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薩特坎坷艱辛的人生道路。
一代哲學偉人與眾不同的生活經歷。
為什么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卻拒絕領獎?
薩特是法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薩特傳》詳細講述了薩特的一生及其思想。書中并沒有對薩特一味的阿諛奉承,或者系統的評論,而是跟隨他充滿激情的人生腳步,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薩特其人,還有他對全世界的貢獻。書中涉及了薩特的很多方面:幼年喪父,很早就背負生活的重擔;努力尋求別人的愛戴,追尋女人的愛,以及得到讀者和六十年代的青年人的永恒的愛;他在阿爾及利亞戰爭中的發現,參與共產主義運動;用自己的風格寫作,用寫作來表達愛,寫作成為他的日常生活必需,寫他自己的故事,并在寫作中得到升華。在《薩特傳》中,作者德尼斯·貝托勒巧妙地揭示了薩特的生活和他所處的時代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法國文學出版社伽里瑪出版社的版本,由研究薩特的專家撰寫。
薩特充滿自由精神及探求真理的創作,已對我們的時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他是戰后法國知識界的一面旗幟,享有"世紀的良心"的盛譽。他的學說對法國及整個歐美思想界產生過深刻影響,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薩特與眾多女人的愛情糾葛。他主張契約式愛情,要求身邊的女人都遵守他制定的愛情規則。
薩特奠定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基礎,并因其作品的哲學思想豐富獲得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領獎,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
德尼斯·貝托勒,研究薩特的專家,曾出版過十多部跟薩特有關的書籍,并為多個文化名人作傳,包括《瓦萊里傳》《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傳》。
Ⅰ 天堂與地獄1905-1920
一 印記
二 覺醒
三 序曲
四 墮落
Ⅱ 求學歲月1920-1930
五 富家公子
六 在天之驕子的社會里
七 延誤
Ⅲ 一個危機中的人 1931-1939
八 搶跑
九 極限的誘惑
十 書籍與女人
Ⅳ 從虛無到榮耀 1940-1946
十一 地下歲月
十二 自由的分量
十三 偉人
Ⅴ 在歷史面前1946-1952
十四 世界的視點
十五 在人海中
十六 逆流
Ⅵ 馬克思的陰影1952-1960
十七 與共產黨
十八 自我的昏眩
十九 消失線
二十 戰爭
二十一 重返莫斯科
二十二 知識分子及其帝國
Ⅶ 夢想遲暮1968-1980
二十三 存在與毀滅
二十四 在前線
二十五 憂傷
二十六 人的誕生
至少兩代人失去了他們的參照點。成熟年紀的人提到這個曾經向他們談論自由的人。年輕人痛哭這位理解他們的叛逆的人。但是,他們都不是惟一的人。法國失去了這位討厭者的王子:這不是一文不值。三十年來,他譴責它的政治、精英、殖民主義以及馬爾薩斯主義。因為他,在全球范圍內,大家都知道法國還存在著,法國有著最辛辣的文筆和最不落俗套的才子。愛麗舍宮也意識到這一點。德斯坦知道,薩特從不會接受讓官方的排場去讓他的葬禮黯然無光。但是,他建議支付葬禮的花銷。"家人"拒絕了。共和國總統來到哲學家的遺體前默哀。
這時刻體現出來的似真若假的民意表明,薩特實現了的功績。因為不斷自我否定,與自我作斗爭,自我拒絕最小的自尊,他成功地作為人而消隱,而且成為了所有其他的人。人們比擬的那個人,不管是在欽佩中,還是在仇恨里,因為人們在自我身上看到了他的影子。我們不是薩特的孩子:我們都或多或少是薩特,因為他普世的獨特性在我們身上回響。即便是以想像的方式,每個人都可以在自我身上解讀他的苛求,他的華彩,他的拒絕,他的堅持。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他的含糊,他的弱點,那些孕育著否的是,那些隱藏著神經質的信念,那些化解為信仰和暴力的不確定性。薩特反映了生命的復雜運動。在他的行動中,思想里,感情內,都蘊含著雙重性。整個一生,他看似失去,實則贏取。當然,他在其中全部失去,也全部贏取。失去:他自己,言說"我"的能力,當下。贏取:整個作品,同時代人的愛戴,永垂不朽。我們不知道,薩特是否在外祖父的書架上加入了雨果和高乃依的行列。但是,他已經潛入了他的時代。人們不會將其剝離。不提薩特,就沒法談論二十世紀。不管從哪個角度去捕捉他,他都已經將我們套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