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介紹了露地農田玉米種植模式研究和設施菜地填閑玉米清潔高產種植模式研究。可供生態學、作物栽培學、土壤學、植物營養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使用,也可供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業開發及環境保護部門的決策、管理人員閱讀和參考。
張繼宗,男,博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種植模式優化、施肥與環境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參加省部級以上項目多項,20余篇。
張亦濤,男,博士,主要從事種植模式優化、面源污染等方面的研究,發表文章10余篇。
緒論()
一、農田作物種植()
二、國內外玉米種植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上篇露地農田玉米種植模式研究
及時章概述()
一、露地農田種植模式()
二、間作種植的經濟效益()
三、間作種植的環境效應()
四、以玉米為主的間作種植()
參考文獻()
第二章研究方案()
一、供試區域農田概況()
二、研究思路()
三、試驗設置()
四、樣品采集及測定()
參考文獻()
第三章夏玉米間作配對作物篩選研究()
一、不同夏玉米種植模式的產量及經濟效益()
二、不同夏玉米種植模式的養分吸收()
三、不同夏玉米種植模式的土壤無機氮含量變化()
四、不同夏播種植模式的后茬效應()
五、討論()
六、結論()
參考文獻()
第四章玉米與大豆間作種植配比研究()
一、不同條帶配比間作種植模式的玉米光合特性()
二、不同條帶配比間作種植模式的生物量及產量()
三、不同條帶配比間作種植模式的氮素吸收()
四、不同條帶配比間作種植模式的土壤硝態氮變化()
五、不同條帶配比間作種植模式的后茬效應()
六、討論()
七、結論()
參考文獻()
第五章玉米與大豆條帶配比降低土壤氮殘留的效應與機制()
一、不同種植模式的生物量()
二、不同種植模式的整體吸氮量()
三、不同種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含量()
四、不同種植模式的土壤硝態氮含量()
五、不同種植模式的后茬小麥產量與氮利用效應()
六、討論()
七、結論()
參考文獻()
第六章玉米與大豆條帶配比追施氮量對產量和土壤硝態氮的
影響()
一、不同種植模式的生物量()
二、不同種植模式的吸氮量()
三、不同種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含量()
四、不同種植模式的土壤硝態氮含量()
五、不同種植模式的土壤硝態氮殘留量()
六、不同夏播種植模式的后茬效應()
七、討論()
八、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七章旱作大田玉米清潔高產種植技術規范()
一、傳統玉米單作高效種植技術規程()
二、四行玉米與六行大豆間作高效種植技術規程()
三、玉米節肥適密集成清潔種植技術宣傳單()
四、玉米大豆間作節氮清潔種植技術宣傳單()
上篇附表()
上篇附圖()
下篇設施菜地填閑玉米清潔高產種植模式研究
第八章概述()
一、設施菜田地下水硝酸污染狀況()
二、設施菜地土壤氮素累積現狀()
三、填閑作物在消減設施菜地土壤硝態氮淋溶上的作用()
四、北方設施菜地填閑作物消減土壤硝態氮淋溶的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第九章研究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試驗設置()
三、樣品采集()
四、樣品檢測與數據處理()
參考文獻()
第十章設施菜地填閑作物篩選()
一、填閑作物的生物量和吸氮量()
二、填閑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吸氮特征()
三、種植填閑作物前后土壤硝態氮含量變化情況()
四、討論與結論()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甜玉米行株距和播期研究()
一、不同行株距甜玉米的吸氮效果和鮮穗產量()
二、不同播期種植甜玉米的吸氮效果和鮮穗產量()
三、討論與結論()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填閑甜玉米示范種植的經濟產量及環境效益分析()
一、甜玉米經濟產量()
二、甜玉米吸氮量()
三、種植處理與對照處理兩種方式下的0~100cm土壤剖面硝
態氮含量()
四、種植甜玉米前后0~400cm土壤剖面硝態氮含量變化趨勢()
五、討論()
六、結論()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填閑甜玉米對設施菜地周年種植作物產量和環境的
影響()
一、不同措施對番茄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
二、不同措施對番茄氮素利用率的影響()
三、不同措施對菜田土壤硝態氮殘留的影響()
四、不同措施對設施菜地硝態氮淋溶的影響()
五、不同措施對土壤—作物系統氮素平衡的影響()
六、填閑甜玉米收獲前后的土層硝態氮含量變化趨勢()
七、討論()
八、結論()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填閑甜玉米清潔高產種植操作技術()
一、設施菜地夏季休閑期甜玉米高效種植技術操作規程()
二、填閑甜玉米高效種植技術宣傳單()
下篇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