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黎麗編著的《民族學原理》試圖解決的學術問題有兩個:一是民族學作為一門學科其方法論、方法及其理論是如何演變發展并在中國學術界生根、開花和結果的?二是由于民族學主要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這一研究對象在時空變遷的軌跡中究竟有哪些屬性使其與其他的人類群體相區別并成為當代國家日益邊緣化的組成部分?《民族學原理》對及時個問題的回答是提出了以平衡和諧發展論作為民族學研究的方法論,這是對當代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日趨緊張的反思;本書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則是民族是生物性、文化性和建構性三位統一體。隨著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的解構與建構、民族實體存在的邊疆化和民族身份的邊緣化,民族逐漸成為一個歷史范疇。
徐黎麗編著的《民族學原理》分四篇。篇主要論述民族學的定位、方法論及方法。自然生態、生計、語言、習俗及宗教都是民族共同體產生發展不可逾越的問題,因而構成民族學的研究內容。它與人類學的定位相同;平衡和諧發展論能夠回答人類能夠走多遠的終極問題,因此它構成《民族學原理》的方法論;田野調查為主,其他社科方法為輔是民族學基本研究方法。第二篇為生物屬性論:血緣與地緣交替作用的結果,就使地球上不同民族之間從體質特征上區別出"你"、"我"、"他"。第三篇為文化屬性論:文化性是人類不同民族在順應自然和人類內部社會關系的基礎上不斷積累、習得和發展的結果。各個文化因子之間存在的不可分割的關系并構成文化的整體性上的特征更能使"此"民族區別于"彼"民族。第四篇為建構屬性論:建構性是人類族群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生存境遇遇到嚴重挑戰的反映;建構性是不同族群的人類對族群的集體意向性認識并討諸于行動的結果;建構性得以實現與族群這種人類共同體在不同政體形式下不斷從實體向虛擬轉化密切相關。
緒論 及時篇 論民族學 及時章 民族學定位 及時節 西方民族學起源與定位 第二節 中國民族學的發展與定位 第三節 本書的民族學定位 第二章 民族學方法論 及時節 西方民族學方法論的演變及啟示 第二節 中國人類社會研究方法論 第三節 本書方法論 第三章 民族學研究方法 及時節 民族學研究方法的變遷 第二節 田野中的技巧 第三節 田野中的情感 第四章 民族的界定 及時節 人的界定 第二節 民族的界定 第二篇 生物屬性論 第五章 地緣 及時節 何謂地緣 第二節 地緣對人類生物屬性的影響 第三節 地緣惡化對人類體質的影響 第六章 血緣 及時節 血緣 第二節 血緣關系的入口——愛情 第三節 血緣關系建立的途徑——婚姻 第四節 血緣關系的保障——家庭 第五節 血緣關系的體現——親屬稱謂 第七章 人類體質分類及混合 及時節 人類體質分類及特征 第二節 移民與人類體質混合 第三篇 文化屬性論 第八章 生計方式 及時節 人類對地緣與生計互動的反思 第二節 資源決定生計 第三節 生態環境退化與生計方式變遷 第四節 多元生計與生態平衡 第五節 生計方式的民族學意義 第九章 管理制度 及時節 民族管理制度的界定 第二節 民族管理制度的類型 第三節 民族管理制度類型成因 第四節 民族管理制度與國家管理制度的融合——以中國為例 第十章 符號與記憶 及時節 語言與符號 第二節 文字與記憶 第三節 民族表達特征 第十一章 民族內化特征 及時節 信仰 第二節 宗教 第三節 信仰構成民族內化特征的原因分析 第四篇 建構屬性論 第十二章 民族特征的弱化 及時節 民族接觸 第二節 接觸層次與民族特征的弱化 第十三章 民族認同的強化 及時節 民族認同的緣起 第二節 民族認同的本質 第三節 民族認同的原生性與建構性 第四節 民族認同的建構性在多民族村莊的體現 第十四章 國家時代民族特征的瓦解 及時節 國家認同的本質及與民族認同沖突的根源 第二節 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沖突的內容及本質 第三節 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互融及民族特征的瓦解 第十五章 國家時代的民族問題 及時節 有關民族問題名稱、觀點及分類的多種說法 第二節 民族問題擴大化的原因 第三節 何謂民族、問題及民族問題 第四節 民族問題的分類 第十六章 民族存在的邊緣化——邊疆認同 及時節 邊疆認識的時空變遷與硬邊疆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 國家利益的波動與軟邊疆概念的演化 第三節 民族實體的邊疆化與民族存在的邊緣化 結語民族還能走多遠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