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小泉八云評論日本及日本人文章的選輯,從心理、哲學上剖析了日本人的內(nèi)心世界,從日本人的內(nèi)在和外表、歷史和社會、心理學和倫理學各方面,描摹當時日本的國民特性。
一個擁有吉普賽血統(tǒng)和經(jīng)歷的歐洲人,愛的是日本文化,沒有之一;一個神經(jīng)質(zhì)的詩人,將敏感的觸角探到日本民族的靈魂深處,讓它的思想一覽無余。此書作者小泉八云是歐洲人,曾在英法美等國學習、工作,后來到日本,加入日本國籍,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日本通。作者來自西方文明,又能體察并認同日本文明的種種獨特之處,所以見解格外深刻。譯者是民國時期知名學者胡山源。
小泉八云(1850—1904),生于希臘,長于柏林,學于英法。19歲時到美國打工,渡過了人生中最困苦的時期。1890年赴日,開始了在日本生活、寫作的后半生,曾在東京帝國大學和早稻田大學講授西洋文學。與日本女子小泉節(jié)子結婚,1896年加入日本國籍,從妻姓小泉,取名八云。他精通英、法、希臘、西班牙、拉丁、希伯來等多種語言,學識極為淵博,寫過不少向西方介紹日本和日本文化的書,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日本通,也是現(xiàn)代怪談文學的鼻祖。
譯者自序
原編者序
及時章 日本文明的天性
第二章 柔術
第三章 遠東的將來
第四章 一個守舊者
第五章 困難
第六章 奇異與魔力
第七章 忠義的宗教
第八章 關于長期的女性的
第九章 關于祖先崇拜的幾個思想
第十章 靈魂先在的觀念
小泉八云年表
曹聚仁筆下的小泉八云譯者自序
原編者序
及時章 日本文明的天性
第二章 柔術
第三章 遠東的將來
第四章 一個守舊者
第五章 困難
第六章 奇異與魔力
第七章 忠義的宗教
第八章 關于長期的女性的
第九章 關于祖先崇拜的幾個思想
第十章 靈魂先在的觀念
小泉八云年表
曹聚仁筆下的小泉八云
及時章
日本文明的天性
引言
許多人以《心》為小泉八云著作中最有力量的杰構,這是確然不容懷疑的事情,本篇便是這書中的一篇。寫成本篇的地點是神戶,那時他是《神戶年鑒》編輯部的一份子。那時他漸漸的不注意日本國內(nèi)表面上的事情,而只用他的全力,專為"事物的中心"作說明。
"我想這是在神戶,"威德摩夫人(MrsWetmore)寫著說,"他達到了他較高的理智程度。在他的感覺敏銳中,他就寫明了這篇。`日本文明的天性`,里面充滿著紐約城(New York City)可驚的描寫,和東方世界難于捉摸的心靈上精微的觀察。"
一
從未損失過一條船,打過一次敗仗的日本,曾將中國的勢力摧毀過,造成了一個新朝鮮,將伊自己的領土擴大了,使東方的政治方面,全部變了顏色。這種使人驚奇之處,似乎是在政治方面,而格外可以驚奇的卻在心理學方面;因為這代表著一種極大力量的發(fā)展,從來為國外所不知道的——是一種程度很高的力量。心理學家都知道,所謂"西方文明的采取",三十年來對于日本人任何器官或能力的腦筋中,素來所沒有的,并沒有加添什么。他也知道這在日本民族心智的或道德的性格上,并不能算作一種突然的變化。所有的變化,都不是在三十年中所造成的。轉(zhuǎn)運來的文明,工作得要比較的慢些,必須要有數(shù)百年的光陰,才能產(chǎn)生出若干長期的心理學上的結果來。
