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種種:對意識的探索(第2版)》從這個最常見的問題出發,綜合哲學、人工智能與神經科學的思想,帶領讀者走過一段扣人心弦的探尋之旅,思索一些引人入勝的問題:我們有誰真能知道他人的心愿?人的心靈與動物的心靈有何區別?假如這些動物神奇地獲得了語言能力,它們會進化出像我們那樣能夠明察秋毫的智力嗎?本書語言流暢,文筆優美,既通俗易懂,又富含哲理,實為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佳作。
丹尼爾·丹尼特,哲學家、認知科學家,1942年生于美國波士頓,1963年哈佛大學學士,師從W.V.Qtline,1965年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師從G11bert Ryle。1971年開始任教于Tufts大學,創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并任主任一職。首部著作《內容與意識》出版于1969年,隨后出版《大腦風暴》(1978),《行動余地》(1984),《意向立場》(1987),《意識的解釋》(1991,中譯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達爾文的危險觀念》(1995,中譯本,上海科技出版社,即出),《心智種種》(1996,中譯本,《心靈種種》,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大腦兒童:1984—1996論文集》,《自由之演化》(2003)和《打破魔咒:宗教作為自然現象》(2006)。另與Douglas Hofstadter共同編輯《心智之我》(1981,部分內容中譯為《心我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及時章 心靈的種類
了解你自己的心靈
我們有心者,我們用心者
話與心
無言之心的問題
第二章 意向性:意向系統方法
質樸的開端:能動性的誕生
采取意向姿態
目標迷失的命題性
原初的和衍生的意向性
第三章 身體及其心靈
從敏感性到感知?
媒體與訊息
"我這身體有它自己的心思了!"
第四章 意向性如何進入焦點
生成檢驗之塔
尋找感知:一份進度報告
從向光性到形而上
第五章 思想的創生
不思想的自然心理學家
制造用于思維之物
自言自語
第六章 我們之心與他者之心
我們的意識,它們的心靈
疼痛與受苦:要緊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