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國歷代戰爭史 [第1冊,共18冊]圖書
人氣:58

中國歷代戰爭史 [第1冊,共18冊]

《中國歷代戰爭史》是親自下令臺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臺灣三軍大學奉手令,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戰爭史》是親自下令臺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臺灣三軍大學奉手令,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歷代戰爭史》于1972年面市。后來,臺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胡佛研究所等,紛紛致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于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于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云五、陶希圣、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里、宋晞等學術名家擔任指導委員,成就了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歷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歷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秋、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對每一朝代,先是綜合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后,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后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后情況等,是綜合評論。

本書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合,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制。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出現能出其右的戰史著作。

自本書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后,即令軍事譯文出版社翻印成書,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后附文及題簽,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本次引進出版,除將黎明版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余盡復舊觀,讀者將無復疑惑。

本書為第1冊,講述自遠古至春秋時期戰事。起于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迄于齊襲晉太行之戰。對殷商代夏,武王伐紂,中原與荊楚、秦齊與晉之爭斗有精彩敘論。

編輯推薦

◎親自下令編撰并題寫書名,蔣緯國主持修訂,軍中將校擔任撰稿,史家負責指導審校,歷21年而成的一部戰爭史巨作。

◎軍方專家,俱久歷戰火、將校之選,史家當中,錢穆、王云五、姚從吾、黎東方、陶希圣、蔣復璁、陳致平等名家悉數效力。囊括全臺灣史家、軍事專家。陣容之強,盛況空前。

◎18巨冊,500萬言,再現中國歷史4600年當中500余會戰全景。

◎歷經4個版本,見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風云。

◎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一次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盛大回眸與檢討。

◎一部溝通歷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制。

◎一部中國兩岸軍方都大量分發軍中將校、用以提高官兵軍事素養的恢宏之作。

◎一部繼承中國戰略思想,可用以指導軍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書。

◎一部抹平普通讀者、各界精英閱讀習慣差異的作品。

◎一部每一頁都是中國前人智慧總結的書。

◎臺灣陸軍上將蔣緯國,三軍大學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筆作序。

◎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將星薈萃,史家云集,強大的作者陣容:

編纂委員會:

編委會主任委員:徐培根 (陸軍上將) 皮宗敢 (陸軍中將) 羅列 (陸軍上將)

劉安祺 (陸軍上將) 余伯泉 (陸軍上將)

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將緯國 (陸軍上將)

編委會委員:許朗軒 (陸軍中將) 朱嘉賓 (陸軍中將)

總編纂:李震 (陸軍上校)

審校委員:姚從吾 (歷史教授) 蔣復璁 (歷史教授) 徐道鄰 (歷史教授) 宋晞 (歷史教授)

陳致平 (歷史教授) 夏德儀 (歷史教授) 劉光 (陸軍中將) 張儐生 (歷史教授)

方豪 (歷史教授) 黃大受 (歷史教授) 許朗軒 (陸軍中將) 楊家駱 (歷史教授)

李方晨 (歷史教授) 趙鐵寒 (歷史教授) 黎東方 (歷史教授) 蕭一山 (歷史教授)

修訂委員會:

主任委員:蔣緯國(陸軍上將)

指導委員:錢穆(歷史教授) 王云五(歷史教授) 陶希圣(歷史教授) 蔣復璁(歷史教授)

黃季陸(歷史教授) 方豪(歷史教授) 屈萬里(歷史教授)

作者簡介

臺灣三軍大學

臺灣三軍大學前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后遷往臺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合參謀大學",1969年合并臺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2000年再次改名"國防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臺灣的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歷代戰爭史。1956年1月,臺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并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歷時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歷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于嚴謹周密。

錢穆(1895-1990),號賓四,江蘇無錫人,知名史學大家、國學大師。歷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新亞書院。1966年移居臺北,較高票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贈"素書樓"用以讀書著作。所著歸于《錢賓四先生全集》,全54冊,1700萬言。

王云五(1888-1979),字日祥,名鴻楨,亦稱岫廬,廣東中山人。國學大師、出版界巨擘。23歲出任孫中山大總統府秘書,因上書教育總長蔡元培建議教育革新,深得蔡元培激賞。次年去職后,胡適介紹任商務編譯所所長,因與商務結下不解之緣,其后除一度從政外,先后主持商務凡40年。去臺后,出任故宮中山博物館聯合理事會理事長、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考試院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總統府"資政,主持"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所著百余種,有"博士之父"之稱。

陶希圣(1899-1988),名彙曾,湖北黃岡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大討論"中主將,知名政論家,兩岸公認的中國社會經濟史領域的。1927年參預北伐工作,從此以字"希圣"行世。1939年任職汪偽政府宣傳部長,次年揭露汪日密約后,脫離汪偽政府,任侍從秘書,為蔣起草《中國之命運》,成為國民黨理論家。去臺后,屢任國民黨內和政府中要職。一生色彩斑斕,與各派政治力量結緣,但學術造詣甚深,著作甚豐,所著《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學養深厚,是中國社會經濟史領域之作。

