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按照條文主旨、修改要點、條文釋義、適用指引四個部分依序逐條闡釋行政訴訟法新修改條文,力求做到不僅注重對法律條文的涵義進行解說,而且注意介紹立法的背景情況;不僅介紹修改過程中的不同意見和建議,而且適當介紹立法者最終的考慮;不僅關注對法律條文本身的理解,而且關注在審判實務中的具體運用;不僅注重對實務操作進行指導,而且注重對可能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探討;不僅注重對相關法律知識進行系統介紹,而且注意通過典型案例進行生動闡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于2014年11月1日修正公布,并將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行政訴訟法的此次修正,是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后中國修改的部國家基本法律,也是行政訴訟法施行近25年來次大規模修改,具有極強的標志性意義。修訂后的新行政訴訟法共計103條,其中未修改的條文為23條,修改或增加條文為80條。這次修法的力度,不亞于一次立法。
為了幫助廣大法官、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檢察官、律師、企業法律顧問以及政法院校的師生理解和適用新行政訴訟法,我們組織院直接參與新法修訂過程的一線法官,編寫了這套"新行政訴訟法理解與適用叢書",從修改背景、修改要點、條文釋義、理解適用、觀點爭議等多個角度對此次行政訴訟法的修改進行了、系統、、的解讀。
江必新,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學士、法學碩士,北京大學法學博士。較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兼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行為法學會會長、中南大學教授等職務。榮獲第二屆中國十大青年法學家、首屆當代中國法學名家等稱號。出版"十八大與法治國家建設叢書"(共八本)、《國家治理現代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重大問題研究》《行政法制的基本類型——行政與法的關系發展史》《中國法文化的淵源與流變》《行政訴訟問題研究》《民事訴訟的制度邏輯與理性構建》等專著五十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報刊發表文章二百余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研究"等多項重要課題。
目錄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
(2014年11月1日)
及時章總則
[本章修改要點]
1立法宗旨增加"解決行政爭議";刪除"維持"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及時條)
2將"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將"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納入"行政行為"范圍(第二條)
3增加保障起訴權利、行政機關不得干預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的規定(第三條)
及時條立法宗旨(修改)
第二條調整范圍(修改)
第三條起訴權利的保障(新增)
第四條至第五條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未改)
第六條審查范圍和原則(修改)
第七條至第十一條審判的程序性原則(未改)
第二章受案范圍
[本章修改要點]
擴大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第十二條)
第十二條受理的情形(修改)
第十三條不予受理的情形 (修改)
第三章管轄
[本章修改要點]
1調整中級人民法院對及時審案件的管轄范圍:取消"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將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修改為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第十五條)
2不再根據復議機關維持或改變原行政行為區分管轄法院;增加跨區域管轄行政案件的規定(第十八條)
3將共同管轄情形下的管轄法院由"收到起訴狀"的法院調整為"立案"的法院(第二十一條)
4明確對于移送的案件,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認為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第二十二條)
5刪除上級法院可以把自己管轄的及時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的規定(第二十四條)
第十四條基層人民法院的管轄(未改)
第十五條中級人民法院的管轄(修改)
第十六條至第十七條高級人民法院和較高人民法院的管轄(未改)
