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締選孩子一生》一書是馮德全先生早教思想的精華。本書從正確認識孩子,發掘孩子的潛能,環境,習慣,性格等五個方面,談孩子的早教教育和習慣性格的培養問題。每個章節,除了科學理論指導,還配合有易于操作的技巧方法。對孩子成長關鍵期的方方面面都有切實的指導意義。
1。零歲方案總設計師馮德全的早教思想精華。
2.程思遠、錢學森、于光遠等指導、朱永新、孫云曉、盧勒等推薦。
3.簡單元易行的操作技巧,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
馮德全, 1953年畢業于湖北省實驗師范學校,中共黨員。歷任小學教師、校長,中學教導主任,武漢市教委、市教科所教研員,1978年后專攻早期教育研究,先后在各個機構任職講學。
30年來講學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演講1000多場,聽眾達100萬人次;與先進國家研發"0歲工程""0歲計劃"同時起步,總體設計完成了"0-6歲優教工程及實施方案",統稱《0歲方案》,造福億萬家庭,被譽為"中國當代早教之父"。
一認識你的孩子
嬰幼兒個個都是"神童"002
嬰幼兒的五大特殊認識功能006
早期教育始于胎教010
傳統早教的六大偏見018
早期教育的方針與原則026
養育好孩子的第二生命037
早教小貼士育兒關鍵051
一、育兒應掌握的心理學知識051
二、育兒的關鍵是什么057
三、我們應把孩子養育成什么樣的人062
二發掘孩子的潛能
早教方案的15個早教區066
豐富精神營養的100多項活動089
嬰幼兒處于識字的時期099
早期識字閱讀的十大原則104
早期識字閱讀的九大方法108
從小認識數和形的世界121
早教小貼士開發潛能的實用操作技巧131
一、 感官訓練教案131
二、 運動訓練教案132
三、人際交往教案133
四、語言能力教案135
五、識字方法教案136
三環境影響成長
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144
生活游戲是嬰幼兒的好課堂156
學會教育愛,升華血緣愛168
防止和矯正種種溺愛175
早教小貼士好家庭,好環境182
一、 民主:為什么孩子拒絕溝通182
二、尊重:批評孩子,對事不對人183
三、修養:了解孩子粗魯的真相185
四、言傳:不要用語言暴力污染孩子187
五、 身教:看書看報,而不是看電視189
四習慣決定成敗
怎樣矯正孩子的不良習慣192
引導孩子行為習慣的藝術和技巧195
誘發孩子的自信心和好勝心200
發展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03
培養快樂207
早教小貼士好習慣,好性格211
一、行為習慣:做事不拖拉211
二、生活習慣:熱愛運動212
三、飲食習慣:做孩子需要的而不是愛吃的214
四、品德習慣:幫助有困難的人215
五、性格習慣:尊重孩子渴望獨立的愿望217
五性格決定命運
性格:給孩子一生的"好命運"220
要早早構建孩子的潛意識心理板塊230
敞開嬰幼兒心靈的門戶238
怎樣讓孩子活潑向上245
早教小貼士好性格,好命運251
一、獨立:從生活的點滴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251
二、自信:即使小小的進步,也要給予肯定252
三、自控:控制好自己的情緒253
四、活潑:讓怕羞的孩子勇敢255
五、創造力:不要斥責淘氣的孩子256
六、溝通力:幫助孩子結識外面的朋友257
附錄爺爺奶奶的十招孫子兵法
一、放手,而不是包辦(放手——包辦)259
二、用理解填平代溝(理解——代溝)261
三、愛而不溺,容而不縱(教育愛——血緣愛)263
四、習慣——就在點滴的生活細節中(習慣)265
五、 身教——教育孩子就是作好榜樣(身教)268
六、言傳——一句話,影響孩子一生(言傳)270
七、 擔心過度,會成為一種禁錮(擔心——禁錮)272
八、禮儀不是小事(修養)274
九、 走出閉塞,呼吸自由空氣(閉塞——自由)276
