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個男人,一個是梁思成,一個是詩人徐志摩,一個是學界泰斗、為她終身不娶的金岳霖。在三個男人中,她做出了最幸福的抉擇——與梁思成相守到老。
林徽因一生何其坎坷,梁思成始終陪伴左右,陪著她走完一生。本書將用最全新的視角,最唯美的語言,解讀林徽因的經典,帶您領略那段獨具芬芳的民國歲月,重溫一代才女的浪漫愛情。
1. 民國才女林徽因,是一個時代的馨香記憶。流傳至今的,不僅是她諸多經典作品,還有她跌宕起伏愛情故事,本書以林徽因與愛侶梁思成的愛情人生為主線,結合作品,為讀者重現一代才女婉轉如詩的愛情故事。
2. 鐘愛林徽因的粉絲眾多,一些人摯愛喜歡林徽因的作品,一些人感動于她傳奇的人生與浪漫的愛情。本書以林徽因與梁思成的愛情人生,更深入地解讀作品,更能廣泛地吸納一直愛林徽因的讀者。
朱云喬,一個溫純婉約、熱愛生活的女子。善于以詩詞來詮釋現代社會的愛與情,心思蘭草,文字清雅。代表作品《撒哈拉的眼淚:三毛傳》。
及時章
命運之軌人生若只如初見
翩翩公子
蓮花初綻
命定情緣
第二章
墨彩年華那些盛放的年華
烈火濃情
笑靨如花
色彩人生
浪漫花蕊
第三章
波心倒影相守最美的愛
一生之約
塞納河畔
東北執教
第四章
沉浮歲月奔走精彩的人生
幸福味蕾
娉婷時光
情惑心劫
殘片情殤
柔暖故事
第五章
輾轉人生那些顛簸崎嶇的路
倉皇奔走
硝煙流舞
流離晃縣
輾轉昆明
再次遠行
第六章
光陰流轉難以忘懷的生命痕跡
嘆息的蓮
又見清華
生命新途
第七章
崢嶸歲月譜寫歷史的記憶
國家記憶
梁陳方案
保衛古城
第八章
歸彼大荒像風一樣離去
蓮花歸寂
時代風雨
塵埃落定
最美絕唱
后記
情暖三生
序言
時間的飛鳥掠過水面,喚醒一個美麗芬芳的夢。一行行沾著露水的詩句,帶著清晨的氣息,排成了隊。池中的蓮花,悄然綻放。
林徽因,下筆寫來,也如空谷幽蘭。而她的人,也如同她的名一樣美麗。人們隔著時空看她,看她的詩,也看她的愛情。
在半個世紀前的煙雨民國,她幸得三位藍顏知己。一位是"具有赤子之心又如孩子一樣"的浪漫詩人,一位是攜手走過半生的謙和夫君,一位是為她終身未娶的癡心學者。
面對愛的選擇,這個女子顯示了非同尋常的智慧。她知道,人生并非只有溫暖的四月天。詩人的愛,如同剎那芳華,雖然美麗,卻不能持久。
人間四月天的夢,固然動人,可人間總還有殘秋寒冬,一個女人最需要的,是能夠許她圓滿,許她安穩,不離不棄的同路人。
于林徽因而言,梁思成是她一世的牽掛與溫暖。在愛的路上,她遲疑過,也彷徨過。可梁思成始終以寬闊的胸懷,包容了她。
他看她在太太客廳自由揮灑,許她將情人逝世的飛機殘骸掛在床邊,聽她講述"愛上兩個男人"的痛苦,也陪她走遍了中國兩千余處中國古代建筑遺構,伴她守在貧窮的李莊。
他不言語,不爭搶,卻用一生證明,她的選擇是正確的。
婚前,梁思成問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后都不會再問,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講了嗎?"這就是愛情。
一個是真正的大丈夫,值得人生死相許。一個是女人,值得人守護一生。
林徽因死后,梁思成另娶林洙。世人慨嘆,愛情的保質期原來如此短暫。可是,相信后來的那個女子,即使填補了梁公生活的空白,卻永遠無法以林徽因一樣的步伐,與丈夫精神相伴。
