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在萊溫斯基丑聞和彈劾案的余波中,希拉里和克林頓黯然離開白宮,連他們的盟友都認為兩人已經出局。但在此后的十幾年中,希拉里卷土重來,紐約州議員、總統候選人、國務卿,并開始高調參加2016年總統大選;克林頓則以政治活動家的身份活躍在政壇。
在這些年中,希拉里 克林頓已經成為美國政壇中舉足輕重的力量,這一切都是如何實現的?希拉里通過多少艱苦卓絕的奮斗才實現了政壇逆襲?用了哪些方法才走出丑聞的泥沼?希拉里如何把曾經的敵人轉化為盟友?
本書通過詳實的調查、采訪,為讀者揭開希拉里 克林頓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美國政壇真實的“紙牌屋”故事。
這是政治!特朗普贏了,希拉里并沒有輸!講述克林頓、希拉里家族一直處于美國政壇的秘密。
《旗幟》周刊駐白宮博學記者多年跟蹤采訪寫成的之作
作者丹尼爾 哈伯是美國國內舉足輕重的政治記者、政治評論員,駐白宮博學記者,常年跟蹤采訪歷任總統和政府高官,本書內容是他根據多年對總統、白宮職員、兩黨議員、希拉里幕僚團、克林頓幕僚團跟蹤采訪、深入訪談寫成。
真實版《紙牌屋》
希拉里與克林頓的政壇生涯中,充滿了波詭云譎的博弈和斗爭,從克林頓性丑聞到希拉里的強勢崛起之中,希拉里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和艱險,其中的情節比《紙牌屋》還要跌宕起伏。
[美]丹尼爾 哈伯,美國重要政治雜志《旗幟周刊》記者、編輯,負責報道白宮、國務院、外交、選舉等政治方面的新聞,文章被美國主要政治媒體轉載、引用無數,是美國著名的政治評論員之一。為寫作本書,丹尼爾 哈伯對希拉里 克林頓進行了多年的跟蹤報道,并采訪了希拉里與克林頓顧問團隊中的很多人。本書一經出版,轟動美國,長時間位居暢銷榜前列。
引言 克林頓是個品牌 001
第 1 章 希拉里的救贖 017
從及時夫人到參議員 020
丑聞后的夫妻關系 027
白宮的時光 045
第 2 章 自力更生 057
希拉里的政敵 062
克林頓的門客 073
卸任后的政治布局 080
第 3 章 希拉里的魅力 085
化敵為友的能力 093
克林頓的笑話 109
希拉里還得再等等 114
第 4 章 取悅布什家族 117
下一任教皇 121
克林頓家族與布什家族的恩怨情仇 128
第 5 章 死亡挑戰者 145
不聽話的記者 150
希拉里的喉舌 170
第 6 章 失控的大選 173
奧巴馬的計劃 184
第 7 章 畫地為牢的泡泡 199
核心圈子之外 202
國務卿的軍師 208
希拉里的外交理念 217
的撒手锏 222
班加西事件 227
政績與名聲 237
第 8 章 政治交易 239
政壇陰謀論 244
尷尬的副總統 251
第 9 章 爸爸的小女兒 265
克林頓家族的“駙馬” 279
咨詢公司的股份 281
離開的親信 284
第 10 章 追擊希拉里 293
臟水已經備好 301
希拉里的過往 303
第 11 章 加冕之路 315
希拉里的拉拉隊 318
大選的準備 327
安東尼 韋納丑聞 336
總統之路 340
致謝 344
莫妮卡 萊溫斯基丑聞是希拉里 克林頓遇到過的最“幸運”的事情,這或許是個殘酷的諷刺。她丈夫與22歲的女士在離他們白宮臥室數英尺外的地方胡鬧之事被披露前,及時夫人正遭受批評。
