊國做人質(zhì),齊國亦遵守保障,出兵救趙。
觸龍言及孝威太后對燕后的愛,涉及中國古代的一個婚俗。古代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要將五彩絲繩和佩巾結(jié)于其身,還要對女子叮囑一番。《詩經(jīng) 豳風(fēng) 東山》有言:“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jié)其縭,九十其儀。”此為東征的將士回憶當(dāng)初與妻子結(jié)婚時的情形,儀式復(fù)雜,其中一條便是岳母為妻子結(jié)佩巾。《儀禮 士昏禮》言:“母施衿結(jié)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母親叮囑女兒:嫁過去要勤勉、要恭敬,要日夜謹(jǐn)記自己在家庭中承擔(dān)的事務(wù),不要背棄自己的職責(zé)。如此囑托是為了女兒能夠在夫家穩(wěn)住地位,家庭和睦。由此形成了成語“施衿結(jié)縭”,用以比喻父母對子女的教訓(xùn)。觸龍之所以能夠說動孝威太后,在于他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人父母者,必須為子女做長遠打算,這是歷史上成功父母的共識。
春秋時期楚國良相孫叔敖精明能干、清正廉潔,楚王多次要賞賜他土地,他都沒有接受。在臨終之前他對兒子說了這樣一段話: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shù)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zé)o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呂氏春秋》卷十《異寶》)孫叔敖告訴兒子,因為自己生前一直沒要楚王的賞賜,自己死了之后,楚王一定會賞賜土地給他。土地可以要,但是不能要肥沃富饒的土地。在楚國與越國之間有一個叫“寢丘”的地方,這里土地貧瘠,而且名字也不吉利,要要就要這塊地,這是可以長久擁有的封地。寢丘,即陵寢之丘,有陵墓的意思。孫叔敖死了之后,楚王果然要封賞給他兒子肥沃富饒之地。根據(jù)孫叔敖的臨終囑托,他兒子拒絕了楚王的賞賜,請求給予他寢丘之地。楚王對于孫叔敖兒子的請求很是不解,但是一來人家就是不要富饒之地,二來寢丘之地實在不起眼,將如此貧瘠之地封給功臣之子,既沒有什么損失,還能落個賞賜功臣的美名,何樂不為呢? 孫叔敖兒子因此有了寢丘這塊封地。有了地,一切都不是問題,貧瘠的土地經(jīng)過努力,一樣可以開花結(jié)果。根據(jù)楚國的規(guī)定,楚國擁有封地的人死后幾代沒有軍功,封地即要收回,除此之外,楚國的某些封地有時候會成為他國與楚國爭奪的戰(zhàn)場。但由于貧瘠,寢丘之地始終沒再進入過楚國國君的視線,因為它太不起眼了:賞賜的時候經(jīng)常忘記它,即便想起也拿不出手賞賜功臣;名字不佳,信奉鬼神、希望求得福報的楚國、越國也沒有為此地而發(fā)動戰(zhàn)爭,因此孫叔敖的子孫在寢丘之地過得很太平、很安逸、很長久。
孫叔敖在位之時不要封地,為的就是自己死后楚王因為愧疚而大賞其子孫;告誡兒子要寢丘之地,為的就是保住子孫后代長久的封爵。孫叔敖異于常人的選擇,一來顯示了他的智慧,二來表明了他為子孫后代考慮得長遠。后人從此故事中概括出了“寢丘之志”這個成語,以比喻與世無爭、知足知止之心。
除了通過父母的力量為子女謀得長遠的生存途徑,還有一種為子女長遠計的方式,那便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增強子女謀生的能力,提升子女的個人修養(yǎng),讓他們靠自己的力量在社會立足。司馬光特別強調(diào)對孩子的教育,他認(rèn)為疼愛子女,就應(yīng)當(dāng)好好教育他們,培養(yǎng)他們成人。疼愛子女卻讓他們走上邪路,又怎能算得上疼愛他們呢(夫愛之,當(dāng)教之使成人。愛之而使陷于危辱亂亡,烏在其能愛子也?《司馬溫公家范》卷三《父》)?在司馬光看來,為子孫后代做長遠打算,造福后代,這是為人祖、為人父者共同的心愿,但是真正能夠做到的卻很少。當(dāng)時社會上有很多人只懂得多攢錢、多買地,田地連阡陌,商鋪遍街巷,糧食堆滿倉,財物塞滿箱,似乎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怡然自得,也自以為子子孫孫能夠享用不盡。殊不知,自己殫精竭慮積攢的家財,身后便會被子孫很快敗光,更有甚者,在其生前子孫便盼望著他早點死去,以便早日繼承家產(chǎn),并為此不惜投毒殺人。究其原因,就在于為人祖、為人父者只知道賺錢求利,不懂育子之道,不懂用禮義教育子孫,不懂用禮法管理家庭(然不知以義方訓(xùn)其子,以禮法齊其
