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唐詩百話(上中下)圖書
人氣:57

唐詩百話(上中下)

施蟄存編著的《唐詩百話(上中下*新修訂版)》正文共100篇,上冊收入"初唐詩話""盛唐詩話",中冊收入"中唐詩話",下冊收入"晚唐詩話"和全書名詞索引,并附錄了施先生有關唐詩研究的文章若干篇。全書以唐詩講解和專題...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學>中國古詩詞  
  • 作者:[施蟄存]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61375747
  •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9
  • 印刷時間:--
  • 版次:--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
  • 包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施蟄存編著的《唐詩百話(上中下新修訂版)》正文共100篇,上冊收入"初唐詩話""盛唐詩話",中冊收入"中唐詩話",下冊收入"晚唐詩話"和全書名詞索引,并附錄了施先生有關唐詩研究的文章若干篇。全書以唐詩講解和專題兩大部分相結合,澄清了諸多歷史上眾說紛紜的唐詩難題,條分縷析,高屋建瓴,有識見、有考據、有性情,被譽為一部"唐詩百科全書"。

作者簡介

施蟄存(1905~2003):原名施德普,浙江杭州人。1922年考進杭州之江大學,次年入上海大學,開始文學活動和創作。1928年后任上海線書店和水沫書店編輯,參加《無軌列車》、《新文藝》雜志的編輯工作。1932年起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1937年起在云南、福建、江蘇、上海等地多所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授。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上元燈》、《將軍的頭》、《李師師》、《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散文集《燈下集》、《待旦錄》等。

目錄

(上冊)

初唐詩話

1 王績:野望

2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3 楊炯:從軍行

4 五七言句四首

5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6 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

