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收錄將近500個與動物相關的漢字,詳細解釋這些漢字的基本含義、常見用法以及漢字背后的趣味故事,同時搜集并標注這些漢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字體以及繁簡寫法等,由簡到繁、由淺入深逐步揭示漢字的發展脈絡。讀者可以迅速了解不同漢字之間的邏輯關系,即便是毫無文字學根基的讀者,也能憑借自己對漢語的使用經驗,很快讀懂漢字的來龍去脈。
當今講得透徹、有趣、易懂的漢字解密書
被選入2014年全國教師暑期閱讀推薦書目
《漢字樹》上市一月即引發多家報紙、網絡媒體報道狂潮,并迅速占領圖書暢銷榜首,成為漢字解說類冠軍讀本!
前所未有的圖書裝幀形式與獨樹一幟的漢字解讀視角,是文字愛好者快速入門的良師益友;
適合老師、學生、家長三方共讀的漢字經典!
全書內容通俗易通,妙趣橫生,是一本兼具實用性和趣味性的漢字解說讀本,讀者在拿到書的時間,即能被其中的內容所吸引。
本書以自然界中的動物為切入點,詳細解讀與之相關的將近500個漢字的基本含義,并以圖畫形式描述漢字構形源流,同時也詳細列出了與這些漢字有關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內容。
本書以“樹”的形式來解讀漢字,將看似沒有關聯的漢字形象化地展現出來,讓讀者在趣味閱讀的同時,輕松掌握漢字的不同意義及用法,既能豐富文字學知識,又能提高國學素養。
推薦購買:
漢字樹(套裝,全六冊)
廖文豪,現任中國臺灣臺北商業大學副教授,鐘情于古漢字研究,鉆研甲骨文十余年,發表過《漢字龍原來是一條逆天之龍》、《文身習俗對漢字的影響》、《在漢字里遇見上帝》、《品茗漢字里的酒香》等文章,所著《漢字樹》系列已授權中文簡體版、韓文版。
與動物相關的漢字
及時章 蟲
“蟲”——蛇蟲類
大蛇龍
“己”——蠕動的蟲
“蟲”——各種小蟲
“風”——將蟲帶來的使者
第二章 魚
“魚”的衍生字
“冉”是什么動物?
魚鱉以外的水生動物
第三章 鳥
“隹”——飛翔的鳥
“鳥”——在地上行走的鳥與動物相關的漢字
及時章 蟲
“蟲”——蛇蟲類
大蛇龍
“己”——蠕動的蟲
“蟲”——各種小蟲
“風”——將蟲帶來的使者
第二章 魚
“魚”的衍生字
“冉”是什么動物?
魚鱉以外的水生動物
第三章 鳥
“隹”——飛翔的鳥
“鳥”——在地上行走的鳥
“弋”——古代獨特的獵雁技能
“羽”——一對鳥翅
“非”——一對張開的翅膀
“升”——振翅飛翔天空
第四章 獸
“羊”的衍生字
“牛”的衍生字
虎咬豬——“虎”的衍生字
“豕”的衍生字
“犬”的衍生字
“馬”的衍生字
其他動物
龍lóng
“逆天”(,辛)的“大蛇”(,也)。
“也”的甲骨文是一條張開口的大蛇。這兩個甲骨文也是“龍”的古字。
所有“龍”的甲骨文都有“也”的構件,可見“龍”的本字就是“也”,是一條大嘴蛇。后來,古人又在蛇頭上添加一個符號而成為“龍”。這個添加符號的構形差異相當大,它到底是什么呢?有的說是龍角,有的說是龍冠,但無論如何,大多數的甲骨文都顯示這個符號“辛”,到了金文及篆體一律都改成了“辛”。由此我們推知:一、“龍”是由
“也”衍生而出的,可見“龍”是由蛇演化而來的。二、“龍”是由“也”“辛”組成的合體字,代表一條逆天蛇龍,篆體除了逐步調整筆順之外,也在龍身添加了背棘。有關逆天的說明請參見“辛”。
由于篆體及隸書將龍張開的大嘴簡化成“月”,又將頭與身體拆開來,后來的人便無法看出龍原來的形象是一條會張口吞噬獵物的大蟒蛇。將張開的大嘴簡化成“月”的漢字還有“能”與“豸”。