家。《司馬溫公家范》卷二《祖》)。在這樣的教育下,他們的子孫從小只知道追逐利益,不知道講道義。
父母是子女的守護者,亦是子女的引路人,生而有養(yǎng),養(yǎng)而有愛,愛而有道,這是為人父母的責(zé)任與義務(wù),是傳統(tǒng)家訓(xùn)對父母的道德規(guī)范。
慈烏反哺、寸草春暉、扇枕溫衾、菽水之歡、不辱椿萱:如何為人子女
子女年幼,父母撫育子女含辛茹苦,無微不至,而至父母年老,為人子女者亦當(dāng)明曉“慈烏反哺”之理,以寸草之心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慈烏,是烏鴉的一種,相傳此鳥能夠反哺其母,故稱慈烏。小
慈烏長大后,在母鳥無法覓食之時,會讓母鳥棲息在巢穴中,自己主動出去覓食喂養(yǎng)母鳥。人們便用慈烏反哺比喻子女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與“慈烏反哺”意思相近的,還有一個成語“春暉寸草”,也稱“寸草春暉”,此成語源自孟郊那首非常有名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寸草,比喻子女的孝心像小草一樣微弱。春暉,指的是慈母恩情如同普澤萬物的春天的陽光一般。寸草春暉用來比喻父母恩情深厚,子女難以為報。
父母之恩大于天,為人子者當(dāng)行孝道,這是子女的責(zé)任與義務(wù)。《孝經(jīng)》有言:“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子女為父母盡孝,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又言:“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
孝。”不孝為眾罪之首。傳統(tǒng)家訓(xùn)對此亦作強化說明。概括來說,子女之孝當(dāng)有四個層次:
及時,口體之養(yǎng)。
為人子女,首先要給予父母必備的物質(zhì)生活。無論家庭貧富,各盡己心,不要斷了父母的飲食;可以委屈自己,但是不能委屈了年邁的父母。司馬光《家范》中舉了兩個此方面的例子:東漢的江革、十六國時期的王延。
東漢諫議大夫江革,年少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當(dāng)時王莽篡位,天下大亂,盜賊并起,為了避禍,江革背著母親外出逃難。一路上艱難無比,常常靠采拾野菜果腹。后來江革與母親客居下邳,為了省錢,他赤腳走路,依靠給人打工賺錢。隨身所用之物,都給母親準(zhǔn)備齊全。西河人王延,為人孝順,夏天在父母枕邊扇涼風(fēng),冬天用自己的身體為父母暖被。隆冬嚴(yán)寒,他自己體無全衣,而父母親卻生活得很好。與王延悉心照顧父母情況相似的,歷史上還有不少,比如“二十四孝”之一的“黃香溫席”,留下了成語“扇枕溫衾”,也稱“扇枕溫席”,用來形容對父母十分孝順。
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總有一些不管父母者,讓父母老無所養(yǎng)。《孟子 離婁下》提出了“五不孝”之事,其中前三不孝為:“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好貨財,
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因為懶惰、嗜酒好賭、愛財、偏愛妻室兒女等個人原因而置父母于不顧,而且還總是以種種借口為自己不孝敬父母辯護,清代無名氏的《八反歌》篇末的話語亦可以送給那些不孝的人:“富貴養(yǎng)親易,親常有未安;貧賤養(yǎng)兒難,兒不受饑寒。一條心,兩條路,為兒終不如為父。勸君養(yǎng)親如養(yǎng)兒,凡事莫推家不富。”《八反歌》說得很直白,子女不孝,是因為不能以父母照顧子女之心來照顧父母。
第二,敬順愉悅。
