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足球和中國足球的職業化幾乎是同時起步的,20年之后,日本足球已經步入世界二流足球強國的行列,而中國足球的整體水平卻已經滑落到亞洲二流。這一榮一衰,讓人不勝唏噓,也讓所有關心中國足球的人忍不住發問:日本足球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我們要向日本足球學習什么?本書從日本足球運動的發端講起,將日本校園足球、社會足球、職業足球的發展軌跡梳理出來,講述了足球運動如何在日本社會扎根,并最終結出J聯賽這一碩果,將日本足球人的理念和奮斗歷程完整地展現給了讀者。
應虹霞,《體壇周報》記者,浙江寧波人。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軍外1988級理科狀元,1992年全國第三屆大學生日語演講比賽優勝獎暨首屆“牧博獎學金”特等獎獲得者。2003年進入體壇傳媒集團。 從20世紀90年代起關注日本足球,自2004年亞洲杯足球賽開始,多次采訪并參與報道亞洲級足球賽事、世界杯及奧運會。曾專訪日本足協主席川淵三郎、日本國家隊主教練濟科、日本著名球星本田圭佑及日本奧委會高層,并多次登上日本報紙、雜志及電視臺。對日本足球及日本文化有深入研究,被日本媒體譽為“日本足球通”、“精通日本足球的中國記者及時人”。
推薦序 人間萬事,塞翁失馬(岡田武史) 推薦序 《足球三國》與《坂上之云》(張斌) 推薦序 以日為師(駱明) 推薦序 中日交流,足球是鏡子,是橋梁(加藤嘉一) 自序 向西?向東! 及時篇 墨西哥“銅色巨塔”(1873—1988) 及時章 柏林奇跡 第二章 “足球教父”與墨西哥銅牌 第三章 JSL時代到來 第四章 奠定巴西流技術風格 第五章 恐韓,恐韓! 第二篇 多哈悲劇(1988—1994) 及時章 “職業足球之父”登場 第二章 大樹之根 第三章 劃時代的J聯賽 第四章 “多哈悲劇” 第三篇 J百年構想(1994—1998) 及時章 “大象的墳墓” 第二章 申世及背后之痛 第三章 “J百年構想” 第四章 浪漫與算盤 第五章 檳城之喜 第四篇 “自巫師”與他的黃金時代(1998—2002) 及時章 大蛋糕or小蛋糕 第二章 職業!職業! 第三章 職業化青訓時代到來 第四章 暴君的素顏 第五章 提早到來的黃金時代 第五篇 神的苦惱(2002—2006) 及時章 JFA 2005年宣言 第二章 向皇馬殖民說“不” 第三章 潮水退去,“裸泳”了嗎? 第四章 濟科的自由與創造 第五章 “風林火山”中的慘敗 第六篇 失之交臂的慧眼哲人(2006—2007) 及時章 失意的深淵 第二章 “踢日本自己的足球!” 第三章 列島的“奧西姆熱” 第四章 J勢力版圖漸成 第五章 失之交臂的遺憾 第七篇 失落在南非的“水晶鞋”(2007—2010) 及時章 老“船長”,新夢想 第二章 “谷底一代”的崛起與蛻變 第三章 岡田武史的橫濱點金術 第四章 提出四強的背后 第五章 失落于南非的“水晶鞋” 第六章 南非世界杯之于日本足球的意義 結語篇 后南非時代的日本足球 “多哈之喜” 留洋:“日本的路,就讓我來開拓吧!” 青訓:“日本能培養自己的球星!” “亞洲巴薩”,“亞洲西班牙” 2014,目標:世界杯冠軍 尋根1936,柏林 附錄
六大巴西外援接力式馳援日本足球 “釜本洋馬”與“杉山三菱”憑借實力和人氣二分天下的美好日子,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日本國民英雄杉山隆一的退役和國足的低迷,到 70年代后期,日本聯賽急遽降溫。進入80年代,巴西外援獨步日本聯賽,讀賣俱樂部(現東京綠茵)與日產汽車(現橫濱水手)等后起勢力壟斷了天下。 洋馬隊引進巴西外援的做法和貝利效應對其他JsL球隊產生了影響,其他球隊紛起仿效。藤和引進了一位名叫塞爾吉奧 越后的日裔巴西二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是日本足球引進的及時位職業球員。越后后來很快退役,開始在日本全國巡回指導少年足球。