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陳誠出生的家庭開始落筆,以時間為序,以傳主的活動為綱,詳盡回顧了陳誠精彩而又傳奇的一生:由一名體育師范生考入保定軍校;畢業之后去粵,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參加東征、北伐,漸露崢嶸;之后得信任,成為國民黨軍"土木系"首領;在及時次國共內戰和抗戰時期,一方面積極反共,另方面奮力抵抗日本侵略,勛勞卓著;解放戰爭時期,指揮國民黨軍作戰,終成敗軍之將;敗退臺灣后,主持地方建設……
陳誠是手下"八大金剛"之一、國民黨軍"土木系"首領。敗退臺灣后,主持地方建設,曾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和國民黨副總裁。由于陳誠是民國時期一系列重大事件的主角和見證者,與許多要人包括中國共產黨的高級領導有廣泛接觸,因此本書不僅是陳誠個人的傳記,也是所謂"時代全史"的一部分。與以往傳記相比,著者不但擺脫了過去為陳誠作傳者非黑即白或黑多白少的敘述模式,比較而客觀地記錄、評價了陳誠一生的功過是非,還對某些目前通行的說法做了辨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且言之成理。
史玉根,1962年生,湖南人,文學學士,高級政工師。曾在湖南某大型國有企業從事宣傳工作,現于北京某中央媒體任編輯、記者,已發表一百多萬字的新聞紀實作品,曾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業余長期從事近現代史研究,已出版《一個真實的王光美》、《一個真實的瓊瑤》、《在水一方:瓊瑤》、《一個真實的柳如是》、《青山嫵媚:柳如是》、《陳香梅傳》、《吳祖光與新鳳霞的情愛世界》等人物傳記。
序 論 "小委員長"陳誠
引 子
及時章 出路
陳家長子
投考保定軍校
炮科生
投奔
在粵軍
第二章 三炮起家
黃埔"遲到"者
棉湖之戰
緊急集合
轟塌惠州城
"三民主義信徒"
第三章 沉浮
上校團長
北伐模范師
在"四一二"前后
丟官
重用
第四章 打造"土木系"
十一師副師長
蕪湖整訓
掌管十一師
清洗
在中原大戰
"土木"成形
收編風波
治軍
第五章 攘外與安內
日本軍演的刺激
與紅軍交手
請戰
"第三黨"風波
國恨友仇
王牌師被殲
教訓
第六章 抗戰驍將
主戰派
淞滬血戰
武漢會戰
"文夕大火"
是退還是戰?
專職第六戰區
主動反攻
鄂西大捷
籌劃反攻緬甸
與史迪威合作
第七章 "小委員長"政略
廬山訓練團團長
與中共合作
青年導師
建設新湖北
鄂西減租
用人之道
"辭多不修"
第八章 在大陸的日子
躋身中樞
參謀總長
東北暮路
"殺陳誠以謝天下"
第九章 經營臺灣
主持
反對"兩個中國"
臨終不提反共
第十章 陳誠與
"中正一日不能無辭修"
在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之后
"崇拜"
爭論和沖突
連任風波
與小蔣的恩怨
第十一章 婚姻與家庭
及時次婚姻
鯉魚躍龍門
美滿婚姻
教育子女
附 錄 陳誠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正文內容 及時章 出 路
鼓旗對峙鎮山門,昔日文成策主勛。安得馳驅旗鼓出,青天之下掃余氛。
——陳誠《題家鄉青田石門洞》
陳家長子
青田縣位于浙江南部,西出縣城,溯甌江而上30公里,便是高市鄉。這里前臨甌江,背倚括蒼山,氣象開闊,蔚為壯觀。
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898年1月4日),陳誠出生在高市鄉外村的一戶普通人家。陳父陳應麟(字希文),不弟秀才,在青田縣敬業高等小學教書,后任校長。陳家雖有幾分薄地,但由于不擅生產,家境貧乏。