《論語 為政》記載了這么兩段話: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乎?”孔子的兩個學(xué)生子游與子夏向孔子請教何為孝,孔子回答子游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養(yǎng)活父母就足夠了。但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yǎng),如果不是心存敬意地孝順父母,那么贍養(yǎng)父母與飼養(yǎng)犬馬有什么區(qū)別呢? 孔子通過這種比對,說明為孝之道以“敬”為內(nèi)核,無敬則無孝。這是成語“犬馬之養(yǎng)”的出處,指的是僅能供養(yǎng)父母而不存孝敬之心。孔子回答子夏是這樣說的:子女在父母面前經(jīng)常有愉悅的容色是件難事。有事情,兒女為父母去效勞;有酒有肴,讓父母吃喝,難道能認(rèn)為這樣就是孝嗎? 孔子此處亦是列出了反面例子,并正面提出為人子女盡孝,應(yīng)當(dāng)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顏悅色。
孔子的兩處回答,實際上內(nèi)容可以合而為一,《禮記 祭義》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深愛父母者,自然而然地會對父母有孝敬之心,自然會和顏悅色,一句話即要“有心”,這是在口體之養(yǎng)基礎(chǔ)上的進一步要求。只要有孝敬父母之心,哪怕是再簡單的飲食照顧,父母都會非常歡喜,成語“菽水之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菽水,即豆和水,指普通飲食。菽水之歡指奉養(yǎng)父母,使父母歡樂,出自《禮記 檀弓下》。子路向孔子悲嘆說:“傷哉貧也! 生無以為養(yǎng),死無以為禮也。”貧窮真叫人傷心啊! 父母在世時沒有什么可以供養(yǎng),父母去世后,又沒有東西可以按規(guī)矩辦喪事。孔子則說:“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首足形,還葬而無槨,稱其財,斯之謂禮。”父母生前,盡管自己只能提供粗茶淡飯,但只要能讓父母高興,精神愉快,這樣就已經(jīng)是做到孝順了。父母死后,只要是根據(jù)自己的能力盡力辦事,也就是合乎喪禮的要求了。
“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yǎng)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斯可謂真孝者矣。”(《庭訓(xùn)格言》)可見,為人子女,當(dāng)以讓父母心情愉悅為務(wù),力行孝心。
第三,不辱椿萱。
椿是一種長壽的樹木,《莊子 逍遙游》言:“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古人常用椿來喻指父親,希望父親長壽。萱,是一種草本植物,相傳可以讓人忘憂,游子遠行之前都要在母親堂前種上幾棵萱草,以免母親思念牽掛。不辱椿萱,指的是不要讓父母因為自己的言行受辱。
為人子女,要盡力維護父母的尊嚴(yán)與聲望,不要因為自己的言行讓父母蒙羞。《大戴禮記 曾子立孝》即言:“不恥其親,君子之孝也。”《孟子 離婁下》所列舉的“五不孝”之四便是“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放縱耳朵和眼睛的欲望,給父母帶來羞辱。劉向《說苑》卷三記載了與此相關(guān)的一則故事:
曾參在瓜地除草時不小心鋤斷了瓜苗的根,他的父親曾晳看到之后大怒,掄起一根大木棍就向曾參的后背打去,曾參一下子就被打得不省人事了。過了一會兒,曾參蘇醒過來,趕緊爬起來向曾晳進言:剛才兒子做錯了,讓您生氣,父親用力教育兒子,該不會累病了吧? 后來曾參回到自己房里,彈著琴唱起歌來,目的是讓父親知道自己身體并無大恙。這在曾參看來是為人子者當(dāng)做之事。但是,孔子聽說此事之后卻很生氣,他告訴門下弟子,如果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門。曾參拜見孔子受阻,很是疑惑,他認(rèn)為自己并沒有過錯,便請他人向孔子請罪,希望孔子能夠告知原因。孔子以舜事父的故事給曾參上了一課。舜的父親名瞽叟,舜母死后,瞽叟再娶,生下了兒子象。瞽叟特別喜愛象,便多次與后妻聯(lián)手,想要殺掉舜,以霸占舜的財產(chǎn),但是舜總是很警覺,瞅準(zhǔn)時機逃跑了,瞽叟的殺子計劃便失敗了。即便父親有這樣的舉動,舜卻能夠做到不失孝道,瞽叟使喚他,他總是在身邊。對于舜來說,如果是小棰,他就等著被處罰;如果是大木棍,他就逃走。因此,瞽叟沒有犯下不稱職父親的過錯,舜也保持著他的孝道。在孔子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孝。如今曾參侍奉父親,放棄自己的身體等待父親暴打,也不知道躲一下,一旦不小心被打死了,就會陷父親于不義,背上殺子的罪名,他這是大不孝。很顯然,孔子之所以認(rèn)為曾參不孝,就在于他看似孝順的行為可能會使其父背上惡名,這便失去了孝的本義。
