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無小事。每一位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與他們并肩前行的父母。
作者是一位胸中有情懷,腦中有格局,手里有方法,眼中有乾坤的平凡母親。
她現身說法,將自己20年來養育女兒的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描繪著樸實自然的生活原景。回顧養育女兒的歷程,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她對女兒:
科學的啟蒙教育——如何發現孩子的天性,如何選擇早教班等
要快樂不要成功的理性教育——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正確對待孩子的購買要求
亦師亦友的素質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尊重和熱愛生命
潛移默化的情商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禮貌習慣、堅毅的品格、社交能力
書中針對當下父母們關注的子女出國留學的熱點問題也給出了有益的建議。
一位智慧媽媽,17年教養經歷,20多年心血凝結,在應試教育體制內培養了國際化、高素質的耶魯女兒!
女兒17歲全額獎學金就讀美國私立高中,19歲同時被耶魯和普林斯頓錄取。
普通工薪階層培養出耶魯女孩兒,靠的是媽媽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關鍵期的陪伴。
"相對,相對快樂",在體制內也能培養出孩子!
本書比 "虎媽""狼爸"更加人性和關懷,在快樂教育的前提下給出了培養人才的妙方,成功案例適合每一個中國家庭借鑒。
郭力
1957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研究生畢業。曾任大學教師。1987年進入出版界,長期從事教育出版。曾任職于北京大學出版社,現任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總編輯。她是國內對外漢語教材出版、出國留學圖書出版的領軍人物。曾榮獲"北京大學十佳志愿者""北京大學共產黨員"等稱號。近年來作為"耶魯媽媽"在留學機構、幼教機構做留學指導和育兒講座多場,反響強烈,廣受好評。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她注意讓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償,善于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倡導"相對,相對快樂"的教育理念。17年的實踐,20多年的心血凝結,她培養了一個素質、成績的耶魯女兒
新浪微博:@陶然萬柳世界
張玲玲
媒體人。畢業于山東大學國際貿易專業,曾為山東廣播新聞頻道記者、主持人,現為北青傳媒記者。專注于新聞人物及女性生命成長寫作。
推薦序 愿這本書,成為一個驛站
自 序 讓我們成為理性的母親
及時章 好父母是合格的啟蒙之師
孩子的天性,需要父母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處去關注。只有發現了孩子天性中最根本的東西,父母才能因勢利導,朝有利于孩子發展的方向去培養。
1. 3 歲看老—從孩子的天性看未來
家長課堂: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2. 不說兒語—奠定孩子未來社會交往的基礎
家長課堂:好的語言環境助力孩子成長
3. 要不要報興趣班?—好父母善于發現孩子的喜好
家長課堂:如何發現孩子的興趣?
4. 把早教變成游戲—切忌急功近利
家長課堂:感興趣、沒壓力是父母給孩子選擇早教班的原則
5. 廣泛閱讀—父母對孩子好的人文教育
家長課堂:如何平衡課外閱讀與課內學習的矛盾?
6. 奧數到底有沒有用?—關鍵看父母怎么運用
家長課堂:給孩子一個良性而被激發的環境
第二章 我不強求你成功,只要你快樂
孩子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是耐心與耐力的考驗。父母如果讓孩子每一個百米賽跑都拿及時,拿不了及時就大呼失敗,是一種非常不理性的觀念。童年階段跑在前面的孩子,并不意味著后面的漫漫長路就能一直經驗豐富;童年階段起跑晚也未必不會在人生的中程或者后程拔得頭籌。
1. 放手是一種智慧—讓孩子選擇適合他的路
家長課堂:選擇文理科的困惑
2. 人生是場馬拉松—輸在起跑線不可怕
家長課堂:孩子在某階段表現平平并不意味著他以后平庸
3. 我不強求你成功—快樂比成功更重要
家長課堂:"內秀"是""的一部分
4. 理性叛逆沒那么可怕
家長課堂: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5. 父母也要"指手畫腳"—盡早幫孩子作好規劃
家長課堂:讓孩子愉悅地接受父母的規劃
6. 同理心—學會處理孩子購買要求的藝術
家長課堂:為孩子留一些溫暖的記憶吧
7. 受歡迎的家教—給女兒一個學習的榜樣
家長課堂:孩子反感請家教該怎么辦?