陳誠原名陳德(一說陳德馨,到廣東投奔革命后改名),字辭修,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姐姐,下有兩個弟弟)。四五歲時體弱,先在家從堂伯父和父親習文一年,至9歲時,即1905年,才入高市小學讀書。
據陳誠的鄉親回憶,他小時候非常調皮,常跟人打架,從不認輸,沒少挨父母的罵。隨著年齡增大,"調皮鬼"漸漸懂得了事理,學會了孝順,學余時間常常幫母親干些家務。小學畢業后,陳誠考入麗水省立第十一中學,本該按部就班讀下去,無奈家境貧乏,陳父讓陳誠輟學回家務農,僅供其弟弟一人就讀。后經親友游說,陳誠改讀公費的省立第十一師范。其時,陳誠17歲。
師范學校培訓目標是小學教師。這過早的職業定位,應該非陳誠所愿。
陳誠青少年時期經常到離家不遠的一個叫石門洞的名勝游玩。此處有旗、鼓兩山矗立對峙,內有深邃幽谷,樹木豐茂,風景十分秀美。相傳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劉伯溫(劉基)曾在此處讀書和隱居。
劉伯溫1311年出生于青田,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28歲考取進士。1360年,在紅巾軍首領朱元璋兩次邀請之下,劉伯溫結束在青田的隱居生活,出任朱元璋的軍師,為他制訂了一系列的戰略方針。在劉伯溫的輔佐下,朱元璋南征北戰,終于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在南京登基稱帝,建立大明皇朝。為了表彰劉伯溫的巨大功勛,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免去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任命劉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功成名就之后,劉伯溫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再次回青田隱居,著書立說。他1375年病故,葬于青田武陽夏山,謚號文成公。
為了紀念這位青田名人,在此修建了"劉文成公讀書處"碑和"劉文成公祠"。陳誠經常聽老人講述劉伯溫料事如神,輔佐朱元璋打天下的野史逸事,為之神往。他曾在石門洞寫了一首七絕:"鼓旗對峙鎮山門,昔日文成策主勛。安得馳驅旗鼓出,青天之下掃余氛。"詩中以劉伯溫自勉,豪情四溢。他后來還給自己取了別名"石叟",可見劉伯溫在他心目中地位之高。
據鄉親傳說,陳誠小時候對石門山洞門前那匹鐵鑄的戰馬特別感興趣,每次到那里,就要在上面騎上一會兒。青田沒有馬,只有耕牛,陳誠經常騎在牛背上吆五喝六,扮演勇士將軍的角色。
1917年,陳誠從師范學校畢業后,多所小學有意聘請他為教師,都被他謝絕。顯然,他的志向并不在此。這一年,他已是21歲的大人了。由父母作主,媒人介紹,他娶了青田吳家的閨女吳舜蓮為妻。這起父母包辦的婚姻,對陳誠來說毫無幸??裳?。婚后不久,陳誠就告別家人,到杭州省立體育??茖W校讀書去了。選擇體專,大概也是出于陳希文的設計,因為專科學校畢業可到中學任教。陳父希望兒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陳父的這一安排,其實并不明智。因為陳誠的身體條件并不太適合當體育老師。他個子才一米六,不少體育項目如籃球、排球、跳高、跳遠等等,他無法與高個子抗衡,也難以掌握其要領。更重要的是,他在麗水師范讀書幾年,見識廣了,志向也更高了。不管是小學老師還是中學老師,都不是他理想的職業和歸宿。
那是一個軍閥混戰的年代。心高志大的陳誠,出路在哪里?