第四,顯親揚名。
顯親揚名,指的是使父母雙親顯耀,名聲傳揚,出自孔子向曾參傳授的一段話。他說人的身體四肢、毛發(fā)皮膚,都是父母給予的,不敢也不能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之道,修養(yǎng)道德,有所建樹而顯揚名聲于后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biāo)。所謂孝,最初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后效力于國君,最終建功立業(yè),功成名就(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經(jīng) 開宗明義章及時》)。此處,孔子將孝分成了三個階段,而立身行道,讓父母榮耀是較高境界。自先秦時期中國就流傳下了“三不朽”的理念,立德、立功、立言遂成為中國人念念不忘的志向。“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是許多中國人的共同愿望。屈原在去留選擇時,“退靜默而莫余知兮,進號呼又莫吾聞”,不甘心退而靜默不語,不愿意無人知曉他的心志,所以不斷地申說自己的不平與志向。留名,不僅是留下自己的名聲,更是留下父母的名聲,所以顯親揚名成為支撐很多人繼續(xù)前行的動力。司馬遷遭遇宮刑之后,隱忍茍活,為的就是要完成父親司馬談的遺愿,完成寫就史書的事業(yè)。司馬談亦是顯親揚名的身體力行者,司馬氏家族遠在虞、夏兩朝就已經(jīng)顯揚功名,負(fù)責(zé)記錄史事,司馬談不愿意祖業(yè)到他而中斷,故而臨終之際一再囑托司馬遷不要忘記承續(xù)祖先的事業(yè)。司馬談的遺訓(xùn)中還提到:
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
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
德,宣周邵之風(fēng),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
(《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司馬談?wù)f,孝道起始于侍奉雙親,進而侍奉君王,最終在于立身揚名。揚名后世,為父母雙親增加光彩、榮耀,這是較大的孝道。天下人都稱頌周公,就在于他的言論能夠傳播周文王、周武王的功德,傳達古公亶父、季歷乃至公劉的思想,以尊崇始祖后稷的功業(yè)。這便是司馬談督促司馬遷寫就皇皇史書的心理基礎(chǔ)。在堅守孝道的父親的影響下,司馬遷以極大的忍耐力完成了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的寫作,在一篇《太史公自序》中將父親寫入,讓其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跡,為司馬氏一族揚名。三國時代的王昶也曾說過:“夫人為子之道,莫大于寶身全行,以顯父母。”可見,顯親揚名而行孝的思想影響深遠。
孝,很簡單,也很復(fù)雜。簡單在于只要用心便能盡孝,也能盡好孝。復(fù)雜在于有些人的心里裝的東西太多,留給父母的只有那么一丁點兒的空間,有的甚至直接將父母驅(qū)逐出內(nèi)心,不給一點兒位置。所以,世間便多了那個被推上墻頭的父親,多了那個與破爛兒為伍的母親,多了那個他人面前道貌岸然、父母面前齷齪不堪的不孝子。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孝經(jīng)》就已經(jīng)指出:“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愛護自己的親人而愛他人,不敬重自己的父母而敬重他人,這有違于人之常情,有違于禮法,有違于道義,這樣的人再有能力也不可與之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