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圖書
人氣:24

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

1.當代大家講讀歷史名著。 1)張國剛教授潛心研究《資治通鑒》數十年,以學者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力來探討《資治通鑒》留給后人的歷史智慧。 2)從原典出發,以學者的史學功力解讀傳統經典,以士人的經世情懷關...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史學理論>歷史研究  
  • 作者:[張國剛]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101119473
  • 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8
  • 印刷時間:2016-08-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412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1.當代大家講讀歷史名著。

1)張國剛教授潛心研究《資治通鑒》數十年,以學者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力來探討《資治通鑒》留給后人的歷史智慧。

2)從原典出發,以學者的史學功力解讀傳統經典,以士人的經世情懷關照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2. 講解傳統文化的新高度:中西文化比較的大視野 貫通古今的宏闊思維。

1)張國剛教授是著名的中古史研究專家,也是國內中西文化關系研究的先驅大家。中西會通的學術大視野下談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新意迭出,耳目一新。

2)精心選取二十個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點,從春秋前期的三家分晉到大唐盛世的終結,通貫歷史,聯動古今。

3. 面向大眾的通俗講法,把浩繁的古典原著濃縮為大眾樂讀的智慧精華。

1)以講故事的形式,用通暢淺近語言,向大眾講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有學者的高度、思想的力度、面向的廣度。

2)文本貼近《資治通鑒》原典、解讀貼近日常生活的大眾歷史讀本。

3)一本書讀懂《資治通鑒》的同時,也明白了為什么會讀十七遍《資治通鑒》,為什么曾國藩會認為《資治通鑒》是一本好的經世治國之作,為什么歷代大學者會認為《資治通鑒》是"必不可無之書"。

張國剛教授潛心研讀《資治通鑒》數十載,以縱橫東西文化的視野廣度、貫通古今歷史的思維深度,精心選取《資治通鑒》中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二十個關鍵點,以現世眼光審視傳統文化精髓,追尋政治得失、王朝興衰之跡,探究修身齊家、經世治國之道。

《與家國興衰》從《資治通鑒》文本出發,觀照影響家國大政之關鍵節點,言簡意賅地講述由春秋三家分晉至大唐盛世終結的中國歷史,書中不乏忠于原典的歷史場景再現、人物言行鉤沉,更有張國剛教授獨到深刻而妙趣橫生的分析講論,令一部體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變而為精簡通達的大眾歷史讀本,堪稱當代大家解讀歷史名著的經典之作。

張國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為聯邦德國洪堡學者,主要致力于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關系史的研究。為清華大學本科生、學堂在線網絡課堂以及社會各界講授《資治通鑒》,頗受歡迎。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主要著述包括《唐代藩鎮研究》《佛學與隋唐社會》《唐代家庭與社會》《中西文化關系史》《文明的對話:中西交流史論》《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等。

第三講 縱橫捭闔

商鞅變法為秦國奠定了政治的制度基礎,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郡縣制、基層鄉里制度、軍功爵制度、激勵機制,以及各項經濟制度。但是盡管如此,制度再好,如果沒有高超的對外發展戰略,沒有切實的發展路徑,要以西北一隅之地,單打獨斗之力,吞并唇齒相依的山東六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六國合縱抗秦,對于崛起中的秦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怎么化解這些威脅呢?秦國有個外交戰略,叫做連橫。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合縱連橫。合縱,是山東六國聯合起來,對付秦國;連橫呢,是秦破解合縱的方法。據說著名縱橫家張儀,就是連橫政策的首創者,他曾經用一些忽悠的手段來欺騙楚懷王,破壞了齊楚之間的結盟。但是連橫只能破壞對方的結盟,六國并不會因此就消失,還是要靠軍事力量來消滅六國。但是,如何選擇打擊的重點,打擊的次序和策略又該怎樣設計呢?這是秦國在連橫政策之外,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資治通鑒》給我們展現了秦國對外戰略的一個發展的路徑,即他如何處理跟六國關系,如何選擇打擊重點等,這個戰略有三次大的階段性變化。 及時個階段是秦惠文王時期,采取避重就輕,攻滅巴蜀的策略,鞏固好戰略后方,不事張揚地發展自己的勢力。 第二個階段是秦昭襄王時期,實行遠交近攻,不斷地蠶食諸侯的策略。 第三個階段就是秦王政了,即后世的秦始皇,他用收買、暗殺、離間等手段破壞六國人才,然后再實行各個擊破的策略。