第三章 亦師亦友—我們這樣做父母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作品。這部作品的質量如何,考驗的是父母的功力與水平。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如何講究"度"的藝術的過程。
1. 幫孩子寫作業—理性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
家長課堂:替孩子寫作業不是家長幫助孩子舞弊作假
2. 愛孩子所愛—和諧親子關系的法寶
家長課堂:上班族父母陪伴孩子的質重于量
3. 成長不煩惱—陪孩子走過青春期
家長課堂: 跟孩子保持平等對話
4. 需要時,和她一起"瘋"
家長課堂:和孩子一起"瘋"玩會喪失父母的嗎?
5. 不殺生—孩子給我的生命教育
家長課堂:幫助孩子了解和認識自然生命
6. 父母的信任—讓孩子更獨立
家長課堂:孩子的處事能力并非天生
第四章 情商成就孩子
孩子的情商如何,意味著她將和這個世界保持怎樣的關系。對立還是統一?矛盾還是和諧?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的情商水平,反映的是父母給予的智慧。
1. 潤物無聲—從點滴處培養孩子的禮貌習慣
家長課堂:潛移默化是好的教育
2. "敷衍"和"淡化"—父母對待幼兒"打架"應有的態度
家長課堂:難以選擇時考慮如何做對孩子好
3. 擺地攤的小女孩—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財富觀
家長課堂:怎樣與孩子談錢的話題?
4. 從小就要懂"社交"—為孩子鋪就職場情商底色
家長課堂:你送孩子出國的初衷是什么?
5. 像虎媽的女兒一樣堅強—孩子抗挫能力培養要適度
家長課堂:規矩和愛
6. 為什么一定要學會游泳—是自然求生需要更是人格的鍛造
家長課堂:贏在現在還是贏在未來?
第五章 理性留學
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作留學這個決定好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和思考的基礎之上,同時要以孩子充分了解出國留學是怎么回事兒為前提。
1. 理性留學—要"適合",不要"趕時髦"
家長課堂:有條件出國,適合出國,就一定要出嗎?
2. 見識比能力更重要—幫助孩子學會甄選信息
家長課堂:如何快速搜集孩子需要的信息?
3. 究竟為什么留學?
家長課堂:要舍得讓孩子吃苦
4. 父母要做狠心的老鷹—父母胸懷開闊,孩子才會輕松
家長課堂:有技巧地"嘮叨"
第六章 吾家有女在國外
女兒留學,得到成長的不止她一個人。有許多思考和收獲,是她反哺給我們的。
1. 女兒教會我"批判性思維"
2."以學生為本"
3. 國外文科教育給我的啟迪
4. 是"鍛煉身體"還是 "熱愛運動"?
5. 小心!子女依賴癥
6. 空巢不寂寞
第七章 那些父母關心的事—留學十問
1. 決定要出國留學的孩子,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和優勢?
2. 孩子什么時間出去留學比較好?
3. 如果去國外讀高中,在那里申請大學的程序是怎樣的?
4. 什么樣的申請材料最受國外大學的歡迎?
5. 在孩子留學準備的過程中,父母應該起到怎樣的作用?
6. 孩子從中學階段就開始準備留學,該如何處理好學業和準備工作的關系?
7. 孩子沒有申請到美國的常春藤盟校,只是普通的大學,要不要去?
8. 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出國留學的孩子?
9. 孩子出國后,父母與孩子之間什么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
10. 對即將畢業的孩子來說,父母應該如何幫他們作好職業選擇?
推薦序
愿這本書,成為一個驛站
今年春天的一個中午,我還在《大西洋》雜志工作時,和兩個美國同事坐在樓下的戶外餐廳,一邊聊天一邊吃午飯曬太陽。3 個20 歲出頭的女孩,不知怎的談到了以后結婚生子的事。想想父母培養自己的過程,大家一致感嘆—教子是件難事,然后一些奇奇怪怪的假設開始冒出來:
"現在想想,孩子成長不好,可能出岔子的地方可真多。"
"可不是,我們能成長得這么正常,可真不容易。"
"如果我將來的孩子吸毒上癮怎么辦?"
"如果我的孩子不尊敬爺爺奶奶怎么辦?"
"如果將來不喜歡看書怎么辦?"
……
聽著問題越來越匪夷所思,同事隨著想像的延伸越來越著急,我有點哭笑不得,忍不住打岔道:"真的會這樣嗎?教育你的孩子喜愛看書,教育他們尊敬老人,引導他們不要吸毒,不就好了?這些事情不是在父母的控制范圍之內的嗎?"