7 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8 雜言歌行三首

9 陳子昂:感遇詩( 上

10 陳子昂:感遇詩( 中

11 陳子昂:感遇詩( 下

12 王梵志詩

13 初唐詩馀話

盛唐詩話

14 王維:五言律詩三首

15 王維:五言律詩二首

16 孟浩然:五言律詩三首

17 孟浩然:五言律詩又三首

18 高適:燕歌行

19 岑參:七言歌行二首

20 早朝大明宮唱和詩四首

21 王灣:五言律詩二首

22 邊塞句四首

23 五言句四首

24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25 王昌齡:七言句四首

26 李頎:漁父歌

27 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兼語弄寄房給事

28 黃鶴樓與鳳凰臺

29 李白:古風三首

30 李白:蜀道難

31 李白:戰城南

32 李白:將進酒

33 李白: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34 李白:五言律詩三首

35 杜甫:哀江頭

36 杜甫:新安吏

37 杜甫:無家別

38 杜甫:悲陳陶 悲青坂

39 杜甫:七言律詩二首

40 杜甫:吳體七言律詩二首

41 杜甫:五言律詩二首

42 盛唐詩馀話

中冊

中唐詩話

43 張志和:漁歌五首

44 李冶:寄校書七兄

45 劉長卿:五言律詩三首

46 韋應物:自敘詩二首

47 韋應物:五言古律三首

48 錢起:湘靈鼓瑟

49 韓翃:七言句三首

50 韓翃:送中兄典邵州

51 盧綸:七言律詩二首

52 戴叔倫:七言歌行二首

53 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

54 王建:樂府歌行二首

55 王建:宮詞八首

56 張籍:節婦吟

57 韓愈:山石

58 韓愈:落齒

59 韓愈:華山女

60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

61 劉禹錫:句二首

62 柳宗元:五言古詩四首

63 孟郊:詩三首

64 賈島:詩六首

65 張繼:楓橋夜泊

66 嚴維:酬劉員外見寄

67 白居易諷喻詩:兩朱閣

68 白居易感傷詩:霓裳羽衣歌

69 白居易:閑適詩十一首

70 元稹艷詩:會真詩

71 李賀:詩三首

72 沈亞之:詩二首

73 朱慶馀:七言句二首

74 張祜:詩十首

75 姚合:詩十首

76 寒山子:詩十一首

77 中唐詩馀話

下冊

晚唐詩話

78 李商隱:錦瑟

79 李商隱:七言句四首

80 溫庭筠:五七言詩四首

81 溫庭筠:菩薩蠻

82 杜牧:七言句十一首

83 許渾:金陵懷古

84 鄭鷓鴣詩

85 曹唐:游仙詩

86 章碣:詩三首

87 李群玉:黃陵廟詩

88 劉駕:詩八首

89 秦韜玉:貧女

90 皮日休、陸龜蒙:雜體詩五首

91 三家詠史詩十首

92 韓偓:香奩詩、長短句六首

93 韋莊:秦婦吟

94 晚唐詩馀話

95 唐女詩人

96 六言詩

97 聯句詩

98 唐人詩論鳥瞰

99 唐詩句雜說

100 歷代唐詩選本敘錄

附錄

"秦時明月漢時關"

說李白詩《夢游天姥吟留別》等五首

說"飛動"

杜甫《戲為六句》

詩與詞有什么不同?

