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法務觀察》是中國政法大學企業法務管理研究中心、法律出版社和中國法律風險管理網三方合作,整合中心的學術優勢和網站豐富的法律顧問資源,為企業法務人員專門打造的高端平臺。定期出版,秉承"用管理的方法解決法律問題"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反映企業法務領域的理論成果、實踐經驗和工作技術,本書志在開啟的企業法務交流之門,給正在快速成長中的中國企業法務帶來全新的視野和建設性的啟發。
合規管理
美國企業合規管理體系框架解讀 于莽
健全內控合規體系,推廣使用重點招法
——光大銀行提升內控合規有效性的探索與思考 孫建偉
依托三個體系,有效應對跨境上市公司合規管理的多重挑戰
——中國有色礦業海外合規控制體系建設 胡愛斌
一帶一路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境外投資法律實務操作指南 張曉紅 于曉揚
“一帶一路”投資的風險及防范措施
——以招商局集團在“白俄羅斯”的投資為例 王春閣
充分利用當地法律資源 妥善處理涉外糾紛
——中煤建公司與印度公路局承攬合同糾紛案 周立濤
優化EPC合同風險分配 降低項目風險
——中材國際沙特SCC項目風險防控案例 馬愛平
實踐
中國商飛公司商業秘密管理創新實踐及思考 羅露璐
|福田汽車知識產權管理發展之路 錢海峰
首都機場集團公司法律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總結與體會 石巖
中國石化合同信息化系統建設與成效 杜江波 程大慶
中化集團律師選聘與考核制度 於樂民 姚碩
職能建設
攜程法務戰略職能設計與實施 楊欽 王夢尋
專業引領 創新實踐 法律助力轉型發展
——廣東電信法律集約化管理的有益探索 劉漤 林曉丹 羅曉風
精誠擔當、知行合一
——長虹集團復合型法務人才培養理念實踐 王曉鵬 肖偉 蘇勇
中國核建開展法治工作業績考核的實踐和思考 王珂 黃建國
專題研究
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發展的新階段
——企業法律顧問制度與公司律師制度比較研究 葉小忠 檀中文
中國企業對外承包工程法律風險應對研究 王劍
非金融企業合規體系建設要素分析 周涵
高等院校企業法務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思考 馬秋
域外視野
推動法律市場變革:巴克萊銀行的律所管理之道 Bob Hoyt 劉文伊 戰立勛 譯
企業法律顧問:從法律服務消費者到提供者Mark Cohen 崔健 李鐵錚 譯
企業法務是一個獨立的法律職業
(代序)
斗轉星移,又到了收獲的時節。經過近一年的調研、選題、組稿、審核,《中國企業法務觀察》第三輯終于面世了,36位作者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企業法律顧問獨特的思維模式和工作內容,企業法務又多了一道豐盛的精神大餐,在此首先衷心感謝所有為本書貢獻智慧和努力的專家與同仁。
我國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在經過了10余年的快速發展以后,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一方面是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實施,執法、司法活動的規范,企業法律顧問的作用和價值日益凸顯,法務管理逐漸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國家取消了企業法律顧問職業資格考試,特別是明確了公司律師在企業法律工作的地位,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的發展出現了很多不確定因素,其中一個核心的問題是企業法務是否具有獨立的職業屬性。雖然2015年新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大典》已經將企業法律顧問作為一個單獨的職業納入其中,但是實踐中法律界并無統一認識,這就是為什么公司律師的地位被確定以后,公司法務既慶幸自己能夠進入法律職業發展主航道,又擔心法務與律師身份混同帶來的系統性影響。中國政法大學企業法務管理中心從成立之初,就明確地認識到:如果企業法務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職業而存在,就不可能有持續穩定發展的空間。我們堅持認為企業法務有自己獨立的職業特征,在法律職業共同體中,是一個獨立存在的職業群體,而不是律師職業中專門為企業服務的部分。
企業法務為什么是一個獨立的法律職業?按照職業劃分一致性的要求,企業法務與律師等其他法律職業存在較大差別,它不是律師的一個類別,之所以這樣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由:
一是企業法務工作定位不同。和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律學者等其他法律職業所在的機構不同,企業是一個經濟組織,它不以法律為主業,這就決定了企業法務工作目標與定位的從屬性、服務性,企業法務不具備提供公共服務的法律職業倫理所要求的獨立性。比如在歐洲,企業法律顧問與外部律師是界限明確的兩個職業群體,企業法律顧問通常不具備律師執業資格。在27個歐盟國家中,有19個國家企業法律顧問不是律師協會的成員。歐盟法院認為企業法律顧問與其服務的企業之間是雇傭關系,而外部律師相對于企業是客戶關系。兩相比較,外部律師在提供法律服務時更具有獨立性。當企業的利益與律師職業規范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企業法律顧問沒有能力有效地維護公共利益。
二是企業法務工作范圍不同。和其他法律職業特別是外部律師相比,企業法務的工作明顯地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法律專業性工作,比如合同審查、案件處理、重大項目的法律支持、日常法律咨詢等等,這一類工作和其他法律職業差別不大,需要具有法律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另一類是法律管理性工作,比如合同管理制度制定、外聘律師的選擇與管理、法律管理模式的確定、法律信息系統建設等等,這一類工作主要是圍繞著法律事務的管理性工作,需要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事實上由于外部律師的存在,法律專業性的工作可以通過外聘律師來解決,而管理性工作的內部性、日常性決定了其只能由企業法務來實施,所以規模越大的企業、管理層級越高的企業,內部法務的管理性工作就越多、越重要。