十、善于學習,與時俱進(學習力)278
傳統早教的六大偏見
人類要重新認識嬰幼兒,除了深入研究他們的身心特點,還得研究幾千年來的兒童觀,利用現代生理學、心理學的近期發展成果,去改變一切落后的兒童教育偏見。
以往,孩子生下來要緊緊地打包,包得像一枝蠟燭,我們浙江叫"蠟燭包"。現在,"蠟燭包"雖然慢慢廢除了,因為它束縛了嬰兒神經和肌肉的發育,影響了血液循環,還剝奪了孩子用四肢自由接觸物體以發展觸覺的機會;但是,還有一個"精神蠟燭包"仍緊緊地束縛著嬰幼兒的精神發育和智力增長,多少孩子的廣闊前途被束縛在這個"包"里。傳統的育兒偏見就是"精神蠟燭包",科學的早期教育必須把孩子從"包"里解放出來。
落后的育兒偏見主要有:
一、"學齡前"偏見
傳統觀念誤以為嬰幼兒還沒有到學習的年齡,在"學齡"之前,學不學當然就無關緊要了,最多就是抓抓營養保健,逗逗玩玩而已。
誰都知道時間是最寶貴的,時間就是金錢,就是效率,就是生命。魯迅先生還說過,浪費他人的時間,無異于謀財害命。可是幾千年來,社會卻偏偏覺得嬰幼兒的時間最廉價。你看他既不能勞動,又不會學習,還要派人陪著他,管著他,簡直不知道怎么打發孩子的光陰才好。于是每個孩子的時間就像長江之水,嘩嘩流淌六七年也毫不痛心,反正是"學齡前"嘛!
有的幼兒園從中午11點半鐘開始午睡,到下午3點多才準起床,每天午睡4個小時,把孩子睡都睡傻了。還有的托兒所讓孩子經常大小便,一坐便盆就是個把小時,省得他跑來跑去地鬧,既安全又省事。
更讓人寒心的是,有的企業領導公開對廠辦幼兒園主任說:"你把娃娃們管住就行了,只要不出事,大家都放心。你的事就是讓他們上面吃好,下面拉好。什么教不教的,娃娃們懂什么!"即使有些領導比較重視托幼園所,每每去那里檢查工作。主要也就是檢查清潔衛生,看看孩子們的歌舞表演,戴著一副白手套到處摸摸有沒有灰塵……
人們都懂得秧苗的重要,它極大地關系著莊稼的收成,所以連普通農民都懂得棉花要營養缽育苗,水稻要薄膜育秧,蔬菜要溫室催芽,小雞小鴨也要科學育雛。可是偏偏"學齡前"的"人才的幼苗"、"智慧的嫩芽"、心理發育的"雛",卻不去進行科學培育。我相信4000年前的父母怎樣帶孩子、喂奶、摟抱、換尿布,今天的大多數父母也仍然這樣。
現今,缺乏心理準備就"馬馬虎虎生孩子,糊里糊涂做父母"的人占大多數,因為社會的傳統觀念認為,真正教育兒童是上小學以后的事,父母的責任只是讓孩子吃飽、睡足、長胖、逗樂。
數十年來,農業科學研究所遍布城鄉每一個角落。此外還有昆蟲研究所、鳥類研究所、大熊貓研究所、金絲猴研究所、毒蛇研究所等等,但13億人口的大國卻沒有一個嬰幼兒心理發展與教育的研究所,難道人才的及早培養,智力的早期開發,還不如莊稼和動物重要嗎?這豈非咄咄怪事!那是因為人類對"自我"的了解太不夠了,只是忙于對付外界。我相信人們在解決溫飽問題以后,是會逐漸醒悟,并重視起研究人類自身發展這件大事來的。
我還認為"學前教育"這個名詞也要改一改才好,因為它雖指"上小學前的教育",而實際上早已被廣泛地誤解為"學齡前的教育",所以自然想到,"學前……當然是學習之前",以保健為主,可教可不教的。而且"學前教育"這個名詞在字面上又是互相矛盾的,既是"學前",何必教育?既有教育,何言"學前"?所以還是改稱"嬰幼兒教育"或"早期教育"為妥。
二、課堂偏見
傳統觀念認為,學習就是上課、聽講。就是系統教學那一套,卻不知道課堂教學只是教育的一種形式而已,而且課堂教學的形式不適用于嬰兒。也不適用于幼兒。
從200多年前夸美紐斯提出編班授課制以來,加上數千年私塾教讀的老傳統,人們不知不覺認為,學習就是傳授知識。所以非在課堂中進行不可,家庭不能教,托兒所不上課也不能教;幼兒勉強能上一點課,聽一點講,于是就把認公雞、母雞這種最簡單的知識擠進課堂去講,似乎世界上的知識非要到課堂上系統地走一遭才算學習。
其實,嬰幼兒的學習主要是在環境濡染、熏陶和生活游戲中進行的,他們本能地接收著進入感覺器官的一切信息,時時刻刻都會看、聽、摸、做、記和問。只要生活豐富多彩,就能有效地增長見聞、發展智力、培養技能、增強體質、養成優良的性格品質。如果僅僅依靠每天幾十分鐘的課堂教學,孩子所受的耽誤是無法估量的,也是無法彌補的。