張國剛教授潛心研讀《資治通鑒》數十載,以縱橫東西文化的視野廣度、貫通古今歷史的思維深度,精心選取《資治通鑒》中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二十個關鍵點,以現世眼光審視傳統文化精髓,追尋政治得失、王朝興衰之跡,探究修身齊家、經世治國之道。 《與家國興衰》從《資治通鑒》文本出發,觀照影響家國大政之關鍵節點,言簡意賅地講述由春秋三家分晉至大唐盛世終結的中國歷史,書中不乏忠于原典的歷史場景再現、人物言行鉤沉,更有張國剛教授獨到深刻而妙趣橫生的分析講論,令一部體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變而為精簡通達的大眾歷史讀本,堪稱當代大家解讀歷史名著的經典之作。

編輯推薦

榮獲"2016中國好書"

1.當代大家講讀歷史名著。

1)張國剛教授潛心研究《資治通鑒》數十年,以學者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力來探討《資治通鑒》留給后人的歷史智慧。

2)從原典出發,以學者的史學功力解讀傳統經典,以士人的經世情懷關照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2. 講解傳統文化的新高度:中西文化比較的大視野 貫通古今的宏闊思維。

1)張國剛教授是著名的中古史研究專家,也是國內中西文化關系研究的先驅大家。中西會通的學術大視野下談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新意迭出,耳目一新。

2)精心選取二十個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點,從春秋前期的三家分晉到大唐盛世的終結,通貫歷史,聯動古今。

3. 面向大眾的通俗講法,把浩繁的古典原著濃縮為大眾樂讀的智慧精華。

1)以講故事的形式,用通暢淺近語言,向大眾講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有學者的高度、思想的力度、面向的廣度。

2)文本貼近《資治通鑒》原典、解讀貼近日常生活的大眾歷史讀本。

3)一本書讀懂《資治通鑒》的同時,也明白了為什么會讀十七遍《資治通鑒》,為什么曾國藩會認為《資治通鑒》是一本極好的經世治國之作,為什么歷代大學者會認為《資治通鑒》是"必不可無之書"。

目錄

導論/1 及時講 三家分晉/1 歷史自古分分合合。三家分晉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的基本素質和領導能力是帶好隊伍,不光自己要謙虛謹慎地處理國務政務,而且要讓人愿意跟你走,愿意為你做事。同時,一個真正的人才,應該比別人更加謙卑。有擔當、有事業、有未來的人,尤其將來可以成為領袖的人物,應該比別人更自律。 世界上的許多事情,不是靠主觀努力就能夠解決的,如果不能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很可能就要碰壁。所以既要目標堅定,又要步履穩妥,這是成事者應有的風度。 一 智伯覆亡/7 二 魏國崛起/11 三 吳起悲劇/17 第二講 商鞅變法/25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怎么估計也不會過高。它不但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制度根基,而且對之后兩千多年中國的政治、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譚嗣同說過:"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也講:"百代都行秦政法。" 導論/1

及時講 三家分晉/1

歷史自古分分合合。三家分晉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的基本素質和領導能力是帶好隊伍,不光自己要謙虛謹慎地處理國務政務,而且要讓人愿意跟你走,愿意為你做事。同時,一個真正的人才,應該比別人更加謙卑。有擔當、有事業、有未來的人,尤其將來可以成為領袖的人物,應該比別人更自律。

世界上的許多事情,不是靠主觀努力就能夠解決的,如果不能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很可能就要碰壁。所以既要目標堅定,又要步履穩妥,這是成事者應有的風度。

一 智伯覆亡/7

二 魏國崛起/11

三 吳起悲劇/17

第二講 商鞅變法/25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怎么估計也不會過高。它不但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制度根基,而且對之后兩千多年中國的政治、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譚嗣同說過:"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也講:"百代都行秦政法。"

商鞅變法提倡的價值觀,即不斷地努力工作就能改變自己身份的觀念,把大家的欲望都釋放出來了,對成功的欲望,對財富的欲望等。如何掌控這種欲望,就成了賈誼《過秦論》及后世執政者一直在探討的根本要旨。

一 去魏投秦/28

二 立信變法/30

三 商鞅之死/36

第三講 縱橫捭闔/45

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至少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 一是著名的遠交近攻,二是不拘一格延攬人才。秦王嬴政啟用了很多從六國投奔來的人才,這些人才能夠真正把握到六國的命脈所在,讓秦國的統一大戰略得以順利展開。

戰略的制定是一方面,戰略能不能落地起作用,還要看領導層是否賢明,同時對方君主是否"配合"。六國領導層比較昏庸,往往"配合默契"地幫助秦國實施其謀略。

一 南取巴蜀/48

二 遠交近攻/52

三 逐客風波/56

四 破壞人才/59

第四講 千古一帝/67

商人呂不韋發現秦國質子異人"奇貨可居",幾方斡旋,將異人推上太子的寶座。從別人的需求出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就是呂不韋的成功之道。

