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資治通鑒全鑒(第2版)圖書
人氣:37

資治通鑒全鑒(第2版)

底本+文白對照+深度闡釋+精美插圖=全新升級的典藏**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史家名著  
  • 作者:(北宋) [司馬光編]撰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8007097
  •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8
  • 印刷時間:2014-08-01
  • 版次:5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是我國部編年體通史,逐年記載了我國1362年的歷史。書中描繪了我國從戰國至五代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探討了幾十個政權的盛衰之由,生動地描述了帝王將相們為政治國、待人處世之道以及他們在歷史旋渦中的生死悲歡之事。本書在《資治通鑒》原典的基礎上,擷取其精華,解讀其精要,以期廣大讀者在閱讀歷史的同時有所獲益。

編輯推薦

《資治通鑒全鑒》(第2版)在1版的暢銷基礎上全新修訂而成,內容更精到,文字更洗練,裝幀更典雅,適合廣大國學愛好者閱讀及收藏。

作者簡介

司馬光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東籬子,本名遲雙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人。1992年畢業于吉林大學中文系,現任北京鴻圖巨基公司總編。主要作品有:《首席執行官》、《諸葛亮日記》、《邊讀邊悟》、《聽李叔同講禪機得瀟灑人生》、《讀史有學問全集》

目錄

◎ 威烈王二十三年——智伯無德而亡

◎ 顯王十年——商鞅立木為信

◎ 赧王中三十六年——廉頗負荊請罪

◎ 赧王中三十六年——田單巧用火牛陣

◎ 赧王下五十五年——長平之戰

◎ 始皇帝上九年——春申君貪色而亡

◎ 始皇帝下二十二年——王翦裝糊涂防猜疑

◎ 始皇帝下三十七年——蒙恬被奸臣所害

◎ 二世皇帝下二年——李斯不得善終

◎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劉邦入關中約法三章

◎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韓信忍受胯下之辱

◎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項羽兵敗垓下

◎ 太祖高皇帝中六年——張良功成身退

◎ 太祖高皇帝下十一年——韓信謀反被夷三族

◎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張釋之以法治國

◎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景帝殺晁錯平叛亂

◎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六年——汲黯為政,以民為本

◎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俠士犯法,與民同罪

◎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主父偃驕橫被殺

◎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鼎二年——張騫出使西域

◎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天漢二年——李陵事件

◎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征和二年——漢武帝教子無方

◎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后元二年——漢武帝的一生功過

◎ 孝昭皇帝上始元五年——蘇武北海牧羊

◎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節四年——霍氏滅門

◎ 孝元皇帝上初元元年——貢禹奏事避重就輕

◎ 孝元皇帝上初元二年——漢元帝親讒遠忠

◎ 孝平皇帝上元始元年——王莽專權

◎ 王莽上初始元年——王莽稱帝

◎ 淮陽王更始元年——王莽新朝的覆滅

◎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

◎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劉秀善用忠厚之臣

◎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二年——劉秀平定隴西

◎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九年——強項令董宣

◎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五年——伏波將軍馬援

◎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十六年——班超出使西域

◎ 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二年——明德皇后馬氏

◎ 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八年——外戚竇憲仗勢欺人

◎ 孝安皇帝建光元年——才女皇后鄧綏

◎ 孝順皇帝上永建二年——真假隱士

◎ 孝恒皇帝本初元年——跋扈將軍

◎ 孝恒皇帝元嘉元年——崔寔上書建言

◎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梁冀被誅

◎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五處士拒絕為官

◎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太學生領袖郭泰

◎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黨錮之禍

◎ 孝靈皇帝上之上建寧二年——郭泰擇安去危,申屠蟠見機行動

◎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四年——漢靈帝的三互法

◎ 孝靈皇帝中光和六年——黃巾起義

◎ 孝靈皇帝中中平元年——十常侍之亂

◎ 孝靈皇帝下中平六年——誅滅宦官集團

◎ 孝靈皇帝下中平六年——董卓討伐戰

◎ 孝獻皇帝乙初平三年——董卓自取滅亡

◎ 孝獻皇帝丙興平二年——孫策威震江東

◎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挾天子以令諸侯

◎ 孝獻皇帝丁建安三年——白門樓殺呂布

◎ 孝獻皇帝戊建安五年——官渡之戰

◎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二年——三顧茅廬

◎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

◎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七年——荀彧之死

◎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劉備定蜀

◎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魏文帝登基

◎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二年——劉備稱帝

◎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白帝城托孤

◎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六年——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

