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特級教師林志超基于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和學生成長的素養要求,從人格品質、行為習慣、衛生安全、節儉環保、情感能力、成長健康6個方面,分30個主題,打造了30篇精品班會課教案。每篇教案,詳細描述了班會課的教育背景、教育目標及課前準備所需,教育過程貼近教育實際,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指導性。每篇教案后面,不但附有學生的真切體驗與感悟,還有作者針對教學實踐的反思與建議,對讀者的學習借鑒提供切實指導。
張萬祥、丁如許、鄭學志、鄭立平、鐘杰、梁崗等知名班主任聯袂力薦。
德育特級教師傾情打造,并在所帶班級實踐驗證,既保障專業性,又保障可行性。
6個方面、30個主題,緊緊圍繞學生成長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一生奠基!
克服班會課走過場、重形式的弊端,創新授課模式,注重互動與實效,讓學生真正有收獲。
每篇教案,貼近教學實際,步驟完整而詳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讀者拿來即能用。
推薦文章
《教育,是藝術引領學生成長的幸福旅程》(張萬祥)P1
《懂得感恩,學會孝敬(感恩主題)》P3
《學會微笑,享受幸福(溝通主題)》P185
《班會課如何“說”出精彩》P261
林志超,浙江省特級教師,全國教師,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班主任國培專家。致力于藝術化教育研究,探尋藝術應對學生問題,藝術引領學生成長,相關課題榮獲浙江省一等獎,并獲教育部重點課題立項資助。他筆耕不輟,發表近100萬字,著有《教師藝術應對學生問題36記》;是《班主任》《班主任之友》《教師博覽》等雜志封面人物,《教師月刊》年度人物,《新班主任》特邀編委,并入選《班主任之友》“三十年三十人作者”。
序 教育,是藝術引領學生成長的幸福旅程(張萬祥)_____001
及時輯 人格品質篇
懂得感恩,學會孝敬(感恩主題)_____003
學會豁達,寬以待人(寬容主題)_____011
善待他人,惠及自己(友善主題)_____022
團結合作,互惠共贏(合作主題)_____030
肩挑責任,學做主人(責任主題)_____037
第二輯 行為習慣篇
學會傾聽,收獲更多(傾聽主題)_____047
安靜有時,動靜相宜(安靜主題)_____055
謙謙君子,知書達禮(禮儀主題)_____065
學會學習,終身受益(學習主題)_____072
打敗拖拉,遠離磨蹭(效率主題)_____081
第三輯 衛生安全篇
清爽干凈,衛生健康(衛生主題)_____091
校園生活,安全有序(校安主題)_____100
安全待火,預防及時(防火主題)_____108
珍愛生命,預防溺水(防溺主題)_____115
第四輯 節約環保篇
擁抱友好,遠離暴力(防暴主題)_____123
懂得節儉,合理消費(理財主題)_____133
攀比有度,做好自己(攀比主題)_____143
愛護公物,我們能行(愛物主題)_____151
光盤行動,節約糧食(愛糧主題)_____159
減少垃圾,美麗家園(環保主題)_____167
第五輯 情感能力篇
戰勝挫折,笑迎一切(挫折主題)_____177
學會溝通,善于交流(溝通主題)_____185
學會微笑,享受幸福(態度主題)_____193
看見美麗,學會贊美(贊美主題)_____201
珍惜朋友,消滅“敵人”(交友主題)_____209
第六輯 成長健康篇
悅納自己,快樂成長(悅納主題)_____219
合理飲食,健康成長(飲食主題)_____227
每日堅持,點點進步(堅持主題)_____235
心懷夢想,量“勵”而行(夢想主題)_____243
生命旅程,不可刪減(生命主題)_____252
附錄 班會課如何“說”出精彩_____261
后記 走著,行至藝術化教育的深意處_____267
懂得感恩,學會孝敬(感恩主題)
教育背景
可憐天下父母心,誰不愛自己的孩子,可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不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經常有孩子對父母吼叫、責罵,甚至以離家出走、威脅自殺等各種消極的方式恐嚇父母。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那份情,還是父母從小將孩子當成掌中寶呵護著、過度照顧,讓孩子認為父母給兒女做牛做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從而不懂“感恩”,不知如何才是孝敬?不少孩子覺得父母嘮叨、麻煩,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卻從來不會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懂得體諒父母生活的艱辛與勞累,更談不上去感恩和孝敬父母。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學生進行“懂得感恩,學會孝敬”的教育顯得尤為迫切。
教育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懂得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體諒關心父母、與父母和諧相處。
•情感目標:讓學生了解父母之愛,體驗親情的無私和偉大,懂得感恩父母。
•行為目標:讓學生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以實際的行動孝敬父母。
課前準備
進行學生與父母溝通情況的調查,以及父母現階段希望孩子做什么的調查;收集公益廣告《FAMILY》,制作相關課件資料。
教育過程
及時版塊:動畫導入,感知父母恩情
師:我們先來觀看中央電視臺公益廣告《FAMILY》。
故事梗概:F(爸爸)和M(媽媽)在I(孩子)小的時候細心呵護,可孩子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主見,不斷與爸爸媽媽發生沖突,企圖掙脫爸爸媽媽的束縛自由成長,這使爸爸媽媽十分傷心。孩子成年以后,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才發現爸爸的背早已駝得不成樣子,媽媽的身體已臃腫,于是主動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長成參天大樹,讓年邁的爸爸可以依靠,替年老的媽媽遮擋盛夏的驕陽。“Father and mather I love you”(爸爸媽媽我愛你)這句話每一個單詞的及時個字母便組成了“family”(家庭)。廣告結束時出現了一行字:有家就有責任。
師:看了這則廣告,你的感受是什么?
