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在介紹油氣水特征、儲集層和蓋層、圈閉和油氣藏等感性知識的基礎上,重點闡述了現代油氣生成的基本理論、油氣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油氣在地殼中的分布規律。本書力求在系統闡述石油地質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充分反映近十年來石油地質學的進展,如未熟一低熟油理論、流體封存箱理論、天然氣運聚動平衡與晚期成藏、深盆氣與天然氣水合物、油氣系統等。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資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質)和地質工程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勘查技術與工程(物探和測井)和石油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師生以及從事油氣田勘探和開發工作的生產和科研人員參考。
緒論
及時節 石油和天然氣在當代社會中的地位
第二節 石油地質學的研究內容
第三節 油氣勘探簡史
一、世界油氣勘探簡史
二、中國油氣勘探簡史
第四節 石油地質學的發展歷史
一、石油地質學的形成與發展
二、中國對石油地質學發展的貢獻
及時章 石油、天然氣、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質
及時節 石油瀝青類與可燃有機礦產
第二節 石油的成分和性質
一、石油的概念
二、石油的族分和組分
三、石油的化學組成
四、石油的物理性質
第三節 天然氣的成分和性質
一、天然氣的概念和產狀
二、天然氣的化學組成
三、天然氣的物理性質
第四節 油田水的成分和類型
一、油田水的概念及形成
二、油田水的化學組成
三、油田水的類型
四、油田水與油氣的關系
第五節 石油和天然氣中的碳、氫同位素
一、碳、氫的同位素
二、油氣中的穩定碳同位素
三、油氣中的穩定氫同位素
第二章 儲集層和蓋層
及時節 巖石的孔隙性和滲透性
一、孔隙性與孔隙度
二、滲透性和滲透率
三、孔隙度與滲透率的關系
四、孔隙結構
第二節 碎屑巖儲集層
一、碎屑巖儲集層的儲集空間類型
二、影響碎屑巖儲集層儲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第三節 碳酸鹽巖儲集層
一、碳酸鹽巖儲集層的儲集空間類型
二、影響碳酸鹽巖儲集層儲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三、碳酸鹽巖儲集層的類型
第四節 其他巖類儲集層
一、火山巖儲集層
二、結晶巖儲集層
三、泥質巖儲集層
第五節 蓋層及其封閉性
一、蓋層類型
二、蓋層的微觀封閉機理
三、蓋層宏觀封閉性
第三章 圈閉和油氣藏
及時節 圈閉和油氣藏的概念
一、圈閉的概念及度量
二、油氣藏的概念及度量
第二節 圈閉和油氣藏的分類
一、圈閉和油氣藏分類的基本原則
二、圈閉和油氣藏的分類方案
第三節 構造圈閉與構造油氣藏
一、背斜圈閉與背斜油氣藏
二、斷層圈閉與斷層油氣藏
三、巖體刺穿圈閉與巖體刺穿油氣藏
四、裂縫性油氣藏
第四節 地層圈閉與地層油氣藏
一、地層不整合圈閉與地層不整合油氣藏
二、地層超覆圈閉與地層超覆油氣藏
第五節 巖性圈閉與巖性油氣藏
一、儲集巖上傾尖滅圈閉與儲集巖上傾尖滅油氣藏
二、儲集巖透鏡體圈閉與儲集巖透鏡體油氣藏
三、生物礁圈閉與生物礁油氣藏
第六節 復合圈閉與復合油氣藏
一、構造一巖性圈閉與構造一巖性油氣藏
……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與烴源巖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氣的運移
第六章 油氣聚集與油氣藏的形成
第七章 油氣聚集與分布單元
第八章 油氣分布規律與主控因素
參考文獻
及時章 石油、天然氣、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質
石油和天然氣是石油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在地下與石油和天然氣共存的地質流體還有油田水。要研究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與分布,必須首先認識這些地質流體。本章將系統闡明石油、天然氣、油田水的化學組成和物理性質,介紹石油、天然氣中的碳、氫同位素特征。
及時節 石油瀝青類與可燃有機礦產
天然氣、石油及其固態衍生物統稱為石油瀝青類。它們同煤類、油頁巖、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見的可燃礦產。它們多由各地質歷史時期的動物、植物遺體演變而來,屬有機成因,又具有燃燒能力,總稱為可燃有機礦產。
有機巖是沉積巖的一部分,是由各地質歷史時期生物遺體和其他礦物質堆積而成的。按其是否具有燃燒性能,可以區分為可燃有機巖和非可燃有機巖。
非可燃有機巖在自然界分布較廣、種類繁多,如白堊、硅藻土、珊瑚礁塊、有孔蟲石灰巖、介殼石灰巖等等。
可燃有機巖的種類也很多,分布也很廣,尤其是它們具有燃燒性能,是極為重要的能源物資,成為國民經濟中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原料,因此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許多學者都致力于研究它們的產狀、特性、成因及分布規律,以便大力開發和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