三是企業法務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要求不同。企業法務工作定位的支持性、從屬性決定了企業法務思維模式和知識結構的復合型,作為企業的一員,企業提供法律服務是有立場的,他不是業務的旁觀者,而是當事人。要做好企業法務的工作,僅僅具有法律思維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培養經濟思維、管理思維,需要對法務工作的成本和收益、風險管控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比如法律角度看獨立法人可以訂立與其法律地位相適應的任何合同,但實際上大多數企業集團對下屬企業簽訂例如擔保之類高風險合同都有嚴格約束,不了解企業運行的規律就很難提供高質量的法律意見。提供法律服務綜合性的思維模式當然會對企業法務的知識結構有更高的要求,需要企業法務具備相應的財務、市場、管理知識和技能。而對于法律管理性的工作,法律之外其他知識和經驗就更為重要,在這個意義上"外行領導內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常常見到非法律背景的法律管理者反而更活躍、更高效的原因。企業法律顧問職業資格考試取消了,但是它對企業法律顧問知識結構的設計反映了企業法律工作的內在要求。
隨著企業法律工作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企業法律顧問的職業要素也逐漸形成。據統計全國國有企業的法律顧問已經超過20萬人,國有企業法律顧問的機構、職責、工作體系基本明確,各種形式的法律顧問協會和組織不斷成立;2011年國家標準化委員會了國內企業法律領域的及時個國家標準《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指南GB/T 27914-2011》;2013年中國政法大學開設了國內高校及時個企業法務管理專業研究方向;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企業法律顧問作為一個獨立的職業列入,2016年中辦、國辦下發《關于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和公職律師公司律師制度的意見》,中國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企業法務觀察》作為企業法務領域的專業研究、交流平臺,將企業法務職業要素和品格的培育視為己任,我們將和廣大企業法務一起開創企業法律工作的新未來。
是為序。
法商結合,進行跨學科人才培養,是中國政法大學MBA教育的一大特色,開展企業法務管理教學和研究正是這一特色的具體體現。為此,我們設立了中國企業法務管理研究中心,并針對MBA培養開設了國內高校個企業法務管理研究方向。本書匯集了企業法務管理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無論是對企業法務管理的理論研究,還是對企業法務管理的實務指導,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黃 進
十余年來,在國資委和國有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企業總法律顧問制度普遍建立,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加快完善,法律管理能力逐步成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軟實力。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步伐不斷加快,如何有效應對企業快速發展中面臨的法律挑戰,是國有企業做強做優、穩健發展的重要課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企業法務觀察》總結企業法律管理實踐,聚焦理論前沿,為不同企業開闊法律管理視野、交流法制工作經驗提供了良好平臺,也為國有企業在深化改革中努力打造“法治國企”提供了有益借鑒。
———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 周渝波
中國毫無疑問是為重要的一個新興市場國家,我非常欣慰能有貴刊這樣一個如此重要的平臺,對企業法務如何參與和促進中國的增長和發展這一重要問題進行討論。正如貴刊創刊之初衷,這些問題正是我們當前中國研究的重點,也是我們“全球化、律師職業和新興市場國家”研究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由衷地高興貴刊的讀者群也能用中文讀到我的文章。我非常期待與貴刊在未來繼續合作,共同推動對成長中的中國企業法務部的研究、教學與討論。
———哈佛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法律職業研究中心主任 大衛 威爾金斯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企業法務工作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重新審視、設計、打造企業法務管理的理念、結構和技術,是走向企業競爭發展主航道的中國企業法務的共同需求。《中國企業法務觀察》打通學術與實務、國企與民企、外企間的壁壘,反映企業法務的工作現狀和發展趨勢,是企業法律顧問不可多得的交流學習平臺,我們鄭重向各位企業法務同仁推薦此書,并希望大家積極參與到這項有長遠價值的工作中來。
———中鋼協法律事務分會會長、原武鋼總法律顧問 劉新權
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總法律顧問 宋柳平
集團合伙人、法務副總裁 俞思瑛
渤海銀行副行長、首席風險管理官 李 毅
GE中國首席合規官、執行法律顧問 朱湘蓮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法律事務總部部長 孫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