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劇成為國粹的二三百年歷史中,像孟小冬這樣集余派精華于一身的女須生,可謂寥若星辰,早在上個世紀之四十年代,她就唱紅半邊天,被人譽為" 天下及時須生"了。《梨園冬皇(孟小冬)》是孟小冬的傳記,結合多幅歷史照片,記述了她作為梅蘭芳前妻、杜月笙繼室的名伶的成長經歷與藝術生涯。
《梨園冬皇(孟小冬)》簡直可以說是半部民國京劇史。作者許錦文對民國時期京劇各派藝術及諸多名伶的了解,簡直如數家珍。尤其是書中所述北京的種種風俗習慣,梨園大師們的個性、癖好、交游,以及各種事件發生的地點、街道和各人先后的住處等等,真是歷歷如繪。全書圍繞著京居名伶孟小冬延伸出來,自然的敘述水到渠成,使孟小冬這一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躍在讀者的心中。
她是國際巨星眼中的傳奇女子,她同時有著男子的霸氣和決斷、女子的嫵媚和柔韌,她像謎一般的生活和愛情,至今令人神往。她,就是孟小冬,人稱"梨園冬皇"的中國女老生。 舞臺上,她一生扮演談笑間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的大丈夫;生活里,她經歷了愛情的百轉千回,浴火重生,成為余孟流派的一代宗師。 《梨園冬皇(孟小冬)》作者許錦文集大陸及港臺等地的大量資料,詳盡介紹了孟氏成名前后的人生經歷、從藝道路,以及她與梅蘭芳、杜月笙之間的戀情、恩怨與婚變。對于前人古事,作者以嚴謹暢達的文字予以客觀公允的評論,既不夸大,也不粉飾,其間還穿插掌故軼事,讀來趣味盎然。
許錦文,1937年生于江蘇清江浦(今淮安市)。早年入上海同濟大學化學系供職,后調社會科學系任文化藝術教研室主任、講師、副教授,受聘為該校傳播與藝術學院教授。著有《一個真實的孟小冬》《文武全才李少春》等專著;編著《京劇余派老生唱腔集》《馬連良唱腔選》《周信芳演出劇本唱腔集》《楊寶森唱腔集》等10余部,出版京劇曲譜《白帝城》《臥龍吊孝》《秦香蓮》等10多種。曾被評為上海市藝術教師,榮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臺灣長谷集團設立的獎教金教學研究獎等,2012年榮獲北京市京昆振興協會授予的"弘揚京昆藝術特殊貢獻獎"。
叢書總序一 劉厚生
叢書總序二 王家熙
一 冬皇出世
二 梨園世家
三 童年時代
四 拜師學藝
五 初登氍毹
六 無錫挑簾
七 梅開二度
八 三蒞無錫
九 加盟大世界
十 登上共舞臺
十一 漢口之行
十二 搭白玉昆班
十三 獻藝泉城
十四 北闖津門
十五 名震京城
十六 定居北京
十七 不速之客
十八 梅孟對戲
十九 孟梅結合
二十 金屋深藏
二十一 命案始末
(一)捧角種種
(二)捧孟青年
(三)意在綁梅
(四)突出手槍
(五)強索五萬
(六)一幕喜劇
(七)慘劇發生
(八)布告全文
(九)嗚呼漢舉
二十二 梅孟仳離
(一)逐漸淡化
(二)擅離"金屋"
(三)赴美之爭
(四)戴孝風波
(五)勞燕分飛
二十三 大亨斡旋
二十四 皈依佛門
二十五 緊要啟事
二十六 重返舞臺
二十七 義母人家
二十八 三美剪彩
二十九 立雪余門
三十 姐妹伴學
三十一 繼續深造
三十二 師徒永訣
三十三 杜壽義演
三十四 廣陵絕唱
三十五 "冬皇"由來
三十六 隨杜遷港
三十七 補行婚禮
三十八 在港授徒
三十九 孟小冬與張大千
四十 總理重托
四十一 十年臺北
四十二 七十壽終
附錄一 冬皇遺音
附錄二 師承與弟子
附錄三 孟小冬年譜
附錄四 同時代人物年代對照
后記
新版補記
孟小冬生長在這樣一個梨園世家,從小耳濡目染,近水樓臺,整天被包圍在"戲"中。她四歲時,父親和幾位伯父都搭麒麟童班,在顧竹軒開設的新新舞臺演出。父親早晨出去喊嗓練功,就牽著她的小手一起出門,好在練功地點離家不過半里路,五分鐘就能走到。具體位置在今天大境路人民路口,這是當時保存下來的一段較完好的舊上海老城廂古城墻,此城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其規模沿現在中華路、人民路環城,周長 9華里,墻高2丈4(約8 米)。上海在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批準建縣,經過漫長的261年才建造城墻。筑城的原因是,在明嘉靖三十二年,中國沿海倭患嚴重,僅當年上半年倭寇就三次襲擾上海縣城。因此三個月內即將城墻突擊建成。從此,將城墻內外地區統稱為"城廂"。這段遺留下來的古城墻,長約 50米,高約5米,厚約3米。