1965年,梁思成出訪巴黎。他在日記里寫:坐在巴黎街頭的咖啡店,頭暈鼻塞,涕淚橫流。不想在巴黎久呆,也不愿出去逛。
這是他與徽因蜜月旅行的地方,彼時彼刻,他已睹物思人。
作為藝術領域的大師,和愛情童話的典范,他們的名字依舊鮮活。在那個時代里,他們譜寫榮耀,也經歷苦難,每一道歲月的傷痕,都增加了他們生命的深度。作為回饋,歷史將他們的名字始終排列在一起,成就了另一種意義上的相守。
所謂"萬古人間四月天",不是一個人的獨舞,而是兩個人的傳奇。
目錄
及時章??命運之軌?人生若只如初見
翩翩公子
蓮花初綻
命定情緣
第二章??墨彩年華?那些盛放的年華
烈火濃情
笑靨如花
色彩人生
浪漫花蕊
第三章??波心倒影?相守最美的愛
一生之約
塞納河畔
東北執教
第四章??沉浮歲月?奔走精彩的人生
幸福味蕾
娉婷時光
情惑心劫
殘片情殤
柔暖故事
第五章??輾轉人生?那些顛簸崎嶇的路
倉皇奔走
硝煙流舞
流離晃縣
輾轉昆明
再次遠行
第六章??光陰流轉?難以忘懷的生命痕跡
嘆息的蓮
又見清華
生命新途
第七章??崢嶸歲月?譜寫歷史的記憶
國家記憶
梁陳方案
保衛古城
第八章??歸彼大荒?像風一樣離去
蓮花歸寂
時代風雨
塵埃落定
最美絕唱
后?記
命運之軌?人生若只如初見
翩翩公子
歲月漫漫,沉淀著中國的建筑歷史,就像是一杯濃濃的苦茶,讓人回味無窮。而梁思成的名字就在這沸水中不停地起伏。時光荏苒,梁思成的學識與品格都隨著清水慢慢變色,越來越濃,越來越苦,直至沉入杯底,沁入人心。
梁思成,一代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家,他不止是一個冷靜的歷史主義者,更是一個立足于人類文化角度的世界主義者。他在學術上的追求,在感情上的執著,都讓我們后世之人欽佩不已。而上天成就了如此的他,也不得不讓我們為之感嘆,原來血脈真的是很神奇的東西,它讓人們一代一代地繁衍、生存下去,可是作為獨立的個體,卻依舊有那互相感染、互相牽連的根。當文化滲透到了生命里,便會得到永恒的延續,梁思成就繼承了父親的才華。作為梁啟超的兒子,無疑,梁思成是幸運的,因為父親的顯赫和思想塑造了如此的他。
一八九八年的夏天,身為老師的康有為帶著學生梁啟超,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天真的他們期望著自己可以通過支持年輕的皇帝,實施激進的改革來拯救當時的國家。然而,這也只是個想法而已。隨著維新變法由于保守的政變以失敗而告終,作為領袖人物之一的梁啟超也因此離開了中國,流亡到了日本。
當時的他,雖然只是一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但是卻有著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有著一身的精力和才學去釋放,去展現。
而談及梁啟超的婚姻,他不到二十歲便早早地結婚了。他的妻子是一位比他大四歲的貴州女子,名叫李蕙仙。在這樣一段看似不般配的婚姻中,作為丈夫的梁啟超,立志要以探索和開拓更廣闊的世界為自己的目標與責任,而作為妻子的李蕙仙,實在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子了,以至于她的其他情況很少有人知道。但是我們可以知道一點,那就是保守如她,纏過的小腳,封建的思想,老舊的思維,總是讓人覺得她的一生都被禁錮在囚牢之中。
