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叢林編著的《曾國藩家族》以晚清歷史人物曾國藩為中心來寫由他聯系的家族群體百余年的變遷與延革。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歷來以"家國同構"這一政治文化范式來統領。而兩者還是稍有區別的,以往的曾國藩研究注重對"國"的重視,因此,《曾國藩家族》側重"家"這一微觀的角度再現歷史,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董叢林,歷史學博士,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以晚清湘淮派系作為主要研究領域之一,將其群體考察與典型人物個案研究有機結合,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這方面的論文多篇,相關著作有臺灣立緒文化公司、河北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的《百年家族?曾國藩》等多種,另有《曾國藩傳》即將在人民出版社出版。
前言(1)
1.大星隕金陵(1)
2.巨蟒驚夢(4)
3.龍門回首(7)
4.格書與檢身(10)
5.在升遷的順境中(15)
6.兄弟情(18)
7.還有姊妹們(24)
8.家難與"國變"之間(27)
9.移花接木(36)
10.妻兒情長又非常(42)
11.委軍回籍為哪般(47)
12.三變不奇(52)
13.一門"忠烈"(57)
14.一"記"一"檄"之間(63)
15.同心若金真"吾黨"(67)
16.血火沒天京(72)
17.流水高山心自知(79)
18.曾李瓜代(86)
19.衙署里的眷屬(92)
20."八""三"諸訣系家風(97)
21."涵泳"之境(104)
22.疑乎,信乎?(111)
23."黃鵠"夢(119)
24.栽花插柳意有無(124)
25.闊別重赴京都日(131)
26.桑榆霜雪慘(138)
27.婦雛悲歡事(145)
28.出使前的召對(148)
29.萬國身經奇世界(155)
30.相對隱深的層面(162)
31."熊"口索食(168)
32.侄剛與叔拙(174)
33.殤親悲吟(181)
34.憤時與應景(188)
35.侄叔接踵棄塵寰(192)
36.富厚堂里的女主人(196)
37.崇德老人(200)
38."廣"字輩紀略(205)
39.舊族新風(213)
40.百年滄桑(221)
附錄一 曾國藩家族世系簡表(230)
附錄二 主要征引和參考書目(232)
后記(234)
1.大星隕金陵 鐘山龍蟠,石城虎踞。千年古都,歷盡風雨。 到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乍暖還寒的季節,金陵(今南京)結束作為太平天國都城(稱天京)的歷史不過七年半的時光,飽經戰火摧殘的凋敝凄涼還留著醒目的痕跡。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在"承平"時的故址剛剛重修起來的兩江總督衙門卻屋宇嚴整,氣象一新,顯示著"平亂致治"后皇朝"南洋"高官衙的威嚴肅穆。 然而,在這總督衙門的深處,并沒有多少喬遷新署的歡怡,相反,倒是籠罩著一派哀愁沉悶的氣氛。因為這里的主人久病纏身,每況愈下,已經預感到不會久于人世,連日來,不斷發些悲生憂死的感慨,做些關于后事的鋪排。身邊的家人、僚屬盡管不免總是說些寬慰的話語,但眼見他病癥日重、神明日衰的樣子,知道無力回天,心頭自然壓著沉重的悲苦。 或許,他實在不需要通常的祝愿式寬慰,因為他對人生已有太多的感悟;或許,他也同樣需要常人所需的寬慰,因為他也是血肉之軀,有著珍惜生命的本能;或許,他渴望在他身上出現妙手回春的奇跡,因為他還有很多割舍不下的重要事情有待了結。然而,病痛折磨下做事力不從心的"茍活"狀態,對他來說似乎真的沒有多少值得留戀,給予他的只是莫大的傷感: ……眩暈、目疾、肝風等癥,皆心肝血虛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歸于盡,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應盡之職事,茍活人間,慚悚何極!