秦王嬴政是個顧全大局的人,他能改過遷善,能使用不同類型的人,并讓他們各盡其才,所以成就了千古偉業。但他沒能在制度上設計對權力的制約機制,沒能建設發展大一統國家的配套軟件,成了后世君王的反面教材。

一 奇貨可居/69

二 趙姬身世/73

三 茅焦之諫/77

四 始皇功過/81

第五講 亡秦必楚/93

劉邦起兵之初,一無家世,二無德行,卻憑借強大的人格魅力贏得張良等人的追隨。在入咸陽之前,劉邦擁有什么呢?一是一支獨立的軍隊,二是仁義甲天下的江湖聲譽。

整個戰爭,項羽都在自己打,誰也打不過他;而劉邦卻自始至終在下一盤棋。劉邦較大的本事,在于他會用人,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一 高祖起兵/97

二 先入關中/100

三 鴻門宴/107

第六講 楚漢之爭/115

在與項羽的對抗中,劉邦實際的工作是建立統一戰線。他一直在爭取團結所有跟項羽不和的人、過去反對項羽的人,以及自己部下能夠跟項羽單獨作戰的人。

項羽長嘆"天之亡我,我何為渡",看上去是英雄氣概、殺身成仁,但從領導者素質的角度講,這是在逃避責任、逃避奮斗。

一 漢王拜將/118

二 陳平獻計/123

三 韓信將兵/129

四 垓下之圍/133

第七講 西漢開國/137

劉邦建國后,花了相當大的氣力來解決功臣問題。對異姓諸侯王,劉邦未必一定要在肉體上消滅他們,但首先要考慮的是他們不能危及國家安全。劉邦封賞功臣昭示了兩個問題,一是開始重視文治,二是塑造以忠誠為及時的價值觀。

漢承秦制立國,但沒有用苛嚴的秦政,而是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盡量為百姓創造自由寬松的環境,讓他們去創造財富,是為"文景之治"。

一 漢承秦制/139

二 兔死狗烹/145

三 封賞功臣/150

四 諸呂之亂/157

五 文景之治/162

第八講 漢武大帝/169

漢武帝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外開疆拓土,儒外法內,王霸雜用。他一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另一方面在實際選拔人才中,又不拘一格,注重實際干才。

漢武帝熟諳權變之道。原則、制度是不變的,而社會和世事是不斷變化的,兩者之間難免會有不契合之處,采取變通的措施和做法,以權變之道來處理,是好的選擇。

一 金屋藏嬌/172

二 漢家故事/173

三 武帝功過/179

四 巫蠱之禍/181

第九講 昭宣中興/187

從昭帝霍光輔政到宣帝親政,其間的四十年,史稱"昭宣中興"。霍光沒有文化,沒有戰功,僅依靠謹慎、機敏爬到了人臣權力的巔峰,體現了他的政治魄力。但當他的權力大到沒有什么可以制約的時候,自我膨脹使他聽不進任何人的建議,自己不知進退,又疏于對家人的約束,滿盤皆輸。

一 霍光輔政/189

二 宣帝繼位/195

三 霍光之死/197

四 禍萌驂乘/203

第十講 王莽始末/209

王莽在時論營造的氛圍中,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在萬人推戴下,和平演變登上了帝位。有道是,風光的背后,不是滄桑,就是骯臟。王莽手上的權力,是骯臟的。

西漢在王莽的禪讓中,壽終正寢;王莽在他自己推行的改革中,也灰飛煙滅了。王莽沒有解決當時社會問題的能力,卻設法坐到了皇帝的位子上,既是民族國家的災難,也置個人于危險的境地。

一 純儒起家/211

二 萬人擁戴/215

三 新莽改革/219

四 王莽末路/222

第十一講 光武中興/229

南宋的陳亮認為,中興之盛,沒有能超過光武帝的,他的功業之大、成效之高,不光是靠天命,也靠人的謀略——"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

劉秀是個寬厚的人,也是個精明的人。精明用在大事上,厚道用在小事上,無論精明還是寬厚,劉秀都是從事業的需要出發的。

一 少年有志/231

二 榻下之對/233

三 劉秀立國/238

第十二講 士風矯激/251

桓帝和靈帝時期,宦官掌握著朝廷大權,士人羞與為伍,卻又與之爭權奪利。他們實現自己政治和經濟訴求的途徑,是利用輿論工具: 及時批評時政,評騭公卿;第二互相抬高,激揚名聲。

東漢的士人們標榜自己的行為是為了伸張社會的正義,但實際上這種行為背后潛伏的卻是自身的政治訴求和經濟利益。他們鼓動全社會瘋狂,實際上無助于社會的進步。

一 宦官專權/253

二 清議名士/254

三 黨錮之禍/259

第十三講 曹操成敗/265

曹操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很奸詐,《三國志》中的曹操很正面。如果歷史上的曹操不是正面形象,少年李隆基怎么會以阿瞞自詡呢?