盡管如此,李蕙仙還是滿足于恪守傳統。一八九三年,李蕙仙在廣東生下了她和梁啟超的及時個孩子——女兒梁思順。五年之后,李蕙仙帶著女兒到了日本,和流亡中的丈夫梁啟超團聚。
經過了那些動蕩不安的漂泊歲月,梁啟超一家三口在日本的生活相對比較舒心和安定,女兒梁思順乖巧可愛,那逗人的小模樣讓初為人父的梁啟超倍感欣慰。但在那樣一個封建守舊的年代,家里需要一位男性繼承人來給家族傳宗接代的迫切需要也是眾人心知肚明的,作為這一任務的執行者,李蕙仙的心里如明鏡一般地清楚。
很快,作為標準好妻子的李蕙仙再一次懷孕了,這次,她生下了一個男孩。原本是件大喜事,卻反而成了悲傷的故事,這個小小的男嬰在生下來之后不久便夭折了,一家人的欣喜也落了空。
女人的生育年齡是有限的,隨著自己年齡越來越大,似乎懷孕的幾率也越來越小。這個時候的她,已經三十三歲了,可是卻只給梁家添過一個女兒。或許李蕙仙對于自己的基本職責還是很清楚的,她知道為梁家傳宗接代是她較大的任務。這個識大體的女人還給梁啟超找了一個適合的、可以為他傳宗接代的女子,但還是李蕙仙自己先生了一個男孩作為繼承人,而這個小男孩就是日后成為中國建筑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著名的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
一九零一年四月二十日,梁思成出生在日本的首都東京。作為梁家人期盼已久的長子,梁思成似乎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便承擔著一種重大的責任,這種責任,即便是在他日后遭受磨難的艱苦歲月里,也不曾削減半分。
就在梁思成出生后的第三年,那位李蕙仙給梁啟超找的妾室也生了一個男孩,名叫梁思永。多了一個年紀相仿的弟弟固然是好的,因為小男孩們在年幼的時候彼此多了一個玩伴,身為兄弟的他們在青年時期是好朋友,成年以后,兩人又都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勝利推翻了清政權的統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中國歷史也由此掀開了一個嶄新的篇章。而與之重生的,不僅僅是中國,還有梁啟超。因為這樣的喜訊,意味著他不再需要繼續過流亡國外的漂泊生活了。對于全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一九一二年,歸心似箭的梁啟超帶著全家回到了他魂牽夢縈的中國。
往事如風,將生平飛落如雪的悲苦,盡數吹散開來,如同蝴蝶的翅膀掠過干涸心海。無論時隔多久,故鄉總是格外親切。他們原本的家是在天津意大利的租界處,而當他們全家從日本回來以后,又有了第二所房子。那是一所西式風格的房子,由意大利的建筑師設計而成。那棟房屋足足有三層樓之多,比之前的老房子還要寬敞明亮,白色的石頭成了一垛垛的墻,隔開了一個個的屋子,顯得是那樣的潔凈與清雅。就如同一個款款紳士,風度翩翩。
房屋最上面的兩層是給梁啟超做藏書室用的,下面一層則分布著臥室、大廳、餐廳,以及其他接待客人的客房和仆人的休息處。當然,最重要的還要數梁啟超的書房。
他曾經給自己取了一個奧秘的名字——"飲冰老人",以此來標明他的著作,作用就如同我們現在寫作時所用的筆名。由此而來,梁啟超還在自己新書房的門上掛上了一塊寫有"飲冰室"的牌匾,每個見到它的人都感嘆不已,那"飲冰室"三個字真是奪人眼球,不容忽視!