同事疑惑地看了看我,搖了搖頭:"那可不一定。如果孩子注定會長成這樣,父母會有什么辦法呢?"
陪伴聽到這話后,我立刻釋然。身在美國的第七年,我對這樣的看法已經不會感到詫異,對這背后反映的文化價值觀已經有些了解。
如果孩子是一條小船,處在社會的湍流中,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父母可以是掌舵的船長,控制船的速度和方向,甚至未來它將抵達的目的地。而在美國中產階級的主流教育理念里,父母們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幫孩子清開河邊的朽木和碎石,讓小船能順暢無阻地前行。美國父母們相信,在某種程度上,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具備了自己獨立的人格。
然而不一樣的理念背后,隱藏的是全世界的父母對教子這一話題共同的探索和對自己教育方法的反思。在中國應試教育體系里,怎樣培養出西方同齡孩子具備的廣博的興趣面,開明的頭腦和心懷天下的志向?在美國以鼓勵為主,以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個性的社會,怎樣教育出如同中國孩子般有自制力的,抗壓力和吃苦精神的孩子?
或許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教子成為一個爭議辯論如此豐富卻又如此發人深思的話題。這本書便是我媽媽在這一門廣博的學科中的一些感想,一些思索和總結。
然而,教子不同于菜譜,只要我們按照指示將油鹽醬醋蔥姜蒜一股腦兒加入,就可以毫無懸念地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教子需要我們批判地吸收他人的成功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育兒的步調。
寫作者希望書中提倡的普式價值可以通過薄薄幾頁紙傳達給迷茫的父母。類似于"給孩子選擇的權力"和"要選適合自己的路,才能走得相對,相對快樂"這樣的經驗,我的媽媽只是在和您作真誠的分享,讓您在和自家孩子磨合的過程中去體會,去借鑒。
如同書里也闡述過的,教子的方法里沒有的對錯,看過了,學習了,適合您和孩子的,就是好的。"讓孩子自由成長,不被條條框框束縛"是我們對育兒狀態的希冀,而我相信這樣的希冀也是許多父母在書店拿起這本書的初衷之一。
因此,作為這本書的"主要案例",我懇請閱讀這本書的父母帶著一些審視的目光看待書中的詞句,將他們當作建議、經驗,拋磚引玉,引發大家的思考和討論。在孩子已經被應試教育壓得透不過氣,在家長對孩子擔憂卻又不得不順從體制,在國家已經發現現行方法似乎已經走向死胡同,卻對改革方向猶豫不決顧慮良多的時候,這樣一場討論應該是有必要又有意義的。
改革開放以后的幾十年,中國的變化常常如同現在發達國家社會演變的快進版。在這樣令人眩暈的飛速前進中,用更多的方法、理論和知識來為父母育兒添加更多的燃料,期待能夠撫平大家的焦灼、消除育兒的迷惑。或許是時候停下,讓家長有時間思考前行的方向,聽聽孩子的聲音。
請讓這本書成為這樣的一個驛站。
作者女兒 月月
2012 年11 月16 日
自 序
讓我們成為理性的母親
我的女兒月月去年從耶魯大學畢業后,在美國的主流媒體工作了一年,現在在做獨立撰稿人,應多家外媒之邀,撰寫介紹中國的文章。她每天都很忙,幾乎每周發表一篇文章。她很滿足自己現在的狀態,我亦然。
月月在讀書階段是個幸運兒。她從小學到大學,都就讀于中美好的學校,接受了眾人欣羨的好的教育。這與她自己的努力有關,作為母親的我,也為此花費了不少心血。我的理想是:讓她充分接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的人格、普世的價值觀和國際化的視野。為了實現這種理想,我也和很多家長一樣,不辭辛苦地關注她、督促她,一方面幫助她在應試教育中努力做到出類拔萃,一方面注意培養她獨立自強、在競爭中取勝的社會化能力。從小到大,我也帶她上了很多"班",學奧數、英語,我也幫她寫作文、檢查作業,我
也支持她參加很多社會活動……可以說,現在家長們幫孩子做的很多事情,我曾經都做過。
經常有家長問我,我們跟你一樣,在孩子身上費了不少心血,你帶她做的事,我們也都做了。為什么我的孩子沒有那么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很難做簡單的比較,月月在很多方面確實比較,在讀書方面也確實一帆風順。但是她也有一些缺點、毛病,也有不如其他孩子的地方。只是我們現在對孩子的評價標準過于注重學業,以至于我只要說起她的毛病,其他家長就會說"哎呀,你要求也太高了,孩子這么,還不滿足啊!"我也只好一笑了之。