◎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揮淚斬馬謖

◎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青龍二年——諸葛亮星落五丈原

◎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景初元年——魏明帝時期關于用人的爭論

◎ 高貴鄉公下甘露三年——司馬昭以仁德奪取壽春

◎ 邵陵厲公中正始九年——司馬懿裝病騙曹爽

◎ 元皇帝上景元元年——司馬昭之心

◎ 元皇帝下景元四年——鄧艾出奇兵滅蜀

◎ 元皇帝下咸熙元年——劉禪樂不思蜀

◎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司馬炎稱帝

◎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八年——吳國陸抗克西陵

◎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三國歸晉

◎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三年——石崇王愷斗富

◎ 孝惠皇帝上元康元年——興風作浪的賈南風

◎ 孝惠皇帝上元康七年——清談之風

◎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白癡皇帝司馬衷

◎ 孝惠皇帝上之下永康元年——八王之亂

◎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年——李特的流民大營

◎ 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英明的何曾

◎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謀士的杰出代表張賓

◎ 孝愍皇帝上建興元年——祖逖聞雞起舞

◎ 孝愍皇帝下建興四年——西晉滅亡

◎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四年——晉成帝用人不當

◎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石勒聽書

◎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康二年——暴君石虎

◎ 孝宗穆皇帝上之上永和二年——桓溫北伐

◎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十年——殷浩一錯誤終身

◎ 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一代良相謝安

◎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七年——苻堅拒諫

◎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八年——淝水之戰

◎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二十一年——司馬曜醉酒被殺

◎ 安皇帝庚義熙六年——劉裕大開殺戒

◎ 高祖武皇帝永初三年——宋武帝駕崩

◎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劉義符貪玩喪命

◎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四年——統萬之戰

◎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年——劉義隆慘殺功臣

◎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七年——國史之獄

◎ 順皇帝升明元年——后廢帝劉昱

◎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蕭道成即位

◎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無神論者范縝

◎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郁林王機關算盡

◎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昏庸荒淫的東昏侯

◎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梁武帝蕭衍繼位

◎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七年——蕭宏位列三公

◎ 高祖武皇帝七大通元年——君子湛僧智

◎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魏孝莊帝誅殺爾朱榮

◎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被冤

◎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侯景之亂

◎ 高祖武皇帝永定二年——昏庸殘暴的齊顯祖

◎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八年——北齊后主因女色誤國

◎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八年——北周高祖賞罰不明

◎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周武帝勝而不奢

◎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年——獨孤皇后與隋文帝

◎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陳后主陳叔寶

◎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隋文帝滅陳

◎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七年——趙綽的誠直之心

◎ 煬皇帝上之上大業元年——窮奢極欲的隋煬帝

◎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瓦崗農民起義

◎ 高祖神堯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中武德四年——房謀杜斷

◎ 高祖神堯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

◎ 高祖神堯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唐太宗善于納諫

◎ 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十年——史上最著名的賢后

◎ 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進藏

◎ 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十七年——諫臣魏征

◎ 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廢嫡立庶

◎ 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駕崩

◎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麟德元年——武則天垂簾聽政

◎ 則天順圣皇后下久視元年——唐室砥柱狄仁杰

◎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元二年——唐明皇節儉治國

◎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下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謀反

◎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二建中二年——中唐名將郭子儀

◎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貞元三年——唐德宗體察民情

◎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下會昌六年——“小太宗”李怡

◎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下天復三年——唐末宦官亂政

◎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二年——后梁太祖荒淫喪命

◎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三年——朱友珪悲劇重演

◎ 莊宗光圣神閔孝皇帝上同光元年——戲子皇帝

◎ 明宗圣德和武欽孝皇帝中之上天成四年——有道明君李嗣源

◎ 潞王下清泰二年——高從誨和梁震

◎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三年——“兒皇帝”石敬瑭

◎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三年——晉高祖為信用不顧法度

◎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天福五年——南唐主罪責逃兵

◎ 高祖睿文圣武昭肅孝皇帝上天福十二年——劉知遠稱帝

◎ 高祖睿文圣武昭肅孝皇帝中天福十二年——后漢高祖無治國之能

◎ 太祖圣神恭肅文孝皇帝上廣順元年——后周太祖勵精圖治

◎ 太祖圣神恭肅文武皇帝中顯德元年——五個朝代的宰相馮道

◎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顯德二年——后周世宗不愛其身而愛民

參考文獻

在線預覽

威烈王二十三年——智伯無德而亡[原典]

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于太史為輔氏。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后,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于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于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后。

簡子使尹鐸為晉陽。請曰:“以為繭絲乎?抑為保障乎?”簡子曰:“保障哉!”尹鐸損其戶數。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于藍臺。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曰:“不然。《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蜹、蟻、蜂、蠆,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

智伯請地于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于得地,必請于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變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悅。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曰:“何故弗與?”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后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桓子曰:“善。”復與之萬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將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乃走晉陽。

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產蛙,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臣欲為趙氏游說,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請使于齊。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而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謀泄,則禍立至矣。”張孟談曰:“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在《資治通鑒》開篇及時卷,司馬光就通過智伯滅亡這件事,闡述了才和德之間的關系。司馬光認為:智伯之所以滅亡,原因就在于有才而無德。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但很多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論之,誤以為,只要具備其中一項就是顯明的人,而結果總是以看錯人而告終。司馬光認為,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

顯王十年——商鞅立木為信[原典]

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衛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甘龍曰:“不然。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于邊。其后民莫敢議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于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商鞅是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全名為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后,故又稱公孫鞅。后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后,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二十余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并使秦國的國力長期凌駕于其他六國之上。

在變法的過程中,如何取信于民,是很關鍵的一步。為此,變法令下達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國都南門,誰能把此木搬到北門就賞十金,開始的時候無人響應。他又將賞金增至五十金,后有一人應募,即獲得五十金。

其實,移動一根木頭并非難事,關鍵是以此而樹立的千金難買的誠信。正如司馬光所言:誠信,是為政者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信服,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于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騙親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騙鄰國,欺騙百姓,甚至欺騙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一敗涂地。

……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