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醫學生物學(第8版)》共分三篇16章,篇(1-5章)介紹生命過程的一般原理,第二篇(6-9章)介紹生物的多樣性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第三篇(10-16章)側重現代生物學進展和醫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與第7版教材相比,內容上仍然是在重點介紹生物學一般原理的基礎上,著重介紹生物學與醫學的關系,并增加了生命科學近年來的新進展。
傅松濱,男,現任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校長,遺傳學科帶頭人,博士研究生導師。目前兼任中國遺傳學會副秘書長及常務理事,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遺傳學雜志》總編輯。1998年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和衛生部青年科技人才,1999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00年獲國務院批準享受國家特殊津貼,2001年獲教育部青年教師和國家模范教師稱號,2004年榮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78年考入哈爾濱醫科大學醫療系,1983年畢業后從事教學工作至今已30年。所帶領的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遺傳學創新團隊于2012年人選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2009年被評為國家教學團隊,團隊開設的“醫學遺傳學”2004年被評為精品課程。目前主要從事中國人類遺傳資源保存及多樣性研究和雙微體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其中參加的“實體瘤細胞遺傳學研究”獲200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的建立和中華民族遺傳多樣性的研究”獲200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王培林,男,現任青島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青島大學醫學院生物學教研室主任。兼任華東優生協會會長、中國優生科學協會常務理事,擔任《遺傳》和《國際遺傳學雜志》等雜志編委。
從事醫學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教學與科研工作近40年。先后主持國家、省級科研課題7項;獲省政府科技成果獎9項;在國際、國內刊物發表文章50余篇。主編包括大型學術著作《遺傳病學》、“十一五”規劃教材《醫學遺傳學》、《醫學細胞生物學》在內的專著、教材36部,主持山東省精品課程“醫學遺傳學”。
劉佳,女,現任大連醫科大學教務長,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醫學細胞生物學分會常務理事,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83年畢業于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1989-1994年赴日本和瑞士留學,獲博士學位。至今已從事近25年的基礎醫學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經驗豐富;擔任主編、副主編或參編規劃教材9部??蒲蟹较驗槟X腫瘤的細胞分子生物學與實驗治療學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連續資助,發表50余篇SCI學術論文,他引頻繁,學術影響顯著。科研成果先后獲中華醫學科技獎等7項省部級科技獎勵以及4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緒論
及時節 生物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生物學與醫學的關系
一、生長與發育
二、分化
三、干細胞與醫學
四、克隆技術
五、基因組醫學
六、生殖醫學
第三節 學習《醫學生物學》的目的和要求
及時篇 生命過程的一般原理
及時章 生命的特征與起源
及時節 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生命是以核酸與蛋白質為主導的自然物質體系
二、生命是以細胞為基本單位的功能結構體系
三、生命是以新陳代謝為基本運動形式的自我更新體系
四、生命是以精密的信號轉導通路網絡維持的自主調節體系
五、生命是以生長發育為表現形式的“質”“量”轉換體系
六、生命是通過生殖繁衍實現的物質能量守恒體系
七、生命是以遺傳變異規律為樞紐的綜合決定體系
八、生命是具有高度時空順序性的物質運動演化體系
九、生命是與自然環境的協同共存體系