嬰幼兒不論是學說話也好,獲得常識也好,練習勞動和操作也好,生活中的見聞和游戲中的體驗,都是他們發展的較大源泉。所以,家庭和托幼園所應著重給孩子創造有益的、豐富的生活環境,不必講什么系統。沒有一個家庭教孩子說話是今天教這一句,明天教那一句,"系統"地教出來的。應時時、處處、事事都在進行教學,教在有心,學在無意,只要能激發起孩子的興趣,教學是不分學科、不講系統、不顧深淺、不求甚解的,沒有指標和進度。
三、理解偏見
小學以后的教育應以理解記憶為主,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印象記憶(機械記憶)卻是每個嬰兒心理發展的必然過程,也是他們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嬰兒從不理解一切到逐步理解萬物,從沒有語言到獲得語言,全是印象記憶、情境領悟的功勞。比如兩三個月大的嬰兒認識媽媽,但并不理解媽媽是誰,甚至不知道她是男還是女,是人還是動物,只曉得媽媽就是"那個樣子的東西"。但我們深信,靠印象記憶和情境領悟,以后他自然而然會知道媽媽是誰的,你盡管一萬個放心!
所以,成人教嬰兒學說話,也不要求他馬上理解,總是他懂也教,不懂也教;孩子則是理解也聽,不理解也聽。也就是說,成人的"對牛彈琴",孩子的"鸚鵡學舌",都是必要的。而且嬰幼兒還有機械記憶的本能興趣,以便獲得信息,填補空白的大腦。他愛唱兒歌、背古詩、反反復復聽同一個故事,就是這種興趣的表現,而且從來不要求成人解釋清楚。
即使是成人也絕不可排斥必要的博聞強記,如郭沫若就提倡"好讀書,不求甚解";楊振寧在談到治學方法時也曾說:"……有一種方法也不能排除,可以說是一種滲透性的學習方法。你看了一個東西不太懂,但多看幾次以后,就會不知不覺地吸收進去了。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
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嬰幼兒呢!當孩子大腦處于空白或半空白狀態時,他的神經網絡需要大量信息刺激來建設,這個階段是談不上什么理解的。一切理解的東西都要有不理解的東西做基礎,例如要懂得2比1多,首先就得機械記住"2"和"1"的讀音。我在讀中學時理解了"一定要做到……"這個句式中的"一定",后來在聽到"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句話時,老是想不通"一定的成績"是什么意思。但是后來文章讀多了,我就自然理解前一個"一定"是表示決心,后一個"一定"是表示程度的意思。這說明人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從不理解到逐步理解是普遍規律,何況嬰兒有記住不理解的東西的要求和本事!所以,在充分利用無意注意和培養有意注意,調動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的前提下,嬰幼兒教育是可以不分學科、不講系統、不顧深淺、不求甚解、沒有指標的。
四、難易偏見
成人往往把自己的"難易觀"強加給孩子,認為把"最容易"的教教孩子尚可,千萬莫"難為"了孩子,結果嚴重束縛了嬰幼兒的發展,浪費了他們最寶貴的年華。
其實,嬰幼兒的難易與成人截然不同,嬰兒眼里根本沒有難易之分,他們也不知"難""易"為何物,好奇就接受,厭煩就拒絕,從來也沒有什么義務感、責任感和困難感。
例如,成人總以為走路容易游泳難,其實1歲左右的孩子既不懂走路也不懂游泳,毫無比較可言。他們是先學走路就先會走,先學游泳就先會游,生下來根本不知道怕。前蘇聯科學家恰爾科夫斯基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他訓練成批的還不會走路的嬰兒學會了游泳。
1977年,在黑海之濱,他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嬰兒游泳表演大會。那些年輕父母抱著自己還不會走路但早已會游泳的小寶貝,聽到一聲口令就把"小不點"往海里拋,沒想到這些"小不點"一到水里就能像魚一樣游來游去,能沉入海底又能露出水面。恰爾科夫斯基還訓練了兩頭海豚跟嬰兒玩水,有的孩子還能騎到海豚背上去玩呢!