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感受:非常感人,的“有家就有責任”,最令人感動;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與父母發生沖突,自己成年后才知道作為父母的艱難,怎么沒有早一點認識到呢?
[設計意圖]通過公益廣告《FAMILY》的視頻,讓學生感悟自我成長中父母的艱難,從而明白自己該如何做,為學會如何感恩父母打下情感基礎。
第二版塊:感受親情,體會父母的愛
1.領略父母包容之情
師:父母的心都是柔軟的,他們包容、關愛我們,可有時我們卻感受不到。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出示:一個美麗的小村莊,住著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晚上,母親總在門上連鎖三道鎖。長大后的女兒向往都市,想去看看外邊的華麗世界。可母親卻不準,于是她們有了激烈的爭吵。“媽,你就當沒我這個女兒吧!”深夜,女兒偷偷離家出走。
師:母親不準,女兒就出走。這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說說你的感想,好嗎?
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說,年輕人向往外面的世界情有可原,可母親為什么不同意呢?有的說,這是女兒不孝,母親是過來人,有經驗,外面的世界并沒想象中美好。還有的說,這是溝通不好造成的結果。
出示:可外面的世界不如想象中美麗動人,她受騙、墮落,深陷泥濘無法自拔,這時她才領悟到自己的過錯。十年后,女兒拖著受傷的心與狼狽的身軀,回到了故鄉。
師:這段話中,哪些言語讓你產生感觸?女兒回來了,母親會原諒嗎?
生:“才領悟到自己的過錯”這句話,也說明了母親當時為什么不準女兒出去。母親肯定會原諒,因為她是母親,總是會原諒女兒的過錯。
這個觀點得到了許多學生的認同,可也有學生擔心:十年了,母親還會原諒女兒嗎?
出示:女兒回家已是深夜,她輕輕敲門,卻發現門沒有上鎖。“奇怪,母親之前從未忘記鎖門。”推開門,她看見母親瘦弱的身軀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上,以令人心疼的模樣睡著了。
師:母親會原諒嗎?
生:會,門沒有上鎖,說明母親在等女兒回來!她肯定會原諒。
出示:“媽媽……”聽到女兒的哭泣聲,母親睜開眼,一語不發地摟住女兒,老淚縱橫。女兒哭了很久之后,好奇問道:“媽,你今天怎么沒有鎖門?”母親回答:“不只是今天,我怕你晚上突然回來進不了家門,所以十年來門從沒鎖過。”
母親十年如一日,等待著女兒回來。這天晚上,母親又緊緊地鎖上房門。
師:看完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生:非常感人,母親為女兒十年沒有鎖門,母愛是包容的、偉大的。
生:領略到母愛的偉大,也說明家永遠是孩子溫暖的港灣。
(板書:偉大的母愛,家是溫暖的港灣。)
[設計意圖]習以為常的父母之愛,蘊含于日常中,學生平常不能深刻體會其偉大之處,有時身在福中不知福。案例呈現了這個過程,讓學生親歷曲折與波瀾,感悟母愛的偉大。
2.感悟父母無私之愛
師:父母不僅能為我們無私付出,更能無條件地接受我們,包容我們。下面先讓我們做兩個選擇題。
出示:
問題1:她青春有活力,美貌如花,瓜子臉、大眼睛、白皮膚,身材曼妙,他非常愛她。不幸的是,一次火災,她的臉被燒傷,留下了難看的疤痕。你認為:他會一如既往地愛她嗎?
A.會 B.不會 C.也許會 D.不好回答
問題2:他英俊瀟灑,受過良好的教育,聰明有修養,還是商界精英,她非常愛他。不幸的是,24小時他破產了,身無分文。你認為:她會一如既往地愛他嗎?