就在這種光明中,日本成了世界上最非常的國家,而在伊"西方化"的全時代中,最奇妙的乃是伊的民族腦筋,竟能擔任得下這樣重大的一個震動。可是在人類的歷史上,事實固然是這樣了,究竟在實際方面這是什么意思呢?原來這無非將已有的思想之機能加以一部分的改組罷了。在千萬個勇敢的少年心思看來,便是死也不要緊。西方文明的采取,并不像一個沒思想的人所想象的那樣容易。這是很明白的,代價很大的心力上的整頓,只在民族顯出特種力量的趨向上得到良好結果。因此,西方實業(yè)發(fā)明的應用,在日本人的手掌中,顯出了極好的成績——根本著他們民族所熟習的種種技術,產(chǎn)生了的結果,許多年來,另是一種面目,格外的精巧。沒有什么變化——至多不過是將舊能力改成了新能力,達到了較大的范圍。種種科學的職業(yè),也可見出同樣的情形來。有幾種科學,例如藥學外科(世上沒有比日本人再好的外科醫(yī)生),化學,顯微鏡學,日本人的天性是自然而然的適合的;在這些事上,成績的驚人,世人早已有口皆碑了。戰(zhàn)爭時和國家有什么大事業(yè)時,他們更顯出了奇妙的大能力;不過在他們的歷史中,他們最著名的,還是他們軍事政治的大能力。然而外國的趨向,對于他們的民族性,并沒有成功什么偉大之處。例如在西方音樂、西方藝術、西方文學這許多研究方面似乎不過浪費光陰罷了。(在某種有限制的意義上西方藝術已經(jīng)影響了日本的文學和戲劇;不過影響的性質(zhì),卻證明了我所說的種族的差異。歐洲戲劇為了日本舞臺改形了,歐洲小說為了日本讀者改寫了。文學的迻譯是不很注意的;因為原來的事實、思想和情緒,對于普通的讀者和觀者,都得不到了解。情節(jié)是選取的;情感和事實就的改變了。"新馬格大連"(New Magdalen)成了和一個"穢多"結婚的日本少女。囂俄的《哀史》(Les Mirerables)成了一個日本內(nèi)戰(zhàn)的故事;而恩茄拉斯(Enjolras)便成了一個日本學生。出于例外的略有幾種,其中有那《少年維特(Werther)之煩惱》照文字上翻譯而得到顯著成功。)這些事情,對于我們的情緒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對于他們?nèi)毡救说那榫w生活卻沒有這樣的重要。每一個切實的思想家,都知道個人的情緒,要用教育來轉(zhuǎn)變是不可能的。想象那一個東方民族的情緒性格,會能在短短的三十年間,因和西方思想接洽之故而能轉(zhuǎn)變的,那簡直不合理。情緒生活,比理智生活更根本,更深刻,決不能因環(huán)境的改變,而有所突然的不同,正像鏡子的表面不為種種反映所改變一樣。所有日本所以能有這種不可思議的成績的原故,都不是自己的轉(zhuǎn)變;那些想現(xiàn)在的日本在情緒上已比三十年前更和我們接近了的人,不知道科學上確切不可移的事實。
同情是為理解所限制的。我們同情的程度,以我們的理解為標準。一個人可以想象他對日本人或中國人表同情;但是同情的程度,決不會超出普通情感生活中幾點極簡單的小范圍——就是孩童和成人一般的幾點。更復雜的東方感情,是由祖先的和個人的經(jīng)驗結合而成的,和西方生活并沒有真正顯著的連帶關系,因此我們也不能了解他們。反過來說,日本人,雖然他們愿意,也不能給歐洲人以好的同情。
可是西方人一方面始終不明白日本理智或情緒(兩者本是混合的)生活的真面目,一方面他也始終要想象日本生活比他自己的生活是很渺小的。這固然是文雅,這固然含著極為珍貴,極有趣味的可能性,可是這又何等的渺小,比較起來,西方生活似乎是超自然了,因為我們必須判斷著可見可量的實物。這樣判斷起來,西方和東方的情感與理智方面,是怎樣一個不同的對照呀!日本京都街上,無非是輕飄飄的木頭建筑,而巴黎或倫敦的大道上,則到處非常的堅實,是常見的事。試將東方和西方對于它們的夢想、愿望和感觸所發(fā)表的言論和著作,加以比較——天主教大禮拜寺之與神道教廟宇,凡提(Verdi)的歌劇或華格納(Wagner)的三幕劇之與藝妓的登場,歐洲敘事詩之與日本小詩——在情緒的卷帙、想象的能力、藝術的綜合這種種方面,相差的距離,真是不可以道里計!真的,我們的音樂實在是近代的藝術;不過回顧著我們的已往歷史,創(chuàng)作能力上的分別,不是不顯明的——不一定是在有云母石的圓形劇場,和屬地遍天下的偉大的羅馬時代,也不一定是在雕刻達到神圣,文學達到絕頂?shù)南ED時代。
