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化產業評論2017年》的主編是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文科博學教授葉朗,作者皆是文化產業領域的學者、專家、研究者,對文化產業相關領域了解深刻。本書入選的23篇研究文章,內容豐富,既有文化領域出現的新興現象,如直播平臺、網紅產業;也有當前備受大眾關注的話題,如“一帶一路”“IP項目”“互聯網 ”等。
《北大文化產業評論》是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主辦的文化產業研究性學術類圖書,以理論分析、政策解讀和前沿觀察的形式對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理論、區域文化產業、文化企業經營管理、國外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案例和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等相關領域展開理論性、批判性、歷史性和國際性的研究論述,重點探討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和商業模式,倡導跨學科的視角研究文化產業現象和趨勢。
葉朗,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兼任宗教學系、藝術學系主任。同時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兼高校美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市哲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編著作品有《中國小說美學》、《中國美學史大綱》、《現代美學體系》、《世界詩學大詞典》、《中國美學史》、《中國文化導讀》、《中國歷代美學文庫》、《中國文化讀本》、《美學原理》、《北大文化產業評論2009年卷》、《美在意象》、《北大文化產業評論(2010上卷)》、《北大文化產業評論2015年》、《北大文化產業評論2016年》、《北大文化產業評論2017年》等。
符號意蘊與當代文化消費
王 爽
摘要:文化消費是滿足自身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的經濟行為,是對文化內容和文化符號進行意義解構的過程,還是社會區分標示的一種。人們通過對奢侈品或品牌商品的消費獲得所向往階級的認同感、歸屬感,同時品牌消費也使其消費者獲得優越感和社會區分的標示。文化消費與符號意蘊密不可分,通過解構、重構文化內容的符號意義,消費者獲得了意義生產的自我實現滿足。網絡空間中,受眾、符號的能指類型和所指范圍都得到極大擴充,網絡文化消費中的符號意蘊也被進一步豐富和應用。與傳統文化消費相比,網絡文化消費的消費者、消費方式和消費效益等都呈現出了新的特征。
關鍵詞:符號意蘊;文化消費;意義解構
傳統經濟學認為,消費是對商品使用價值的獲取,是商品交換價值的最終實現。然而拋開商品的使用價值,消費本身還是文化行為的一種。自鮑德里亞用符號消費理論提出對社會消費異化的批判以來,對消費社會的研究就有了新的視角。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消費從類型、種類到形態和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對商品價值的聚焦天平越來越由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傾向于對符號價值的認可和追逐。商品消費中的符號意蘊,尤其是當代文化消費中的符號意義重塑無疑就成了這股潮流中最值得研究的選題之一。
一、認知文化消費 伴隨著文化工業的發展,人們對文化消費的認知也經歷了由批判反對到部分接受、充分肯定,再到認為文化消費是社會標示的一種、文化消費是符號消費的歷程。
(一)文化消費是一種批判性的存在
從法蘭克福學派提出“文化工業”理論開始,大眾文化消費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消費理論是基于對大眾文化、科學技術、意識形態和現代性等批判,認為“電影和廣播不再是藝術,而成了推銷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工具”,主要思想包括:西奧多 阿道爾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的文化工業批判理論、赫伯特 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的單向度消費者理論(文化工業的發展使人變成缺乏創新和自由的被動接受內容的單向度的人)和“虛假需要”理論、艾瑞克 弗洛姆(Erich Fromm)的消費異化理論(消費是虛假的心理補償與逃避,消費本身成了目的而不再只是滿足需求的手段)、瓦爾特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機械復制藝術理論(現代復制藝術在藝術復制方式、藝術價值及藝術接受等方面具有革命性意義)和利奧 洛文塔爾(Leo Lowenthal)的消費偶像理論(社會由生產偶像轉向消費偶像階段,消費成為人們生活興趣的中心,“通俗文化的產品全無任何真正的藝術特征,它呈現的真正特征是:標準化、俗套、保守、虛偽,是一種媚悅于消費者的商品”)等。整體上看,法蘭克福學派從對大眾文化消費的批判角度入手,認為在看似面向大眾量身定做的文化內容商品面前,消費者只是充當著被動的符號接收者的角色而被標準化的文化所控制。
目錄
符號意蘊與當代文化消費
基于文化經濟學理論探索性研究奢侈品牌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轉化
基于“功能-情境-角色”理論的格薩爾文化生態保護研究
后工業時代大眾啟蒙的批判與反思
——以“青春版”《牡丹亭》為例
以時尚的視角觀照電影:迷影文化的規訓作用初探
——以電影《百鳥朝鳳》營銷事件為例
低端藝術品消費市場對公眾文化消費行為的引導作用
——基于文化資本理論
韓國工業社會中的匠人精神及其案例
兩岸藝術資助機制比對研究:組織、運作與流程
直播平臺戰略創新模式研究
——以淘寶直播等直播平臺為案例
網紅產業價值鏈的結構與生態分析
“區域化共進”視闕下的電影外交
——以“一帶一路”區域電影市場的定位為例
數字復制時代藝術作品的新審美距離與問題
——從數字化展覽“不朽的梵高”談起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IP項目研究
——一種文化與認知的視角
論數字匯流中的影音平臺及其商品特性
當代藝術跨文化傳播中的沖突與和解
——以歐洲當代藝術雙年展為例
社會創新視域下的社區創意營造研究
珠三角視域下的珠海文化旅游發展路徑研究
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創新研究
——以“多彩貴州”為個案
城市形象片演變及發展路徑研究
——以青島為例
歷史街區中的城市更新與內涵挖掘
——以杭州南宋御街遺址為例
“互聯網 ”背景下文博行業發展模式探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化生存
——以徽州區域為例
論絲路故事的創意開發
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跨界融合的內在機理與模式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