后來恰爾科夫斯基又培養了一個年齡最小的會游泳的孩子。一位美國婦女懷孕后來向他求教,恰爾科夫斯基請她在水中分娩,孩子一生下來就訓練他浮出水面呼吸,沉入水中吃奶。這孩子兩個星期就學會了游泳。還有一個4個月大的"水中健兒"陪著他玩。
成人以為奔跑容易溜冰難,但是嬰兒絕不會有這種感覺。奔跑需要平衡,不然就會摔倒,溜冰也是如此。孩子接觸什么就能適應什么。
成人還認為學母語容易學外語難,提起新學一門外語幾乎談虎色變。但是嬰兒卻不以為然,他從媽媽肚子里那個黑暗世界來到人間,一開始接觸任何一種語言,對他來說都是"外語",也是"母語"。如果同時接觸兩三種語言,他就學兩三種"母語",也是兩三種"外語"。同樣不知難在何處。
美國語言學家韋伯斯特就是一出生就學4種語言的。他家里爸爸講英語,媽媽講法語,爺爺講德語,保姆說一種北歐語。他從小就習慣于聽4種語音、語調,以后跟爸爸玩就要領悟英語詞句;媽媽逗他,他要模仿法語句式;跟爺爺一起時,就得接受德語的影響;保姆帶他,他還要模仿北歐語說話。這樣他在幼年時就能用4種語言流利對話,還覺得那是很自然的事。他感到奇怪的反而是別的小朋友。有一次他問媽媽:"別的小朋友怎么只說爸爸的話,總不說媽媽、爺爺、阿姨的話呢?"
成人不愿用較深的文雅的詞匯與孩子談話,以為孩子難學,這也是錯誤的。有的家庭甚至常用"奶味語言"(兒語)跟孩子對話,例如把"喝茶"說成"咕咚咕咚"——"毛毛。咕咚咕咚好嗎?"把吃肉說成"吃嘎嘎"。大人以為只有這些兒語孩子才容易懂,"喝茶""吃肉"等所謂"成人語言"孩子就難懂。其實他都是從頭學起,根本無難易之分,何必先學錯誤的詞匯,浪費孩子的精力呢?而且常用"奶味語言",什么"車車""狗狗""帽帽"等,導致孩子長年累月處于童稚的精神世界里,是會嚴重影響他的心理成長,束縛他的精神發育的。有的孩子"以小賣小",嬌滴滴地度過整個人生的早期,弄得話都說不清楚,詞匯貧乏至極,嬌得連豆腐都咬不動了,有什么好! 其實,嬰幼兒聽什么就接收什么。你不說"化開"說"溶解",你不講"沖淡"講"稀釋",聽多了他一樣會懂。有位爺爺教半歲的孫女"欣賞音樂",奶奶說他是個"老糊涂",聽音樂就聽音樂,小孩子懂得什么"欣賞"!奶奶以為"聽"孩子容易懂,"欣賞"則只有中學生才能理解。實際上嬰兒都是從頭學起,哪有難易之分呢?結果兩個星期后,孩子只要一聽到"欣賞音樂"幾個字,就會伸出食指去摁錄音機的開關,并且"嗯嗯"地向爺爺示意要放音樂。她這不是慢慢懂得"欣賞"了嗎?