備受尊敬的獨立顧問羅伯特 W 雷說,在廣為人知的阿肯色州“白水門”事件中,希拉里對其角色做了“不的”陳述,該事件引發廣泛爭議,而這種爭議對她沒有好處。紐約專欄作家威廉 薩菲爾在1996年1月的社論點評中發表了一篇題為“暴雪般的謊言”的文章,文中舉了一系列例子證明及時夫人有不誠實及妨礙司法的行為。他在文中寫道:“持各種不同政治見解的人們日益意識到一個令人悲哀的現實,即我們的及時夫人——一個智力超群的女性,這是毫無疑義的,一個被許多同代人視為楷模的人——是一個天生的騙子。”非右翼作家克里斯托弗 希欽斯則將一本關于克林頓夫婦的書取名為《謊言向誰扯》。
但在莫妮卡丑聞發生后,這一形象現在已經淡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曾經對及時夫人的每句話都揪住不放的記者們這時開始對她產生了同情,而過去恨她的人也開始對她說些友好的話。她曾說過的每一句話也產生了新的力量,僅僅因為她還沒有倒下。而她也樂在其中。她的密友、已于2010年故去的黛安 布萊爾在一系列文章中披露,及時夫人幾乎到了“痛并快樂著”的地步。布萊爾寫道:“希拉里看起來狀態不錯,幾乎有些愉悅……她對我講了她跟比爾及切爾西有關的一些事,他們曾一起去做禮拜,到中餐館用過餐,看了一出莎士比亞戲劇,到處受到熱烈掌聲與喝彩聲的歡迎——她說,這一切令對手發狂,因為他們沒有屈服于壓力,沒有表現出一副受難的樣子。”
與此同時,她卻從這種受害者身份中大獲其利。在水牛城州立學院出席600名紐約居民參加的集會時,她花了一個小時接受來自女性支持者的提問,而此時她仍然未宣布參加參議院競選。她不由自主地奉承當地人,說:“你要知道,及時次來水牛城時我還是個小女孩……”
她手里握著一只麥克風,深入分析了眾多領域的政策事項。她曾尷尬地提及離婚。她說:“我知道,我們的婚姻里存在很多問題,我的意思是,維持婚姻不易。這需要艱巨的努力,你們是我及時次講這件事的聽眾。”她笑了笑,聽眾報以同情的喝彩聲。當大家再度安靜下來后,她加了一句挑起大家好奇心的話。“有了孩子后,”她說,“你就承擔起了一項特別的責任。”聽眾們頓時熱淚盈眶,同時對這位受盡委屈的女性報以更熱烈的掌聲,向這位百折不撓、維護家庭的女性致敬。不過,盡管她在公開場合或私下里拋出可能在考慮離婚的諸多暗示,事實上,她從來就沒真正考慮過這一想法。
1998年夏末,在準備向全國供認自己與莫妮卡 萊溫斯基的性行為的直播演講時,比爾 克林頓心里惶恐不安。他當然應該惶恐。曾目睹這一情形的人們回憶說,總統面色蒼白,語速慢得失常,幾乎有些手足無措。據一位觀察人士回憶,他幾乎是被阿肯色州舊友、好萊塢制片人哈利與琳達 布拉德沃思-托馬森架進演說間的。在比爾 克林頓遭受一生中的較大羞辱之際,他的妻子、女兒均不在他身邊,甚至連他的新聞秘書邁克 麥柯里也可以說不在身邊。麥柯里對一位記者說,當時他對自己老板的行徑厭惡到了極點,基本上沒辦法拿正眼瞧他。麥柯里在一封電郵里向我聲稱,他當時其實在場,但承認飽受總統行為的“打擊”。麥柯里披露:“在決定他該講什么內容時,我并沒有起主導作用,因為那不是我該扮演的角色”,這一說法出自總統新聞主管之口顯得有些怪異,“可是我心里有個聲音在說:‘大個子,你得靠自己解決這一問題,因為這是你自己的事,跟白宮、總統職責或我們的國家無關。’”
湯姆遜一幫人抓著他的胳膊、扶著他,撐住這位阿肯色舊友進入演說間,一如拳擊經紀人攙扶著一位受傷的拳擊手。“你能行的。”他們給這位面色蒼白、一言不發的總統鼓勁,“你能行的”。
就這樣,克林頓最終做出了他幾乎永遠不必做的事:承認他曾撒謊而且被抓個現行。那段時間里,克林頓動不動就對每一個人橫加指責,不僅因為萊溫斯基丑聞,還因為共和黨人的刻薄、他母親過世、文斯 福斯[ 前白宮法律顧問,1993年7月自殺身亡。
]特故去、伊扎克 拉賓[ 以色列政治家,曾兩度出任總理,1995年遇刺身亡。