由此,我們可以談到日本勢力突進中的另一件奇妙的事實了。伊在生產(chǎn)方面和戰(zhàn)爭方面所顯出來的那種偉大的新力量,所有物質(zhì)的表征在哪里呢?沒有什么地方!我們在伊的情緒和理智生活上所找不出的,在伊的實業(yè)和商業(yè)生活上也找不出——偉大!土地還是和從前一般;它的表面上,因明治維新而增加起來的并不算多。小規(guī)模的鐵道和電桿,橋梁和隧道,在那歷古以來青蔥滿目的原野中,差不多沒有誰能注意到。所有的城市里,除了通商的口岸和小部分的外國人居留地之外,要想在街上找出那并列成行的綠樹,以求出一些西方思想的影蹤,也很令人難得。你可以作深入內(nèi)地二百里的旅行,你決不能看見什么新文明的大發(fā)展。你也不能在什么地方找出巨廈巍峨的大貨棧,以示商業(yè)的雄心,也不能找出基地數(shù)十畝,用著機器的大工業(yè)。一個日本城市,還和十世紀以前一般,僅僅比了竹籬茅舍的村野略勝一籌——的確是風景美麗的,和紙糊的燈籠一般,玲瓏而脆弱。不論何處,沒有什么大的擾動和喧嚷——沒有熱鬧的交通,沒有隆隆之聲,與轟轟之音,沒有急如星火的匆促。倘使你愿意,你在東京城里也能享受到鄉(xiāng)村的生活。這種使人看不見或聽不見的新勢力,現(xiàn)在正在威嚇著西方的商業(yè),改變著遠東的地圖,不禁令人發(fā)生著奇異,我甚至要說妖妄的感覺。當你跋涉了數(shù)里的寂寞長途,到了什么神道教的庵宇,而所見的只是空虛與孤零時,你差不多就要感覺到,只是一件渺小荒涼的木建筑,在千年的暗影中發(fā)著微斑。日本的力量,和伊那古信仰的力量一樣,用不著什么巨大的物質(zhì)宣示;它們的所在地,就是那不論哪一個大民族真正最深力量的所在地——在那"民族的靈魂中"。
二
我默想起來,一個大城市的記憶,就回到了我的腦筋里——是一個壁壘聳天,鬧聲如海的城市。那種鬧聲的記憶先回轉(zhuǎn)來,然后是看見的景象。一條深壑,那是一條街;嵌在群山之間,那是房屋。我倦了,因為我在那些石工所造的峰巒中,已經(jīng)走了許多里路,已經(jīng)好久沒有踏著一片土——只有石片,已經(jīng)沒有聽到什么別的,只有暴亂的轟雷,在那極大的街面之下,我知道另有一個非常的空闊世界:組織重重,千頭萬緒,管理著水和汽和火。街的兩邊,有許多窗戶層層的屋面高高的對峙著——這是遮住日光的建筑之懸崖。上面慘淡的一片青天,被密密的蛛網(wǎng)割得粉碎——這是數(shù)不清的電線網(wǎng)。右邊那一區(qū)宅子中,住著九千個靈魂;房客們每年所付的租金是一百萬元。稍遠的一區(qū)所值的錢,總在七百萬元以上,這樣的區(qū)域,也不知有多少。鋼鐵梯和水泥梯,銅梯和石梯,裝著最重的欄桿,扶搖直上,高至數(shù)十層,可是從來沒有足跡踏到它們過。用著水力,用著汽,用著電,人人上下自如;對于肢體的應用,這些高度太眩人了,距離太大了。我的朋友,住在相近的一個巨宅十四層樓上,房金是五千元,從來沒有踏過他的梯子。我因為好奇心的原故,就獨自步行著;如果正經(jīng)的講,我是不應該步行的:空間太闊了,時間太寶貴了,對于這樣慢慢的努力,人都是用汽力從這地到那地,從家到辦公室的。高度太大了,聲音傳不到;命令的授受,都是藉著機器。藉著電氣,遠遠的門戶開放了;輕輕的一觸發(fā),百間屋里都亮起來熱起來了。
