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啟人心智的書提供了對神經元藝術史令人心醉神迷的解釋,而神經元藝術史乃是人文科學中、最激動人心的領域之一。在最近的數十年里,人類對視覺腦的知識發生了戲劇性的增長。認識到神經的可塑性及神經鏡像等現象后,人們已經有可能以一種新的水平,來回答藝術創作過程及鑒賞過程中那些最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約翰·奧尼恩斯探索了偉大的思想家(包括孟德斯鳩、柏克、康德、馬克思和弗洛伊德),杰出的藝術史家(包括普林尼、溫克爾曼、羅斯金、佩特、貢布里希和巴克森德爾),了不起的藝術家(包括阿爾伯蒂、達芬奇),以及從亞里士多德到薩基的科學家們的思想,向讀者展示了對大腦神經基礎的理解,如何有助于人們理解所有人類行為——包括藝術創作與鑒賞。
本書是作者將神經學的方法用于藝術研究的大膽嘗試。作者計劃用三部曲來完成這項研究,后兩部書將分別研究歐洲藝術和世界藝術,本書可以說是后兩部書的前言,是該方法的整體介紹。作者列舉了亞里士多德、阿爾伯蒂、萊奧納爾多、荷加斯、伯克、孟德斯鳩、溫克爾曼、康德、馬克思、羅斯金、佩特、丹納、李格爾、弗洛伊德、杜威、貢布里希、巴克森德爾等25位"神經學主體",將神經元藝術史的跨度綿延2300多年,確立了這種方法的合理性。因此,本書更可以說是一部神經元藝術史學史。同時,作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檢驗了生物學、神經學、神經生物學在藝術研究中的應用。在介紹這些"神經學主體"的時候,作者從神經"可塑性"的角度,著重強調了個人經歷對其"主觀性"的影響,進而用神經學的方法來研究個體的藝術創作和鑒賞,并解釋個體和地區藝術風格的差異。
約翰·奧尼恩斯[John Onians],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視覺藝術教授及世界藝術研究項目主任,曾在法國、印度、意大利、荷蘭與美國等國家任教。已出版的著作包括:《意義的傳達:古典時期、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古典柱式》[Bearers of Meaning:The Classical Orders in Antiquity,the Middle Ages and the Renaissance](1988年),《希臘和羅馬的古典藝術與文化》[Classical Art and the Culture of Greece and Rome](1999年),《世界藝術地圖》[Atlas of World Art,2004年]。他還主編了《貢布里希教授八十五壽辰紀念文集》[Sight and Insight:Essays on Art andCulture in Honour of E.H.Gombrich at 85](1994年),同時是國際著名學刊《藝術史》[Art History]雜志的創刊編輯。
一本改變了一切的書。——大衛·卡里爾(美國著名藝術批評家和藝術史家,《博物館懷疑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