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編的《政學先生》聚焦現代史上"政學" 交集之處,貫穿中國傳統的"文人政治"視野,頗具 敏銳之問題意識。這部隨筆集中的二十五篇文章有些 談"政先生",有些談"學先生",多是談"政學 先生",在豐富、細致的史料支撐的基礎之上,強調 了知識人在社會流變中的獨立性,書中也不乏對試圖 參與政治的知識人兩難困境的分析、諷喻、批評和一 定的同情理解。其中談胡適的文章依然不少,但主要 聚焦于他離開大陸后的經歷,也是作者對胡適問題的 總結。
李村編的《政學先生》聚焦現代史上"政學"交集之處,貫穿中國傳統的"文人政治"視野,這部隨筆集評述民國時期的政學名人,雖內容分散,涉及人物眾多,但有一個相互聯系的主題,即探究政學關系。書中談及的諸多往事一度塵封,作者廣征博引,以縝密的判斷和功力深厚的筆觸,抽絲剝繭,層層梳理被忽略的歷史細節,讓那些已經模糊的身影清晰可見。
李村,本名辛曉征,文學評論家。1982年起,在各類報刊上發表文章百余萬字,有《光榮與頹唐》、《國民性的締造者——魯迅》、《中國文學理論學術史》(第二卷)、《前人后事》、《世風士像——民國學人從政記》。
王世杰的"學者外交"
再談王世杰的"學者外交"
王世杰與北大派
王世杰的自白
胡適的"雙重身份"
胡適與
胡適晚年的困境:胡適與雷震
再說胡適與第三黨問題
奇人龔德柏
學人王梵生
左舜生的另一面
一世書生常乃惠
南京和談中的梁漱溟
背信棄義的張君勱
失望的羅隆基
錢端升的轉變
蔡元培的"治術"
胡適與傅斯年
顧頡剛與童書業
夏承燾與任銘善
龔德柏與王梵生
從中央政???黨化教育"的失敗
《中蘇友好條約》與金圓券
誰愚弄了
再說早期留美學生之"兄弟會"
后記
王世杰是現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早年留學英、 法,1920年獲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翌年初回國任 北京大學教授、法律系主任。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 1929年3月,他被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1933年4月經 胡適(另說為顧孟余)舉薦,出任政府教育部長 。不料抗戰爆發后,他剛剛結束各大學的內遷工作, 開始對戰時教育實施規劃與調整,1937年12月行政院 改組,他竟遭到國民黨元老派的反對,被解除了教育 部長職務。
他這次被解除職務,顯然是從政道路上的嚴重挫 折。然而挫折也帶來了機遇。次年5月,朱家驊出任 中央黨部秘書長,他又接替朱家驊的職位,任軍事委 員會參事室主任,從此很快獲得的信任,成為 在外交事務上的核心幕僚。不久,又兼任國民 黨宣傳部長,三青團干事長,在政學系中舉足輕重。
軍委會參事室是在的授意下,由熊式輝規 劃設立的,下設政治、經濟、外交、教育文化四個小 組,其中以外交為首要。名義上是"較高幕僚組織" ,號稱"智囊團",實際上只是一個清議機構,地位 尊而不要。參事的工作只是"溝通下情,向當局建議 ",平時連按時辦公都不用。他以一介書生,憑借一 職清要的地位,能夠獲得的信任,成為 的入幕之賓,主要是靠心思細密,了解國際形勢,熟 悉歐洲的政治與政情。以張忠紱的說法,王世杰"雖 非素習國際外交者",但是自執掌參事室后,經常" 不恥下問","就他所知的情報"與下屬商量討論, 不久便進入角色,對國際形勢有了深入了解,可以就 時局變化隨時向提供意見,糾正在對外 發言上的不當。1942年10月,顧維鈞在回國述職時, 拜訪了所有中樞政要,發現王世杰對國際局勢的了解 ,"遠勝過其他政府首腦"。1940年以后,對 外發言的文稿,大部分都是由王世杰起草的。
從《王世杰日記》中看,他早在任教育部長時, 便關心政府的外交事務,對外交部的工作極為不滿, 認為外交部頭腦僵化,不知進取,"對于一切問題, 均缺乏準備,其行動均缺乏自動精神"。,因循守舊 于北洋政府時代,經常在國防較高會議上與外交部長 王寵惠發生爭執。據王寵惠說,他做外交部長時遇到 的較大困難,并非來自"較高當局",而是"來自于 王世杰"。在每周的外交例會上,他每次就外交問題 發表意見,"一定要遭到王世杰的評論與批評"。后 來甚至發展到"外交部處理的任何一項問題",王世 杰都看不順眼,"都要向委員長提出建議"。因此當 王世杰獲得的信任,介入政府的外交事務后, 政府的外交路線也發生變化,逐漸脫離了"職業外交 "的軌道,出現"學者外交"的傾向。
這種所謂"學者化"的外交,首先表現在用人上 。
王世杰認為中國自清末以來,在外交上之所以屢 屢失敗,割地賠款,受盡了屈辱,主要是外交人才嚴 重落后,從事外交事務者,不是"媚外"便是"昧外 ";這種狀況延續下來,使外交部現任官員和駐外使 節中,除了郭泰祺和顧維鈞之外,"思想細密者甚少 ",很難積極進取,使外交局面有所改觀。這也使西 方國家對中國政府長期缺乏了解,以至于在西安事變 之前,美國一直認為只是一般的軍閥,中美關 系也始終較為疏遠。他接任參事室主任后,便一再介 入外交部的人事安排,利用各種機會向推薦人 才。當時他最看重的外交人才,有胡適、郭泰祺、周 鯁生、錢端升、羅家倫、杭立武等人。郭泰祺出任外 交部長、胡適出任駐美大使、杭立武擔任對英外交聯 絡人,他都起了關鍵作用。
依照錢昌照的說法,派胡適去英、美"做 國際宣傳",主要是為了保全胡適的名譽,免遭孫科 、居正等人的撻伐,但是1938年7月,王正廷因為在 對美借款上遭人欺詐,"耗費巨款,毫無成效",遭 到了國內各方的指責,王世杰立刻抓住這個機會,通 過周鯁生,在"向提供外交方略時""力言關 于對美外交,應調整使節",建議由胡適接任駐美大 使。理由是,今天的外交官已經與以往不同,不再需 要那種擅于辭令、虛與委蛇的宮廷式人物,經過民主 政治的洗禮,20世紀的外交家應當平易近人、受當地 人民愛戴,所以好由知名學者擔任,而胡適"正是 這種理想人物"。為了讓胡適順利接任駐美大使,他 還幾次請陳布雷出面,要催促孔祥熙,將王正 廷"毅然撤回,勿使再誤國事",將"胡適使美一事 在一星期內發表"。同時草擬了一份節略,"規劃對 美外交工作",準備請閱后,"交由外交部電 達新任美使胡適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