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衰敗的年代,如何建立敬虔的家庭?
在各種文化侵襲的日子里,如何使基督信仰的火炬代代相傳?
圣經提供了一位偉大的榜樣——約拿達。作者甚至尊稱他為“圣經中偉大的父親”。
很可能,這個名字讓我們一臉茫然。因為他實在不出名,是個不小心就讀漏了的“小人物”。
這人是誰?為什么給他這么尊貴的稱號?
約拿達是在舊約圣經中與耶戶一起清除巴力先知的勇士,此事件后,以色列恢復了對耶和華的崇拜。120年后,以色列亡于亞述帝國。又過了130年,先知耶利米邀請約拿達的后代飲酒遭拒,才知原來250年前,約拿達因堅信先知預言以色列國必亡,為保全家族,使他們隨時警醒,做好預備,他為子孫后代立下一個約定:后代中不能有任何人飲酒、建屋、撒種或種植園林。神十分贊賞他的行為,說:“利甲的兒子約拿達,必永不缺人侍立在我面前。”
這是一個何等不可思議的家規!在周圍的人建造房屋、做各種買賣得利、在觥籌交錯中歡樂的250年里,約拿達的后代不合時宜地住在帳篷里,以畜牧為生,滴酒不沾。這又是一個何等寶貴的應許:約拿達的后代永遠被神祝福使用!
這個鼓舞人心的事件背后,有立定心志、力求圣潔的操練、有引導家庭、持守約定的堅持,有夫妻同心、教導孩童的智慧,更有對神的國度和托付的屬天的眼光和忠心。作者一一道來,并提供了不少建立敬虔家庭的建議、指引,還給出歷代的、身邊的大量“約拿達式家庭”的美好見證,著實令人向往和躍躍欲試。
一位偉大的父親立下的家庭之約為您解答:如何培養的后代并讓信仰傳承?
本書引用多處圣經經文,用上帝話語的永恒真理提醒世人家庭觀的歸正
通過大量“約拿達式家庭”的美好見證,提供建立敬虔家庭的實際建議與引導
本書的海外版創下了頗佳的銷售業績,備受讀者推崇,此為首次引進簡體中文版在大陸出版
本書為小本精裝,便于讀者隨身攜帶閱讀;裝幀精美,清新雅致,令讀者賞心悅目
雷 摩爾、 吉爾 摩爾,美國家庭教育先鋒學者,四十年來致力于推動基督教家庭教育,培育敬虔后代。摩爾夫婦育有兒女四人,并已為七位孫兒女之祖父母。
及時章 最偉大的父親
第二章 立定心志
第三章 力求圣潔
第四章 引導家庭
第五章 保護家庭
第六章 愛妻相助
第七章 蒙福之約
第八章 家庭之約
第九章 如果根基已經毀壞
第十章 蒙愛之城
后 記
家庭之約
雖然我們沒有一個家庭使命宣言,但因為我們愿意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侍奉主,所以我們會有意識地用圣經教導孩子。幾年前,我們的老朋友問我最小的孩子:我們的家庭使命是什么?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又驚又喜,反問朋友會如何回答。他的回答令我們震驚,簡潔明了:“對不認識神的人、教會和文化講述神的真理。”這很恰當地概括了我們結婚四十年來的侍奉之路。
結婚不久,我們就求神賜給我們一個家庭產業:能忠心跟隨神的后代。我們與其他家人談話時,也常常表達這個熱切期盼。雷常說他只希望做一位稱職的好父親。唯獨憑靠神的恩典,別無其他,我們十分愿意活出順服神話語的生命。活在基督化的家庭之約中,一直是我們在地之旅的較大權利和任務。以下是一些可以幫助基督徒開始這一旅程的建議。每個家庭的模式,可能都不同于他人的,但無論怎樣,禱告和《圣經》總會是他們的核心。
孩子出生就由父母奉獻給神
我們家的孩子出生時,或出生后不久,當我們倆都在場時,我們就以禱告將孩子奉獻給神。家庭也可以參加教會的奉獻儀式。父母在牧師和長老面前,要負擔“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孩子的責任。會眾如果能見證這場儀式,整個教會、家庭更會得到鼓勵,同時也會提醒會眾,要花精力支持這對父母,為他們禱告。
當孩子們長大成年后,父母可以提醒他們,他們已被奉獻給主。我們最小的孩子,由于生產時的緊急醫療事故,他和母親的生命都陷入危險。他們也都經歷了神偉大的拯救。我們常常提醒小兒子,神顧惜他的生命,肯定有神的目的。父母的提醒可以幫助他們將生命建立在這些特別理由之上,也會賦予孩子的生命以價值和意義。
以信仰養育孩子
基督化家庭可以選擇基督化教育模式為孩子提供小學和中學的基礎教育。有些教會也會提供幼兒園至中學的基督化教育。雖然對孩子的教育,大部分以學習知識為主,但是神的旨意是讓《圣經》貫穿孩子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讓孩子因此可以明白,只有主耶穌基督才是所有知識的源頭。與父母進行有規律的一對一《圣經》學習、家庭每日的敬拜,會有助于夯實孩子的屬靈成長。