蔣復璁(1898-1992),字美如,號慰堂,浙江海寧人。知名歷史學家,圖書館學、博物館學。北京大學哲學系、德國柏林大學圖書館學院畢業,韓國城均館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圣若望大學榮譽人文學博士。歷任清華大學講師、北京大學講師、北平圖書館編纂、國立編譯館編審、普魯士邦立圖書館客座館員。去臺后,任中央大學、臺灣大學、師范大學教授,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行政院顧問",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圖書館館長、臺北故宮博物院院,主持影印出版《四庫全書》。著有《圖書與圖書館》、《中國圖書分類論》、《圖書館管理法》、《論語集目》、《孟子集目》、《四書集目》、《易經集目》等,編著《珍帚齋文集》130余萬字,主編有《徐志摩全集》《蔣百里先生全集》。

陳致平(1908-2002),湖南衡陽人,瓊瑤之父,著名史家。早年任中學教師,后任教于成都光華大學、國立廣西大學、同濟大學。1949年赴臺后,任教于臺灣師范大學、輔仁大學、文化大學,一度赴新加坡,任教于南洋大學。著有《秦漢史話》《三國史話》《中華通史》。以《中華通史》一書最為知名,曾榮獲1981年臺灣圖書著作較高獎金鼎獎。

方豪(1910-1980),字杰人,浙江杭縣人,知名史家、神學家、中西文化交流史。歷任浙江、復旦、輔仁、津沽等大學教授,并任系主任、院長等職。去臺后,任臺大教授、政治大學文理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西交通史》《宋史》《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李之藻研究》《方豪文錄》《方豪六十自定稿》。

宋晞(1920-2007),字旭軒,浙江麗水人,當代著名史家,研究宋代史之著名學者。畢業于國立浙江大學史地系及史地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文學碩士,國防研究院四期畢業,韓國建國大學校名譽文學博士。歷任海疆學校、臺灣省立師范大學、輔仁大學、東海大學、中國文化學院教授,國防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長兼文化組首席講座,中國文化學院副院長、院長。美國圣若望大學訪問學者,香港珠海書院講座教授。著有《宋史研究論叢》《旅美論叢》《中國史學論集》《華學研究論集》《中國文化與世界》《清末華工對南非屈蘭斯瓦爾金礦開采的貢獻》等書。編有《正史論贊》《司馬光史論》《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等書。

屈萬里(1907-1979),字翼鵬,山東魚臺人,史學家、《詩經》《尚書》和古文字領域著名學者。幼考生員,肆業北平私立郁文學院國文系,"九一八"而輟學。任職山東省立圖書館。1940年轉任職中央圖書館。旋"入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任助理員,十余年間,窮治文史。在臺灣時期,歷任臺灣大學副教授、教授,"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及院士兼所長等職。1965年后,連續任美國普林斯頓高深研究所研究員及客座教授,及新加坡南洋大學客座教授,并在臺灣各大學教授等職。為《詩經》《尚書》和古文字領域著名學者。1979年病逝。

目錄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冊)目錄:

序言一

序言二

出版說明

及時卷 上古至西周時代

及時章 中華民族之起源與發展

引 言

及時節 中國舊石器時代之文化遺跡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遺跡與三宗族集團之接觸

第三節 中原三宗族集團之發展與同化

第四節 中國境內諸宗族各時期之發展與同化

第二章 夏族集團對黎苗之戰爭

及時節 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

第二節 堯舜禹征苗之戰

第三章 堯舜禹之平治水患與夏代之紛亂

及時節 堯舜禹之平治水患

第二節 夏夷紛爭與后羿之顛覆夏朝

第三節 少康復國與夏祚中興

第四節 申論

第四章 商代戰爭史

及時節 商代開國前之一般形勢

第二節 商代之興起

第三節 夏商鳴條之戰

第四節 商代垂統及遠征

第五節 夏夷之同化與商代文化之發展

第五章 西周時代戰爭史

及時節 殷周一般形勢

第二節 西周開國前之概況

第三節 武王伐紂

第四節 周公及成王之東征

第五節 周代之建國規模

第六節 宣王中興與西周之覆亡

第七節 申論

第二卷 春秋(上)