所以你要像對大人說話一樣對孩子說話。除了特別抽象的專有名詞外,一般的常用語言和書面詞匯,都可以在豐富孩子生活的同時,"原汁原味"地教給孩子。只要你敢教,孩子在豐富的生活情境中自然就敢領悟,熟練運用。我前面說過的世界著名"神童"卡爾?威特,他父親在豐富孩子生活的同時,用詞說話從來不回避孩子,所以卡爾?威特5歲時就掌握了3萬多個詞匯,8歲就熟練地運用6種語言,9歲上了大學,14歲獲博士學位,16歲當上了柏林大學的教授。他的發展是充分的,而不受那些有意無意的壓抑。
五、苦樂偏見
幾千年的傳統偏見,總以為學習是苦事,而輕松地休息則是快樂無比的。所謂"苦學苦練""十年寒窗苦""梅花香自苦寒來",都離不開一個"苦"字。所以有的人就怕嬰幼兒"學苦"了,他們明確提出:我就不讓孩子學習,只要他自由自在地玩就行了;用犧牲孩子幸福的童年來換取早慧是不值得的……但他們哪里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正是嬰幼兒最快樂的生活:孩子最有效的學,往往就是最有趣的玩。我們反對嬰幼兒苦學,提倡"樂學",最有效的學就是玩,有指導的玩就是學!嬰幼兒是世界上最不怕精神壓力的人,沒有一個早慧兒是壓出來的。你強迫孩子學習,他就反抗;你再強迫,他就哭鬧;你還要強迫,他就睡著了!
我們是學和玩的統一論者。我們認為學有兩種,一種是有趣的學,一種是枯燥的學,而有趣的學就是玩;玩也有兩種,一種是有益的玩,一種是無聊的玩,而有益的玩就是學。我們要求學中有玩,玩中有學,這就是的不露痕跡的教育。如果提倡無聊的"玩",孩子沒有興趣,也沒有成人的關注和參與,沒有興致勃勃的思考、操作、閱讀等,游游蕩蕩,無所事事,那才是兒童的"監獄"!
楊振寧曾提到他不高興的一件事:有一回記者去采訪他,過后發表了一篇文章,贊美楊振寧如何嚴謹治學、刻苦鉆研、冥思苦想,終于獲得了重大成果等。楊振寧說:"我看了很不是滋味,因為我研究理論物理學從未覺得苦,為什么一定要把我的學與苦連在一起呢?"這段話很有啟發性:大凡沒有激發起對某項事業濃厚的興趣,沒有到"入迷"和"著魔"的程度,一個人是很難有大的成就的;反之,靠"十年寒窗"苦出來的人也多無大的成就。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通過苦讀書考上狀元的人不少,但其中大學者卻寥若晨星,這就是明證。
同樣的道理,給嬰幼兒的任何學習內容也都應該游戲化,使他得到快樂,因為他本來就處在心理發展的"游戲世界"之中。真正的早期教育肯定是快樂的游戲,與孩子玩玩、說說、做做,其意義極大地高于成人勞動后的消遣和娛樂。而且嬰幼兒對有趣的活動就集中注意,自然接受,不教也在學;對乏味的事就關閉感知門戶,一概拒絕。硬教,只能教會他厭惡學習。所以科學的早期教育是最反對"苦學"的。科學的早教也反對放任自流,因為讓孩子無所事事地游蕩,使孩子處于精神饑餓狀態,他們就會感到無聊,往往吵鬧折騰;只有豐富的智力和體力生活,良好的情感和意志活動,才會使孩子真正獲得歡樂的、幸福的、難忘的金色童年。千萬不要讓孩子的童年"自由自在"放蕩不羈地玩過去。
六、早慧早夭偏見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早慧既高興又害怕,害怕孩子用腦影響健康。有的奶奶警告她的媳婦說:"你不要教我的孫子。你知道嗎?小孩太聰明了會短命的!"