從天津遷居到北京,變動的不僅僅是住所,還有孩子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像梁啟超這樣有學識的家庭,傳統的做法是讓孩子們上私塾。但那個時候全家在日本,沒有私塾。所以梁思成和他的弟弟,以及其他的兄弟們上的是當地的一個中文學校。
具有現代思想的父親認定他的長子梁思成已經到了適合的年齡了,他必須要學習英語并準備將來在國際大環境中生活。有了這樣的想法,自然地,梁思成進入了北京一所著名的英國學校,在那里度過了屬于他的兩年美好時光。
一九一五年秋天,他順利考入了清華學堂,成了中國政府公派留美預科班的一名學子。這所清華學堂是用美國給中國的庚子賠款創立的學校。這所學校不僅供給六年預科、兩年本科,而且還為的學生提供到美國深造的機會和獎學金。
學校里的課程和美國的高中課程十分相似,很注重英語和科學。但藝術、音樂和體育這樣的副科也并沒有被忽視。學校里有些美國教師,他們的教學全部都是用英文來進行的。認真好學的梁思成在學術和藝術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雖然他在繪畫、著色和音樂方面并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但他在中學便學會了素描,相信對日后作為建筑師的他來說,繪得一手好素描是相當有用的。
才華初露,梁思成進入了清華藝術俱樂部,并成為大學年報《清華校刊》的藝術編輯,他為刊物畫了一些整版的水墨畫,偶爾還畫幾幅漫畫。在年報的學生名單里,梁思成不僅被同學和老師稱為藝術家和作家,更被贊揚"精通音樂"。至于體育,梁思成也還是在行的,強壯而健康的他,熱愛著跑、跳、攀援和體操。
一切都顯得那樣順其自然,一切都是那樣美好,讓人心生羨慕。似乎這一刻,梁思成成了上帝的寵兒,上天偏心地把一切的美好都給了他。然而再無瑕,也還是會有疵點。于梁思成來說,不足的就是這座清華學堂位于北京城西北邊,路途的遙遠讓交通成了個大問題。固然,人力車和自行車是最快的,但是身為學生,這樣的花銷難免有些昂貴,支付不起。驢和驢車倒是能雇得到,但速度慢且不方便。盡管學校里裝著電話,但那也只是個擺設,在平日里是不允許打的。于是,這些學校的學生同家人和朋友們的聯絡方式就只剩下寫信了。
對于梁思成來說,這段相對隔絕的時間,反而能讓他更專注地接受清華的教育。在這長長的中學和大學八年時間里,他打下了英語和對西方科學及歷史的良好基礎。但是梁思成自己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這些教育水平是低的,那些繁多啰嗦的課程可以縮短為五年。因為他曾評價道:
"我很感謝母校對我的培養,那時學校在生活上對我們管得很嚴,清華有不少達官闊佬的子弟,但是不管家里寄多少錢來,都由齋務處掌管,學生花錢要記賬,周末交齋務處檢查,亂花錢不記賬要記過的。但另一方面,學校提倡各種社團活動,對培養學生的民主精神,對學生的發展很有好處。只是學制太長了些,我看不用八年,最多五年就夠了。"
或許,梁思成的這種看法偏頗了些,畢竟年輕的他忽略了自己在清華時期參加藝術、音樂和體育活動中所得到的終生好處,總歸還是有些片面的。
但無論怎樣,那個時候的梁思成已然是一位翩翩少年,他受到父親的感染,接受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周圍的一切都在助力他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男子。
人生在世,漫漫長路,命運的安排總是均勻的。或許在此時此刻擁有著,那么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你就會失去;如果現在你面臨缺失,那么以后你就會復得。一切都在于時間,不緩不急。是你的,就注定屬于你。而彼時的梁思成,也在默默地期盼著那屬于自己的未來。
蓮花初綻
作為獨立的個體,我們每個人都獨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然而作為一個群體,我們的周圍又有那么多和我們同樣的個體。浩瀚的宇宙中,一個人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顯得那么偶然,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而一個人的離開,同樣也是那么偶然。世間的我們都是如此,匆匆而來,倏忽而至。一代一代,生老病死,循環往復,這就是自然規律。
就在這冥冥之中,在這偶然里,似乎又夾雜著那么一點東西,說不清,道不明,讓人難以形容,也難以表述。細細想來,或許這就是命運吧!