A.會 B.不會 C.也許會 D.不好回答
學生在兩個問題的回答上,出現了很多的分歧。學生說,世界之大,各種人都有,所以有各種答案。
師:大家有自己的理解,對于回答也有自己的理由。如果把問題1中的“他”改為“父親”,把問題2中的“她”改為“母親”,你的回答是什么?
學生無一例外地都選擇了A,認為父母是不會離棄自己的孩子的,他們的愛是無私的。
師:你們為什么有這樣的選擇?
生:父母的愛是無私的。
(板書:無私父母愛)
[設計意圖]兩個選擇,兩種意境,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評析、感悟父母的愛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是無私的,從而讓學生感悟父母的真摯愛意。
第三版塊:善于理解,明白父母的心
1.感受融洽,討論自我責任
師:可很多同學在生活中,并沒有感受到這種愛,在與父母的相處中顯得不太融洽。
出示:
學生與家長交流情況(關系融洽程度)
師:看到這個統計表上的數據,你們有什么感想?
生:這表示我們與父母的關系融洽程度不容樂觀,太讓人擔憂了,說明很多同學也不懂感恩,不懂如何孝順父母,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現狀。
師:那你們覺得問題出在家長身上還是孩子身上?請結合自身的情況談談想法。
生:孩子長大了,想嘗試做一些事情,可家長總是不允許孩子去嘗試,這樣兩者就會有沖突。其實,家長不知道我們需要什么,我們也不理解家長為什么不放心,而且家長總是非常嘮叨,說這說那的。其實,雙方都有責任,對于我們孩子來說,要善于理解父母的難處,多聽聽他們的意見。
[設計意圖]展現親子關系現狀,剖析問題,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責任所在,為下一步學習如何孝順父母作好鋪墊。
2.學會融洽,孝順始于退讓
師:在日常生活中,與父母相處的不融洽,往往也就是因為一句話,當父母對我們說出以下這些言語時,你怎么應對?
出示:
①為什么你總是整天讓我操心,難道你不會變得自立一些嗎?
②看看你的房間,臟得跟豬窩一樣,難道你就不會收拾一下嗎?
③你看你,整天就知道玩,不知道學習,我怎么生了你這樣的孩子呀!
④如果你昨天晚上不看電視,怎么會起不了床呢?你總是這樣,不懂得如何安排時間!
師:誰能先說說這些話背后的意圖?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完善:及時條,希望我們自立一些;第二條,要把房間整理得井井有條;第三條,不要貪玩,要多學習;第四條,學會克制,合理安排時間。
師:是呀!他們心里很想我們能夠變得更好,所以很著急。你覺得怎樣回答最為理想?
小組交流討論,并把好的方法寫下來。
技巧分享:退一步,先答應下來;主動改正;委婉地把原因解釋清楚;多與父母聊天,聽聽他們的想法;多關心父母,了解他們的難處;主動提議讓父母多監督,幫助自己改正缺點;請求父母多幫忙,多提醒……
(板書:孝順,從退一步開始。)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言語,從苛刻的語言背后解讀出“愛”的含義;通過討論如何應對,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使其學會與父母和諧相處。
第四版塊:感恩行為,檢視我們的回報
師:從父母嚴格的言行中,我們讀懂了真情,其實,我們還有許多點滴值得去解讀與愚昧。
出示:
1.父母為我做了什么?
師:這些雖是小事,可點滴中見真情。每一位父母都為我們做了很多事情,到底為我們做了什么?小組內交流一下。
組內成員分享、交流,再派代表發言。
師:父母堅持為我們做這些嗎?(得到學生肯定的答復)
2.我為父母做了什么?
師:我們為父母做了什么?小組內交流一下。
組內成員分享、交流,再派代表發言。
師:我們堅持為父母做這些嗎?(得到學生否定的答復)
(板書:父母能為我們堅持做事,我們偶爾為父母做事。)
師:看來同學們為父母做的這些,都是偶爾去做的,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父母為我們做的點點滴滴,有哪件不是天天如此重復著一直做著呢?那么請大家比較一下,父母為我們付出更多,還是我們為父母付出更多呢?
[設計意圖]回憶一些日常事務,把父母和自己為對方做事的情況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自我反思,意識到自己做的遠不及父母為自己做的那么多。
3.我還可以為父母做什么?
師:是呀!通過對比我們發現,父母為我們做的遠比我們為父母做的多,我們可以為父母再做些什么呢?
學生發言:幫忙做家務,為父母洗腳,為家庭賺一些錢,等等。
師:同學們的回答,可以用為家庭作一些貢獻來概括,對吧?那么,你們的父母是這么想的嗎?