及時章 春秋時代全般形勢

及時節 時代形成之導因

第二節 春秋全時代之概貌

第三節 與軍事政治有關之春秋時代學術

第四節 春秋時代之政治與外交

第五節 春秋時代之兵制與戰爭之型態

第二章 中原與戎狄荊楚之斗爭一——齊桓公之霸業

及時節 齊桓公圖強前之一般形勢

第二節 齊桓公與管仲

第三節 內政上之圖強

第四節 齊桓公霸業之展開

第五節 齊國霸業之衰落

第六節 申論

第三章 中原與荊楚之斗爭二——宋楚泓之戰

及時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之導因

第二節 宋國概況及宋襄公之圖霸方略

第三節 楚國概況與楚成王之圖強方略

第四節 宋楚戰爭之經過

第五節 泓戰后之中原形勢

第六節 申論

第四章 中原與荊楚之斗爭三——晉楚城濮之戰

及時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晉文流亡與歸國

第三節 晉楚兩國之政治與軍事

第四節 晉楚兩國爭霸中原之方略

第五節 晉楚城濮戰之導因

第六節 兩軍之作戰方略與戰略行動

第七節 城濮會戰

第八節 城濮戰后晉軍之行動

第九節 城濮戰后之政局

第十節 申論

第五章 中原與荊楚斗爭期間——晉秦殽函之戰

及時節 戰前一般形勢與殽函戰之導因

第二節 晉秦兩國爭霸方略

第三節 戰場之地理形勢

第四節 秦晉兩軍作戰經過

第五節 戰后之局勢

第六節 申論

第六章 中原與荊楚之斗爭四——晉楚邲之戰

及時節 戰前一般形勢與邲戰之導因

第二節 晉楚兩國之政治情況

第三節 邲戰前晉楚之作戰方略與戰場地形

第四節 作戰經過

第五節 戰后之政局

第六節 申論

第七章 晉國霸業復興與晉齊鞍之戰

及時節 晉景公圖霸前之形勢

第二節 晉景公圖霸方略

第三節 晉景公霸業之展開

第四節 晉齊鞍戰前之一般形勢

第五節 戰場之地理形勢

第六節 作戰經過

第七節 戰后之政局

第八節 申論

第八章 晉國霸業與晉秦麻隧之戰

及時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麻隧之戰之導因

第三節 戰場之地理形勢

第四節 作戰經過

第五節 申論

第九章 中原與荊楚之斗爭五——晉楚鄢陵之戰

及時節 戰前之一般形勢與戰爭之導因

第二節 晉楚兩軍之編組與行動

第三節 戰場之地理形勢

第四節 作戰經過

第五節 戰后之政局

第六節 申論

第十章 中原與荊楚之斗爭六——晉悼公之霸業

及時節 晉悼公即位之經過

第二節 晉悼公整飭內政與軍事

第三節 晉楚爭霸方略

第四節 戰略地理形勢

第五節 晉悼公霸業之及時階段——保宋服鄭轉變全般戰略形勢

第六節 晉悼公霸業之第二階段——和戎連吳以固霸權

第七節 晉悼公霸業之第三階段——"三分四軍"對鄭之爭奪戰

第八節 戰后政局

第九節 申論

第十一章 中原與荊楚斗爭期間晉齊內訌之戰

及時節 晉伐齊平陰之戰

第二節 楚救齊伐鄭之戰

第三節 齊襲晉太行之戰

第四節 申論

第十二章 向戌弭兵之會

及時節 弭兵會前之形勢

第二節 弭兵之會

第三節 弭兵會盟后之形勢

第四節 弭兵會對于以后政治之影響

《中國歷代戰爭史》總目錄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冊):上古~春秋(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2冊):春秋(下)~秦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3冊):楚漢戰爭~東漢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4冊):三國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5冊):兩晉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6冊):南北朝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7冊):隋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8冊):唐代(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9冊):唐代(下)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0冊):五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1冊):宋遼金夏(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2冊):宋遼金夏(下)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3冊):元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4冊):明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5冊):清代(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6冊):清代(中)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7冊):清代(下)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8冊):太平天國

在線預覽

序言一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人類在數十萬年持續不斷之生存斗爭中,其出現于斗爭舞臺或消逝而退隱,乃歷史上所常見不鮮之事。尼羅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達米亞草原之古代巴比倫人,在世界早期歷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與貢獻。但歷時既久,其適應力不足以抗御時代之巨輪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出人類斗爭之舞臺,闃然無聞于世。獨我中國之文明,興起之早,蓋與古埃及與巴比倫文明相頡頑,迄今已歷五千余年。在此長期之生存斗爭中,我國國勢雖有時而盛,有時而衰,但至今猶能卓然自立于世界者,此其中當有其長存久持之道。吾人綜讀此五千余年之歷史,細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為英國近代史學家湯因比氏(A.J.Toynbee)所發見之定則,即艱難奮斗,乃能創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湯因比之言曰:

"人類所受嚴酷之考驗,其及時個階段是由陰入于陽(即由靜入于動),其所經過是動的行為,這是人類受到敵人大挑撥(Temptation)而做出的。人類付出其智慧與努力之代價,歷盡艱難困厄,終于克服敵人獲得勝利,遂居于進步前驅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頓(Ellsworth Huntington)在其所著《文明與氣候》(Civilization and Climate)一書中亦有如下之記述:

"許久許久以前,一群無衣的、無居室的、無火的野蠻人,來自熱帶中溫暖的故居,逐步向北方前進,由春季以迄夏末。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所離開的是溫暖之地,直至九月,才于夜間感到砭骨的風寒。24小時24小時的過去,情形又更壞了。他們不知道原因所在,到處亂竄以期避開。其跑到別處的通通死亡。他們有極少數的人,看到這樣刺人的天氣無法可避,乃運用人類較高之能力,以從事于有意的發明。有些掘地以蔽風雨,有些采取樹枝樹葉蓋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獸皮以裹身。不久,這些野蠻人便朝向文明大步邁進了。裸體的有了衣服;沒有房子的有所遮蓋;一無儲備的則取肉類干制而收拾起來,在冬天并儲有硬殼果了。他們調整自己以適應艱苦之環境,終于步步向前得到了生存。"

像這樣人類與自然環境之斗爭,在中國古代傳說上亦有很多之記述,如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鉆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澤,皆為我國先民與自然環境艱難奮斗之事跡。其間軟弱無能者多已歸于淘汰滅亡,惟有堅強奮斗者始能繼續生存。此可證明湯因比氏研究歷史所發見之原則,確為不易之定論。與湯因比氏研究歷史所得相同之結論,我國孟子亦有同樣之言論。孟子之言曰: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綜合孟子與湯因比氏之所論,即所謂"多難興邦"與"逸豫喪邦"之意。其實世界各民族,每個民族都是經歷過許多艱難與困厄,但其勝敗存亡迥然異數者,蓋非艱難困厄之難易,而在經歷艱難困厄時能堅忍不屈,動心忍性與增益所不能之為難能可貴也。中華民族在其長期奮斗之歷史中,經歷內憂外患艱難之多,無異于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克服艱難卓然自立者,賴有此動心忍性堅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則為中華民族之政治思想,竟為天下一家之世界思想也。《尚書?堯典》中首提"協和萬邦"。當時所謂萬邦,蓋即各氏族之眾多部落,而使和平輯睦以相處也。從史實上看,中華民族每當興盛時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鄰邦之依附者,為仰慕上國文化而貢納其方物。故鄰國之依附,乃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征服。而治國者從不以征服異族為榮,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為恥。在統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處,和協輯睦,文化混同,血緣交流,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中國政治思想之極則。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讓之氣氛中,如春風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覺,久之遂混化為一個民族,而其利害禍福無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千余年之歷史中,當時有所謂夏、夷、黎、苗、獫狁、獯鬻、肅慎、東胡、戎狄、荊楚、百濮、群蠻,乃至鮮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回紇、吐蕃、女真、蒙古、滿洲等不勝枚舉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尋其痕跡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后裔,均渾然同處于中華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豈世界其他民族之殘忍相殺,或近代弱肉強食之理論所可比擬哉?原來世界人類,均屬圓顱方趾,其是否同出于一源,固有待于研究與考證,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則屬心同理,行同倫也,此為中國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蓋實賴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國之軍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國古代兵學,對于用兵之戰爭均以仁愛為出發點。《司馬法》曰:"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出于戰。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太公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無取于民者,民利之,無取于國者,國利之;無取于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繚子》曰:"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又曰:"兵者兇器也;爭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也;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所以中國之軍事思想以安民利民為目的,而用兵則在誅伐暴亂,拯救人民為事,此與西方兵學家以崇尚殺戮征服者大異其趣。

吾人細讀中國五千余年之歷史,自原始之眾多異族并處,逐漸進于現今之民族混同,蓋無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為用,前者出于堅忍不屈,故能歷久彌遠而卓然自立;后者出于仁愛一體,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為中華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國開國之初,即有夏黎兩族黃帝與蚩尤之戰爭。當時蚩尤聲勢之優越,黃帝固以艱難百折,始能獲取勝利者,但黃帝既勝之后,夏黎兩族相處若一家之人,故兩族同化最早。嗣后湯武戰勝桀紂,既勝之后,則用夏變夷,翕然同化。后至漢唐宋明各代,亦無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觀,誠可證明中華民族之永存,實由于上述堅忍與仁愛之兩種民族性之交互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國全部歷史,若只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于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國歷史文化載籍浩繁,欲研求此種事理,則整理過往之史料而使成為一種有系統之記載,殆為今日史家重要之責任。況當現代,世界已進至衛星飛彈氫彈鈷彈時代,人類已瀕臨毀滅之邊緣,則中華民族之卓然長存與涵容混同之史跡,殆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存之借鏡。則斯編之輯,不僅可為中華民族后人在此劇烈競爭之時代中,知所以自處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類,殘忍相殺,終非永存之途徑,而翻然有所改變,斯則世界人類共同之福祉也。

余等奉命編纂《中國歷代戰爭史》。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歷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歷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歷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故提其要點,垂涕而道,語重心長,不覺其言之深也。全書既將完成,乃以此意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國人,使知所以自勵;亦所以貢獻于世界,借以增進共勉之道。

中國歷史典籍浩繁,史料豐富,而編者限于智識與時間,其取舍之間,常以與當時政治軍事有關者為范圍,因之其謬誤與遺漏在所難免,深望海內賢達,時加指正,則不僅本書之幸,編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修訂序言

