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與養的失衡--一個貴州侗族村寨的養老秩序》由一個貴州侗族村寨――平寨的養老問題入手,在田野調查中掌握了大量靠前手資料,通過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侗寨養老的傳統模式,提出平寨人是孝與養的失衡而非孝與養的脫離,并從文化角度指出平寨養老秩序標準和有序運行的必然性,指出家庭養老的本質價值并不會因經濟發展而消亡,反映出了選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導意義。《孝與養的失衡--一個貴州侗族村寨的養老秩序》中尤為關注因代際關系的變化和人口的流動對農村養老造成的重要影響,借助文化對秩序的理解,從代際關系角度考察家庭成員關系的變化,由人口流動入手考察人口轉變對家庭結構的影響,呈現給大家一個真實的侗寨老年人的養老生活全景。本書由高法成著。
高法成,男,生于1976年,祖籍山東聊城陽谷縣,成長于白山黑水之間,游學于北方,工作在南方。博士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專業,師從陳長平教授,從事人口與文化的研究,現任廣東海洋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社會學系副主任。自2008年9月走上學術之路至今,已在《光明日報》理論版、《新疆社會科學》、《農村經濟》、《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國穆斯林》等核心期刊近20篇,主持省部級、市廳級科研項目多項,在晚學之路上孜孜不倦,更希望能為學術研究添磚加瓦。
導論
及時節 研究的緣起及意義
一 社會現實與個人的感受
二 研究的學術與理論預期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 孝文化與家庭養老
二 國外學者對中國農村養老問題的研究
三 國內學者對中國農村及少數民族地區養老問題的研究
四 代際關系與中國農村養老的研究
第三節 關鍵術語、技術路徑與研究方法
一 關于社會秩序
二 關于孝與養
三 技術路徑
四 研究方法
及時章 田野點概述
及時節 平寨的自然與生計
一 依山傍水 交通便利
二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第二節 平寨的社會狀況
一 寨民記憶中的村寨歷史
二 日常生活與社會關系
第三節 平寨的傳統文化
一 傳統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