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特定時空山水人情,重溫文人墨客遭逢際遇,體悟字字珠璣神韻由來
本書以歷史演義的形式和幽默詼諧的筆法,將大宋詞人們的故事與作品相互印證,帶讀者回到宋詞的誕生現場,感受漢語的豪放灑脫、蘊藉風流和款款深情。
作者如同一位向導,帶著一份地圖,陪伴并指點著路徑,讓讀者如同重返宋朝,親眼見證燦若星辰的詞作的誕生現場,理解登峰造極之作產生的政治、經濟、人文尤其是詞人個體經歷和情感心緒等諸多外部、內部緣由。
作者還對重要詞作做了簡明扼要的疏解注釋,止于指點路徑,而不詳述個人觀點,有助于讀者做出個人化理解和感悟。這是對讀者的尊重,也是對讀者的信任,更是對讀者的邀約。
重返宋詞誕生現場 感受詞家款款柔情
大宋天空下,俗世生活繁華悠游,藝術美學登峰造極。
原因大致有四:
◎宋朝雖然軍力武備“積貧積弱”,但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遠超過盛唐。
——此其經濟昌盛之基。
◎宋代皇帝重文輕武,多位皇帝在文化藝術的造詣無與倫比,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示范意義。
——此其帝王引導之功。
◎“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陳套。豪杰之士,亦難于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體,以發表其思想感情。”
——此其漢語文學發展之續。
◎“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檀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鐵板銅琵,唱‘大江東去’。”漢語文學的發展,大致沿著從國家大政到大寫的個人,再到宋代的個體小我,真性情得以自由抒發。
——此其文人墨客真實心性之然。
悠遠的漢語文學藝術至此終于大膽探微隱秘而真實的個體內心世界。衷情那么真,愛情那么好,宋詞那么美——柳三變執手相看淚眼,晏幾道記得小蘋初見,周邦彥淚花落枕,秦少游佳期如夢,賀梅子目送芳塵,李清照錦書誰寄,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陳與義吹笛到天明……
豪放時,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大江東去,一蓑煙雨任平生;婉約中,盈盈淚、輕輕語,一曲新詞酒一杯,為伊消得人憔悴。
李曉潤,江西寧都人。首都師范大學魏晉南北朝文學碩士,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戲曲學博士。做過大學語文老師,現為編劇和自由撰稿人。出版著作有《小河淌水和過橋米線》《無詩不成唐》《功夫皇帝李連杰畫傳》等。
自 序
及時回 林和靖曾經滄海 潘夢空逍遙法外
第二回 一曲新詞酒一杯 無數楊花過無影
第三回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四回 范仲淹從軍塞下 歐陽修淚眼問花
第五回 王安石偶露雄才 晏小山癡心不改
第六回 二陸初來俱少年 一蓑煙雨任平生
第七回 蘇東坡唱大江東去 黃庭堅問春歸何處
第八回 碧野朱橋當日事 兩情若是長久時
第九回 李之儀家住長江頭 賀梅子驚艷橫塘路
第十回 看朱成碧心迷亂 十分斟酒斂芳顏
第十一回 周邦彥色膽包天 李師師傾國傾城
第十二回 魏夫人為誰凝望 朱敦儒天教疏狂
第十三回 陳與義吹笛到天明 岳武穆弦斷有誰聽
第十四回 花自飄零水自流 此情無計可消除
第十五回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
第十六回 張元干捍衛汴京 范成大不辱使命
第十七回 楊萬里山川怕見 張孝祥天外飛仙
第十八回 辛棄疾勇冠三軍 李好古一鳴驚人
第十九回 胡邦衡名揚千古 陳同甫不可一世
第二十回 十二闌干閑倚遍 一春長費買花錢
第二十一回 姜白石商略黃昏雨 劉改之難忘少年游
第二十二回 史達祖少年得志 劉克莊晚節不保
第二十三回 聽風聽雨過清明 故國故園來夢境
第二十四回 劉辰翁含恨歸隱 王沂孫懷羞出山
第二十五回 玉關踏雪事清游 流光容易把人拋
附 錄 宋代職官簡述
第六回二陸初來俱少年一蓑煙雨任平生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考試結束后,主考歐陽修和閱卷官梅堯臣等人對著一份試卷不知如何是好。試題是《刑賞忠厚之至論》,這位考生引用了一個大家都沒見過的典故,他說“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皋陶是堯舜時的法官,后世尊為律法和監獄之神。
歐陽修問梅堯臣等人:“你們真的沒有見過這個典故?”
梅堯臣等搖頭。
梅堯臣字圣俞,歐陽修開玩笑說:“圣俞兄,你和皋陶同為‘堯臣’,連你也沒聽過這個典故,說明這位考生可能是自己杜撰。”
梅堯臣說:“這可不一定。進士考試如此重要,我認為沒人會拿自己的前程開玩笑,胡編亂造典故。這位考生學問淵博,雄辯滔滔,他很可能看過一些我們都沒注意的古書。”
歐陽修自言自語:“要是有一臺過目不忘的機器,可以把所有的古書都裝進去,查詢典故的時候只需搜索幾個關鍵詞就能找到原始出處,那該有多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場的一位李姓考官牢牢記住這件事,回去趕緊立下遺囑,千年之后他的子孫依靠開發中文搜索引擎一度成為中國首富。
如果不考慮那個大家都沒印象的典故,這篇文章肯定是所有考生作文的翹楚。歐陽修接著問:“我想把這位考生定為狀元,你們什么意見?”