"三軍大學"校長兼《中國歷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本書系綜合記述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近以公開出版,傳諸于世,本校為慎重其事,特組設修訂委員會,校訂內容,增編索引,調整冊次,統編目錄。緯國忝為主任委員,深感此一巨著之傳世,對其編纂與修訂之緣起及經過概要,應首加說明,以供讀者研究本書之參考。

1955年10月1日,蔣公以(四四)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國防大學"(本校之前身)編纂中國戰爭史。"國防部"于同年十一月二日以孝孔字第五○號令將此手令轉飭本校。

手令要旨謂:"中國古代戰爭史應在`國防大學`專設研究小組,并聘文學歷史學者對于戰史特有研究者,參加研究與編纂,此可與張其昀`部長`切商實施。"編纂中國古代戰爭史,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斗潛力與立國精神,并融匯與啟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本校為執行此項研究與編纂工作,于1956年1月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遴選對兵學及戰史富有素養之將校擔任撰稿,并聘請名史學家指導與審校。此項編纂工作直至1972年5月,全書方告編印完竣,歷時凡十六年有余,蓋為力求內容臻于嚴謹周密。

本書印制后,大部分分發軍中干部閱讀,以增進其對中國戰爭史之認識,磨練用兵修養;一部分贈送教育文化團體、學術研究機構及學者,以擴大學術思想之交流。數年以來,頗獲各方贊許,并紛紛來函索閱。本校鑒于編著書籍在供人閱覽,傳播思想,故特將本書公開出版,以廣流傳。使此宏富之中國戰爭思想,更能發揚光大。

我國歷史悠久,文物豐富。本書從浩繁之史料中,整理研究,融匯精練,編纂成體系一貫,系統分明之戰爭史。對每一朝代,首先綜合論述其全般大勢,包括:地理形勢、政治情勢、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運用、主要人物之影響等,由此以明了該一朝代之全般情勢及盛衰得失。對每一朝代之重要戰役或會戰,則各以專章論述。在每一章中,則先論述該一戰役或會戰前之一般形勢、形成導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后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運用得失、戰后情況等;對該戰役或會戰加以綜合申論,以檢討其成敗,并引戰爭原理原則相印證。由此以吸取戰史之教訓,啟發戰爭指導之智慧。

本校依據過去編纂及今日修訂本書之體認,深感對我國古代戰史之價值,應在此加以闡述;對歐美人士曾有誤解我國戰史者,應在此加以辨正,俾使史實之真諦易于發揚。過去我國史書上對戰史之記載,常偏重于戰爭理論;對執行戰爭之方法與技術,則散見于各種記載中,零碎片斷,難于尋覓。因而使人認為我國戰史缺乏人、時、地、物之數字,疏忽作戰行動之詳確空間與所用之戰具。此或由于史書成于儒家之手,而儒家重"王道",輕"霸道",避免渲染戰爭之殺伐行為,有以致之。更或由于古代史學家認為戰爭哲理可以持久,而戰爭之方法與技術,隨力量、空間、時間之不同而變化,難以為訓。至于野戰戰略方面,或因秘而不宣,或因寫史者未能體會,故多未作有系統之分析,或僅作語焉不詳之記載。后世之兵學家與史學家,亦鮮有致力于搜集此等零散之史料,未能專力研究整理而補充之。歐美人士以現代之眼光看我國古代戰史,每認為我戰史空泛,而輕視之。本校編纂本書時,對人、時、地、物之考證,曾力求詳確;并根據當時之情勢,作合理之研判,以求彌補(凡研判者均注明系研判所得)。本校依據編修本書二十年來之體會,認為我國古代戰史用現代純軍事觀點視之,雖有若干缺陷,但在戰爭理論與指導上,則具有價值,如建國大政、國防經營、建軍制度、戰爭策劃、戰略與戰術之運用等,皆有豐富之經驗與輝煌之成就,實具有永恒之學術價值。

尤有進者我國有悠久光榮之歷史,地廣民眾,雄居亞洲要域,以此背景締造之戰爭史實有其獨特之價值,簡言之,概可以大戰略、國家戰略、軍事戰略、野戰戰略及戰術等四項說明之。雖然在我國古代戰史中,未曾明列此等項目,但其內容均有包涵,只不過以不同之術語與辭句表達而已。為使研究我國古代戰史者,易于與現代之戰略區分發生連系,故特以此四項闡述之。

及時,在大戰略方面:我國過去各朝代對大戰略之運用極為講求,尤其在紛亂之時代,常有突出之表現。所謂大戰略,亦即友邦間為謀求共同目標而發揮統合力量之戰略。至當代各種戰略之定義已另撰《為戰略正名釋義》,刊于本書第十八冊之末。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中原諸侯與楚、秦之斗爭,各邦國大戰略之運用,已具有戰爭藝術化之能事。其中如春秋時代,晉、齊、秦聯盟以破楚之城濮之戰,秦、楚聯盟以對抗晉、吳聯盟所形成之長期爭霸斗爭;戰國時代之蘇秦合縱以抗秦、張儀連衡以破六國等,即為顯著之史例。誠然,各朝代對大戰略之運用,巧拙有別,因而產生不同之結果。但我國歷史學家對此等歷史事實之評述,則幾乎抱有同一之觀點,即贊譽信守國際道義,并稱許長治久安之政治與軍事戰略;對于國際間之背義或暴虐行為,必力加譴責。