臺階拾級而上,為一長方形平臺,約半個籃球場大小的面積,邊上還有座不大的大境廟,廟門前有塊空地,居住在附近的一些伶人,每天一大早都聚集于此練功,有打拳壓腿,有舞槍弄棒,也有"阿、衣"喊個不停。還有干唱的:"孤王,酒醉……""父哇子們……"顯得熱鬧非凡。不過,最使小冬看得出奇的,是兩個比她稍大的小男孩,雙手撐地頭朝下,雙腳甩在城墻垛上,紋絲不動。父親告訴她,他們是在"拿大頂"(又稱墻頂)!轉而問小冬: "你也想學嗎?""想!"小丫頭點了點頭脫口而答。那時她雖聽不懂什么叫"拿大頂",只覺好玩,怎么用兩只手也能走路呢!自那以后,孟小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顧不上媽媽替她梳小辮子,就急得要往外跑。從此,孟小冬從"拿大頂 "開始學起,走上了一條既曲折漫長、布滿荊棘,又酸甜苦辣、坎坷艱辛的戲曲人生之路。
原來,孟小冬所住的同慶街,周圍藝人密集,名伶眾多。最著名的是另一梨園世家夏氏家族,有夏月珊、夏月潤、夏月恒、夏月華諸弟兄,還有大名鼎鼎來自江蘇甘泉(今揚州市)的潘月樵。
夏月潤(1878~1931),武生兼紅生。譚鑫培女婿。因他擅演關公戲,竟惹來一場大禍。
孟小冬五歲那年(1913),離她家不遠的九畝地( 今大境路露香園路),一幢新式劇場——"新舞臺"竣工開業,它是由夏氏兄弟考察歐洲和日本的劇場以后主持精心設計的,耗資數萬銀元。它五年前原建在南市十六鋪,因租期已到,改遷至九畝地新址。"新舞臺"是我國及時家新式舞臺,它的建成,在我國京劇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舞臺平面為半月形,一改舊式傳統茶園兩柱四方臺形式。舞臺很大,可騎馬開車,還可旋轉。觀眾席前低后高,連樓廳座位共容三四千人,為當時全國戲園之最。孟小冬童年常由父親或叔伯帶領至新舞臺看戲,白天也常到此玩耍,觀看戲園門口墻壁上張貼的五顏六色的大花臉廣告。
新舞臺開業不到三個月,夏月潤請擅演紅生的前輩王鴻壽(三麻子)編演一出關羽走麥城故事的戲,而王以此劇有辱關羽,竟不同意。夏月潤就自己試排全本《關公走麥城》。1914年4月7日初演之夜,引起轟動,受到伶界的熱烈歡迎。
由于是試演,不對外賣票,遍邀滬上伶界藝員觀賞。
是晚孟小冬父親孟五爺亦在被邀之列,因靠家近,五爺還攜夫人及孟小冬一齊往觀。誰知翌日(4月8日)凌晨六時許,天將破曉,劇場西首魁陽樓酒館發生煤爐引火,因店伙計魯莽,加油太多,火焰上冒,燃及樓板,火勢銳不可當,頃刻蔓延,迅即殃及劇場,整個三層樓洋式劇院,竟付一炬。因尚未投保,損失慘重,并當場燒傷、跌傷多人。經理夏月珊及月潤等聞警,于七時趕到,已無可施救,乃號啕大哭,競投身火穴,欲與該舞臺同歸于盡。幸旁人力救出險,未被燒傷,夏氏兄弟仍痛哭不止。此火還燒毀左右多家店房,計有晉裕錢莊、文魁齋糖果店、復隆雞蛋餅店、協昶祥煙紙店、姚文周課命館、華興樓茶館、大豐祥洋貨店以及米店、煤球店、豆腐店、雞鴨店等等,所有左右三層樓十上十下,焚燒殆盡,新舞臺之東空隙地上,有某木行堆存木料,亦燒成焦炭。一般迷信的人,此后流言紛紛,謂關公被擒遇害故事,向來忌諱不演,今觸怒關圣,終遭此禍。但夏氏弟兄及新舞臺藝員,破除迷信,不為所動。兩月后租用二馬路(今九江路)醒舞臺再演《走麥城》,仍由夏月潤飾演關公,戲院安然無恙。
于是所謂關公顯圣忌演走麥城的說法,不攻自破。后各戲園也紛紛搬演此劇。
潘月樵(1869~1928),藝名小連生。也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 9歲登臺,演老生,16歲入上海天仙茶園,蜚聲滬上,每年包銀高達1000兩以上,一度與汪桂芬齊名。后因好善事,用唱戲所得之錢,在滬自費創辦榛苓學堂,在蘇州辦菁莪學校,皆免費招收貧家子弟讀書學戲。P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