第十八條地域管轄的確定(修改)
第十九條至第二十條限制人身自由及不動產案件管轄(未改)
第二十一條共同管轄(修改)
第二十二條移送管轄(修改)
第二十三條指定管轄(未改)
第二十四條管轄權轉移(修改)
第四章訴訟參加人
[本章修改要點]
1增加利害關系人有權起訴的規定(第二十五條)
2將復議機關維持原行政行為情形下的被告,由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修改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不作為情形下,根據行政相對人的起訴對象,確定原行政行為機關或復議機關為被告(第二十六條)
3增加共同訴訟應以當事人同意為前提的規定(第二十七條)
4增加代表人訴訟的規定(第二十八條)
5細化了第三人制度(第二十九條)
6調整訴訟人的范圍(第三十一條)
7強化訴訟人的訴訟權利(第三十二條)第二十五條原告資格(修改)
第二十六條被告的確定(修改)
第二十七條共同訴訟(修改)
第二十八條代表人訴訟(新增)
第二十九條第三人(修改)
第三十條法定(未改)
第三十一條委托(修改)
第三十二條當事人及訴訟人的權利義務(修改)
第五章證據
[本章修改要點]
1增加"電子數據"作為一類證據(第三十三條)
2增加被告不舉證或者拖延舉證時應承擔相應責任的規定(第三十四條)
3增加被告的訴訟人也不得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取證的規定(第三十五條)
4增加被告延期提供證據及原告或第三人補充證據的規定(第三十六條)
5增加原告可以舉證但不免除被告舉證責任的規定(第三十七條)
6增加原告舉證范圍及舉證責任的規定(第三十八條)
7增加人民法院不得為證明行政行為合法性調取被告作出行政行為時未收集的證據的規定(第四十條)
8增加原告和第三人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的規定(第四十一條)
9刪除對專門性問題鑒定的規定
10增加證據適用的規定,明確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證據(第四十三條)
第三十四條被告舉證責任(修改)
第三十五條被告及其訴訟人收集證據的限制(修改)
第三十六條被告延期提供證據與補充證據(新增)
第三十七條原告提供證據(新增)
第三十八條原告舉證責任(新增)
第三十九條人民法院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補充證據(未改)
第 四 十 條人民法院調取證據(修改)
第四十一條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新增)
原第三十五條專門性問題的鑒定(刪去)
第四十二條證據保全(未改)
第四十三條證據適用(新增)
第六章起訴和受理
[本章修改要點]
1將起訴期限由三個月延長為六個月;增加特殊情況下最長保護期限的規定(第四十六條)2增加不履行法定職責案件起訴期限的規定(第四十七條)
3增加立案登記的有關規定(第五十至五十二條)
4增加起訴人可以一并要求審查規范性文件的規定(第五十三條)
第四十四條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銜接(修改)
第四十五條行政復議案件的起訴期限(修改)
第四十六條作為類案件的起訴期限(修改)
第四十七條不履行法定職責類案件的起訴期限(新增)
第四十八條起訴期限的扣除與延長(修改)
第四十九條起訴條件(修改)
第 五 十 條起訴方式(新增)
第五十一條立案登記(修改)
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不立案的救濟(修改)
第五十三條規范性文件的附帶審查(新增)
第七章審理和判決
[本章修改要點]
1增加涉及商業秘密案件可以不公開審理的規定(第五十四條)
2完善訴訟不停止執行的例外情形的規定(第五十六條)
3增加先予執行的規定(第五十七條)
4完善按撤訴處理和缺席判決的規定(第五十八條)
5完善對妨害行政訴訟行為采取的強制措施的規定(第五十九條)
6增加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原則的例外規定(第六十條)
7增加行政附帶民事案件審理程序的規定(第六十一條)
8增加裁判文書公開及其例外的規定(第六十五條)
9 增加規定規范性文件附帶審查后的處理(第六十四條)
10 強化了對被告違紀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理(第六十六條)
11 增加司法建議的規定(第六十四、六十六條)
12修改完善及時審裁判(第六十九條至第七十九條)
13增加公開宣判的規定(第八十條)
14將及時審審理期限由三個月延長為六個月(第八十一條)
15增加部分及時審行政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的規定(第八十二條至第八十四條)
16進一步明確第二審案件的審理方式和審判組織(第八十六條)
17明確上訴案件的審理遵循審查原則(第八十七條)
18將第二審審理期限由兩個月延長為三個月(第八十八條)
19修改完善第二審裁判(第八十九條)
20增加再審啟動事由(第九十一條至第九十三條)
及時節一般規定
第五十四條審理方式(修改)
第五十五條回避 (修改)
第五十六條訴訟不停止執行(修改)
第五十七條先予執行(新增)
第五十八條按照撤訴處理與缺席判決(修改)
第五十九條對妨害行政訴訟行為采取的強制措施(修改)
第 六 十 條不適用調解原則及其例外(修改)