第二,在國家戰略方面:我國過去各朝代雖無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心理戰略及軍事戰略等名詞,但其運用多能講求配合。所謂國家戰略所包涵之政治、經濟、心理及軍事四略,過去嘗統稱之為政戰二略。惟近代國家事務日形繁雜,僅政略與戰略兩詞,已有不夠明確之慮耳。我國過去特別重視行仁政,講信義,安民居,裕民生,以奠立政治、經濟與心理戰略之基礎,而軍事力量之運用,旨在以戰止戰,保障和平。雖然在我國悠久之歷史中,各朝代對國家戰略之運用,常因帝王及其將相之觀點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歷史事實指出一項規律,即凡能統合運用總體國力,且以"仁愛"為出發點運用軍事力量者,必國強民安;反之,必國破民困。秦、隋二代于統一之后,均擁有強大之武力,但卻為我國歷史上之短命王朝,即為顯著之例證,其敗亡之因果關系,值得引為戒鑒。

第三,在軍事戰略方面:我國過去甚重視建設邊疆之防衛城塞,并配合以富有機動性之強大武力。以城塞防衛基地,以求國防之強固持久;以機動武力打擊敵人之武裝力量,以求國防之安全。如現仍存在之"萬里長城",即為過去國防建設之遺跡;漢、唐及元代之強大騎兵部隊,動輒馳騁數千里而作戰,即為軍隊機動性之例證。我國歷史證明,當國家具有統一且富有機動性之強大武力時,則常形成強盛、繁榮、幸福之時代;當武力分割,或軍隊之機動力喪失時,則內憂外患隨之而起,常形成衰弱、貧困、痛苦之時代。歷史鐵證,歷歷在目。

第四,在野戰戰略及戰術方面:我國過去用兵,極重視先期之準備,欺敵之運用,又極重視政治與心理方面事先創建優越之情勢。認為戰爭指導者應謀"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勝兵先勝而后求戰";主張"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主要之用兵思想。因此,我國過去用兵較為重視"間接路線",其戰例之多,不勝枚舉。但我國過去用兵亦有主張"直接路線"者,講求毀滅戰,謀求在會戰中殲敵主力,甚至"屠城",以求解決戰爭。例如:武王伐紂,"血流漂杵"(《尚書?武成篇》);周公東征,殘滅奄國(古《竹書紀年》);并曾毀滅數百年之殷都成為麥田(箕子《麥秀之歌》);項羽用兵常取攻勢,專尋求敵人之主力而擊滅之;元代軍隊攻取敵人之城鎮后,常借"屠城"以徹底毀滅敵人等皆是。上述用兵思想之運用,在我國古代已有極成功之表現,締造出許多典型之戰例。如:

□晉文公誘楚軍深入,以擊敗楚軍之"城濮之戰";

□晉軍伏擊,各個擊滅秦軍之"殽函之戰";

□晉軍集中優勢兵力于左翼,以擊敗楚軍之"鄢陵之戰";

□吳軍以欺敵及奇襲,擊敗優勢楚軍之"雞父之戰";

□越軍于削弱吳軍后而致勝之"笠澤之戰";

□齊軍以逸待勞,戰勝魏軍之"桂陵之戰";

□齊軍以減灶誘敵而戰勝魏軍之"馬陵之戰";

□齊軍以欺敵與奇襲,戰勝優勢燕軍之"田單復齊之戰";

□秦將白起利用地形,殲滅優勢韓、魏聯軍之"伊闕之戰";

□秦將白起先截斷趙軍補給線,徹底殲滅趙軍之"長平之戰";

□韓信于夏陽偷渡奇襲安邑,獲致全勝之"滅魏之戰";

□韓信行背水陣,以欺敵與堅忍擊滅優勢趙軍之"井陘之戰";

□韓信利用和平攻勢,奇襲破齊之"臨淄之戰";

□韓信以欺敵分散敵軍,乘敵半渡而擊滅優勢齊楚聯軍之"濰水之戰";

□韓信以包圍殲滅楚軍之"垓下之戰";

□唐太宗先截斷敵之補給線,而擊破強敵劉武周之"柏壁之戰";

□唐太宗運用內線作戰,先擊滅敵之援軍,終于迫使王世充投降之"洛陽之戰";

□唐代李靖以機動與奇襲擊滅蕭銑之戰;

□唐代李靖以遠程追擊殲滅吐谷渾之戰;

□宋初李繼遷以面吃點獲致勝利之"靈州之戰"。

本書中包括我國歷代重大戰役及會戰五百余次。上述舉例僅乃一小部分而已。

舉世皆知之《孫子兵法》一書,實乃我國春秋時代用兵藝術之歸納。其中每一用兵之原則與法則,均有實戰之背景為其依據。此書為古今中外所尊重,歐美人士更視之為東方用兵思想之代表,由此可見中國用兵思想之宏富與完備。