為日本足球引進巴西流技術指導貢獻卓著,一心抱著要在呵斥中激勵日本足球成長的越后,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進入了日本足協技術委員會,直到今天仍是日本最為“毒舌”、“辛辣”的足球評論家。 喬治 與那城正是在這一潮流中來到日本的。與那城的父母年輕時從沖繩移民巴西,小喬治在巴西的日裔人聯賽中表現活躍,1972年加盟日本JSL2部的讀賣俱樂部,成為該俱樂部晉級JsLl部及此后躍進的功臣,人稱“讀賣先生” 。他腳法細膩、控球靈活,與后來的拉莫斯和戶田哲也構建的短傳滲透風格打敗了無數對手,也為這支俱樂部打下了日后職業化的實力基礎,其戰術風格也一路從川崎綠茵時代傳承至今天的東京綠茵時代。 喬治 與那城在1985年加入日本籍,在森孝慈手下參加了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預選賽。J聯賽開幕后歷任名古屋逆戟鯨八、京都紫櫻等球隊主教練,直到近年還在J2聯賽北九州向日葵隊擔綱一線指導。 自與那城之后,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幾乎每隔4年,日本國足就會涌現出一名原籍巴西的國腳。與上述兩名日裔巴西人不同,后來的拉莫斯、呂比須和三都主是純正的巴西血統,南非世界杯賽場上的斗莉王則身上流淌著日裔父親和意裔母親的血液,最終這四人殊途同歸地選擇了日本,并代表日本分別出戰了 1994年、1998年、2002年和2006年世界杯以及2010年世界杯等J聯賽誕生后的全部5屆世界杯。 我們不妨從這里一氣說到后來的J聯賽時代。 拉莫斯,與從巴西歸來的三浦知良共同引領了從JsL到J聯賽的過渡期及 J 聯賽黎明期的日本足球。其于1977年赴日,1998年退役,在日本整整效力21 年,參加了自1990年亞洲杯以后至1994年美國世界杯預選賽間的所有國足賽事,如今是日本沙灘足球隊主教練。 呂比須(原名洛佩斯),1987年赴日時已是圣保羅隊的職業球員,后在 JSL 輾轉效力于日產和本田技研,7年間四度奪得射手王。1997年他加入日本籍,后在法國世界杯預選賽中成為日本隊鋒線一把不可或缺的尖刀。 三都主(原名桑多斯),1994-年在16歲之際從巴西赴日本高知縣明德義塾留學,3年后通過測試入簽清水鼓動,1999年以22歲的年齡當選J聯賽史上最年少的雖佳球員,2002年三都主選擇加入日本籍,是后來兩屆世界杯日本隊左邊路的不二人選。 田中斗莉王(原名圖里奧),日裔三世,1998年來到日本涉谷幕張高中, 2001年加盟廣島三箭,2003年取得日本國籍,是2010年南非世界杯日本隊中后衛主力。 他們的存在,延續了過往日裔巴西外援們不息的血脈,他們對日本足球的貢獻也從俱樂部延伸到國家隊,從球員層面延伸到教練層面。 而在歐洲人看來,自墨西哥奧運會很久很久之后,才看到一名日本球員攜著不屈的意志出現在歐洲足球舞臺。這個天生有著強健體魄的左邊鋒,在德甲科隆隊和不萊梅隊都取得了成功,他就是奧寺康彥,1977年獲得德國人赫內斯 魏斯魏勒的青睞,從古河電工進入德國豪門科隆,成為日本足球史上及時位職業球員。 1980—1981賽季,歐洲冠軍杯科隆對陣諾丁漢森林隊的那場雨戰在夜晚進行。中途上場的奧寺一舉攻入一粒寶貴的客場進球。愛玩文字游戲的《太陽報》翌日打出了這樣的標題:“FOREST SuNK BY JAPANESE SUB(森林隊被日本的 SUB擊沉)!!”此處的“SUB”是雙關語,意為“替補隊員”,或諧音為“ 潛水艇”。英國人至今沒有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日本海軍潛水艇攻擊的一幕,借此玩了一把英式幽默。 關于奧寺,有一點可能并不為太多人所知,即便在時為世界及時聯賽的德甲,他也被視作為數不多的能夠吃透并適應全新的區域式防守戰術的球員之一。 憑借這樣的戰術領悟力,奧寺在德甲活躍了9年之久,人稱“東洋電腦”。 不知不覺中,日本人其實已經在接觸一個叫做“職業足球”的概念。只不過這時,這個概念僅僅是偶爾掠過他們腦海的火花,很耀眼卻轉瞬即逝。然而,作為職業足球不毛之地的日本卻產生了奧寺康彥這樣登陸歐洲冠軍杯的職業球員,這說明日本并非是不適合踢球的民族。 P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