談談《孟才人嘆》

閨情詩

西明寺

我寫《唐詩百話》

索引

在線預覽

25 王昌齡:七言句四首 長信秋詞(五首之一)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寄穆侍御出幽州 一從恩譴度瀟湘,塞北江南萬里長。 莫道薊門書信少,雁飛猶得到衡陽。 七言句的唐律聲調,完成于初、盛唐之際,作者愈多。加以西域歌曲大量輸入,需要新的歌詞以配樂,詩人們都利用句的形式。因此,開元、天寶年間,句盛行,尤以七言句為主。 七言句一共只有二十八字,聲韻、章法、句法的錯綜變化,題材的多樣,詩人藝術手法的各有特色,使這二十八字能組織成種種不同圖案的萬花鏡。在盛唐詩人中,王昌齡特別是作七言句的高手,他的七言句傳到的也是多。我們現在再選講他四首七。關于從軍、邊塞的句,已經講過一首,這里不再選了。現在選取的是其他兩種題材的作品。 王昌齡,字少伯,京兆(今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 官秘書郎。二十二年,中宏詞科,調汜水尉,遷江寧丞。史傳中說他因為"晚節不護細行",貶龍標尉。安祿山之亂,他回到家鄉,不知因何事,為縣令閭丘曉所殺害。所謂"晚節不護細行",竟無從查考,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做江寧縣丞的時候,大約是他作詩的全盛時期,因此當時人稱他為王江寧。他后的官職是龍標尉,故后世人稱他為王龍標。這里所選四首句,前二首屬于宮詞、閨怨一類,后二首屬于朋友投贈一類。加上從軍邊塞詩,就是他全部七的題材了。宮詞是寫宮中妃嬪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她們對君王的怨情,或者是失寵了,或者是求寵而不得,或者是悲嘆青春虛度。閨怨是寫一般民間婦女的情懷,或者失寵于丈夫,或者懷念離別已久的丈夫。二者實在是同樣的題材,不過作宮詞就需要多用些華麗的辭藻,而且往往是借古喻今,不能明白地直說是當今皇宮中的事情。這一類閨情詩,雖然《詩經》中已開始出現,但在晉宋之間,民歌流行以后,助長了它的波瀾。《樂府詩集》中有許多晉代的民間情歌,如《子夜歌》《讀曲歌》,也都是五言四句。到了梁陳時代,文人用這種題材來描寫貴族婦女的生活和愛情,就成為宮體詩。唐代詩人繼承這一傳統,但采用比興方法,將失寵或不得寵的婦女的怨情,隱喻自己不得志的遭遇。于是使這類詩具有新的意義,形成了一個新的傳統。《長信秋詞》共有五首,這里選的是第三首。五首詩的題材是漢 成帝兩個妃子的故事。成帝先寵愛班婕妤。不久又寵愛了趙飛燕。班婕妤失寵后,自請到長信宮去侍候太后,這樣才得避免趙飛燕的妒害。班婕妤是史學家班固的祖姑,也有文才。她留下了一篇自敘性的賦,其中有句云:"奉供養于東宮兮,托長信之末流;供灑掃于帷幄兮,永終死以為期。"就是敘述她退居東宮,為太后執灑掃之役,甘心從此終老。王昌齡運用這個歷史故事,作《長信秋詞》,描寫班婕妤在長信宮中秋天里的思想感情。 句說:天色黎明,殿門開了,她捧了掃帚進去打掃。第二句說:暫且拿一把團扇在殿前徘徊休息。將,作持字解。為什么這里忽然用到團扇?因為秋風一起,團扇被人拋棄了,恰好象征婦女的失寵。班婕妤在殿前徘徊,是和團扇在一起,一個是失寵的人,一個是失寵的物,所以詩人說"共徘徊"。昭陽是趙飛燕居住的華麗的宮殿。班婕妤看到從昭陽宮那邊飛來的烏鴉,背上還帶著陽光,而自己身上卻照不到,因而感嘆自己的容顏反而不及烏鴉。太陽,在文學上常是君王的象征,陽光,是君王恩寵的象征。這樣一說明,這兩句的形象思維就清楚了。從散文的語法觀點來看,"猶帶"的主語,應當是"玉顏",但這是講不通的。從詩意的分析來看,主語應當是"寒鴉"。這是詩與散文語法結構的不同之處。 第二首較為簡單,用正面描寫的賦體。一個不知憂愁的青年婦女,在春天里打扮得齊齊整整,上樓去眺望。忽然看到路邊楊柳已經抽青,才后悔不該讓丈夫離家遠去,追求封侯做大官。凝妝即嚴妝、盛妝。翠樓、朱樓、紅樓都是指婦女所居,詩人可以隨便用,但青樓卻專指妓女所居了。覓封侯是從軍的代用詞。只有從軍殺敵,建立軍功,才能得封侯之賞。所以這一句等于說"悔教夫婿去從軍"。這首詩有兩個曲折。個曲折是第三句與第四句的關系。為什么她看到陌頭柳色,就后悔不該讓丈夫遠行?未經細想,就不能了解。不能體會封建時代婦女的思想感情,也不能了解。原來柳色青青,表示春意濃厚,這時孤獨的婦女,為春意所感動,迫切需要愛人在身邊。覓封侯是沒有把握的事情,而孤獨無伴卻是當前忍受不了的生活。她這時才覺悟到:犧牲青春的愛情,去追求無把握的富貴,是錯誤了。第二個曲折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關系。這里,關鍵全在"忽見"二字。雖然在春天,她原先并沒有什么感傷,照樣打扮齊整,高高興興地上樓去望遠景。這是她"忽見"以前的情況。"忽見"以后,情況大變。從"不知愁"劇變而為悔恨了。四句詩刻畫了一個出征軍人妻子的心理過程。用散文寫,二十八字肯定不夠。這就是王昌齡所作七的凝練的特色。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評解此詩時指出了一個問題:"傷離者莫甚于從軍,故唐人閨怨,大抵皆征婦之辭也。"我們看唐代詩人的閨怨詩,果然大多描寫軍人的妻子。這是為什么呢?傷離為什么莫甚于從軍呢?