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行者——胡適》一書講述了一代大師的成長歷程及主要功績。從兒時“小先生”的求學經歷寫到海外留學歸來后的生活及學術狀態,文字樸實,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本書不僅對青少年讀者有著強烈的激勵作用,也是了解一代大師的很好讀本。
古往今來,所有的成功者,他們的人生和他們所激賞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勵志并非粘貼在生命上的標簽,而是融匯于人生中一點一滴的氣蘊,后成長為人的格調和氣質,成就人生的夢想。無論從是哪一行,有志不論年少,無志枉活百歲。
這套《傳世勵志經典》共收輯了100部圖書,包括傳記、文集、選輯。我們想為勵志者提供心靈的營養,有如心靈雞湯那樣鮮美;有如粗茶淡飯卻為生命所需。無論直接或間接,我們定會從先賢們的追求和感悟中收獲一份驚喜。
“微老夫子,倡白話,此日兒童,仍須皓首窮經,從字紙堆中,去埋頭嚼句。無新文化,主改革,長茲華裔,安能小心求證,到科學園里,來植樹生根。”這是胡適去世后收到的一副挽聯,在這副挽聯中,人們可以讀到他一生的功績。
胡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哲學和文學領域都有極高的建樹。他一生之中的貢獻是對白話文和“新文學”的推廣,提倡學生們讀白話文,作白話文,不用“死文字”,要用“活文字”寫出“活文學”。他主張杜威的“實驗主義”,希望人們在學習中、研究中、工作中都可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發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
胡適關心政治,卻不愿做官,只愿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去審視社會中的問題,針砭時弊,提出有益于社會發展的改革建議。他也是愛國的,國家危難之時,他不愿讓學生罷課,參與游行,自己卻從未停止過發聲。當意識到和平的意愿無法通過談判真正實現時,他也開始支持抗戰,并用自己的方式,盡全力為中國爭得外界的支持。
胡適確實是個不適合當官的人,在他的身上有著太重的書生氣,那是一種認準了一個道理,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固執。他做事太過堅持原則,又沒有心計,遇到不同意見時不會圓滑變通,有時明明已經得罪了人卻不自知;他也不擅長人際交往,他的朋友多是在性格品行或者學問上與其相投之人,可若是遇到具體問題要處理,他便不太能掌控。所以傅斯年才會說自己的學問比不上胡適,但辦事卻比胡適高明。
多年美國留學的經歷造就了一個樂觀的胡適,雖然有些時候,他的這種樂觀太過書生氣,有些天真,有些簡單,也遭到了許多人的質疑和反對,但外人的看法和評論從來沒有對他產生過任何影響。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樂觀和自信,他才能夠將自己想做的事一直堅持下去。
本書講述了胡適一生的經歷。從兒時的“小先生”,到少年時期進入名校連跳幾個班的插班生,再到中國公學中年齡小的學生,胡適因為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文筆,一直是被老師們看重的好學生;去海外留學后,從為了家人而學,到為了自己而學,師從杜威,胡適的思想在一點點發生著轉變;回國后,支持文學革命,提倡教育改革,主張發展科學,他所做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出于私心,他想要看到的,只是對國家和社會有益的結果,這也是他可貴的地方。
雖然胡適的一生有著豐富的閱歷,但讀胡適,讀的不僅僅是他的故事,更是他的思想,他的精神,這也是作者創作此書的目的。希望每一位讀過此書的人都能從胡適的身上學到一些可貴的精神,雖然時代變了,社會也變了,但是在求學之路上,有些精神卻能夠有益于人們一生。
陳雪,女,畢業于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有經管類,生活類,幼兒讀物及傳記類圖書編寫經驗,已出版作品《FBI邏輯推理學》。
及時章塵封已久的往事
1.母親的童年001
2.早期的胡家004
