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五章,除了章所具有的導論性質之外,主體部分的四章內容都可以分別對應于社會學的不同領域。其中,第二章立足于"政治過程"的研究,側重于政治社會學,可以視為關于憲法的政治社會學研究。第三章立足于"制度角色"的研究,側重于功能主義,可以視為關于憲法的功能主義研究。第四章立足于"歷史變遷"的研究,側重于歷史層面,可以視為關于憲法的歷史社會學研究。第五章立足于"研究方法",偏重于方法論、知識論,為關于憲法的知識社會學研究。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喻中,首都經貿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理學、法社會學。幾十篇,出版個人專著十幾本。代表作品:《法律文化視野中的權力》。
及時章 導論 1
及時節 憲法社會學的視界 1
第二節 意義、難點與思路 22
第二章 政治過程 30
及時節 作為不成文憲法的政治慣例 30
第二節 在憲法與政黨之間 40
第三節 中國憲法蘊含的七個理論模式 50
第四節 中國憲法發展進程中的八大關系 67
第三章 制度角色 80
及時節 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角色 80
第二節 行政權的性質與政府的角色 92
第三節 較高人民法院的政治功能 104
第四節 檢察院作為法律監督機關 127
第四章 歷史變遷 137
及時節 憲法塑造的人的形象 137
第二節 憲法塑造的國家形象 159
第三節 中國憲法的演進 171
第四節 中國憲法的修改 181
第五章 研究方法 192
及時節 恩格斯的憲法社會學研究 192
第二節 從憲法解釋學到憲法社會學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