所有這些巨大,都是艱難的,令人目瞪口呆的;這是達到堅固耐久的利用目的,應該用著科學力量的巨大。這些高樓大廈,商店工場,不論是描摹得出或描摹不出的,都不是美麗,不過是不祥。誰感覺到這些創(chuàng)作它們的巨大生命,是沒有同情的生命,這些發(fā)揚的浩漫力量,是沒有憐惜的力量,誰也要感到沮喪的。它們是新實業(yè)時代建筑的宣示。車走如雷聲,人足和馬蹄如暴風,沒有一些休止。問一句話,必須盡量的呼喊,被問者方才能聽得見;在那樣高壓力的聲浪傳達中,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必須要有經(jīng)驗。不習慣的人,免不了要有住在狂風大浪,驚波怒濤中的感覺。可是所有這些都還是個秩序。
怪奇的街道,藉著石橋網(wǎng)橋,跳過了江河,跨過了海口。目力所極的地方,桅檣紛紛,繩索成網(wǎng),將那石工造成如懸崖絕壁一般的岸邊遮得密不通風。森林中的樹木,樹木的枝干,比了那樣令人目眩心駭?shù)拈L桿短橛,真顯得貧薄,真顯得稀疏。可是所有這些,都還是個秩序。
三
總而言之,我們的建筑要耐久,而日本人則要無常。在日本普通用物中能有耐久觀念的,實在沒有多少。每次旅行的途程上,草屨破了又換了;身上的衣服,用幾塊布松松的一縫便可穿著,簡單的一拆便可浣洗;旅邸中的新客人,每次可以用到新筷子;窗戶上和墻壁上的糊紙,只顧目前之用,一年至少換兩次;席子每年秋天換一次新的——所有種種這些事情,不過是日常生活中無數(shù)小事物的略舉一二,都可以顯出他們的無常。
一個普通日本住所的故事是什么呢?早上,我離家走過那下一條街和我所住的街交叉處,我看見幾個人在那邊一塊空地上,將竹竿豎了起來。五小時之后,我回來了,我看見那原地上,已有了一座二層樓房屋的骨骼。明天下午,我看見墻壁差不多要完工了——爛泥和蘆笆。傍晚時光,屋頂已經(jīng)蓋好。又明天上午,我看見席子都已鋪好,里面的粉飾也已完工。五天之內(nèi),這房子就造好。固然,這是一座便宜的宅子;比較優(yōu)美些的,免不了還要多費些時間。不過日本的許多城市,大部分都是這種普通房屋組織成的。它們既便宜而又簡單。
我及時次注意中國式屋頂弧形,猶存游牧時代篷帳的遺跡,我已記不清在什么地方了。這個思想,常常纏擾在我的心中,自從我已忘卻了所從找得的書本以后,我及時次在出云看見了神道教古廟的特殊建筑。在它的山墻和屋檐上,都有奇異的十字形的突出物體,這時候,我才突地記起了那書中所說來源恐非遠古的話頭。不過,在日本,除了許多原始建筑的傳說以外,還有許多關于民族方面游牧祖先的傳說。不論何時,不論何地,要找得我們所說的堅固,是不可能的;在日本人的外表生活中,每一件事上,似乎都留著無常的特性,除了農(nóng)民的古服,和他們用具的式樣,其中大多數(shù)已竟消滅了。看了這種事實,格外可以使我們大膽的說,每一個日本城市,在三十年之內(nèi)是一定要重新建筑過的。有幾處廟宇,和若干少數(shù)巨大的炮壘,可以作為例外;可是按著通例,日本城市即使不變更它的形式,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就要變更它的實質(zhì)。火災、地震,和其他種種原因,固然是造成這種景象的一部分理由,然而主要的原因,便是所有房屋的建筑并非是傳之久遠的。平民都沒有祖遺宅基。最寶貴的地點,不是出生的地方,乃是埋葬的地方;除了死人長眠之處,和古廟的殘址以外,長期的地方是很少的。
土地的本身,就是無常的土地。河流時常變遷,海岸時常遞嬗,而平原也時常起伏;火山的高峰,一會兒高,一會兒碎;石熔山崩,填滿了幽谷;湖泊則忽隱忽現(xiàn),甚至那舉世無雙的富士山,它那白雪皚皚的奇跡,為數(shù)世紀許多藝術家感興的焦點,據(jù)說自從我到日本后,已經(jīng)微微的變過樣子了;至于在這短短時期中,變過形態(tài)的山嶺,更不在少數(shù)。只有土地上一般的情形,自然界一般的狀況,和時季的一般個性,還總算依然如故。就是風景的美麗,也往往變幻不定——是一個五光十色,煙籠霧搖的風景。在這群島的歷史中,只有熟習于美景的人,才能知道出岫的閑云,怎樣的會將那已有的真正異象加以何種別的變態(tài),預料著將來還有些什么別的幻景。