]遇刺身亡等事件。紐特 金里奇及老大黨(GOP)制定的“美利堅契約”[ 1994 年美國參眾兩院中期選舉時共和黨制定的綱領,對克林頓的政策提出多項更改,影響很大。
]、對他與希拉里所做的“卑鄙”調查也狠狠地羞辱了克林頓。而且,和其職員一樣,克林頓試圖將罪過推給萊溫斯基——稱其是個欲望無盡的“掠食者”,把不情愿的總統拖進了低俗下流的泥淖。他有些自怨自艾,有時候這一情形頗令人慨嘆。“我簡直崩潰了,”他對朋友們說,“我要崩潰了。”
希拉里進行了一場演講后,及時家庭動身前往瑪莎葡萄園進行家庭度假,在外界看來這是怒火中燒的妻子與女兒對總統施行的公開鞭刑。新聞鏡頭顯示總統散步時只有那條寵物狗巴迪在身邊,而希拉里與切爾西則明顯在避開他。顧問們則散布希拉里與其家庭在盡全力“彌合”這些創傷,寓意不言自明,即如果他們一家能夠應付這一狀況,則這個國家自然也能應付。推動“既往不咎、放眼未來”運動的組織者中有些是女性,她們對總統在工作場合里引誘了一位20歲剛出頭女孩視而不見,只是盛贊自己偶像希拉里 克林頓對丈夫不離不棄的做法。
當時有無數種關于克林頓夫婦婚姻命運的猜測,而其中許多似乎都出自及時夫婦身邊人之口:比爾被趕到廳里去睡沙發;他的家人不愿跟他說話;比爾一連好幾小時對著寵物狗說話,就好像對著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說話。在1999年國情咨文講話中,總統花了很長篇幅表彰自己妻子的品格及其出色工作。在國會會議廳里,他抬頭望著坐在訪客樓座的她,對著直播鏡頭向希拉里說出了“我愛你”三個字。
當然,這一切都是官方說法——恥辱,接下來是寬恕,再然后是最終救贖。這是做給這個國家看的,但克林頓圈子里的那些人通常則對此冷眼相看。兩人間這一切戲劇性的表現都是演給公眾看的,私下里根本不是這么一回事。
繼續跟比爾在一起對她有利,無論如何希拉里都會這樣做,而且理由充分。出于同樣的道理,早在二十五六年前她便做過放棄在紐約或芝加哥相當有前途的律師生涯,遠赴偏遠的小石城操勞,并在落后的歐扎克小城里勇敢地假扮一口南方口音以取悅于南方白人(Bubba)選民的事。到了那個時候她仍然深愛著自己的丈夫。當時希拉里還像在耶魯法學院及時次遇見他時那樣驚喜,當年她偶爾聽見一位蓄著小胡子、不修邊幅的小伙子吹噓阿肯色州產的西瓜是“全世界……較大的”。
“那是誰?”她問一位朋友。
“那是比爾 克林頓,來自阿肯色州,而他話不離口的就是那個州里的事兒了。”
“他是個很難相處的人,你知道,而對于一個要全身心專注于他的女性來說就更難了。”保守電臺談話秀主持人邁克爾 梅德韋德如是說,他是強硬的自由派,而且還是希拉里在法學院時的朋友。他懇求希拉里不要跟這個家伙約會,他認為這個家伙很有才華但自命不凡。梅德韋德說:“她當時對他產生了世所罕見的迷戀。你不能對她講他任何不好的話,比爾無疑是她的畢生摯愛。愛情的魔力真的很神秘。”
他出軌的行為并未使得克林頓夫人對他的熾熱迷戀有絲毫減損,不過話又說回來,她卻也絕非被愛情沖昏了頭腦的人。黛安 布萊爾是希拉里 克林頓的摯友,兩人的友情始自20世紀70年代(布萊爾于2000年因肺癌去世,卒年61歲)。布萊爾的一位朋友向我回憶起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件事,當時希拉里癡迷于一本名為《廊橋遺夢》的書。該書由羅伯特 詹姆斯 沃勒所寫,曾躋身全國暢銷書榜,后來又被搬上大銀幕,梅麗爾 斯特里普飾演女主角。及時夫人對該書的興趣異乎尋常,她一直催促布萊爾讀一讀。最終,布萊爾同意在白宮過夜的時候讀一讀。據這位朋友的說法,大約在凌晨兩三點鐘之際,及時夫人闖進了布萊爾的睡房。
“你讀完了嗎?”她問。
“讀完了。”布萊爾回答道。
“那么,你怎么看?”