確實,"早慧影響健康論""早慧夭折論"在社會上流傳極廣,我也經常收到那些"早教父母"惴惴不安寫來的詢問信。有的家庭還擋住孩子很好的發展勢頭,有意讓其停頓下來,放任自流地玩。因為人們都知道,假如皮肉受了創傷,剛愈合的嫩肉是不能強力摩擦的,不然就會流血,所以就認為,嬰幼兒嫩嫩的大腦自然也不可多用,多用必然受到傷害,甚至影響壽命。然而這不過是人們的想當然罷了。
從實際調查和理論研究來看,早期合理地用腦不僅不會損害孩子的身體,而且還大大有益于健康。嬰幼兒還未成熟的嫩腦不同于嬌嫩的皮膚,因為支配孩子用腦情況的不是外部壓力,而是好奇、興趣及內在精神生活的需求。外部的信息一旦超過了腦的負荷或令其厭煩,孩子就立刻關閉"注意"這個門戶,接著就打呵欠、鬧瞌睡,發揮出保護機制的作用。嬰幼兒不會接受任何強迫,你若真的強迫他學,他經一番吵鬧以后就睡著了,徹底保護起來。而青少年和成人卻沒有這樣的保護機制,他們可以在意志的強迫下學習。所以有的中考生、高考生瘦成了豆芽菜,有的得了神經衰弱。但是你們有誰見過嬰兒得了神經衰弱,幼兒患有失眠癥的呢?
科學的早期教育是以發展、充分發展、多方培養、因材施教作為自己的指導方針,是以嬰幼兒的興趣活動為基本的教育原則的,在此方針、原則的指導下,豐富孩子的體力、智力活動和各種有趣的精神生活,不但不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相反還會大大促進他們的健康發育。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學校對他們進行了定期體檢和嚴格的健康監督,實際上他們不僅智力高超,而且各種基本體質數據,如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握力等,都超過同齡的孩子。石家莊有個病孩子任寰,由于得到早期智力開發和豐富的精神生活,她不僅成了小詩人,而且還恢復了健康。這在后面我會講到。
人絕不會因為早慧而影響壽命。例如卡爾?威特活了83歲;我國從"神童"到才子、從才子到大學問家的郭沫若,一生坎坷奮斗,仍活到87歲高齡。國外曾有人統計了400位名人的壽命,據說活得最長的是發明家,平均壽命79歲;壽命最短的是詩人,平均活到58歲——大概是因為詩人的感情起伏太大了吧! 但當時一般老百姓的平均壽命才51歲,比詩人還少活7年呢!英國著名生理學家米勒和科基利斯對用腦與健康的關系做過長期研究,他們的結論是:用腦越早,身體越好;用腦越少,衰老越早。人們確實也常見到這種情況:有些人退休之前工作緊張,生活規律,身體尚好;一旦退休,如果生活懶散,不動腦筋,健康就會急劇下降,甚至影響壽命。這說明生命在于運動。這種運動不僅是體力的,也應當是腦力的、精神的。
取締"蠟燭包",讓孩子的軀體在運動中長大;打開"精神蠟燭包",給孩子一個心理發展的寬松天地,讓他們充分地發展心理素質吧!
……
這個方案我贊成,但關鍵是要實施下去,走進千家萬戶。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程思遠
如果你們這項試驗可取得好的成果,我認為它的意義決不比某一項巨大工程的意義小。
——中共中央原顧問委員會委員 于光遠
馮德全教授為我們奉獻了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早期教育新理念,有了這套理論,所謂的"大教育體系"才真正完整而充實。
——北京師范大學教科所副所長 陳建翔
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馮教授的早教方案都比日本早教專家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與天才》更科學,更完整,更詳細,而且更具有中國特色,因此特別適合推薦給中國的準父母和年輕父母們。
——《哈佛女孩劉亦婷》作者 劉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