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出小學作文的六個"系統",切近當下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情感,無理論說教之枯澀板滯,有操作實踐之鮮活可感。這些系統如果還不能說是范式的話,至少是對小學作文教學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的流程。
一年大病,兩年養病,三年經商,八年村小。1998年起安心做老師,"十年磨一劍",2008年成為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動讀書人物"。
七代務農,八面無書,九九寒冬,十年板凳,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營》,2006年出版《不做教書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學革命》,2009年出版《一線教師》。
2010年出版"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學主張》《我的作文教學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學故事》,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訓練系統》,2012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學課例》,2013年出版《我的作文評改舉隅》、《教師成長的秘密》。
總序 追求理想記錄精彩
序 作文,需要這樣的革命
及時章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的骨構系統
一、經歷
二、反思
三、迷途
四、靈感
五、構架
六、錄稿
七、掃版
第二章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的動力系統
一、三大動力
二、等級評獎
三、"評獎"細節
四、"積分活動"
五、"積分"規則
六、"稿費"活動
七、分版而治
八、動力寫作
第三章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的助力系統
一、佳句精選
二、故事爭鳴
三、心語港灣
四、話題辯論
五、我的名言
六、想像接力
七、版面空缺
八、向您約稿
九、優先卡
十、才運卡
十一、新星亮
十二、出專刊
十三、裝幀大賽
十四、收藏童年
第四章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的保障系統
一、作文的"米"
二、"每日簡評"(一)
三、"每日簡評"(二)
四、"每日簡評"(三)
五、"每日簡評"(四)
六、"每周一稿"(一)
七、"每周一稿"(二)
八、非課堂交往
九、"每周一稿"(三)
十、"每周一稿"(四)
第五章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的訓練系統
一、我的訓練觀
二、說寫差異
三、作文活動日
四、以寫定教
五、周報評講課
六、聽讀作文課
七、新讀寫結合
八、新讀寫課例
第六章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的理論系統
一、依據
二、集優性
三、課程觀
四、教材觀
五、教學觀
六、學生觀
七、價值觀
八、作文觀
九、創新觀
專家點評一 一個富有創造l生的、有效的作文教學實驗/錢理群
專家點評二 風生于地,起于青顏之末/潘新和
后記 被寬容的聲音
及時章 "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的骨構系統
一、經歷
我農村長大,父親是農民,母親是農民,所有的親戚都是農民。小的時候,我癡想,要是有親戚是街上人,或學校的老師,多好。這個潛意識大概是促成我走上教育路的一個原因。像身邊每一個貧下中農泥娃子一樣,我不知道除了書包里的教科書外,世上還有浩如煙海、無以計數的報刊書籍。讀初三時,我看到文字版《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如獲至寶,夜以繼日,廢寢忘食,把學業荒廢得一塌糊涂。
什么學校也沒考上,合計著跟父輩們一起去修地球。
也許是天意。那年,鄉成人教育中心破天荒地辦了及時期、也是一期中考補習班,學費200元,相當于當時一個教師幾個月的工資。失去才知珍貴,我死纏活磨要去補習。父母同意了。我從此發憤。可語文卻怎么"發"也"憤"不出來。中考總分640分,我考了584分,扣了56分,語文扣了28分,其他五門功課也只扣了28分。
念師范時,教語文的張老師問我讀過什么課外書。我說武俠。張老師說要讀些名著。我不知道名著為何物,剛學過巴金的文章,張老師說,你看巴金的吧。買來《家》,讀了三十幾頁,怎么也提不起興趣。我對老師說不好看。數學一直不錯。瓜熟季節,外公常帶上我去同里——如今名聞全國的江南古鎮賣瓜。外公沒上過學,不大會算。有人來買瓜,外公一稱,報上斤兩,我盡快算,報出價錢。我從小知道數學的實用,也就曉得數學的重要。念中師,數學依然不錯,考90分也輕松。語文較高考過78分,低考了67分,總過不了80分的線——每門功課80分以上,是評"三好學生"的必要條件。
蹦來跳去,總夠不著上面的桃,信心沒了,灰心來了,得,畢業做數學老師去。
命運捉弄人時,誰都拿它沒轍。沒來得及參加畢業考試,沒來得及拿到畢業證書,一場大病,突如其來。沒參加畢業考試,自然拿不到畢業證書,分配也就成了問題;分配若成了問題,往后的醫療費對家庭將構成沉重負擔。虧得老師多方奔走,分配總算沒耽擱。沒畢業就分配,分配到校,不能參加教學工作,得養著,什么地方來回什么地方去。
一年后,我病蔫蔫地去村里的小學上班。村校長說,你教數學,二、四年級。我厚著臉皮同校長商量,我身體不好,能不能教一個班。校長想了一夜,說,教一個班,那你教高年級語文兼班主任。我沒教過書,以為一個班總比兩個班輕松,高年級語文就高年級語文。嗚呼,一個怕語文、怕作文的人,就此,一邊給自己打針熬藥,一邊當起了語文老師。
考師范,對我們農村娃來說,較大的誘惑是跳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田角落,做起街上人。沒想臨到,又回到村旮旯里。村小清一色民辦老師,一個二十歲的小伙子,抱著個病體,無可奈何地蜷縮在小村里,惆悵,苦悶,頹廢,壓抑,傷感,煩躁,莫名,寂聊……一個人處于這種景況,內心的郁悶可想而知。病由心生。這郁悶總要發泄出來,人才會平和一些。
那年頭,電話遠沒有普及,"電腦"與"網絡"的詞兒,還沒路過中國老百姓的耳朵,我花二毛七買了本"工作手冊",涂啊涂,涂了一地心情。正是詩的年齡,我訂閱了《散文詩》,很自然地,把一地心情寄給了《散文詩》。24小時,《散文詩》來信,拆開一看,是一張用稿通知單,我的一則小文要在上面發表。我怕了那么久的作文,競在一個告別學生時代的冬日午后,將暖人的陽光照進我心扉。
1998年的春天,生命中無法忘卻的春天。那年二月,我寫了則鄉村小景《三月》,投給當地市報,刊登了;再寫《四月》,刊登了;再寫《五月》,刊登了,于是有了《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之約》、《冬之歌》、《冬之舞》……一路寫下去,我不怕作文了,我喜歡上了作文。我發現,作文給我帶來了尊嚴和榮耀。它至少讓本地區的不少人知道,一個村小里,有一個叫管建剛的人在用筆說話,每一個讀者都是我知道或不知道、認識或不認識的聽眾。多年以后,有人見到我,說,你就是管建剛啊,當年在一所村小里寫鄉村散文的那個。寫作給人帶來的快感和成就感,如此強烈。
這些經歷讓我明白,作文是發出自己的聲音,讓更多認識不認識、見面不見面的人聽到這種聲音。從中我樸素地認識到,作文也是有用的,與當年替賣瓜的外公算帳一樣有用,只不過,它與數學的"有用",表現方式不一樣,"用"的途徑不一樣。作文是有用的,它以發表的形式進行別樣的說話,排解心靈的壓抑,展現內在的才情,獲得尊嚴的捍衛,尋找存在的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