諸神確是存在著——依依于他們的山居,在林間的微光中,散布著幽幽的宗教威嚴,或者是因為他們沒有形體的罷。他們的廟宇,像人類的居處一樣,是不曾被人遺忘的。不過每一個神道教廟宇,在相當?shù)臅r間中,必須要重新建筑一過;那最神圣的——伊勢的廟宇——按著舊風俗,每二十年必須拆毀一次,將它的木料切成千百根小塊,分給香客們,以為靈物。
佛教,帶著它那博大精深的無常妙義,經(jīng)過了中國,從亞利安印度來了。及時次在日本的佛廟建筑家——另一種族的建筑家——建作得很好,看了鐮倉地方許多世紀以來還存留的中國式建筑,便可以證明,而那曾經(jīng)圍繞他們的大城,現(xiàn)在則要找尋一些殘址遺跡,也不可得了。可是佛教的心靈上勢力,不論在什么地方,都不能叫人類的心思喜愛著物質(zhì)的穩(wěn)固。它的教訓,說宇宙是個幻妄,人生不過是無盡路上的略一駐足,人生事事物物所接觸的,都充滿著悲苦;只有將每個欲望——甚至是涅槃的欲望——壓下去,人生才能達到長期的和平,的確是和那較古舊的種族情感相諧和的。雖然人民并不向著那外國信仰的精深哲學作多量的接受,而無常的教旨必定早就使民族性格受大影響了。它解釋了,又安慰了;它恰與新力量,勇敢的去擔任所有的事情;它將種族的癖性,忍耐,加以鼓勵。甚至在日本的藝術——在佛教影響之下發(fā)展起來的,倘然不是真正創(chuàng)造出來的——上,無常的教旨也留著它的痕跡。佛教的教訓說,世界是夢幻泡影,是石火電光;不過它又教人怎樣壓伏那變化無定的夢幻印象,怎樣將那些印象和那較高真理的關系,加以解釋。他們學得很好。在那春花煥發(fā)的燦爛中,在那蟬聲嘒嘒的去來中,在那秋葉的殘紅中,在那白雪的純美中,在那風云的變幻中,他們看見了長期意義的古寓言。即使是他們的災難——水、火、地震、瘟疫——也時常將那長期虛空的教旨宣示給他們。
"一切存在時間中的萬物,都要滅亡。樹林、山嶺——一切這樣存在的東西。一切有欲望的萬物,都在時間中產(chǎn)生了。
日與月,帝釋天自己,和他一切侍從之群,都須滅亡,沒有例外;沒有一個能夠持久的。
起初萬物都確定了;它們都分開了:不同的結合,引起了別種的材料;因為在自然界中,沒有永遠一致的主義的。
一切形形色色的萬物,必至老境;形形色色的萬物都是無常的。甚至一粒胡麻子,也并不是那種長期的實物。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備具著分解的本性。
一切形形色色的萬物,沒有例外,都是無常的,不穩(wěn)定的,無價值的,定要分開的,解散的;一切都是一霎那的海市蜃樓,幻象和泡沫。……即使所有陶工所制的土器,結果都要被打破,人的生命也要如此結束。
對于事物本身的信仰是記不起,說不出的——這既不是有,也不是無:無論兒童和無知的人,都知道這個。"
許多人認為日本人缺乏德義,倘若僅以日本人法律上的文辭字面來看,或許可以這樣說。但實際上日本國民在德行上非常,因此歐洲人中,像拉夫卡迪奧.赫恩(即小泉八云)、阿諾德,以及法國學士院會員布里烏這樣高尚的人物才能了解日本人的真品格。——辜鴻銘
小泉不是英國人,也不是美國人,更不是純粹的日本人,他是對于國土與民族,沒有什么固執(zhí)的偏見,而足跡遍世界,到處發(fā)現(xiàn)了"美",同情它,同感它,十分地享樂它的人;是理解西洋,在西洋人以上,同時在日本人以上理解日本的人。——曹聚仁
在歷來到過東方的許多西洋觀察家中,能和東方神契靈化的,只有現(xiàn)在所介紹的Lafcadio Hearn了。他是對于西方的"東方的解釋者,他是從情緒方面解釋東方,而不是單從物質(zhì)方面解釋的。所以到了后來,連他自己也東方化,變成了一個慈祥文秀的小泉八云了。——胡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