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文化的記憶》叢書之一。
全書采取了"擇其精要,刪其枝蔓,以點帶面,圖文互見"的方式,用散文的筆調。互聯網式的知識鏈接,同時輔以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重點交代了魯迅人生歷程中的幾次重要經歷,完整而簡練地勾勒了魯迅求知、奩斗、吶喊、戰斗雨不妥協的人生軌跡,真實地再現了魯迅作為文化偉人的精神風貌。
余連祥,1962年5月生于浙江桐鄉,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文學碩士,曾在北京魯迅博物館訪學一年,湖州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中國茅盾研究學會會員,浙江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魯迅研究會常務理事。 主要從事地域文化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出版專著《豐子愷的
1.居臺門
翰林的長孫
興趣廣泛的學童
三味書屋
捉拿犯官周福清
父親臨終自責"呆子孫"
2.走異路
愛看新書報的"新黨"
"空前絕后"的礦路學生
維新思想的啟蒙
3.留東洋
剪去了煩惱絲
《浙江潮》的積極撰稿人
習醫夢的破滅
做了舊婚姻的犧牲品
未能面世的《新生》
成了章門弟子
《新生》的甲編和乙編
4.困故里
"海歸"們的"木瓜之役"
無辮之災
成與維新
5.為京官(上)
教育部僉事
公事與私事記略
鐵屋中的"吶喊"
"吶喊"余緒
6.為京官(下)
新式大家庭的破裂
苦悶的象征
鬧出幾個新的創作家來
學潮中"遲來的愛"
三一八慘案前后
7.行南國
縮短兩年計劃
和對方呆對的雄雞
8.寓上海
開辟新生活
論敵與戰友
左翼文化陣營中
"甘為孺子牛"
的歲月
參考文獻
后記
2.走異路
"空前絕后"的礦路學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離江南水師學堂不遠處的三牌樓,有一所江南陸師學堂,剛剛添設了礦路學一齋,正在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的名義對外招生。該校總辦由陸師學堂總辦、江蘇候補道錢德培兼任。這位總辦,相當于現在的校長,字琴齋,號閏生,浙江山陰人,與魯迅是老鄉。這個學堂僅空前絕后地招了一次生,共收了24名學生,魯迅經過兩場入學考試,當被錄取入學時,年僅17歲,是學堂中年齡最小的學生。
魯迅于10月15日通過了錢德培的面試。10月26日,礦路學堂發榜,正取20名,副取15名,魯迅名列其中,于是從水師學堂退學,轉入礦路學堂學習。
錢德培擅長書法篆刻,又懂德語。他治下的學堂通用德語,也請德國教習。礦路學堂原定于11月開學,因任教的德國技師遲遲沒有到任,開學時間推遲。魯迅利用這個空當,違反學堂里不能再參加科舉考試的規定,與二弟作人及周椒生的兩個兒子伯文、仲翔等族人一道參加了會稽縣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