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遺書,又稱敦煌卷子、敦煌文書、敦煌文獻等,指敦煌的古代先民遺留下來的經卷和文書。敦煌遺書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始發現,多為手寫文本,也有少量雕版印刷文本和拓本。其書寫或抄寫年代上迄公元393年,下至公元1002年,主要是宗教文獻,其他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地理、社會、民族、語言、文學、美術、音樂、舞蹈、天文、歷法、數學、醫學、體育、古籍等諸多方面。敦煌遺書雖屬全世界的稀世珍寶,但當1900年它被發現時,我國正處于清末積弱時期,列強的侵略與瓜分不斷加劇,因此,敦煌遺書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大肆掠奪和破壞,導致總數六萬多件中至少有四萬多件流失海外,留下千古浩嘆。
郝春文,男,1955年生,歷史學博士,現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歷史學院院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職。主要研究敦煌學和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著有《中古時期社邑研究》等著作十多種,承擔或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項目多項,獲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項多項。
1引子"敦煌遺書"不是遺書
3及時章敦煌遺書的概況
15第二章敦煌遺書的數量及收藏情況
26第三章敦煌遺書的內容及其價值
26及時節敦煌宗教文獻及其價值
45第二節敦煌歷史地理文書的內容和價值
58第三節敦煌社會史文書的內容和價值
71第四節敦煌俗文學文獻的內容和價值
82第五節敦煌科技文獻的內容與價值
93第六節敦煌寫本四部書(古籍)的內容與價值
128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