但是,我也承認,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我確實是有自己的方法和經驗的。我雖然跟大部分家長一樣,對孩子的很多事情操心費力,但是也有一些與其他家長不同的地方。
一是溝通。從小到大,我對月月提出的要求,都盡量提前跟她溝通。不讓她感到這些要求是強加于她的。比如她小學的時候,不愿意學習奧數,想去練習合唱。但兩個活動的時間重合,老師讓二選一,我就會把學習奧數和不學習的利弊告訴她,讓她自己選擇,并跟她說,自己要承擔選擇后果。她思考之后,自己選擇了奧數。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自己學會處理問題,承擔責任。讓她懂得很多事情是她自己的事情,并非是為家長而做的。
二是適度。我覺得對孩子不能不管,也不能全管,應該管的適度。這個度是最難把握的。月月小的時候,我對她的關注度很高,因為她需要我的關注。凡是她跟我提起過的事情,我都記得一清二楚。因為對她的情況了如指掌,因此她跟我談任何事情,我都能對答如流。她能感覺到我對她的事情很關心,所以就什么話都愿意和我講。但同時我也不過多地干預她的生活,不是大事小事都管。她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們也不過于強求。像她小時候,也曾學過琴,但我發現她不感興趣,就果斷停掉,并不認為其他孩子都學,她也一定要學。
三是方向。我教育孩子的原則是要讓孩子志存高遠,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這個基礎上,給她充分的自由。我很早就計劃讓她出國受教育,并非盲目地追逐世界名校。而是覺得中國的教育很難讓她接受普世價值觀,很難塑造健康的人格,學會正確的思維方式。當她如我所愿,實現了接受好的教育這一愿望,我對她的期望就是利用所學,真正為中國做一些事情,不要急功近利,追求虛名。
以她的學歷背景和社會化能力,可以跟其他名校畢業的孩子一樣,進知名企業,拿高薪。但她沒有選擇這條路,而是選擇做媒體人,作為一個英語非母語的孩子,在英語媒體中想謀得一席之地,確實非常艱難,但我支持她的選擇。我自己是做出版工作的,從我的職業生涯中,深切地感到:中國太缺少能夠與世界對話的人,缺少能夠有效地向世界介紹中國的人。我很希望月月能成為這樣的人。目前她正在這條路上艱難前行,而且已經有了很好的開端,作為母親,我深感欣慰。
我現在很少過問女兒的工作了。我內心的想法是:只要孩子選擇的方向是正確的,就讓她自由前行吧。
最近兩年,我在各地做了很多場育兒講座,接觸過很多家長,他們經常會問我一些教育孩子的問題。我深切的感覺是: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的關心和干預太多了,其實,只要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給予他們陪伴,就是最明智的教育。
成為一名理性的媽媽,相信我們的孩子,從心底承認他是一個獨立的人,只要我們給予得當的引導,他們一定會健康成長,不負我們的希望。
郭 力
2012 年11 月16 日
樣章:
愛孩子所愛—和諧親子關系的法寶
喜歡孩子所喜歡的,關注孩子所關注的,投入孩子所投入的,是建立和諧親子關系的基礎。
從月月2歲到20歲,從幼兒園到大學再到她步入職場,我始終和女兒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系。她從小到大習慣了什么話都跟媽媽講。即使在青春期相對叛逆的時候,她也沒有對我關閉交流的渠道,沒有把自己封閉起來,遇到什么事情她都會及時跟我說,她有什么困惑或者煩惱及時時間總是想到找媽媽商量對策。直到現在,她在美國,我在中國,我們還是保持著密切而頻繁的聯系。當然,因為有了網絡,她更多的是在MSN上向我描述她在工作和學習中經歷的各種事情,各種感想和見聞。抒發感想的同時,她也會和我撒嬌。
很多朋友都很羨慕我和女兒之間這種親密和諧的親子關系。紛紛問我其中的訣竅。我靜下心來好好總結了一下,感覺有一條很重要—父母要"愛孩子所愛"。
對于孩子來說,從小到大,他們有一個始終如一的愿望:希望自己喜歡的東西爸爸媽媽也能夠喜歡。但可能就是這樣一個說起來無比簡單的愿望,卻有相當大一部分的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滿足。