本書此次修訂之主旨,在求內容正確,閱讀方便。為求慎重,特敦聘學識淵博,著作豐富之名史學家(以姓氏筆劃為序)王云五先生、方豪先生、宋晞先生、屈萬里先生、陶希圣先生、黃季陸先生、蔣復璁先生、錢穆先生等為指導委員。承諸位熱心指教,解疑釋惑,使本書之修訂受益良多。

本書之修訂工作為求有效執行,特聘請對歷史及兵學深具素養,且有豐富著作之李震教授、陳廷元少將為修訂委員,執筆修訂。陳廷元將軍負責設計修訂出版之全般構想,主編增加之資料,協編索引。李震教授主編索引,協編增加之資料。至于內容之校訂,則兩位共同負責逐字逐句精校。由于兩位修訂委員在本書編纂時已擔任重責,深悉本書之內容,故于修訂工作上得收事半功倍之效。其發揮高度熱誠與智慧為本書所作之貢獻,將隨史頁而長存。

本書自編纂之始,迄今修訂出版,多承前"教育部長"、今"中華學術院"院長、"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博士之指教與鼓勵,敬致謝忱。

本書之出版,承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鼎力支持,此種友誼實足珍貴。

本書此次修訂出版,雖力求嚴謹周密,然以內容如此廣博,包含之時程如此長遠,遺漏與謬誤之處仍所難免,深望海內外先進,惠予教正。

第五節 晉楚城濮戰之導因

楚國勢力之侵入中原,與晉文公之圖霸期領導諸侯以捍衛中原,兩者政治之沖突,實為城濮大戰之基本導因。

截至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國控制中原之形勢,與其對齊、晉、秦三國之政略與戰略,已如上述,其形勢實已相當穩固。不意中原諸侯中之宋國,忽有叛楚通晉之事。原來宋國為殷商微子啟之后裔,在周代為賓國而不臣,爵為上公,于諸侯中為最尊。自宋襄公泓戰失敗病歿后,宋成公迫于形勢不得已于周襄王十六年朝楚。楚成王雖待以優厚之禮遇,然宋成公終以中原上國屈事蠻夷為恥辱。宋成公歸國后,聞晉文公以秦兵之助入主晉國,次年又興兵納周襄王,因憶昔年晉文公流亡過宋時,其父襄公曾待以厚禮,贈乘馬二十乘,又以宋大司馬公孫固與晉狐偃有舊交,遂于周襄王十八年叛楚以通于晉。

宋成公之叛楚通晉,實與晉文公以莫大之鼓舞,亦即與楚成王以莫大之打擊。時適齊魯構釁,魯派臧文仲向楚乞援,楚正派兵援魯伐齊,乃移一部之兵圍宋緡邑(今山東省金鄉縣)冀其悔悟。無如宋成公毫無反應,楚成王乃于次年冬,自率陳、蔡、鄭、許聯軍伐宋,圍攻宋都,討其叛楚通晉之罪。

宋國被攻,宋成公即遣大司馬公孫固乞援于晉。晉文公正欲挫楚北進之勢,又見宋國位于中原心臟地帶,若折而降楚,則中原大局將無法挽救;而宋國現正在楚國勢力四面包圍之中,形勢至為危迫。于是先軫建議于晉文公曰:"報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晉文公遂即采納其議,決定救宋,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正月(周歷),興兵渡河而東,遂與楚軍演成城濮之戰。

第六節 兩軍之作戰方略與戰略行動(參看附圖1-16)

一、晉軍之作戰方略與行動

作戰方略

晉軍既已決定救宋,但直接救宋,必須途經曹衛之地;而曹衛附楚,將為其后方之患。且戰爭若在宋境,則離楚近而晉遠;反之若伐曹衛,而致楚師于曹衛之地,則離晉近而楚遠。二者戰略形勢之比較,其利害自甚明顯。故狐偃說:"楚始得曹而新婚于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晉文公迅即采取是項方略。

戰略行動

晉文公既決定先伐曹衛以引誘楚師北上,即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正月出師,聲言伐曹,以討其昔年過曹時怠慢之罪。晉軍伐曹,欲假道于衛,由衛之白馬口(今滑縣北)渡河。衛人勿許,晉乃由南河(今河南省汲縣南)渡河東進。正月十五日戊申,晉軍襲取衛之五鹿(今河北省濮陽縣南之五鹿),并令郤步揚守之。于是大軍東進,集中于衛地斂盂(今河北省濮陽縣東之斂盂聚)。斂盂位于衛齊魯曹四國交界處,為戰略要地,并接近齊國,借可與齊國通往來;一面遣使至齊,與修桓公之舊好。二月,齊昭公(孝公于上年六月卒,昭公潘嗣立;昭公,桓公子)來會,晉文公與之盟于斂盂。

