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衛生部、中華醫學會關于全國醫用設備使用人員(CT、MR、DSA)上崗考試的指定用書。
全書共分四部分:X線成像技術部分、CT成像技術部分、MR成像技術部分和DSA成像技術部分。每一部分均包含考試大綱與指南兩部分內容。
同時,這也是一本針對性、指導性、實用性很強的影像技術專業書籍。而且,它涵蓋了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和技術。
及時部分 X線成像技術
X線成像技術考試大綱
第1章 X線物理學基礎
1.1 X線的發現與產生
1.2 X線產生的原理
1.3 X線的本質與特性
1.4 X線強度
1.5 X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1.6 X線的吸收與衰減
第2章 X線信息影像的形成與影像質量分析
2.1 X線信息影像的形成與傳遞
2.2 X線照片影像質量的分析基礎
第3章 X線影像質量的評價及其標準
3.1 影像質量的主觀評價
3.2 影像質量的客觀評價
3.3 影像質量的綜合評價
第4章 數字X線攝影
4.1 數字成像技術概述
4.2 計算機X線攝影(CR)的概念
4.3 CR圖像的處理
4.4 CR的新進展
4.5 相位對比(PCM)乳腺攝影技術
4.6 數字平板探測器
4.7 數字平板探測器的高級臨床應用
第5章 激光打印技術
5.1 激光打印機的構成與工作原理
5.2 激光打印膠片
5.3 激光熱成像
5.4 直熱式熱敏成像
第6章 放射衛生防護
6.1 電離輻射的生物效應
6.2 輻射防護常用的量和單位
6.3 輻射防護原則與標準
第二部分 CT成像技術
CT成像技術考試大綱
基礎篇
第1章 CT成像技術概述
1.1 CT的發展和應用
1.2 專用和臨床研究型CT掃描儀
1.3 CT機的基本結構
第2章 CT成像原理
2.1 CT成像的基本原理
2.2 CT的基本概念和術語
第3章 螺旋CT技術概述
3.1 單層螺旋CT
3.2 多層螺旋CT
臨床應用篇
第4章 CT臨床應用概要
4.1 CT掃描方法
4.2 CT的圖像后處理
4.3 CT檢查程序
4.4 CT掃描檢查的基本要點
第5章 非螺旋CT掃描的臨床應用
5.1 顱腦非螺旋CT掃描
5.2 頭頸部非螺旋CT掃描
5.3 胸部非螺旋CT掃描
5.4 腹部非螺旋CT掃描
5.5 盆腔非螺旋CT掃描
5.6 脊柱非螺旋CT掃描
第6章 螺旋CT掃描的臨床應用
6.1 顱腦與頸部螺旋CT掃描的臨床應用
6.2 胸部螺旋CT掃描的臨床應用
6.3 腹部螺旋CT掃描的臨床應用
6.4 四肢螺旋CT掃描的臨床應用
質量篇
第7章 CT的圖像質量
7.1 常用CT圖像質量測試方法
7.2 CT的圖像質量
7.3 影響CT圖像質量的因素
7.4 CT圖像質量控制
7.5 質量控制基本內容的測試方法
7.6 CT的輻射防護
第三部分 MR成像技術
及時部分 X線成像技術
第2章 X線信息影像的形成與影像質量分析
2.1 x線信息影像的形成與傳遞
2.1.1 攝影的基本概念
攝影:是應用光或其他能量來表現被照體信息狀態,并以可見光學影像加以記錄的一種技術。
像:是用能量或物性量,把被照體信息表現出來的圖案。在此把能量或物性量,稱作信息載體。
信息信號:由載體表現出來的單位信息量。
成像系統:將載體表現出來的信息、信號加以配列,就形成了表現信息的影像。此配列稱為成像系統。
攝影程序:光或能量-信號-檢測-圖像形成。
2.1.2 x線信息影像的形成與傳遞
x線在到達被照體之前不具有任何的醫學信號,只有當x線透過被照體(三維空間分布)時,受到被照體各組織的吸收和散射而衰減,使透過后的x線強度分布呈現差異,從而形成x線的信息影像。X線隨之到達影像接收器(如屏/片系統)的受光面,轉換成可見光強度的分布,并傳遞給膠片,形成銀顆粒的空間分布,再經顯影處理成為二維光學密度分布,形成光密度x線照片影像。
如果把被照體作為信息源,x線作為信息載體,那么x線診斷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傳遞與轉換的過程。此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圖1-2-1)。
及時階段:x線對三維空問的被照體進行照射,取得載有被照體信息成分的強度不均勻分布。此階段信息形成的質與量,取決于被照體因素(原子序數、密度、厚度)和射線因素(線質、線量、散射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