年輕時就以睿智知名的曹操,有非常精準的審時度勢的判斷力,這使他在數次大事關頭都能處理得當,未屆不惑而雄霸一方。然而,一世英雄的曹操卻也躲不過人性低級的弱點——驕傲輕敵,他被之前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赤壁之戰慘敗而回。

一 機警權變/267

二 亂世奸雄/270

三 成敗關口/273

第十四講 劉備百折/275

劉備在江湖上的美譽度,隨著他一次一次兵敗而不斷提升。仁厚,是他的智慧所在。在困境中求生存,借力發力,則是他仁厚之外堅忍、通權變的特征表現。比起曹操的雄才偉略,劉備確實甘拜下風。然而他廣播恩信,"折而不撓",最終成就了一番偏安的霸業。

一 江湖聲譽/278

二 困境機遇/280

三 赫然寂滅/282

第十五講 孫權偏霸/287

與父兄相比,孫權不善于挺矛操戈、沖鋒陷陣,他的特點是能像越王勾踐那樣屈身忍辱、籠絡人才。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善于識人用人,能夠駕馭部下;也能把持自身,改過遷善,約束權力。但在古代權力結構中,長壽的帝王晚年往往恣意妄為,造成悲劇,孫權也沒有逃脫這個宿命。

一 父兄好漢/289

二 任才善謀/291

三 處世用人/293

第十六講曹魏國運/301

與曹操的格局相比,曹丕實在相去甚遠。繼位之前發生的瑣屑小摩擦,曹丕卻在繼位后用帝王的權力來實施報復,其格局可見一斑。

曹魏政權,從曹丕到曹叡,片面接受東漢末年的教訓,把權力集中于秘書,依靠秘書治國,導致了大權旁落,江山不保。在集權時代,領袖人物的才能和智慧,對國家安全和治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曹丕稱帝/303

二格局有別/307

三曹魏之弊/310

四明帝托孤/313

五司馬篡權/317

第十七講 西晉亂局/323

東漢之后,國家分裂了近兩百年才重現統一。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作為西晉的開國皇帝,有統一之功。可是為什么統一之后只有三四十年,這個王朝就滅亡了呢?

制度是否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要是一個問題,有沒有能力強、合適的人來執行制度,是另外一個問題。在帝制時代,一個政權能不能找到的接班人,對于王朝興衰,非常重要。

一 三分歸晉/325

二 繼位風波/326

三 八王之亂/329

第十八講 隋唐霸業/333

從東漢末年董卓進京到楊堅統一南北,結束了中國歷史長達四百余年的分裂。從入宮輔政到當上皇帝,楊堅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難怪清代史學家趙翼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但古來失天下之快,也未有如楊隋者。短短三十幾年時間,楊隋就被李唐取代。罷黜高颎、廢黜太子楊勇改立楊廣,是隋文帝政治由明到昏的轉折點。

隋末起兵的各個勢力中,李密和李淵是最有實力的兩隊人馬。開始是李密占優勢,而卻是李淵得天下。為什么呢?

一 北朝政局/335

二 楊隋代周/340

三 罷黜高颎/344

四 廢勇立廣/349

五 二李得失/351

六 天下歸唐/355

第十九講 治世明君/361

從馬背到龍椅,唐太宗李世民認識到文治教化才能真正幫助他征服天下。他能知人識人,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而不求全責備,起用了大批人才輔佐他治國,這是他得以開創盛世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皇帝制度下,對皇權沒有制度化的約束機制,因此,皇帝對臣下意見的判斷和自我約束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貞觀政要》所討論的重點并不是如何駕馭臣下,而是如何約束皇帝及其權力,這正是李世民超邁古今帝王的所在。

一 文武治道/364

二 治國用人/366

三 克己納諫/368

四 律身"帝范"/370

第二十講 開天治亂/373

開元盛世到底有多盛?在一幅欣欣向榮的盛世圖景后,有沒有藏著亂世的危機呢?

唐太宗曾擔心的守天下問題,在其曾孫李隆基身上得到了應驗。晚年的唐玄宗,不僅做不到居安思危,在任賢納諫上也犯了嚴重的錯誤,再加上對自我約束的懈怠,促使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大唐的輝煌一去不返。

一 玄宗其人/375

二 開元之治/379

三 盛世危機/383

四 浪漫天子/386

五 盛世終結/391

后記/393

顯示全部信息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