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應了結之件,久不能完,應收拾之件。久不能檢,如敗葉滿山,全無歸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 這是其人臨終前三四天日記中的言詞。他一生有著記日記的習慣,一直記到他去世的當日。這天一早,他起床后記下這樣寥寥三十余字:"既不能振作精神,稍盡當為之職分,又不能溘先朝露,同歸于盡,茍活人間,慚悚何極!"顯然是上引前幾天日記中悲嘆的重發,可見當時他牢不可破的心結所在。 莫非,他的生命真的成了一支搖曳不定的風中殘燭,說不定在哪會兒就要一下子永遠地熄滅?一個曾力挽狂瀾,支撐起晚清"中興"大廈的棟梁人物,在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面前也竟是如此軟弱無力。 這個時刻終于來到了。二月四日(3月12日)午后,他強支病體,由兒子陪伴,扈從跟隨,到署內的西花園散步,忽然一陣強烈的眩暈襲來,腿腳麻木得再也不聽使喚,頓時無法走路。從者趕忙呼人搬來坐椅,把他扶掖上去,抬回屋內。家人環集跟前,他已不能說話,只是在椅子上靜靜地倚坐著,也許,并沒有顯出什么痛苦,而是那么平和,那么安詳,仿佛只是過度勞累后的酣甜小憩。就這樣到戌刻(晚七點至九點間)時分,便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這,正好是他父親去世的忌日。據說,幾天前他曾預言,自己也會在這撒手塵寰。 又傳,就是在他去世的這個夜晚,城內有不少人忽見督署方向火光映天,想是失火,趕來救火而又無火可尋。有許多人看見一顆晶亮的大星隕落城中。 這種有意無意的附會渲染給此人之死平添了幾分神秘。但這也正好說明當時世人對他的看重——他竟有驚天動地的非凡。 的確,他堪稱一代雄才,三朝(道光、咸豐、同治)重臣! 他的死,震動了金陵,震動了大江南北,也震動了千里之外的京都。清廷為之輟朝三日.并特頒上諭: 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學問純粹,器識宏深,秉性忠誠,持躬清正。由翰林蒙宣宗成皇帝(按:指道光帝)特達之知,洊升卿貳。成豐三年間,創立楚軍,剿辦粵匪,轉戰數省,迭著勛勞。文宗顯皇帝(按:指咸豐帝)優加擢用,補授兩江總督,命為欽差大臣督辦軍務。朕(按:同治帝自稱)御極后,簡任綸扉,深資倚任。東南底定,厥功多。江寧之捷,特加恩賞給一等勇毅侯,世襲罔替,并賞戴雙眼花翎。歷任兼圻,于地方利病盡心籌畫,老成碩望,實為股肱心膂之臣。方冀克享遐齡,長承恩眷,茲聞溘逝,震悼良深。曾國藩著追贈太傅,照大學士例賜恤,賞銀三千兩治喪,由江寧藩庫發給。賜祭一壇,派穆騰阿前往致祭。加恩予謚"文正"。入祀京師昭忠祠、賢良祠,并于湖南原籍、江寧省城建立專祠。其生平政績事實宣付國史館。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 此諭中,蓋棺論定地評述了曾國藩一生的為臣履歷和軍政功勛,給予了很高規格的封賜。特別是謚號"文正",在有清一代也只有寥寥數人,這與他生前的破格封侯,同為漢臣所獲的高榮譽。接著,又相繼御賜數道祭文,并頒御制碑文。真可謂"哀榮式備","恩眷優隆"。 與此相呼應,鋪天蓋地的挽聯、祭詞,包圍了這位"曾文正公"。從親眷到鄉人,從同僚到下屬,從文友到門生,都不惜嘔心瀝血獻上自己的"嗚呼"辭章,儼若進行一場志哀文體的創作大賽。幾多發自肺腑的哀思?幾多形諸筆端的諛頌? 只有大江東去依舊,逝者如斯夫。 只有鐘山峻姿不改,冷眼看世情。 ,我們可以說,曾國藩也不過是早為歷史長河蕩去的一朵浪花,他并無力扭轉歷史洪流的趨勢。但是,我們又不能否認,他曾影響過一個王朝的氣數,牽連著一個家族的興衰顯隱。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