一個脆弱的小生命來到這個充滿未知的繁華世界,所經歷的種種,都是命運的安排。其實,有始必有終,一切的開始就已經預示著它的結局了,正如四季的次第更迭,白晝的日月交替。世間之事大抵如此,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只是,這循環往復的輪回中,有著太多太多的身不由己。雖說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但其實很多事情我們常常是沒得選擇的,這世間沒有辦法選擇的事情也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就像是我們的父母,就像是我們的出身,我們的家庭。可這樣的問題又是太深奧了,不是你我這樣的凡夫俗子可以參透得了的。
外面的世界始終是浮躁的,光怪陸離,想要在這樣的世界里生存,我們就要穩住自己的內心,不為所動,這才是好的做法。只可惜,這類聰慧的人并不算多。或許,林徽因就算是一個。
徽因這個名字是由她的祖父起的。祖父為襁褓中的女嬰起名的時候翻閱了許多古籍,最終從《詩經》里取了"徽音"兩個靈透的字。"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大雅?思齊》)。按照祖父的意思,一來是為了讓孫女傳承美德,二來鑒于她是自己長子的及時個孩子,也隱隱在說明希望家族能夠兒孫滿堂。于是,這個小女嬰便名叫"林徽音"。一直到一九三四年她初涉文壇,與一位同樣名為林微音的男作家重了名,這才改為徽因。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和許多同時代有抱負的青年一樣,在小徽因兩歲那一年,為了自己的抱負與理想,他東渡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學,開始學習政治和法律。而當時的徽因實在是很小,父親又不在自己身邊照顧。于是,林徽因便一直和母親在杭州居住。自己的身邊沒有了父親和兄弟姐妹,圍繞自己周圍的還盡是些成年人,這對于小孩子來說,感到孤單與寂寞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父親在小徽因的心中,就是一個長年不在家的人,而父親一詞的含義就是那一封封從遙遠國度寄來的信件里的一句寫給自己的問候。她曾在散文《一片陽光》中記錄著自己年幼時的孤寂與苦悶:
這里要說到我最初認識的一片陽光。那年我六歲,記得是剛剛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尋常水痘,不過我家鄉的話叫它水珠。當時我很喜歡那美麗的名字,忘卻它是一種病,因而也覺到一種神秘的驕傲。只要人到我窗口問問"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種榮耀。那個感覺至今還印在腦子里。也為這個緣故,我還記得病中奢侈的愉悅心情。雖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樣,那次我仍然是孤獨地被囚禁在一間房屋里休養的。那是我們老宅子里的一進房子;白粉墻圍著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間,當中夾著一個開敞的廳堂。我病在東頭娘的臥室里。西頭是嬸嬸的住房。娘同嬸永遠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們女人們的職務的,于是我常是這三間房屋留守的主人。
毫無疑問,林長民是的,徽因所生的家庭也是的,因為有這樣一位頂梁柱的父親在支撐著這個家,感染著這個家。然而上天給了林徽因一個如此的父親,卻為她安排了一名極其平凡的女性作為母親。
林徽因的生母叫做何雪媛,和梁思成的母親一樣,林徽因的生母也是守舊的,她的思想和她裹著的小腳一樣受著封建的束縛與禁錮。出身于嘉興商人家庭的何雪媛,在十四歲的時候就嫁給了林長民為妾。因為是"二房",并不是正室,所以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吹吹打打,歡天喜地的迎娶了。況且何雪媛還是個沒有接受過教育的舊式保守婦女,她不懂琴棋書畫,也不能操持家務。這樣的女人,自然而然也就得不到公婆和丈夫的喜歡。再加上之后的林長民又娶了三房,這更加讓何雪媛的生活充滿了孤獨和哀怨。