孩子喜歡背誦經文,這也是神保護我們的心遠離罪惡的方式。我們的幾個孩子兩歲時,已經背了五十多節經文。我們用鮮艷的顏色將經文寫在白色卡紙上,將卡紙用鐵環圈起,讓孩子們帶去教會。有的時候我們還會用一些圖,幫助他們記憶卡片上的內容。將經文帶去教會,這似乎對他們來說有一種特別的意義,如果講道中提到了這些經文,他們就會特別興奮。有24小時,在背誦《羅馬書》10:13時,我們的第二個孩子接受了主。神的話語在他們心中作用強烈。使用經文內容,系統地理解神的屬性,如教理問答中的內容,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過建立每日家庭禱告的習慣,孩子可以參與神國度的事工,可以借此參與家庭建造、教會活動、宣教事工和其他傳福音活動。孩子和成人可以通過具體詳細的禱告,來認識神對禱告細致入微的應允。在家中隨時禱告,也會讓孩子認識到上帝是一位隨時垂聽禱告的神,是一位關心我們每個需要的天父。這樣的禱告會裝備孩子,讓他們在各種環境中看到,生活的每個細節都應該仰望神。晚間禱告,再讀一些《圣經》故事,這樣可以讓孩子們以耶穌基督為念,結束24小時的生活。
我們每天晚飯后的家庭敬拜僅有大約十五分鐘,其中還會一起讀唱經文詩歌和贊美詩。詩歌中的一些詞往往會引發孩子的疑問,于是我們就會開始一場關于這個主題的討論。我們也會一起讀《圣經》、一起禱告。孩子大了,這個模式依然沒有太大改變,但是參與程度與以往不同。看到父母保持私下的個人禱告習慣,孩子們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神是一位垂聽禱告的神。
在孩子能自己獨立閱讀前,我們會教他們如何用經文開始個人靈修。母親會讀一節經文,讓孩子大致復述經文。然后她會問孩子,看他們認為這節經文是什么意思。,她會問孩子,通過這節經文的學習,他們認為神希望讓他們怎么做。我們現今還保留著幾個筆記本,記錄了孩子兒時看待對上帝順服的認識。
愛的管教從小喚醒孩子的悔改之心和信心
神對孩子的態度與今天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態度不一樣。神對孩子的旨意是智慧和正義。很多家長僅希望孩子幸福,免受痛苦。這樣的養育觀念雖然表達了基督徒的同情和善良,但是這目標往往達不到神為家庭設立的標準:“義人的父親必大得快樂;人生智慧的兒子,必因他歡喜”。
家長首先要讓自己的心愿與神對家庭的旨意一致。如果他們把賺錢看得比在一切事務上使神得尊榮更重要,那么他們就需要求神調整他們的目標和理想。如果他們費盡心思讓孩子開心幸福,而忽略了智慧,神也能夠改變他們的心,幫助他們做出調整,以天國的需要為撫養孩子的目標。如果家長保護孩子,讓孩子免受任何損失和痛苦,孩子有可能永遠無法從上帝那里學到某些寶貴的功課。
可憐天下父母心,孩子生病時,我們也萬分焦急,但是神恩待我們,通過很多這類的經歷教導了我們和孩子極其重要的功課。我們還記得一個孩子莫名地發高燒時,我們跪在嬰兒床邊,求神親自教導孩子一些我們無法教導的功課,由于孩子太小,有些功課我們無能為力。我們求神教導孩子,疾病和缺陷都是因為亞當墮落而帶來的痛苦后果。當然,我們也會盡力給孩子就醫,不讓孩子無故地受苦,但是父母無法讓自己和孩子免受一切痛苦。如果幸福開心是我們的目標,那么我們就不會這樣撫養孩子了。
在愛的環境中養育訓練有素的孩子,及時個要求就是追求神對孩子的旨意,你的愿望要與神的愿望一致。這樣父母就可以用神的方法,讓孩子達到這些目標。神喜悅一個井然有序的家庭,他也將如何建立這樣家庭的藍圖賜給了父母。我們的及時個孩子出生后,每晚都會一起讀箴言,將其中所有關于孩子的經文列出來。我們使用了一本經文索引,學習了幾個被翻譯為“孩子”的希伯來詞語。之后,我們禱告,求上帝給我們智慧和能力將這些經文應用在生活中。在讀其他很多關于養育孩子的基督教書籍時,我們也會以箴言和其他經文作為判斷的標尺。
為了讓孩子達到上帝的標準,家長需要學習應用上帝的方法。如果父母能夠以身作則,為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生活的榜樣,孩子就能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他們的教導。我們希望孩子學習的東西,往往不是教出來的,而是他們從生活中觀察后自然接受的。應該讓孩子在我們的行為中看到我們所教導的理念。訓練和管教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按照神的話語組織自己的生活時,他們的自律就展示了他們對孩子的管教。