衛成公見晉大軍既集中斂盂,直壓衛都楚丘(今河南省滑縣東南衛廢縣址);又見晉齊同盟,聲勢益張,于是請求加盟。晉文公未之許,衛侯因遣使告急于楚。衛人乃起而逐衛侯,衛侯逃于襄牛(今河南省睢縣)。晉遂不勞而得衛國。

魯國本與衛國同盟,魯僖公當晉軍侵入衛國之時,遣公子買率師援衛;及見晉軍兵力強大,又與齊國聯盟,衛成公出亡,乃召公子買還并殺之。一面告于晉國,謂其擅自進兵;一面告于楚國,謂其擅自撤退,以取悅于兩方。

二月,晉中軍元帥郤谷卒于斂盂軍次,晉文公乃擢升下軍佐先軫為中軍帥,而以胥臣為下軍佐。

三月,晉大軍由斂盂攻入曹國,進圍曹都陶丘(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南)。三月十二日丙午,陶丘陷,曹共公被擒,于是晉軍逼臨宋境。

當晉軍進攻衛國曹國時,原欲引誘楚軍解宋圍北上,但楚軍不為所動,且攻宋益急。當宋成公聞晉軍已破衛曹,又遣門尹般至晉師再度告急。晉文公在此種情勢下,若置宋不顧,則無以報宋襄公昔日相待之惠,而失宋國,且將陷全局形勢于不利;若進而救宋攻楚,則與原定誘致楚軍于曹衛之野之戰略相背,因之猶疑不能決。先軫因建議曰:"執曹伯而分曹衛之田以與宋人。楚急曹衛,其勢宜可釋宋國。"晉文公遂采納其議,即執曹伯而分曹衛之田以與宋人,于是誘致楚軍北進之戰略得以實施。

二、楚軍之作戰方略與行動

作戰方略

楚軍為討宋之叛楚親晉而興師。現宋未降而曹衛被伐,楚軍欲決定爾后之行動,計有下列三種:

(一)迅速破宋,以誘致晉軍于宋境以行決戰。

(二)進兵曹衛之境擊敗晉軍,以保持楚國在中原之威望。

(三)暫時退據申息國境,自固以觀變。

楚成王深知晉文公之才能,當其流亡過楚時,彼認為晉文公將來必能有為于晉國,故待以厚禮。至是,楚成王已知晉軍侵入衛國,集于斂盂;晉齊結成聯盟;又聞衛人驅逐衛成公而降晉;晉軍又已移師破曹。楚成王深感晉人用兵迅速,且衛降曹破,中原形勢突變,已失去救援之義;又聞秦國將出兵助晉,誠恐申邑商密被侵,后方堪虞,乃決定撤解宋圍退兵回楚,避免與晉軍沖突。楚成王此種決定,實不失為明智果斷之舉。惜其后令尹子玉不聽楚王之命妄自進兵,卒招致城濮之敗。

戰略行動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三月,楚成王既已決定撤兵回申(楚邑,今河南省南陽縣),乃令子玉撤去宋圍,率師回國。又恐子玉性剛,因誥誡子玉說:"無從晉師,《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此三志者,晉之謂矣。"一面又令申叔撤去齊邑谷城之戍,將谷城歸還齊國。楚成王隨即率其部隊回到申邑。楚成王雖回申,但令尹子玉并未撤去宋圍。彼又聞晉人已分曹衛之田以與宋人,乃派斗越椒(字伯芬)回申,向楚王請求增軍,并許其與晉軍作戰。楚成王當時匆促回申,原來為顧慮秦軍東出武闕以攻其后。但回國后,覺得后方安謐無事,乃以東廣西廣之部隊增援子玉之軍。

三、晉楚之謀略斗爭

晉文公既用先軫之謀,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與宋人。楚子玉亦已得楚成王之增兵,且亦再無避戰之命令。于是楚子玉

媒體評論

研究中國全部歷史,若只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于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歷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歷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歷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本書系綜合記述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斗潛力與立國精神,并融匯與啟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中國歷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18卷本《中國歷代戰爭史》有許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長處,其作者軍事素養深厚,有的還頗富指揮戰爭的實踐經驗。他們在認真分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戰前戰略態勢,雙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裝備戰法,戰爭進程及成敗原因的分析較,認識較深刻,頗能"言人所不言"。

該書戰略分析層次清晰,注重創新性。戰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對國家戰略、軍事戰略和具體戰爭計劃與實施方案等不同層次,上一層戰略制約著下一層戰略。本著這一認識,《中國歷代戰爭史》對每一歷史時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總體敘述,使讀者可以了解當時的戰略格局、參戰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再對參戰各方戰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層層剝筍,有很強的說服力。

該書能在大陸地區正式出版,并以橫排方式適應大陸讀者的閱讀習慣,相信將會對大陸讀者學習和了解中國古代近代戰爭史,促進軍事歷史研究的發展頗有助益。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 劉慶

專業軍事人員與歷史學家的聯手,是本書質量的保障。前者保障了"戰爭"研究的專業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蘊。

——知名歷史學者、《布局天下》作者 饒勝文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