在和很多同學、朋友聊天的過程中我了解到,在中國父母那里,孩子的興趣愛好并不是他們會去刻意重視的部分。尤其是孩子小時候,我們傳統的家長觀念總會跳出來占據很多人的思路,"小孩子喜歡的東西都比較幼稚,大人怎么可能喜歡"?或者覺得"孩子喜歡的東西根本就沒意思,沒必要,只會影響學習成績"。所以,中國的家長對待孩子愛好興趣的態度就非常容易出現以下幾種情況,一是任其自然,孩子喜歡就喜歡,跟父母沒什么關系;二是對孩子的興趣喜好嗤之以鼻,不以為然,"這有意思嗎?花這個錢干什么"?三是"打壓",生怕"閑情逸致"分散了孩子的學習精力,對將來進好學校、找好工作造成不好的影響。
其實,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一個極好的與孩子交流相處的機會。月月小的時候,幾乎她看的所有書我都看:新概念作文、秦文君的小說、《十七歲不哭》……這樣做使我不但會對孩子在關注什么有所了解,而且還能跟她有無限多的話題可聊。每當我們聊天的時候,她會感覺這個和她看同樣的書的媽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家長",而是和她一起沉迷在某個世界中的"伙伴",從而對我產生一種有點與眾不同的親密感。
女兒從小性格就很外向,特別希望有人跟她說說話、聊聊天。有時在家里,我和先生正在說件什么事兒,她讓我們看什么東西,我們眼睛忙不過來的時候就先用嘴巴應著"好好好,知道了"。一到這時候月月總是很不滿意,跑過來使勁扳著我的脖子說:"媽媽怎么不看我?!"這樣的小事在她小的時候發生過無數次,漸漸地讓我感覺:孩子特別希望有人關注他,而且他們會很在意他們跟大人說話時,大人對他們的反應態度。
我還記得她上小學的時候,我騎自行車接送她上下學。每天放學后,她坐在自行車的后座上總是滔滔不絕地跟我說著學校的各種事情,還時不時地向我提問。我有時會因為單位的事情或者想著回家做飯有些心不在焉,就會經常隨口反問她:雨妞說呢?"雨妞"是她小時候我對她的昵稱。這樣回應的次數多了之后,我的敷衍被她發現了:"不能老是雨妞說!媽媽沒有好好聽我說話!媽媽說媽媽說!"月月上中學后,她有時候在家跟我說話,我偶爾走神她也會不滿:"媽媽又眼神迷離了,媽媽又在想出版社的事情了。"我說:"沒有,我聽著呢。"她馬上就會說:"那你重復一下,我剛才說的什么?"……
通過這些事情,我充分明白了:孩子不單單是希望父母聽他說話,和他一起喜歡他喜歡的東西,而且,他們還希望我們能夠"共情",能沉浸于他們的那個世界,和他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我在這些方面一直都比較注意。不管是她喜歡的東西,還是她喜歡的人,我都會去關注,去了解,包括她的同學和朋友。
從小學到中學,月月從學校回來什么都說:同學、老師、上課、課外活動……我每次都很注意聽,而且很注意記住她有所強調的人和事。記得她剛到人大附中讀高中一個多月的時候,有天回來她眉飛色舞地跟我說班上一個男生的事。就在我要跟她討論時,她突然問:"你知道這個男生是誰嗎?"我說:"當然了。你們班叫這個名字的男生有兩個,一個姓劉一個姓衛。"她一聽我這樣說來了興致:"那你說劉怎么樣,衛怎么樣?""衛不就是不愛說話、體育特好的帥哥嗎?劉不就是化學特別好的那個嗎?"她這下沒話說了,但能看出來她很高興、很得意,因為,給我飄了一個滿意的小眼神。她從不當面夸我,但會對同學說:"我媽媽挺好的,很開明,也很關心我。"
除了我和女兒,我還見過不少父母在與孩子互動這方面做得比較不錯的家庭,他們的親子關系都特別好,父母和孩子之間就像朋友般平等,讓人看了羨慕,也覺得舒服。
其實,只要父母對孩子有足夠的愛,關注他所關注的,并且,只要你在這方面付出了,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他們也會感謝并感激父母。他會覺得既然他希望父母做的父母做到了,那他一定也會朝著父母所希望的方向去努力。
現在,很多父母都已經意識到從小給孩子提供一個品質環境的重要性。但究竟什么是對孩子好的品質環境?是有求必應的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吃穿用都要好的,整天陪他學習,送他上各種特長班?還是精神世界的關心與守護—和他一起喜歡、欣賞、沉浸于他成長過程中的種種興趣愛好中,抑或是關注他的朋友?對此,其實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弄明白。
家長課堂
上班族父母陪伴孩子的質重于量
身處我們這個年齡,三十五六歲,正是事業的上升期,所以經常會沒時間陪女兒,女兒經常挺不開心的,為此,我們自己也很苦惱,一邊是孩子,一邊是事業,都很重要。我們該怎么辦呢?