沒有源自《圣經》的管教和改正,孩子就不會意識到他們沒有達到父母教導的智慧和正義的要求。當我們的孩子長大一些,能夠接受批評時,我們對需要懲罰的地方依然保持原則一致。如果父母今天允許孩子這么做,明天又不允許,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是糊涂的。一致性可以更快地幫助孩子們學習這門功課。我們也會在管教之后擁抱孩子,并保障他們能夠說清楚自己哪里做錯了。直到孩子可以正確地說出自己的錯誤,且為之道歉,我們才會結束一次管教。然后我們一起禱告,孩子往往會求主赦免,我們也會求神給孩子力量克服這個問題。
約翰 帕頓這樣記錄了兒時的管教對于他成圣的影響。因為他的父親做事總是禱告先行,所以他觀察到:
父親的每一次管教,本身都是一種宗教。如果事情嚴重到需要懲罰,他首先會回到他的禱告“櫥柜”,我們幾個孩子就會明白,他正將整個事情呈報在上帝面前,而這對我來說就是管教中最沉重的部分!若是懲罰,任何程度的懲罰,我都有可能輕視,但是這種管教對我良心來說像是從神而來的。看到他為了管教我們需要付出這樣的心血,只會令我們更加愛他。其實,這類管教在我們十一個孩子身上,每個人經歷的都不多。我們在愛的護庇下,這愛遠超過懼怕。
在我們家中,一場管教和禱告往往都會成為和孩子繼續討論屬靈話題的機會。有時,家長擔心懲罰會不會疏遠了孩子。我們還清楚記得一次,臨睡前,我們管教了一個孩子,我們擔心孩子次日早上醒來會懷恨于心,更頑固。他睡覺后,我們又為此事禱告,早上孩子醒來后卻表現得意外高興、活潑。我們立定心志,在管教孩子方面,堅守神的方法,將結果交給神。
教導孩子福音,孩子接受福音,這樣家庭之約才能代代傳承
父母一旦建立起穩定的家庭生活,孩子就會有安全感。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導孩子。隨著他們身體日益健壯,在我們的鼓勵和催促下,他們開始走路,開始開口說話。我們訓練孩子獨立吃飯、上廁所。于是有些父母單純地認為,孩子會在沒有專門教導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信主。我們對鄰居和同事倒是不會這樣,但是我們常常忽略給自己的孩子傳福音。給孩子傳福音其實應該是父母所有工作的中心。
如果我們不是有意識地給孩子講福音,那么我們到頭來就有可能偏離目標。我們孩子學習的經文涉及人類的罪以及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之工。我們向孩子解釋這些經文,就有很多機會讓他們問問題,我們也就抓住機會用《圣經》的話語建立他們的價值觀。當這些經文在他們心中產生功效時,圣靈就會讓孩子看到自身的需要。神讓我們的幾個孩子迅速作出回應,還有幾個,神則是讓他們為自己的罪以及罪的后果沉思許久。
福音的核心可以在《哥林多前書》15:3-4中看到:“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及時,就是基督照圣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這節經文指的是耶穌完成了《圣經》所說的救贖之工,我們讓孩子從小就從《圣經》中學習福音。我們幫助他們背下有關神救贖和人犯罪的經文。
根據《哥林多前書》的經文,我們認為應該讓他們理解內容包括:
1.在圣潔之神面前的罪以及罪的后果
2.死亡及終結
3.耶穌的身份以及他為人的罪所付上的代價
4.死里復活只可能源于神的大能
我們發現,將這些內容教導孩子,是一件很細致、很費心思的事情,所以我們為此禱告。我們常常會用平時孩子不聽話的機會教導他們罪的概念。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學習了有關神的標準,以及有關神要求孩子要順服的經文,那么他們就已經知道罪是什么了。我們就能以此切入,向他們解釋他們犯罪是因為有罪性。我們在美國中西部地區生活了很多年,我會用冬天飛往南方的候鳥做比方,教導孩子死亡的概念。有些候鳥無法完成長途旅行,會從空中墜落身亡。我們和孩子出去散步時會看到,有時還會把它們埋在我們的后院里。如果父母不認真肩負這項責任,給自己的孩子傳福音,他們就會錯失這份充滿喜樂的任務。
讀者在開始自己的家庭之旅,或在開始建立家庭產業之時,希望我們的家規會帶來一些幫助。家庭產業給了我們莫大的幫助,希望你也會激情澎湃地建立自己的家庭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