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數據主要來源《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07-2014)、《中國統計年鑒》(2007-2014)和政府官方網站,采用標準化法對初始數據進行了無量綱化處理,及采用變異系數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結合的客觀權重法來測算各層面的文化發展指數。值得說明的是,本報告對于缺失數據賦予其在該類指標的指數值,以期倒逼各地重視文化發展數據的統計和公開。
編制中國文化發展指數,不僅可以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編制文化發展規劃、制定文化發展戰略提供決策依據,有效推進我國文化治理,提高文化發展規劃水平,而且可以借助中國文化發展指數編制掌握全國及各地文化發展現狀,探尋我國文化發展規律,了解我國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促進執行、評估和調整文化發展政策。同時,還可以為我國進一步參與國際文化戰略競爭、搶占文化戰略制高點和建立話語權奠定有力基礎。
胡惠林 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辦公室主任、首席專家;文化部兩岸文化研究基地常務副主任、首席專家;中共中央宣傳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文化發展綱要》起草小組專家組成員;財政部中央文資辦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首席專家;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電子科技大學特聘二級教授。
及時部分 總論 第二部分 中國文化發展指數體系 一 CDI建構意義 二 相關指數綜述 (一)指數類型概述 (二)指標構成綜述 (三)測評方法綜述 三CDI體系構成 四CDI測評方法 第三部分 2011—2013年中國文化發展指數總報告 一 2011年中國文化發展指數報告 (一)2011年中國文化發展指數指標體系的構建 (二)2011年中國文化發展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三)2011年文化財政支出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四)2011年文化基礎設施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五)2011年文化人才資源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六)2011年社會文化參與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七)2011年文化保護傳承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八)2011年文化創新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九)2011年文化經濟流量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二 2012年中國文化發展指數報告 (一)2012年中國文化發展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二)2012年文化財政支出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三)2012年文化基礎設施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四)2012年文化人才資源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五)2012年社會文化參與指數結果測評與分析 (六)2012年文化傳承保護指數結果測評與分析 (七)2012年文化創新指數結果測評與分析 (八)2012年文化經濟流量指數結果測評與分析 三 2013年中國文化發展指數報告 (一)2013年中國文化發展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二)2013年文化財政支出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三)2013年文化基礎設施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四)2013年文化人才資源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五)2013年社會文化參與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六)2013年文化保護傳承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七)2013年文化創新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八)2013年文化經濟流量指數測評結果與分析 四 中國文化發展綜合指數報告 (一)指數編制方法 (二)指數測評結果 (三)主要測評結果 第四部分 2011一2013年中國農村文化發展指數報告 一 農村文化發展指數編制方法 (一)指標體系設計 (二)測評方法 二 2011—2013年農村文化發展指數分析 三 2011—2013年農村文化發展指數分項指標分析 (一)基礎指標 (二)文化基礎設施 (三)文化財政支持 (四)文化人才資源 (五)社會文化參與 (六)文化保護傳承 (七)文化經濟流量 四 問題與建議 (一)農村文化發展區域不均衡 (二)農村文化社會參與度不高 (三)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水平較低 第五部分 2011—2013年中國文化發展指數專項報告 一 2011—2013年中國文化發展指數對比分析 (一)總體波動對比 (二)連續進步與退步省份歸納 (三)分項指標連續進步與退步省份的對比 二 2011—2013年中國農村文化發展指數對比分析 (一)總體波動對比 (二)連續進步與退步省份對比 (三)分項指標的連續進步與退步省份對比 三 2011—2013年中國文化發展指數與中國農村文化發展指數對比分析 (一)兩類指數總體對比 (二)分項指標排名波動對比 (三)分項指標聚類對比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