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1889—1890)是托爾斯泰思想藝術的總結。作品以一起真實的刑事犯罪案為基礎,通過描寫男女主人公復雜曲折的經歷,展示了俄國當時社會的黑暗,在對政府、司法、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深刻批判的同時也在宣揚不以暴力抗惡和自我修身的說教。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包括文學、宗教、哲學、美學、政論等,反映了俄國社會的一個時代,對世界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復活》等
譯者:汝龍(1916—1991),曾用名及人,江蘇蘇州人。1938至1949年先后在四川、江蘇等地擔任中學英文教員。新中國成立后曾在無錫中國文學院、蘇南文化教育學院、蘇州東吳大學中文系任教。1953年曾在上海平明出版社編輯部工作。1936年開始從事文學翻譯工作。譯著有高爾基的《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庫普林的《亞瑪》、托爾斯泰的《復活》、《契訶夫小說選》等。
前 言
及時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及時部
《馬太福音》第十八章第二十一節至第二十二節:"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么?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馬太福音》第七章第三節:"為什么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約翰福音》第八章第七節:"……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路加福音》第六章第四十節:"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凡學成了的不過和先生一樣。"一
盡管好幾十萬人聚集在一塊不大的地方,而且千方百計把他們居住的那塊土地毀壞得面目全非,盡管他們把石頭砸進地里,害得任什么植物都休想長出地面,盡管出土的小草一概清除干凈,盡管煤炭和石油燃燒得煙霧彌漫,盡管樹木伐光,鳥獸趕盡,可是甚至在這樣的城市,春天也仍然是春天。太陽照暖大地,青草在一切沒有除根的地方死而復生,不但在林蔭路的草地上長出來,甚至從石板的夾縫里往外鉆,到處綠油油的。樺樹、楊樹、稠李樹生出發黏的清香樹葉,椴樹上鼓起一個個正在綻開的花蕾。寒鴉、麻雀、鴿子像每年春天那樣已經在歡樂地搭窩,蒼蠅讓陽光曬暖,沿著墻邊嗡嗡地飛。植物也罷,鳥雀也罷,昆蟲也罷,兒童也罷,一律興高采烈。惟獨人,成年的大人,卻無休無止地欺騙自己而且欺騙別人,折磨自己而且折磨別人。人們認為神圣而重要的并不是這個春天的早晨,也不是上帝為造福眾生而賜下的這個世界的美麗,那種使人趨于和平、協調、相愛的美麗;人們認為神圣而重要的卻是他們硬想出來借以統治別人的種種辦法。
因此,省立監獄辦公室里的人認為神圣而重要的,就不是所有的動物和人都在領受的春天的恩情和歡樂,他們認為神圣而重要的卻是前24小時收到的一份編了號碼、蓋著官印、注明案由的公文,那上面要求今天,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時以前,務須把三名看押在監而且受過偵訊的犯人,一男兩女,送到法院受審。在那兩名女犯當中,有一名是主犯,必須單獨押送。于是現在,四月二十八日上午八點鐘,遵照那個指令,看守長走進了女監的昏暗而惡臭的長廊。跟著他走進長廊的是一個女人,臉容疲憊,鬈發花白,穿著制服,袖口上鑲著金黃色的絲絳,攔腰系一根藍邊的腰帶。這是女看守。
"您是來提馬斯洛娃吧?"她問,跟值班的看守長一起走到長廊上一個牢門跟前。
看守長嘩啷一響開了鐵鎖,拉開牢門,頓時有一股比長廊上還要臭的空氣沖出來。他吆喝一聲:
"馬斯洛娃,過堂去!"說完,他又關上牢門,等著。
就連監獄的院子里也有新鮮的郊外空氣,令人精神爽快,這是由風刮進城里來的。然而長廊上的空氣卻飽含著傷寒病菌,充滿糞便、焦油、腐物的臭氣,凡是新來的人立刻感到萎靡不振,心境郁悶。女看守雖然已經聞慣惡劣的空氣,可是乍從院子里走進來,也還是生出這樣的感覺。她一走進長廊,就忽然感到疲乏,困倦。
牢房里響起忙亂的聲音,那是女人說話聲和光著腳板走路的響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