你所面臨的問題,相信現在很多職業女性都會遇到。面對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和工作壓力,大家生孩子的年齡普遍比較晚,所以,對于多數女性而言,孩子到了最需要人陪伴的時候,可能也正是事業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是要事業,還是要家庭?這樣的問題,我當年也遇到過。只不過可能相對來說,那個時候壓力沒有現在的這么明顯而已。
當年我在出版社工作,是個著名的"工作狂"。單位同事對我的普遍評價是,"干工作是個拼命三郎,但對家庭、對孩子很不上心"。以至于后來在月月順利申請到了美國的私立高中,又順利考上了耶魯大學后,幾乎我所有的同事都很羨慕,羨慕工作狂郭力怎么會這么好運氣,有一個這么讓人省心的孩子。動不動就說"看人家郭力家月月,基本不用父母費心,自己發展得特別好。郭力就是命好"。
聽到他們這樣說,我還是一貫地笑笑,不作聲。其實,哪有什么天上掉餡餅的命呢?所謂的"好命",都是自己爭取來的。同事們只看到了我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工作,但他們沒看到我把工作之外的幾乎所有時間都集中在了孩子身上。雖然那時候我沒有很多時間陪女兒,但我會盡量抓住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并充分利用,讓這每分每秒都變成增進親子感情的有效時間。比如,我每天都去送她上學,接她放學,家和學校之間的這段路程就是我們好的聊天時間。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女兒在嘰嘰喳喳地說,我聽,我只是偶爾插一兩句。就在這聽和說的過程中,我已基本上把她不在我身邊時所發生的方方面面的事都了解清楚了。孩子所有的情況父母都了然于胸,才能夠有的放矢地投他所好,把自己本來就有限的工作之外的精力集中地投放到孩子看重而且感興趣的地方。有段時間月月特別喜歡集郵,我就利用哪怕是中午一點點吃飯的時間,也會去郵局幫她找她中意的郵票,出差或者應酬的時候也特別留意關于郵票的各種信息,幫她四處搜索她看上的稀缺郵票……這樣,即便我真正陪在她身邊的時間不多,女兒也會覺得媽媽是時刻在自己身邊的,因為她在意的事情,我真的做到了重視并且全情投入。
當然,在愛孩子所愛這方面,我也是有遺憾的。月月初中時,特別特別喜歡動漫,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有時她希望我和她一起看,我也試著跟著看,但看過兩張盤之后,發現自己實在看不下去,只能作罷。還有《哈利?波特》的電影一上映,月月看完后自己去書店買了J?K?羅琳的系列小說來看。對于這套書她非常喜歡,經常要跟我討論這討論那。這套書我也試著看過,但是實在看不下去。這兩件事讓女兒感到遺憾,因為她曾經最最喜歡的兩件事,都不能和媽媽一起分享她的想法和快樂。現在我想起來也有些后悔,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或者讓我"穿越"回去,我一定會把她喜歡的漫畫和《哈利?波特》都看熟看透,那樣,我就會和女兒交流地更多,更深,親子關系也會更好。
所以,如果我們把同樣的思路移植到你的身上,即便是工作真的很忙,但你可以利用有限的時間和女兒盡情分享關于小動物的一切。送她上學,可以一起觀察、討論路邊看到的小狗小貓,實在沒那么多時間去動物園,可以在網上和她一起看她喜歡的動物視頻啊,哪怕只有十分鐘,孩子肯定也會開心;至于書,就更簡單了,可以在網上買,現在跟我們那個時候的較大區別就是,網絡可以提供很多便利,而且網上的信息極其豐富,不充分利用還真有點可惜了……
父母在孩子身上用的心,投入的感情,不是單純憑物理時間疊加來衡量的,只要多增加和孩子一起相處的"有效時間",利用每一個微小的工作間隙,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關注、感受到你投入的精力和愛,哪怕你們是再忙的爸爸媽媽,都沒關系的。
如何成為聰明的、有效率的父母,是我們窮盡一生都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一門需要我們用心學習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