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文獻史的研究和數字化管理工作,在理論和實踐上突破了一些難題,可以促進現代民俗學的基礎理論建設及應用研究。
在理念上,鐘敬文先生所倡建的中國民俗學派理論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支撐,但這個草圖還需要后學去充填。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我國民俗文獻史的系統搜集、整理、研究,擴大了以往民俗史的研究領域,還可以為加強民俗學史的建設打底。這有助于進一步發展鐘先生的學術設想,豐富中國民俗學派的內涵。在本叢書中,《數字鐘敬文工作站》一書對此作了詳細闡釋。
在體例上,以往民俗學界做民俗史,主要根據文人文字記錄對民俗史料作分期、分類和分門別類的解釋。中國民俗文獻史突破了這一模式,引入了民俗文獻的概念,根據民俗文獻被民眾理解和民俗社會應用的實際,作重新分類和學術解釋。另一方面,本次研究也指出,在民俗記載上,文字文獻與民俗文獻之間具有共同點,也有差異面和多層次的區分,在新的分類體例下,對它們可以作更精細的研究。
本叢書對以往民俗學的方法論揚長避短,在新理念的指導下,采用了民俗分類、整體觀照和數字管理的新方法開展工作;在方案上,采用"建庫"、"建志"和"建個案"的三步并綜合進行。
董曉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原鐘敬文教授學術助手,北京師范大學數字民俗學實驗室主任,數字鐘敬文工作站項目主持人,在本書中承擔書稿全文的撰寫工作。
緒論
及時章 數字人文研究
及時節 工作站的基本選題
一、民俗學者的大學遺產
二、社會公共學術新財富
三、百年人生的時空數據
第二節 鐘敬文與三集成工程
一、研究集成的治學要點
二、使用集成的區域表達
三、涉及集成的遺產目錄
第三節 鐘敬文與民俗學教育
一、民俗學高等教育戰略
二、多民族生源培養計劃
三、國際化學術推廣網絡
第二章 數字圖像網所
及時節 鐘敬文工作站方案
一、總體框架方案
二、技術路線方案
三、地圖編制方案
第二節 紀念站
一、數字民俗概念網所
二、紀念站的數據合成與鏈接控鈕
三、紀念站音視頻數據的文字說明
第三節 研究站
一、研究站的數據合成與鏈接控鈕
二、研究站音視頻數據的文字說明
第四節 遺產站
一、遺產站的數據合成與鏈接控鈕
二、遺產站音視頻數據的文字說明
第三章 數字名師地圖
及時節 數字名師地圖
一、卷首
二、版權頁
三、歡迎詞
四、導圖
五、地圖站
六、開放工作室
第二節 數字名師地圖組圖
一、結構與產品組合
二、數字名師地圖
附錄 鐘敬文工作站數字辭典
附錄一 鐘敬文工作站中文版數字辭典
一、鐘敬文學術文化著述與活動的概念
二、民俗學數字化的理念
三、概念網站術語
四、概念產品術語
附錄二 鐘敬文工作站英文版數字辭典
第Ⅰ部分 鐘敬文工作站搜索引擎用語
第Ⅱ部分 數字名師地圖
第Ⅲ部分 鐘敬文工作站電視片
附錄三 鐘敬文工作站書庫數字辭典
一、鐘敬文學術著述數據庫書目
二、鐘敬文文學創作和文藝理論數據庫書目
三、鐘敬文搜集民間文學作品數據庫書目
四、鐘敬文研究使用三集成資料數據庫
五、鐘敬文國際交流數據庫書目
六、鐘敬文研究數據庫
后記
致謝與作者簡介
數字名師地圖
及時章 數字人文研究
在數字環境下,建立鐘敬文工作站,需要根據現代民俗學的基本問題,討論民俗學與數字信息學的幾個接觸點。首先,它應該是民俗學界長期探索并有待解決的問題,經民俗學者進行數字化的交叉研究,將原學術圈內的問題空間加以擴展,予以信息科學新視角的探索,開展跨學科宏觀層面上的數據含義擴充,然后在堅持本土文化邏輯的前提下,對民俗學的理論問題做出新解釋,推動人類共享文明成果的積累和傳承。其次,它應該為民俗學公共教育事業服務,促進對鐘敬文學術文化著述的社會意義闡發,以現代人所熟悉的介質形式和所使用的互動語言,提供社會應用模型,體現民俗學與民俗文化產品相關性。再次,它應該是學術大師的個性化數字紀念館,能夠從大師生平、治學創作、社會活動、他人研究、重大社會影響和其弟子的后續工程中,展現其歷史貢獻和大師魅力。我們抓住這些接觸點,按照深化專業理論和面向社會傳承的共同目標,確定數字人文研究的基本課題,建設數字鐘敬文工作站。
及時節 工作站的基本選題
鐘敬文工作站的基本選題,包括現代民俗學的大學遺產概念內涵、民俗學社會公共教育的要素構成和大師個案傳承的樣式等。它們的選定,是在中國現代社會歷史所允許的條件下,民俗學的學科創建和發展所達到的相對高峰期的產物。它們的研制開發,又是在中國步入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階段后,建設數字信息文化大國,帶動人文科學的理念和工具變革的結果。目前,國際國內人文成果的保存、利用和傳承系統都已在迅速數字化,整個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也在不同程度地數字化,這是一場精英理論與日常應用交互的革命,民俗學者一向在精英與日常的關系中選擇課題,對這種變化也不能忽視。我們借助數字化的理念與方法,將鐘敬文學術文化成就轉成數字化的高等教育成果和社會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