布萊爾不想掃及時夫人的興,不過還是照實說了,說她真心覺得這本書寫得并不像人們說得那么出色。
聽到她這么說,希拉里咧嘴笑了,心滿意足了。“我就知道它不怎么樣。”她說。
盡管早就知道比爾不遵夫道,及時夫人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已接受這一現實,有意不加理會。“克林頓夫婦之間的關系一定是傷痕累累,不過人們發現這樁婚姻里絲毫也不缺乏愛。”克林頓傳記作家泰勒 布蘭奇回憶說,他和長期擔任克林頓助理的斯特普 塔爾博特進行過一次談話,“他們間的伴侶關系仍然顯得溫情而親密,從來都不會冷冰冰的,有時還會從某些地方迸發出一點火花,但不一定源自性沖動。這一點一直是縈繞在斯特普和我心頭的一個不解之謎。”
在其丈夫推卸指責,并努力為自己的越軌性行為正名之際,希拉里支持丈夫的立場,這一點本應令女權主義支持者們感到震驚,但事實上卻無人對此感到詫異。在萊溫斯基事件被曝光后,希拉里的摯友布萊爾認同及時夫人的說法:“自從他就職以來,他們便經歷了一系列個人悲劇(她父親、文斯 福斯特及他的母親過世),然后接踵而至的是各種勢力制造的仇恨他們的話題,極力貶斥他們。”希拉里還向布萊爾暗示,她丈夫早年喪父的童年經歷影響了他。
簡而言之,希拉里仍然試圖保護他、影響他的生活,不管他喜歡與否。一位高級助理提出了一個隱喻,或可入木三分地描述二人的關系。在克林頓入主白宮的那些年里,凡出席公開活動,希拉里通常會先于丈夫離場,坐到專車里等他。幾分鐘后,及時夫人便會打發人回到現場,催促其丈夫動身。而總統則通常會多待上15分鐘。該助理的觀點是:她尋求掌控他,而他又不讓她得手,這導致她更加渴望控制他。“這是二人關系中的精髓,”該助理對我說,“她基本上始終待在車里試圖讓他到自己身邊來,而他卻不讓她如愿,要等到自己認為時間到了才動身。”據這位助理的描述,比爾操縱希拉里的手法,實在是“病態卻高明”。
據多位助理與觀察人士的說法,萊溫斯基丑聞過后,這一情形已發生變化。希拉里不再是孜孜以求爭取比爾的愛與關注的那位了,現在他空前地需要她的幫助。她單槍匹馬便可決定他的總統職位命運。盡管她執意要挽救他的政治命運,不過希拉里卻最終看清了自己丈夫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一丑聞將希拉里解放出來,使她可以放手追求自己的職業生涯和未來,而且讓比爾一輩子覺得虧欠于她。根據同情希拉里的傳記作家蓋爾 希伊的說法,做出繼續維持跟比爾 克林頓婚姻的決定可謂“輕而易舉”。希伊引用一位消息人士的話稱,希拉里不過是“對這樁婚姻及他的職業生涯進行過投資”。
一個眾所周知與比爾 克林頓很親密的消息人士表示,克林頓“要付出余生時光贖罪”。據該位消息人士稱,和“被羞辱女性”的經典表現一樣,希拉里“對此依然有些無法釋懷”。不管是公開表露出來還是心知肚明,及時夫婦達成了一項新的協議,他們的伙伴關系從那時開始表現出一種新的模式??肆诸D夫婦的一位密友曾對傳記作家杰里 奧本海默談過,希拉里在向其丈夫宣布自己計劃時表露出強硬態度:“現在輪到我了,該是我出頭露面了。你好支持我,不然的話你知道會怎樣。”(對于崇拜父母的女兒來說,這一事件可能對切爾西產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心理影響。)
訪問布法羅(亦稱水牛城)之際,希拉里在談到婚姻中面臨的困難時夸大其詞,這是其在該州開始“傾聽之旅”之前發生的事,目的是為了向紐約人展示其善于傾聽的形象,對于被政客所遺忘的紐約上州人,這是一個高明的策略,表明其一心一意要傾聽大家關心的話題,并將成為該州利益在華盛頓的人。
