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王陽明》研究王陽明的青年時代,即1472-1509年,也就是截止到王陽明龍場“大悟”后形成“知行合一”觀的時期。“這是一個認真探尋和痛苦經驗的時期”,包涵了大量的精神和學術的游歷。作者以人物思想傳記的方式,從考察王陽明的生平經歷和明朝的歷史與社會出發(fā),探究早期王陽明各個時期思想軌跡的外在影響和內在心理動因,也就是其經歷與學說之間的“動態(tài)機制”。作者從發(fā)展過程的角度來考察他思想形成的歲月,這個發(fā)展過程的高潮,是幾次內心經驗的。作者認為,陽明提倡生活與學說的統(tǒng)一,故其思想的一體性不同于思辨構造或認識論體系的統(tǒng)一性,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經驗之上的。如家族尤其是父親的巨大成就對他青年時期反叛精神的影響,尤其是他與佛教和道教的關系,他在陽明山隱修中從難以割舍的親情的深刻體驗中回轉儒家,又在政治上嚴重受挫被發(fā)配貴州龍場的絕望處境中再一次確立成圣的內在意志,終于使自己的思想又邁上了一個新的高度,提出了超越朱子“格物”論的“知行合一”觀,從而進一步確立了他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
《青年王陽明》不是對陽明的哲學思想研究,毋寧說是對陽明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社會學與心理學分析,從而確立其思想的來源。對歷來陽明學中聚訟紛紜的一些問題,如陽明思想與佛、道的關系、是否受陳獻章影響、寫作《朱子晚年定論》的心理和思想動機、知行合一觀的思想來源及與朱子“格物”觀的內在聯(lián)系等等,都做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斷。
在各個時期,杜維明的思想和著述重點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詮釋儒家傳統(tǒng),確立了對儒家精神價值作長期探索的為學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關懷重心為闡發(fā)儒家傳統(tǒng)的內在體驗和顯揚儒學的現代生命力;20世紀90年代迄今,所關注并拓展的論域有:“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啟蒙反思”、“世界倫理”與”印度啟示“等。其自我期許是為21世紀的儒家哲學做出貢獻。
杜維明,祖籍廣東南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畢業(yè)于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翌年獲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前往美國深造,1968年獲得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言學博士學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1981年始任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和哲學教授,2010年榮休后繼續(xù)擔任亞洲中心博學研究員。在哈佛期間曾擔任該校宗教研究委員會主席、東亞語言和文明系系主任。
1988年獲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1996-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社社長,2008、2010年分別當選國際哲學會聯(lián)會(FISP)執(zhí)行委員、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現為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杜維明作品系列”序言
青年王陽明(1472―1509)
前言
致謝
導言
及時章 探尋
一 家世和出生
二 才華出眾的詩人和關心社會的文士
三 軍事謀略和政務
四 道士和儒家圣賢
第二章 抉擇
一 陽明洞里的生存選擇
二 禪宗佛學與家庭親情
三 道家與曾點精神
四 儒學和山東之行
五 北京定終身
第三章 大悟
一 同劉瑾作斗爭
二 赴龍場途中
三 大悟
四 人際關系的新層面
五 修身的結構
第四章 意義
一 知行合一觀
二 陸象山的影響
三 朱熹難題
四 格物之爭
五 主體性原則
六 知行合一的含義
出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