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孟子的生年,歷史上有9種說法或推測,早到公元前444年,遲至公元前372年,相差72年之多。其中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周定王三十七年(公元前372年)三種說法影響。知道孟子的生年,便可據此推算孟子的卒年。傳說孔子的年壽是73,孟子的年壽是84歲,古人將他們的年壽作為人生的壽命標準,民間俗語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孟子是否活到84歲,我們不得確知,但也差不多。《孟子》書中的及時章是"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一見孟子便說:"叟!您不辭千里之遠來到我這里,一定會給我國帶來利益吧?"這里透露出孟子的年齡信息,因為"叟"是對長者的尊稱。魏國是當時的強國,梁惠王就是魏侯。他將國都從安邑遷到了大梁,并自封為王,后人稱他為梁惠王。他執政長達50年,卒于公元前318年。在與孟子的談話中,梁惠王說到被南方楚國欺辱的事,這是公元前323年的事,已在他執政的晚期。《孟子》中還記載孟子看見梁惠王的嗣君魏襄王時說:"一看就不像人君的樣子。"接著孟子便去了齊國。因此,孟子見梁惠王時,應當是惠王末年;離開魏國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318年惠王薨后。按照上述三種孟子生年推算,此年孟子或為72歲,或為67歲,或為55歲。年老的梁惠王見到孟子時,還尊稱他為"叟",所以我們假定孟子此時為72歲或67歲更為合理。他后來在齊國居住了五、六年,又回家著書。因此他活到80歲左右是可能的。我們可能永遠算不出孟子的生卒年,不過這絲毫不妨礙我們了解孟子的思想,也絲毫不妨礙他對后代的影響。我們只需從《孟子》書中考察出他的游歷線索,再選擇一個能夠合理容納這些事跡的生卒年,作為考察孟子生平和思想的時間坐標。
一、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生平、抱負和著作
二、良知——人性的起點
三、仁義禮智——道德體系
四、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道德與精神的修養
五、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文化傳統的闡釋
六、仁政——政治理想與社會批判
七、予豈好辯哉——雄辯的思想和語言
八、大道——儒家思想與人的發展
二、良知——人性的起點
孔子和弟子之間不過多地討論人性,但他對人性見解平常而深刻。他只說了八個字"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意思是:人性是相近的,但后天的學習不同,所以人與人的差距很遠。他還說"天生德于予"。意思是:天將美德生給我。前面一句話開啟了茍子重視改造人性的思想,后面一句話開啟了孟子重視擴充人性的思想。
滕文公還在做太子的時候,有一次出訪楚國,經過宋國時,特地拜見了孟子。孟子對他講了人性本來是善良的道理,開口閉口都在說堯舜的事。孟子說的大道理讓滕文公這個小國的儲君感到高不可攀,琢磨了一路,從楚國返回時,又去拜訪孟子,想問問有何捷徑可行。孟子好像有預感似的,見面就說:"太子懷疑我的話嗎?其實能夠遵循的大道只此一條。齊國有個勇士和齊景公談論自己的勇氣,他說我面對強敵,心想:他是個男子漢,我也是個男子漢,我為什么要懼怕他呢?孔子的弟子顏回說,舜是什么樣的人,我也是什么樣的人,有作為的人就應該像舜那樣。曾子的弟子公明儀說,文王,是我的老師;周公難道會欺騙我?你們滕國雖說小了一些,但拼拼湊湊也有五十里見方,還是能治理成一個好國家的。《尚書》中說:如果用藥不能讓人頭暈目眩,就治不好病。你不要怕做不到啊!"
孟子之所以認為自己講的道理是可行的,是因為他回到了大道的起點,這個起點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具備同樣的人性,因此每個人都具備同樣的起點。孟子認為,堯舜成為圣人就是人性發展的理想過程,內在于人性中的美德就是我們的資源,只有從人性這個起點出發,才能修身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這個起點沒有凡人與圣人的分別,有人問過孟子:"人人都能成為堯舜嗎?"孟子毫不猶豫地回答道:"當然!"也沒有文化與種族的分別,孟子說:"舜是東夷人,文王是西夷人,他們生活的地方相距千里,時代相差千年,但他們得以成為圣人,統治華夏,所作所為竟然一樣,因為成就圣人的道路是一樣的。"因此,孟子發明了"性善論"作為自己思想的起點,這個起點包括兩個內涵:及時,人性平等,這種平等性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為天賦人性。第二,天賦人性中最重要的是道德稟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