風fēng
從“邊境”將“蟲”帶來的使者。
如何描寫看不見又摸不著的風呢?古人發現風與蟲鳥有密切關系,《禮記》說:“盲風至,鴻雁來。”古人發現,當北風一吹來,大型候鳥就跟著來,但等到東風吹起時,這些大鳥又飛回北方了。風把大鳥帶來。也把大鳥帶走,風像是一位引領大鳥的使者,因此,“風”與“鳳”的甲骨文都代表從邊境將大鳥帶來的使者。然而,風不僅帶來鳥類,風也帶來蟲類,東漢許慎說:“風動蟲生。”《禮記月令》也說:“東風解凍,蟄蟲始振。”東風一吹來,蟄伏于冬眠的蟲類便一個個冒出來了,但當寒冷北風吹襲時,各種蟲類也紛紛不知去向。令古人納悶的是,這些蟲類從何處而來呢?又歸往何處去呢?大概是從邊境而來吧!造字者顯然也有此種認知,認為風就是將蟲與鳥從邊境帶來的信使,于是風又有了另一種構形,“風”的篆體代表從邊境帶蟲而來也,這個構形就成為現代漢字“風”,而甲骨文的“風”則轉作“鳳”。“凡”的甲骨文是一個有邊框的東西,在所有包含構件“凡”的漢字,幾乎都與邊境或邊框有關。
“風”與“鳳”二字同出于一源,之后再分化成不同構型及意義的字。
再zài
又“一”次釣到一只“鱉”。
鱉是貪餌的動物,常遭古人釣獲?!督故弦琢帧罚?ldquo;魚鱉貪餌,死于網釣。”《韓詩外傳》:“魚鱉厭深淵而就干淺,故得于釣網。”“再”引申為第二次,又一個,相關用詞如再次、再版等。篆體是由“冉”“一”所組成,另一個篆體添加了水,表示又“一”次從“水”里釣到一只“鱉”。
習xí
小鳥(或鳥人)在“白”天揮動“羽”翼,練習飛翔。
“習”的甲骨文是由“白”“羽”兩符號所
組成,代表在白天不斷揮動羽毛練習飛翔,因為在晚上,視線不清楚。相關用詞如練習、學習、習慣等。“習”所描寫的對象到底是小鳥還是鳥人呢?古代稱呼“鳥人”為“羽人”,就是穿著羽毛衣飛翔的人(請參見“翏”)。有些夜行性鳥類擅長在夜間飛翔,它們的幼鳥顯然也能在夜間練習飛翔,這樣看來,在白天練習飛翔的或許是古代鳥人吧!?
家jiā
下層有“豬”圈的“房子”。
河南省焦作市在2010年出土了一批西漢陶制墓葬品,其中一具雙層建筑陶器,下層為豬圈,上層為房舍,房舍內還可設廁所,排泄物可直接排入豬圈,與豬糞混合,可以作為肥料。而人們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發現更早的新石器時代的大規模的干欄式建筑,是先在土中打入木樁,接著在木樁上架上橫梁并鋪一層木板,木板上再搭建供人居住的房屋。這種騰空的建筑除了能防止水災及野獸侵害之外,底層還可以飼養家畜。對先民來說,豬是具有經濟價值的財產,是家庭中
不可或缺的。由甲骨文、金文、的構形,可看出先民過著人與家畜共同居住的生活。
漢字樹根深葉茂,生生不息,見證中華文明歷史;中國心意切情真,念念在茲,愿景世界風雅大同。
漢字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樹木則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生生不息的中華精神。靳之林在《生命之樹》一書中說:“人類通天通地生命永生意識的觀念體現,就是作為大地中軸的宇宙樹。”臺灣學者廖文豪先生大作以《漢字樹》為題,頗有深意。
該書雅俗共賞,雖為文字學的普及讀物,但不乏科學性、學術性。作者廖文豪先生充分吸收文字學界先賢的釋讀成果,或擇善而從,或另立新說,皆言而有據。不僅是文字學愛好者的入門津梁,而且是文字學研究者的良師益友。特此推薦。——天津市國學研究會副會長楊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