生長在這樣家庭里的林徽因承受著一些本不應該她承受的東西,這樣的她,應該是一個早熟的孩子吧!但她的早熟卻被家里人視為理所應當,故而家里的親戚都把她當成了一個成年人來對待。年少的林徽因也因此而失去了本應屬于她的快樂的童年,這真的是命運的不公!可是,年幼的她又能怎樣呢?只有默默地承受著、忍受著,這是她的辦法,是她的選擇,她只能順應家里人的要求,讓自己變得成熟起來。
每一次生命的輪回都是一個花開花落的過程,花開的時候盡情綻放,花謝的時候才會有一地的繽紛。到底是什么讓她如此早熟呢?是因為她聰慧過人,心思細膩嗎?不止,她的早熟還應該歸因于幾乎是遭遺棄的生母給她心理蒙上的陰影。聰慧乖巧的林徽因雖然深得父親以及其他長輩的寵愛,可是每當她回到冷落的后院,看見生母那孤冷怨憤的神情,都會覺得是如此難過。于是,林徽因不得不過早地體會到了世態的炎涼,而這些,都深深地根植在她少女時代的記憶里。
無奈小小的年紀,內心卻要背負著諸多的沉重與隱忍。那時候小小的林徽因,或許總是會在盛夏的午后,一個人坐在木樓之上,默默地看著天空中自由自在的云朵,想著自己的心事;或是靜靜地蹲在院子中的花壇前,看著那些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一切都讓林徽因那么羨慕,只因它們可以自由自在,可以無憂無慮。驀然地,林徽因多了一份多愁善感,她開始懂得,生活就是生活,并不會像自己想象的那般幸福與美好。
或許,林徽因這一生都注定要因為感情而糾結,年少時因為父母的感情糾結,成年后又因為自己的感情而糾結,這也許就是命運使然吧!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里,是林徽因的幸運,也是林徽因的不幸。
幼年的林徽因和表姐妹們一同住在祖父的大院里,林徽因喜歡和表姐妹們在一起讀書,一起玩耍。父親不在身邊,母親又無學識,不能擔此重任,于是,林徽因的啟蒙教育就落在了她的大姑母身上,即便是大姑母出嫁后,也依然常年住在娘家。少不經事的幾個小女孩住在一起,好的時候就像一個人似的,矛盾的時候又鬧得不可開交。而對于這樣的她們,慈愛的大姑母總是任由女孩子們打鬧。
身為舊式大家族里庶出的大小姐,來自家族里的排擠與磨難成了林徽因的必修課。為了在這樣的大家族里生存下去,她已不能指望自己那失了寵的親生母親,她需另外尋找一個可倚重的親情作為自己的依靠,只有這樣,她才能在這個大家庭里生存下去。因為想要一個人生活在這樣復雜的家庭里,實在是太累了。
幸運的是,林徽因的姑母恰巧彌補了她母親在性格和文化方面的不足。可以說,林徽因是很有靈氣的,姑母經常夸獎她聰明靈秀。在一起讀書的幾個姐妹中,林徽因是年齡最小、最貪玩的孩子,上課的時候也不注意聽講,溜號更是家常便飯,可是聰慧伶俐的她即便如此,卻還依舊是背書背得好最快的那一個。那陣陣軟聲細語的讀書聲,讓人的心也跟著靜了下來。或許年幼的林徽因還不懂字里行間的意思,悟不出作者那詩意的情懷和遠大的理想,但這些都并不妨礙她對書籍的喜愛。是的,林徽因愛上了書,愛上了書中那方方正正的字體,愛上了書中暗暗飄來的墨香,愛上了原本單一的文字經過組合便成了美文的神奇。
這個時候的林徽因是幸福的,屬于她的那個小小世界有如微風徐徐的春天,總是那樣的陽光明媚,溫暖和煦。
背書寫字,林徽因都學得極快。學識在慢慢地增進,心智在慢慢地成熟,懂事的林徽因,曾經還在父親外出的時候,幫祖父給父親林長民寫信。那纖細的小手,認真地握著筆,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地在紙上寫下了她對父親的真摯思念與問候,細致而美好,青澀而純真,一切思念涓涓而來。這里便是現在可以見到的其中最早的一封信件,那時候的林徽因七歲,是父親為她寄來的。
徽兒:
知悉得汝兩信,我心甚喜。兒讀書進益,又馴良,知道理,我尤愛汝。聞娘娘往嘉興,現已歸否?趾趾聞甚可愛,尚有鬧癖(脾)氣否?望告我。
祖父日來安好否?汝要好好討老人歡喜。茲寄甜真酥糕一筒賞汝。我本期不及作長書,汝可稟告祖父母,我都安好。
父長民三月廿日