第二節 生命的起源
一、原始生命的化學演化
二、原始細胞的產生
三、自養生物的出現
四、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及時節 細胞發現與細胞學說的建立
一、細胞的發現
二、細胞學說的建立
第二節 細胞的基本特征
一、細胞的基本定義
二、細胞的大小、形態和數量
三、細胞的主要共性
四、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
第三節 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
一、膜的化學組成
二、膜的分子結構模型
三、膜功能
第四節 真核細胞的細胞器
一、蛋白質合成細胞器
二、內膜結構系統細胞器
三、能量轉換的細胞器
四、細胞骨架
五、細胞表面與細胞外基質
第五節 細胞增殖周期
一、細胞周期
二、細胞增殖——有絲分裂
第三章 生命的延續
及時節 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
第二節 配子發生
一、精子發生
二、卵子發生
第三節 減數分裂
一、減數分裂I
二、減數分裂Ⅱ
第四節 受精
一、配子的成熟與運行
……
第二篇 生命的多樣性與生物的分類系統
第三篇 現代生物學與現代醫學
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如畸形、器官缺陷、免疫性疾病、早衰、猝死等,如克隆羊“Dolly”出現早衰現象。這可能與遺傳印記作用受到破壞有關,在自然生育中早期的雌性胚胎能夠通過特異的基因調控,使其一條X染色體失活。而克隆的胚胎一開始則繼承了體細胞一個已失活的X染色體。已失活的X染色體需先被激活,待發育到一定階段后再被失活。在這個激活再失活的過程中,基因表達的異常程度在不同克隆動物之間差距很大,而且同一克隆動物的各器官之間也不一致,易出現發育異常。
3.核移植和體細胞克隆的理論研究相對于技術研究而言較為滯后理論跟不上技術發展,需與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及分子遺傳學等學科更深層次上的理論結合。
4.供體線粒體帶入克隆動物體內在核移植過程中,供體核帶入一部分線粒體。通過核移植的克隆動物所含有的線粒體遺傳物質實際上是一種嵌合體。應亟待解決動物克隆中這一問題,盡量減少或避免供體線粒體的帶入。
5.影響生物遺傳多樣性每個個體的基因組具有高度的多樣性、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和協調性。而每一群體的基因庫具有豐富的多態性,克隆動物在遺傳上是全等的,一種特定病毒或其他病原體的感染,將會帶來災難.如果無計劃克隆動物,會擾亂物種進化的規律,破壞生物的多樣性,這種對生物界的人為控制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危害。
6.克隆人改變了人類自然生殖方式生殖性克隆人是通過體細胞核移植這種無性方式復制一個基因組結構與現存的或已去世的個體一樣的人,是一種低級的生殖方式。
(二)克隆人與倫理道德和法律
克隆人導致的倫理道德問題是引起世人反對克隆的主要原因。
首先,克隆人影響構成社會的單元——家庭。其次,克隆人是對人的尊嚴的踐踏,克隆嬰兒像產品一樣在實驗室里被制造和處理、生命的權利和尊嚴被人為操縱。第三,社會上克隆人與供體者的關系,克隆人的身份、社會地位、家庭觀念、婚姻等將是社會不穩定的潛在因素。再有,克隆人實驗因技術不完善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后果,也會因胚胎的殘缺而扼殺新生命的誕生。
目前,國際社會對克隆人普遍持否定態度。聯合國已制定了《禁止人的克隆生殖國際公約》。歐洲理事會、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色列、韓國、新加坡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明令禁止生殖性克隆。2003年我國科技部與衛生部聯合的《人胚胎干細胞倫理指導原貝I》第4條明文規定“禁止進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
雖然國際上普遍對克隆人即生殖性克隆持反對態度,但對治療性克隆,原則上是認同的。2009年,我國科學家不但應用人類成纖維體細胞獲得克隆胚胎,更重要的是應用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的淋巴細胞作為供體細胞也成功獲得囊胚,這使人類治療性克隆研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正因為治療性克隆與生殖性克隆關系密切,目前國際上對治療性克隆規定了3條原則:①取得的材料,如卵子、體細胞等,必須是自愿的,不能是騙來的或是買來的,提供者有知情權;②胚胎細胞保留時間不能超過14天,超過則有克隆人之嫌;③不能將克隆的胚胎細胞植入人體子宮。
近年來誘導多能干細胞系的建立,使人們有可能避開使用人的卵細胞以及所涉及的頗有爭論的倫理問題,使克隆和干細胞在理論和應用上的研究又邁進了關鍵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