3.父親的離世008
4.學堂“新人物”011
5.拜神到無神015
第二章勤奮好學的少年
1.名校插班生020
2.入澄衷學堂024
3.文壇露頭角028
4.年輕的主編031
5.任教新公學036
6.去美國求學041
第三章受西方文化影響
1.擇所愛而學045
2.日記中之事050
3.崇尚新和平053
4.美國之見聞058
5.告別康奈爾063
6.萌生新思想067
7.哥大學哲學072
第四章投身于文學革命
0781.受聘于北大
0832.立業后成家
0883.母親的喪禮
0924.提倡新文學
0965.白話文運動
1006.加入《新青年》
第五章以教育拯救教育
1061.教育需改革
1102.輔助杜威演講
1143.文學的國語
1194.離開《新青年》
1235.學生與社會
第六章輾轉的而立之年
1281.辦《努力周報》
1322.在杭州休養
1373.科學的精神
1414.坎坷的日子
1455.去國外游學
第七章游學歸國興教育
1501.上海新生活
1542.任中公校長
1593.恩師兼好友
1634.回北大就職
1675.辦《獨立評論》
1716.領袖的培養
7.真正的教育176
第八章以言論影響社會
1.信心與反省181
2.及時次南游186
3.駁尊孔讀經190
4.談自由主義195
5.反華北“自治”198
6.論人當持平202
第九章難以掙脫的無奈
1.狠心棄教育207
2.為國難奔波211
3.辛勞的大使216
4.無官一身輕220
5.回到了祖國225
6.任職又離職229
第十章人生的歲月
1.飄零在美國233
2.教育和自由237
3.在臺北定居241
4.永別了世界245
及時章塵封已久的往事
1.母親的童年
光緒十五年(1889)農歷五月初九,天空中飄著小雨,一戶馮姓的農家嫁出了家中一個女兒。
這家的男主人名叫馮金灶,是個本分的莊稼人,小時曾被太平軍擄走,在軍營中吃了不少的苦,還被他們在臉上刺下了“太平天國”四個字以防逃跑。太平軍見他能吃苦,又實在,漸漸對他放松了一些警惕,他便找準機會從軍營中逃了出來,一路躲躲藏藏,回到了故鄉。
回到滿目瘡痍的故鄉,馮金灶打起精神,找出曾屬于自家的荒田,開荒種地,打算重建家園。
為了生活,馮金灶還時常幫助其他人家種田,并利用在軍營中學到的裁縫手藝賺點錢。他為人忠厚,手藝又好,漸漸在附近的村落中有了點名氣,很多人都愿意找他做活,稱他金灶官。就這樣,馮金灶憑著自己吃苦耐勞的性格和精湛的手藝在故鄉落了
腳,竟然也蓋起了間小房,娶了妻,生了子。及時個孩子是個女孩兒,馮金灶為她取名順弟。此時,馮家開始過上相對安穩的日子。
馮金灶回鄉后便一直有一個心愿:在被燒毀的老宅處重建一座新宅,于是他一有空便去河里挑石頭,用來做新房的地基。挑石頭是件很辛苦的事,然而對馮金灶來說,最難的并不是挑石頭,而是家里沒有足夠的錢去買木料和磚瓦。想要全家住進新房里,不知還要等多少年。
一轉眼,順弟長成了17歲的大姑娘。在舊時,女子十三四歲便應定親了,可是馮金灶總擔心女兒嫁得不好受委屈,不肯輕易將她許配人家,總想找個老實本分的讀書人當女婿。不過,很長時間都沒給女兒尋到一個合適的人家。此時的金灶才開始有點著急了。
就在馮金灶后悔自己耽誤了女兒的幸福時,上莊的星五嫂找到了他,說有意給順弟做個媒,向他要順弟的八字,而她要為順弟說的人家不是外人,正是她的侄子胡傳,人稱三先生。
星五嫂說,三先生之前娶的妻子年紀輕輕便病死了,給他留下三兒三女。如今孩子們都長大了,三先生一人在外做官,身邊沒有個家眷實在不方便,所以請她幫忙尋一戶莊稼人的女兒,一來這樣人家的姑娘身體會比較硬朗,能夠一直陪他到老,二來這樣人家的姑娘自小吃得苦,能過日子,也能幫他打理家事。
金灶對星五嫂的提議起初是拒絕的。他知道三先生這個人,雖然有名有望,但已經四十有七,家中的長子長女比自己的女兒還要大上好幾歲,他不忍心讓女兒嫁到這樣的家庭里當后娘。可又聽星五嫂勸了他一陣,他卻也覺得她說得句句在理。女兒畢竟年齡大了,想找個相當的未婚小伙子太難,三先生是個好人,嫁給他,至少比較放心。
金灶答應星五嫂回去和妻子商量,然而他一開口就遭到了妻子的反對。他的妻子說寧可養女兒一輩子也不讓女兒嫁過去。金灶勸不過妻子,只得把決定權交給順弟。
順弟只在3年前的上莊廟會見過三先生一次,那是一個面容紫黑,有點短須,兩眼有威光,令人不敢正眼看他的人,所以她也沒敢多看,只聽得姑媽在耳邊告訴她,三先生在北邊做官,那邊環境非常艱苦,非常難熬,一般人待上幾個月就已經受不了了,可三先生卻在那邊一待就是幾個年頭,風吹日曬久了,臉就成了這副模樣。