梅圣俞說:“這個考生才氣縱橫,可以定為狀元。”
另一位考官不贊成,他說:“萬一這個典故真是由他杜撰,我們作為考官不能分辨反而把他錄為狀元,只怕會成為千古笑談。”
宋朝進士考試為了防范舞弊,所有試卷在評閱前都請書吏重抄一遍,所以誰也不知道這份試卷的真正主人。歐陽修同意把這位考生錄取為第二名。除了擔心考生杜撰典故,他還懷疑這篇文章出自南豐曾鞏之手。曾鞏是他的門生,他必須避嫌。
考試結果公布之后,大家才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來自四川眉山的蘇軾。蘇軾的弟弟蘇轍同時考中進士。嘉祐二年進士考試的主考是歐陽修,考生除了曾鞏和大蘇小蘇,還有蘇氏兄弟的父親蘇洵。也就是說這次考試唐宋八大家有五位參與,是科舉史上空前絕后的盛事。
三蘇父子一夜成名之后,帶著自己的文集分別拜訪歐陽修、梅堯臣等考官。到了梅堯臣家,梅堯臣悄悄把蘇軾叫到一邊。
“老弟,你策論中那個皋陶殺人的典故出自什么書?我和歐陽大人都沒見過。”
蘇軾說:“不是典故,是我自己臨時杜撰,想當然也。”
梅堯臣啞然,改天和歐陽修一說。歐陽修放聲大笑。敢在如此重要的考試場合忽悠全體考官,說明蘇軾極度自信并且不走尋常路,這正是成為一代宗師的基本條件。歐陽修后來在給梅堯臣寫信的時候承認“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他還對自己的兒子歐陽棐說,你記住我的話,有蘇軾在,三十年后世人就不會再提起我了。
嘉祐六年蘇軾兄弟又雙雙通過制科考試。宋朝的進士考試比唐朝簡單,但制科考試卻堪稱史上最嚴。參加制科考試的人必須由朝中大臣推薦,經過初試篩選,皇帝親自出題并監督整個過程。南北兩宋總共三百多年的歷史,進士考試錄取了超過四萬名進士,而制科考試只進行過22次,成功通過的人不過41人,正好是進士的千分之一。
蘇氏兄弟的同年進士一共有九百人,其中曾鞏、曾布兄弟后來也鼎鼎大名,曾鞏名列唐宋八大家,曾布官至宰相位極人臣,但是因為制科考試甄選太嚴錄取太難,他們根本沒有報名。
宋朝制科取士和進士及第同樣分為五等,不過制科考試的及時和第二等是虛設的榮譽等級,所以蘇東坡雖然被考官定為第三等,但已經是王朝建立以來好的成績。此時距離北宋開國正好一百年,所以人稱“百年及時”。蘇轍也被考官之一的司馬光定為三等,但其他考官認為他出言不遜,由皇帝欽定為四等。宋仁宗回到后宮對曹皇后說今天為后世子孫得到了兩個可以做宰相的人才。曹皇后的祖父是宋朝開國大將曹彬。
蘇洵雖然沒有考中進士,但歐陽修把他的《權書》、《衡論》等二十二篇文章進獻朝廷,士大夫爭相傳誦。三蘇父子一夜之間天下知名。
蘇軾十九歲和王弗結婚,二十二歲金榜題名,二十六歲通過制科考試。正當他春風得意的時候,他的母親程夫人、年僅二十七歲的愛妻王弗和父親蘇洵在幾年之內相繼病故。蘇軾兄弟為了奔喪守靈,在故鄉眉山和京城開封之間疲于奔命。
王弗的堂妹王閏之長得和姐姐一模一樣,蘇軾忍不住頻頻張望,于是在蘇氏兄弟回京之前,當年那個負責傳遞情書的小姑娘自己做了新娘。
蘇軾通過制科考試后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召試學士院,通過考試后以殿中丞直史館,也就是以殿中丞的身份在史館值班。久聞大名的宋英宗認為讓蘇軾參加考試是多此一舉,考試是為了判斷能否勝任,“如軾有不能邪”?后來蘇東坡做中書舍人知制誥的時候,終于得到免試的待遇。
宋英宗在位僅四年就去世了。宋神宗繼位后開始支持王安石變法。后世習慣把司馬光、歐陽修和蘇氏兄弟劃為舊黨和保守派,其實當時差不多所有知名官員都是保守派,不信請看元祐黨人碑。蘇軾對王安石變法的態度還是比較客觀的,他也認為當時的北宋王朝需要變革,但是不宜操之過急,因為“法相應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但在王安石及其門徒看來,只要不和他們站在一起就非我族類。蘇軾此時人微言輕,對政治斗爭也不感興趣,所以請求外放離京。
熙寧四年(1071),三十四歲的蘇軾做了杭州通判。通判名義上可以和知州“同判”政務,實際上就是一閑職。他當時就想要疏浚西湖,可是沒人把他的建議當回事。閑暇時蘇軾常去西湖漫游,他那幾首和西湖有關的著名詩詞就寫在做通判期間。“故鄉無此好湖山”,他開始有了歸隱江南的打算。
在所有歌詠西湖的詩詞中,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超越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和柳永的《望海潮》后來居上。柳永的《望海潮》曾經引發戰爭,蘇軾的這首詩卻讓西湖定名定性?,F在大家都以為西湖的名字和西施有關,杭州也被稱為美女之城,其實春秋戰國時西湖根本沒有形成。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