出示:
父母現階段最希望孩子能做到的事
學生表示:原來現階段的大部分父母,并不想孩子為家庭作多少貢獻,而希望孩子“努力學習”,“能心貼心交流”。努力學習是我們能夠預料的,心貼心地交流,是沒有想到的。看來感恩父母也很簡單,努力學習,能與父母心貼心地交流,他們就會非常開心。
(板書:感恩,與父母心貼心交流;孝順,于點滴中見真情。)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真實的調查結果,讓學生意識到,在父母的眼中,感恩不是作多大貢獻,而是好好學習和心貼心地交流,孝順是點滴中見真情。讓學生明白父母真正的需要,為自己的付出找對方向。
第五版塊:孝順行動,表達我們的決心
師:感恩是什么?相信每一個同學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怎樣才能做到孝順,你能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嗎?
出示:
感恩,是什么?
感恩,是點滴中見真情。
孝順,是什么?
孝順,是給父母一句貼心的言語。
感恩,是理解父母的想法。
孝順,是父母口渴了,我們遞上一杯水。
感恩,是父母遇到困難,我們盡力去分憂。
孝順,是父母累了,我們為他遞上一盆洗腳水。
感恩,是 。
孝順,是 。
學生自主完成后,與大家分享。
師:是的,感恩,無需太多,只要一個關愛的問候,一句貼心的言語;孝順,在點滴中見真情,可以是一次退一步的主動道歉,可以是一次換位思考,可以是為父母做一點小事。這些都是獻給父母的一份孝心。希望同學們都能學會感恩,懂得孝順。
[設計意圖]通過表達,讓學生明白,感恩不是轟轟烈烈的大行動,孝順只是點滴的正確行為。通過填寫,讓學生把心中所思說出來,讓學生今后行動能有方向,能落實。心動更有行動,放在心里,更要落實到行動上。
學生體會與感悟
一直以為父母沒有那么愛自己,凡事都非常苛求,要么漠不關心,要么盯得太緊,感覺好煩,經常有逃離的念頭。上了這節課才發現,原來父母嚴苛的言語中,飽含愛意和期待,只是表達方式我們沒有理解而已。那道簡直逆天的選擇題,讓我徹徹底底地領悟到,父母的愛是無私的,若換成我是母親或父親,不管孩子遭遇什么變故,也都會一如既往地愛他(她)、支持他(她)。但愿每一個孩子都能理解父母的愛。孝敬父母,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
教學反思與建議
課堂上,學生體驗后共鳴充分,顯得異常活躍,精彩語言不斷,非常感人。當然,學生由于認識不同,理解有差異,出現了許多不著邊、不深刻的言語,如何更好地引導?建議如下:
①母親為了女兒十年不鎖門的故事,討論點很多,建議放在“為什么出走”上,以求學生能更多地站在母親的角度,去體會母親的擔憂,在“不鎖門等待女兒回來”上獲得共鳴。
②第二版塊中的“選擇題”是創意點,也是亮點,可以放開讓學生自由暢談,建議老師對學生的個性觀點持尊重態度。
③第三版塊中“學生與家長交流情況”的調查,建議老師對數據進行把握和解讀,要有所側重和調整,體現一定的教育性。比如城市學生,父母陪伴時間多,交流就多,側重融洽的意義;而農村孩子,可能交流少,要側重從理解的角度來對待父母。
④也許,很多感想學生目前尚未真正做到,可那是學生的真情流露,應給予尊重和肯定。激勵情感,有所行動,這節課的目的就達到了。
著眼于學生的成長,著眼于班情的實際,精心設計,積極實施,林志超的精品班會可以學習借鑒,值得分享推廣。而各具特色的班本教案,將豐富校本課程,助力班主任的專業成長。
——丁如許(特級教師,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丁如許工作室領銜人)
林志超的系列主題班會根植于學生成長需要,有效地預防和解決各個學齡段的問題,活動形式生動有趣,活動技巧簡單易學,不能不說是近年來少見的一本具有頂層設計理念的、高質量的班會課程指導書。
——鄭學志(湖南省班主任學會副理事長,全國著名班主任)
本書把核心素養與學生成長所需品格內涵進行了科學的鏈接,利用系列化的內容,用真實的問題情境和藝術的方式,為德育創新之路做出很好的榜樣示范。
——鄭立平(特級教師,全國著名班主任)
把教育做好已屬不易,把教育做成藝術就更不容易了;把班會做好,已屬不易,把班會課做成課程,就更加難了。可是,不管有多難,有人做到了!他的書,你值得擁有!
——鐘杰(全國知名班主任,廣東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教育的藝術在于著眼于未來的發展而不僅僅局限于眼下的問題,著重于生命的成長而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問題的解決,林志超用他的班會課課程實踐很好地詮釋了教育的真諦:敬畏生命,面向未來,全人教育!
——梁崗(全國知名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