三先生的威望很高,聽說他要回家鄉過年,上莊的人們都十分緊張。以往的廟會一向非常熱鬧,商戶們都想著法地弄出些新花樣引人注意,戲班子也總會盡量挑些熱鬧的戲去演,支起“臺閣”。可是三先生一回來,這些花樣都不得以施展,廟會也就顯得冷清了許多。三先生的回來也令那些做不正當生意的人格外忐忑,八都的鴉片館早早就關了門,賭場也都不敢開了,生怕受三先生的處罰。
雖然三先生沒有親自參加廟會,可遵了三先生的意,戲班子還是選了六出“正戲”,也沒有搭“臺閣”。
廟會過后,三先生出現了,周圍的人都自覺地讓開了一條路,并且恭敬地稱呼他“三先生”。三先生從順弟身邊經過,徑直向前走去,他身邊的月吉先生因與順弟的姑媽同路,于是走過來與姑媽打招呼,并與她們同行。
順弟當時14歲,臉蛋圓圓的,還有點雀斑,看起來并不是很漂亮。然而她腦后拖著的那條長及地面的辮子卻引起了月吉先生的注意。月吉先生只看了一眼,便連稱順弟是貴相,又問這孩子是否已許了人家。順弟聽到后立刻害羞地拉著弟弟逃走了。
順弟對三先生的印象,便只有那一身威嚴。她從小受到嚴格的家教,從來沒有想要做官太太的念頭。可是一想到自己嫁過去能幫襯家里,家里的新房就有指望了。于是,她抬頭看了父母一眼,便紅著臉低下頭,說自己愿聽父母做主,又說男人47歲也不算太大。
順弟的母親以為女兒因為想當官太太才同意這門婚事,心里有些生氣,她不愿讓女兒嫁給別人當續弦,于是故意在庚帖上寫錯了順弟的生日和時辰,遞給了星五嫂。星五嫂又將順弟的庚帖拿給了月吉先生。
順弟的母親沒想到,月吉先生曾給順弟算過八字,并且記住了她的八字,所以一眼便發現庚帖上寫的生辰是錯的。月吉先生更正了庚帖上的錯誤,又將兩人的八字排在一起,剛好相合。于是告訴星五嫂,這個姑娘配得上三先生,可盡快請馮家開禮單,準備下聘。
3天后,星五嫂到馮家表明來意,并對馮金灶夫婦說了事情經過。馮家夫婦見事已至此,只好同意并下了禮單,之后又將3月12日定為迎娶之日。婚禮是按照鄉村習俗辦的,婚后不久,三先生拜見過岳父岳母后,便帶著順弟去河南上任了。
2.早期的胡家
三先生本名胡傳,字鐵花,號鈍夫。胡傳原名胡守珊,故一字守三,后來便被人們稱為三先生,是民國著名學者胡適之父。胡家祖籍安徽績溪上莊,以賣茶為生,是徽商之家。徽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之一,以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本性受世人尊敬。自古徽商都非常講道義、重誠信,胡家也是這樣的一戶人家。在對子女的教育上,胡家也秉承了徽商的傳統,教育子女要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不得喜好奢靡荒淫,要多讀書,提高個人文化素養。
到胡傳這一輩時,胡家全部的開銷都來源于兩個茶店。這兩家店中,一家開在上海黃浦江對岸,是早年間由胡傳的太爺開起來的,另一家也開在上海,由胡傳的父親胡奎熙所開。為了照顧生意,胡奎熙經常往來于安徽和上海。
胡傳身為家中的長子,很早便開始幫父親分擔業務,他的五叔星五先生見他自幼聰慧,勤奮好學,于是向他父親提議,將他送到外面讀書,免得耽誤了他的前程。胡奎熙聽過五弟的提議,覺得此言有理,便在胡傳17歲那年將他帶去了上海。
到上海的第二年,胡適通過了上海縣試。第三年,他又通過了松江府試。胡傳20歲那年,太平天國軍隊攻進了績溪縣,胡傳帶著全家開始了5年的逃難生涯,他的及時位妻子就是在這次戰亂中殉節的。1864年,戰亂得以平息,胡傳又開始準備考試。1866年,25歲的胡傳終于考中了秀才,遺憾的是在這之后,他接連參加了幾次省試,卻沒有一次考中。
1868年,胡傳入上海龍門書院就讀,學習經史。在此期間,他發現自己一直所學的東西不適用于治世,于是轉變了學習方向,將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學習經世致用之學和古代軍事地理。
走出龍門書院后,胡傳在家鄉做了11年教書先生,其間再次娶妻。胡傳的第二任妻子先后為他生了三兒三女,隨著家中人口越來越多,一家人的生活也越來越拮據。于是胡傳向一位親戚借了一筆旅費,決定北上京城謀份差事。
1.知性、詩化的語言,鏗鏘有力的風格,在介紹人物經歷同時,穿插點到為止的客觀評述;
2.抓住每個人物自身特點,由此及彼,展現每位大師的獨有風范;
3.民國人物,因時代的特殊性而被賦予個性含義,多受市場追捧。從才女才子系列,到整個民國史,都為讀者所熱衷探究。而民國教授系列,以套系方式面世,尚屬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