投考保定軍校
陳誠在杭州體育??茖W校只讀了一個月就離校了。1918年,命運之神向陳誠招手——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開始招收普通中學畢業生。
保定軍校的前身為北洋速成武備學堂,是清政府為適應"現代戰爭"需要,在1902年創辦的高等軍事學府。辛亥革命后,1912年更名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主要培養中下級軍官(校址在北京的陸軍大學主要培養高級軍事人才)。
如果不是招生制度改革,陳誠無緣保定軍校。清政府為保定軍校設立了固定的招生途徑:軍校學生從陸軍中學(后為預備學校)畢業生中選拔,預備學校學生則從陸軍小學畢業生中遴選。1912年,陸軍小學停止招生,至1917年,陸軍小學"空倉"了,預備學校便從普通中學招收了一批二年級學生。1918年,保定軍校準備招錄第八期學生的時候,預備學校的老生已斷檔,新生又尚未畢業,只得決定直接從普通中學的畢業生中招錄。
陳誠對赫赫有名的保定軍校,不但早有耳聞,而且心馳神往。因為在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對許多無力進大學深造的有志青年來說,進入保定軍校,無疑是一條具有前途的個人奮斗之路。
這年夏天,北京及各地許多報紙刊登了保定軍校的招生廣告。陳誠得知這一消息后,毫不猶豫地放棄了體專的學業,動身前往北京報考??荚囉诋斈?月進行,9月發榜。陳誠被錄取為候補生,和一部分候補生被安排到陸軍第九師入伍9個月。期滿鑒定合格后,再進入軍校學習。
據來自臺灣的有關史料介紹,1918年,21歲的陳誠自杭州體育??茖W校輟學后,正為前途彷徨。有同鄉前輩杜志遠當選北平政府國會議員,北上就職時路過杭州,陳誠專程去拜訪。杜發現此人穩重有禮,且有志氣,不甘平庸,便帶其北上進京。在北京逢爆發,熱血青年無人不思救國,陳誠也不例外。杜志遠便托人介紹陳誠去投考保定軍校。當時想從軍報國的青年很多,軍校招錄條件嚴格,初試錄取40名,復試只取3人。3人之中,便有陳誠。
在大陸生活、自稱了解陳誠這段歷史的人的說法,卻頗有傳奇色彩。
原浙江省政協委員、陳誠的鄉誼杜偉回憶說,陳誠是他的父親杜志遠帶著去北京的(杜志遠也是青田人,和陳希文是老相識,時任北洋政府國會議員)。在報考軍校時,陳誠還遇到了一點麻煩。按規定,報考者必須是四年制普通中學的畢業生,陳誠中學只念了一期就輟學上了師范學校,雖然學歷相等,但畢竟沒有中學文憑,陳誠只得找一個名叫陳德的本家親戚借了一張文憑報考。考試結束后,主試官見陳誠然身材矮小,考分也不高,便將他列為備取生——等正取生缺額時,再替補錄取。杜志遠親自出面找到當時的主試官魏宗瀚(時任陸軍部軍學司司長)疏通了一番,陳誠才得如愿以償。
曾任陳誠英文秘書的陳應東說,當年一幫浙江同鄉在車站送杜志遠北上時,因杜的衛隊中多青田同鄉,陳誠在車上與他們攀談,忘了下車,被糊里糊涂拉到北京。杜志遠問明情由,才知道陳誠是青田同鄉,又是同科秀才陳希文的兒子,這才將陳誠留下。后來杜志遠向保定軍校校長曲同豐保送陳誠投考八期炮科,因陳身材矮小,考試成績又差,未被錄取。再經杜打點疏通有關官員,陳誠才以備取資格入學。
官史不一定是信史,但杜偉和陳應東的回憶,也未必。省立師范學校的學歷與四年制中學應該是相等的,陳誠似乎沒有必要借別人的文憑冒名報考。杜偉說的那個被頂替的陳德其實就是陳誠的本名,杜偉系保定軍校一期生,比陳誠大好幾歲,又非高市人,未必知道這么多細節。以陳誠的學習成績,應付軍校的考試大概沒有太大問題。據有關史料,保定軍校第八期計劃招生500名,實際招了600多名,招生條件可想而知比較寬松。當時,軍校招錄的都是候補生,先要入伍9個月,鑒定合格之后才能進入軍校學習,因此及時次錄考不存在"備取生"一說。杜志遠為陳誠的事打招呼,也許確曾有過,但是否必要或起了多大作用,則另當別論。
1918年秋,陳誠和一部分候補生進入陸軍第九師兵營(駐扎在北京郊外)見習。他們下到班,和士兵同吃同睡同操練。對喜歡體育并有著體校經歷的陳誠來說,軍事訓練不可怕,就怕睡覺。那時的軍營都是小宿舍、大通鋪,十幾個兵擠在一起,每人只占50公分寬的地方,一些北方兵,平時很少洗澡和洗腳,大熱天里,汗臭腳臭熏得人睡不著覺……但陳誠還是熬過9個月的軍營生活,完成了從一名文弱書生到英武士兵的轉身。
1919年8月,陳誠見習期滿,經鑒定合格,踏進了保定軍校的大門,成為了保定軍校的正式學生。
供
應
商 公司名稱: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門內大街192號東單明珠大廈5層 郵編:100010
聯系人:
電 話:(010) 手 機:
傳 真:(010)6525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