許多共和黨人試圖阻止她參選,在該州通過立法預防她進行“外來政客投機活動”。由共和黨議員南茜 卡爾霍恩倡議的該項法律將要求希拉里必須在紐約住滿五年方有資格出任代表該州的議員。卡爾霍恩向《紐約郵報》表示:“我以為外來政客投機活動早在19世紀60年代便絕跡了呢。本州里我們兩黨內有無數才俊,我們選出的下一任參議員理應出自紐約本地。”
據《紐約時報》報道:“在朱利安尼與希拉里穿梭紐約活動期間,‘外來投機政客’一詞也悄無聲息地滲透到他的演講中,兩人均在權衡來年競選美國參議員的可行性”。
不過該報與其他人均將克林頓夫人描繪為羅伯特 F 肯尼迪再世,將歡迎這位名流政客成為紐約偉大的象征。
盡管克林頓夫人引發了人們的同情,不過肯尼迪的例子是最適合她的,只不過不是她所預期的那種方式。正如《紐約時報》在2000年的一篇報道中所表示的,“對于1964年的羅伯特 肯尼迪與今天的克林頓夫人來說,‘外來投機政客’確實是非難之意的簡約表達,它們表達了驚人相似的內涵:據批評人士的說法,這兩人都是野心勃勃的機會主義者,肯尼迪無情,而克林頓夫人則名不副實”。
小羅伯特 肯尼迪曾向記者稱,當年“人們對我父親競選的排斥情緒強烈,對希拉里 克林頓也有幾乎難以言表的強烈排斥情緒。本應喜歡希拉里 克林頓的人們卻不喜歡她,而且也實在無法解釋個中原因,仿佛只是一種對她的本能反應——這與我記憶中人們對我父親的反應如出一轍”。
希拉里有生以來及時次需要為自己競選,而競選中的詭計卻不是她能輕易應對的,尤其是跟她的丈夫相比。
博學競選顧問鮑勃 施魯姆在一次采訪中向我表示:“我曾經見過她跟她丈夫同坐在一個會場里,而她根本就沒有那種氣場。她的丈夫總能吸引大家的注意,但大家的眼睛不會總是被她吸引過去。”
同樣,一位前克林頓顧問將希拉里比作艾爾 戈爾,是一位精通政策的書呆子,他廣為人知的特點就是在公開場合表現僵硬木訥,克林頓曾將其競選風格比作“墨索里尼式”。他對我說:“戈爾痛恨克林頓,因為他擁有一切自己所不具有的特點。”在戈爾的密友、政工人員鮑勃 斯奎爾的喪禮上,戈爾一臉嫉妒與不滿地看著與斯奎爾不怎么熟的克林頓作了一次聲情并茂、贏得眾人首肯的演說,戈爾知道自己永遠也做不到這一點。
“希拉里的情形跟戈爾一樣,”該顧問說,“她知道自己在智力上很可能要勝過他一籌——不過優勢不大——但他在面向聽眾時的表現甩開她十萬八千里。”
一位克林頓曾經的媒體顧問也作了類似比較,稱比爾表現機敏,而希拉里則比較程式化。“他不斷臨場改變演講內容,直到一秒鐘,甚至在演講中也是如此。”他在我們的訪談中回憶說,“坐在他旁邊觀察他演講,同時觀察撰寫演說辭的新人快速翻過演說辭文本,試圖找到他講到哪里了,沒有什么比這更有趣了。她則會事先寫好演講詞,將大部分內容記在腦海中,演講中不會改動一詞,老實說,她跟小布什或奧巴馬更相似。”
今年的必讀書。
——休伊特,脫口秀主持人
丹尼爾 哈伯是一名杰出的記者,我曾三次試圖雇傭他。華盛頓的記者們鮮有如此犀利的眼光,哈伯的這本書生當其時。
——卡爾森,福克斯電視臺《每日通訊》主持人
希拉里與克林頓位于美國政壇的,作者則用細節豐富的內容揭示了他們為何能一直位于。除此之外,這還是一本了解美國政治和社會的必讀書。
——威廉 克里斯托,《旗幟》周刊編輯
如果你以為了解希拉里 克林頓,丹尼爾 哈伯證明你錯了。讀這本內容詳實、語言犀利的著作,你要小心未來的夫婦會警告你。
——里奇 羅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