這里就必須聯系到唐代的兵役制度。原來唐代采用府兵制。府兵就是分別隸屬于各個軍府的常備兵,這種兵士的服役期極長。初的規定是二十一歲入伍,年滿六十退役。武則天時改為二十五歲入伍,五十歲退役。一個青年如果被征召入伍,他的妻子就差不多做一輩子寡婦。因此,兵士的妻子特別有傷離怨別之情。這就是唐人閨怨詩的社會背景。 第三首是在芙蓉樓上送朋友辛漸回洛陽去而作。芙蓉樓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是當時的北門城樓,面臨長江,大約船碼頭就在城下。這個樓近已修飾一新,一定是王昌齡此詩的影響。全詩大意說自己從寒雨中乘江船來到吳地,已是夜晚了。可是第二天清早卻要在這里,孤獨的楚山下,送人遠行。鎮江是吳地,也曾經屬于楚。上句用吳,下句用楚,可視作互文,總之這兩個字都代表"此地"。送客時要托他帶個口信去給洛陽親友。如果在洛陽的親友問起我的情況,請你告訴他們,我的心正像玉壺里的一片冰一樣。這是一句隱語,也是一種比喻。向來注解者都引鮑照的詩句"清如玉壺冰",以為這是王昌齡詩意的來源,以為作者借用來比喻自己對于做官已經冷淡得很。玉壺是比喻自己的清高,冰是比喻自己宦情之冷。我們如果查考一下當時詩人用"冰壺"二字的含義,恐怕對王昌齡這句詩,就不能這樣解釋。開元初,姚崇做宰相時,曾寫了一篇《冰壺賦》以告誡官吏。賦前有一段小序,文曰: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不忘乎清。夫洞徹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是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 賦的后有銘,銘文的后幾句云:嗟爾在位,祿厚官尊。固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冰壺是對,炯戒猶存。以此清白,遺其子孫。姚崇要求官吏廉潔奉公,像冰壺一樣的內清外潤。這篇文章在當時是澄清吏治的指導文件,為官吏和士大夫所熟讀,而且連考試也以此為題目。王維有一首詩,題曰《賦得玉壺冰》,注曰:"京兆府試,時年十九。"《文苑英華》有佚名作《玉壺冰賦》,題下注云:"以堅白貞虛,作人之則為韻。"又陶翰、崔損各有一篇《冰壺賦》,題下注云:"以清如玉壺冰,何慚宿昔意為韻。"這三篇賦顯然都是考試時做的限韻的律賦。同時詩人王季友也有《玉壺冰試詩》,其結句云:"正值求珪瓚,提攜共飲冰。"盧綸亦有一首題作《清如玉壺冰》的詩,有句云:"玉壺冰始結,循吏政初成。"韋應物有一首《寄洪州幕府盧二十一侍御》詩,其句云:"文苑臺中妙,冰壺幕下清。"李白有一首詩,贈其侄臨漳縣令李聿,也說:"白玉壺冰水,壺中見底清。清光洞毫發,皎潔照群情。趙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這許多詩賦,都是響應姚崇的《冰壺賦》而作,玉壺冰的意義是比喻為官廉潔清正。王昌齡此詩,應該也是寓同樣的意思,請辛漸回去告訴洛陽親友,說自己做官,一定守冰壺之戒。沈德潛代表了明清許多選家,給此詩批道:"言己之不牽于宦情也。"(《唐詩別裁》)我以為全都錯了。王昌齡不是一個"不牽于宦情"的人。 第四首是作者在龍標寄給一位姓穆的朋友,此人官為侍御史,正要到幽州(今河北省地區)去。詩意說:自從我蒙恩降官,渡過瀟湘二水來到龍標,我在江南,你卻到塞北去了。我們相隔萬里,可是,你不要說,你從薊門寄信來不容易。要知道在秋天里從北方飛來的大雁也飛得到衡陽呢!這兩句是希望他多寫信來。封建時代的官吏,因有罪而被降職,還得感激皇帝,說是受到恩惠,定罪從寬。"恩譴"二字就是降謫的禮敬語。王昌齡這四首句,每一首都符合"起承轉合"的邏輯程序。句當然都是起句,又稱為發句。這一句要起得不平凡,不閑空,還要能夠控制全詩的主題思想。有些的詩,起句非常突然,好像桂林的山,拔地而起,一句就抓住了全篇。例如鮑照的《登黃鶴樓》起句云:"木落江渡寒",謝朓的《贈西府同僚》起句云:"大江流日夜",吳均的《春詠》起句云:"春從何處來",王維《觀獵》的"風勁角弓鳴",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都是以起句雄健的。第二句是繼承句的思路而作補充或發展的。到這里,必須完成一個概念,而全詩的主題思想還沒有透露出來。第三句應當轉一個方向,提出一個新的概念。然后用第四句來完成這個概念,從而說明了第三、四句與、二句的關系,這一句稱為結句,或曰落句。一首詩,能否使讀者感到有余味,就要看結句的藝術手法。起句和結句是固定的,承句并不固定。也許、二句都是起句而沒有承句。第三句轉也是固定的,它是全詩的關鍵句子,讀到這里,就看出詩人的用意來了。學習古代詩歌,應當注意句的第三句,看作者用什么方法表現全詩的主題。 現在引用《峴傭說詩》兩條,以供參考:七用意宜在第三句,第四句只作推宕,或作指點,則神韻自出。若用意在第四句,便易盡矣。若一、二句用意,三、四句全作推宕或指點,又易空滑。故第三句是轉舵處。求之古人,雖不盡合,然法莫善于此也。 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七日 P172-178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