第六十一條行民交叉案件的一并審理(新增)
第六十二條申請撤訴(修改)
第六十三條審理依據(修改)
第六十四條規范性文件附帶審查后的處理(新增)
第六十五條生效裁判的公開(新增)
第六十六條對被告方妨礙訴訟等違紀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理(修改)
第二節及時審普通程序
第六十七條起訴狀副本的發送與答辯狀的提交、發送(修改)
第六十八條行政案件的審判組織(未改)
第六十九條駁回訴訟請求判決(修改)
第 七 十 條撤銷判決(修改)
第七十一條被告依判決重作行政行為的限制 (修改)
第七十二條履行判決(修改)
第七十三條給付判決(新增)
第七十四條確認違法判決(新增)
第七十五條確認無效判決(新增)
第七十六條責令被告采取補救措施判決與賠償判決(新增)
第七十七條變更判決(修改)
第七十八條行政協議案件的判決(新增)
第七十九條復議決定與原行政行為一并裁判(新增)
第 八 十 條公開宣判(新增)
第八十一條及時審案件的審理期限 (修改)
第三節簡易程序
第八十二條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新增)
第八十三條簡易程序的審判組織和審理期限(新增)
第八十四條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新增)
第四節第二審程序
第八十五條上訴(未改)
第八十六條上訴案件的審理方式(修改)
第八十七條上訴案件的審查范圍(新增)
第八十八條上訴案件的審理期限(修改)
第八十九條上訴案件的裁判(修改)
第五節審判監督程序
第 九 十 條申請再審(修改)
第九十一條再審事由(新增)
第九十二條依職權再審(修改)
第九十三條檢察監督(修改)
第八章執行
[本章修改要點]
1增加調解書作為執行對象;明確第三人可以申請強制執行(第九十五條、第九十六條)
2刪除原第九章"侵權賠償責任"的規定
第九十五條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強制執行(修改)
第九十六條對行政機關的強制執行(修改)
第九十七條非訴強制執行(修改)
原第九章侵權賠償責任(刪去)
第九章涉外行政訴訟
第九十八條至第九十九條涉外行政訴訟的范圍和原則(未改)
原第七十二條適用國際條約原則(刪去)
第 一 百 條委托中國律師訴訟(未改)
第十章附則
[本章修改要點]
增加行政訴訟適用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的規定
及時百零一條 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新增)
及時百零二條至一百零三條訴訟費用和施行日期(未改)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是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后中國修改的及時部國家基本法律,具有極強的標志性意義。可以說,這部法律的修改,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大舉措,是推進依法治國的實際行動,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次修法,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以提高法律的科學性、有效性、針對性、可操作性為目標,以解決現階段行政訴訟領域突出問題尤其是"六難三案"問題為主旨,通過體制制度機制協同改革提高其良善性,通過立法者用法者守法者聯動參與提升其正當性,通過總結完善司法實踐經驗體現其規律性,是新時期修法工作的一個典范。修正后的《行政訴訟法》共計103條,其中未修改(包括基本未修改)的條文為30條,修改或增加條文為73條。這次修法的力度,不亞于一次立法,取得了重大成果,受到了廣泛好評。
法貴于行,對新修改條文的理解是確保法律施行之前提。為了幫助廣大行政執法者、法官、檢察官、律師、企業法律顧問以及政法院校的師生理解和適用2014年11月1日修正的《行政訴訟法》,我們編寫了《新行政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一書。全書對新修改的條文按照條文主旨、修改要點、條文釋義、適用指引四個部分依序逐條闡釋,力求做到不僅注重對法律條文的涵義進行解說,而且注意介紹立法的背景情況;不僅介紹修改過程中的不同意見和建議,而且適當介紹立法者最終的考慮;不僅關注對法律條文本身的理解,而且關注在審判實務中的具體運用;不僅注重對實務操作進行指導,而且注重對可能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探討;不僅注重對相關法律知識進行系統介紹,而且注意通過典型案例進行生動闡釋。00新行政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00我們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為讀者提供一本能隨時查閱的工具書,提供一本破解行政訴訟疑難問題的參考書,提供一本內容豐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實務案頭書。
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撥冗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