父親林長民在信的開篇便寫到了因為女兒林徽因的來信而欣喜萬分,并說"我尤愛汝",由此可見他那溢于言表的喜悅之情。
也許人們還不能相信,小小年紀的林徽因怎會如此懂事。但信中寫的卻是絲毫不夸張,那時的小林徽因已經可以幫父親分擔起家庭的責任了。這在林徽因成年后,一封父親給她信上這么批注:
二娘病不居醫院,爹爹在京不放心,囑吾日以快信報病情。時天苦熱,桓病新愈,燕玉及恒則啼哭無常。嘗至夜闌,猶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聽,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時許,桓始熟睡。乳媼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
一個人要做到對自己的美、聰明、善良,不自知,才顯貴重,就仿佛梔子花不知道自己有多香,蘭花不知道自己有多幽靜。天分,天性,從來都不需要發言和解釋。
人們常說"大家閨秀",也都喜歡"大家閨秀",一個女子出落得知書達理、溫文爾雅,固然是離不開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的。年幼時林徽因的成長充滿了陽光和雨露的滋潤,她擁有著父親的喜愛,祖父的疼愛,姑母的培養,姐妹的陪伴。即便林徽因亦承受著太多的責任與心事,盡管那些原本并不屬于她。可是,與普通人家的孩子相比起來,如此的林徽因已經是非常幸福而又幸運的了。
白駒過隙,十二歲的林徽因出落得亭亭玉立,身體上的瘦弱,讓她看起來在單薄之余,更多了一絲絲的纖細與柔美。這個時候的她已然是個非常懂事并且有主見的孩子了,她可以得心應手地幫助長輩料理繁瑣的家事。也正是因為如此,林長民才感覺這樣的女兒是如此貼心,對她更加喜愛了。當然,喜愛多了一分,體貼和關愛也就相對應地多了一分。
兩年過去,十四歲的林徽因長成了一個落落大方的少女,她的腦后梳著一條烏黑的小辮子,清澈明亮的眼睛透著她的機靈與聰慧。雖然穿著樸素,但卻絲毫遮擋不住她的美麗和神采。
人生,沒有什么東西是你應該得到的。試著將焦點放在自己已經擁有的,而不是那些想得到的;即便再怎么平淡,也是屬于自己的小小幸福。一九一八年,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要到日本進行考察,愛女心切的他本想把貼心的林徽因帶在自己身邊,可是卻一直未能實現。為此,林長民時常感到遺憾。他曾經在給寄給林徽因的信中這樣寫道:
每到游覽勝地,悔未攜汝來觀,每到宴會,又幸汝未來同受困也。
由此我們便可見林長民對女兒林徽因的疼愛。
林徽因是一位優雅、聰穎并且可愛的姑娘,她就像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如此美妙無比,如此清透。或者,也可以更地說,林徽因其實就是一件精美絕倫的、無瑕的藝術品、一位天資聰穎的藝術家。
想那后人,有多少人曾經為了她的一顰一笑而傾倒,像是因為看那楊柳吐露嫩芽,而在不經意之間愛上了江南吳儂軟語的春天。不知世間有多少林徽因這樣的女子,或許有很多,只是我們沒有遇見罷了。弱水三千,只愿意獨飲這一瓢。江南的女子之中,不乏這樣素雅純凈的,但她們卻沒有林徽因那可以讓人細細品味的意蘊,那意蘊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甚至讓人不敢直視。
林徽因似乎永遠都是一朵醉人的花,慢慢地綻放,淡淡地釋放自己的芬芳。可那香氣卻久久不曾褪去,直叫人恍然大悟,原來這塵世之間,還有如此美妙的女子。她是那樣溫婉而堅強,浪漫詩意而又真實無比,像玫瑰般迷人妖艷,又像百合般純潔美好。
靈秀聰慧的女子,自然是不會甘心自己屈服于這樣的俗世的,她用自己那浪漫多情的詩句行走在茫茫人世之間,如此輕盈,如此的曼妙;她用自己那顆敏感而強大的心,去感受著世間的酸甜苦辣,體會著人生的百般況味。而面對即將到來的愛情,林徽因則把那細膩的情感雜糅到了詩句之中:
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輕彈著,
在這深夜,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