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界大戰是次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沖突,且對全球所有國家都造成了或深或淺的影響。人類在這場戰爭中損失巨大,四年戰爭中800萬士兵和600多萬普通民眾喪失生命,2100萬士兵受傷。還有很多軍事技術在這次戰爭中出現,包括飛機、潛水艇、和坦克,許多致命性的武器,如機關槍和大炮更是給人類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一戰還帶來了政治格局的轉變,奧匈帝國、俄國和奧斯曼帝國的解體,消弱了德國——歐洲大陸強大的國家的力量,英國也因此陷入了窮困,而美國正在崛起成為經濟強大的的國家。
被稱作“20世紀的萬惡之源”的非正義戰爭
300余幅珍貴照片全景再現史無前例的世界災難
歐洲文明體為何發生內戰
戰爭如何蔓延至世界大戰
從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到凡爾賽條約……
100多年,它的殘酷一直影響著世界
1. 以時間為順序,為讀者清晰解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發展和影響。
2. 附有當時的珍貴照片。圖文結合讓文字更具“悅讀性”。
3. 不論是普通讀者還是專業人士,都能通過本系列進一步了解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始末!
[英]伊恩 懷斯特威爾
作為一名備受推崇的歷史學家,伊恩 懷斯特威爾著有大量文章和超過十五本著作,涉及了軍事歷史的方方面面。最近出版的著作有《禿鷹軍團:德國國防軍的訓練基地》,《勃蘭登堡:第三帝國的特種部隊》以及《每天讀一點兒一戰史》。
尚亞寧, 張春紅, 顏世云
英語專業翻譯,工作期間參加過數十種翻譯項目,獨立翻譯多部引進作品。
及時次世界大戰簡介 1
及時次世界大戰大事年表 01
戰爭的起因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002
盟國作戰計劃 008
奧匈帝國和德國的作戰計劃 011
1914年:歐洲卷入戰爭
德國入侵比利時 016
防御堡壘 020
重型火炮 023
邊境戰事 027
偵察機 030
蒙斯和勒卡托康 034
野戰炮兵 037
馬恩河戰役 040
步槍和刺刀 043
(英、法、德)奔向海邊的爭先戰(9月24日—11月15日) 046
及時次伊普雷戰役(10月19日—11月22日) 048
入侵塞爾維亞 051
俄軍入侵東普魯士 054
騎兵部隊 057
坦能堡之戰 060
波蘭及加利西亞省戰役 063
中國及太平洋地區戰事 066
海上襲擊艦 069
德國西部非洲殖民地 072
北海海戰 075
反潛壁壘 078
科羅內爾海戰和??颂m群島(馬島)海戰 081
戰列艦 084
1915年:塹壕戰
第二次伊普雷會戰 090
毒氣戰 093
第二次阿圖瓦戰役 096
塹壕系統 099
香檳和阿圖瓦戰役 102
早期的戰斗機 105
對俄冬季攻勢 108
迫擊炮 111
德國戈爾利采—塔爾諾夫進攻 114
氣 球 117
伊松佐河的四次戰役 120
進攻達達尼爾海峽 123
戰前無畏級戰列艦 126
加里波利登陸 129
水上飛機和飛艇 131
高加索戰場1914—1916 134
巴勒斯坦 137
美索不達米亞戰役1914—1916 140
更大范圍的海上戰爭 143
加里波利大撤退 146
德國潛艇 149
戰爭后方 152
齊柏林飛艇 155
“一戰”期間戰火中的平民 158
重型轟炸機 161
1916年:雙方陷入消耗戰
凡爾登戰役——德軍出擊 166
索姆河戰役首日 169
“一戰”中的機槍 172
凡爾登戰場:法軍反攻 175
塹壕戰的武器裝備 178
索姆河消耗戰 181
英軍坦克 184
東線俄軍支援協約國軍隊 187
羅馬尼亞戰役 190
戰術偽裝 193
意大利戰場的拉鋸戰 195
水上飛機母艦和水上飛機搭載艦 198
1916—1917年的薩洛尼卡戰事 201
1914—1918年的東非戰事 204
日德蘭海戰 207
無畏艦 210
潛艇的興起 213
驅逐艦 216
1914—1916年間的地中海海戰 219
魚雷艦 222
同盟國艦艇 225
1917年:面臨嚴峻考驗的歐洲戰場
阿拉斯戰役 230
輕型轟炸機 233
尼韋勒攻勢 236
法國坦克和德國坦克 239
梅西納嶺之役 242
地雷戰 245
帕斯尚爾戰役 248
海岸炮、要塞炮和鐵軌炮 251
康布雷戰役 254
王牌飛行員和飛行戰術 257
二月革命 260
十月革命 263
卡波雷托戰役 266
高加索的戰役:1917—1918 269
貝爾謝巴戰役 272
美索不達米亞戰役:1917—1918 275
擊敗U型潛艇 278
反潛武器 281
1918年:協約國的輝煌勝利
米夏埃爾行動 286
“一戰”后期的戰斗機 289
防空炮 292
德國的進攻 295
巴黎巨炮 298
地面攻擊機 300
武裝美軍 303
美軍初露鋒芒 305
戰略物資運輸 308
默茲—阿爾貢攻勢 311
通信手段 314
突破興登堡防線 316
“一戰”中的手槍 319
裝甲車輛 322
意大利戰場的戰役 325
解放巴爾干地區 327
美吉多戰役 330
巡洋艦 333
德國海軍起義 336
“一戰”后遺癥
停戰協定 342
和平協定 345
國際聯盟 347
戰爭與紀念 349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一戰”之前,國際沖突和地緣戰爭早就讓巴爾干半島四分五裂,但是,1914年6月,這個鮮為人知的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的遇刺事件,卻引發了一場真正全球規模的大戰。
及時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歐洲列強分裂成兩大敵對陣營,其主要原因就是各國都將自己的鄰國視為心腹大患。奧匈帝國和德國都擔心與巴爾干半島的敵對國引發沖突,在巴爾干地區,塞爾維亞和俄國的親密關系被奧匈帝國視為一種威脅。德國擔心法國會找機會收復1870—1871年普法戰爭戰敗后被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因此,德國一直竭力和英國保持友好關系,但是,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之后,英德關系開始惡化,因為威廉二世開始大規模建造軍艦,其目的是挑戰英國一直以來的海上強國地位。而英國同時也開始對德國工業的迅猛發展及其蠢蠢欲動的海外殖民擴張野心警覺起來。
結盟競賽
早在1879年,德國就已經和奧匈帝國結成聯盟,3年之后,意大利加入,三方同盟形成。一旦意大利受到法國的攻擊,德國和奧匈帝國都同意協助意大利,而意大利則同意在俄國攻擊奧匈帝國時保持中立。1894年,法國和俄國結盟,《英法友好條約》則于1904年簽署。威廉二世在巴爾干半島對奧匈帝國的支持激怒了俄國,促成了英俄聯盟,導致了中亞地區的長期對立。1907年,英國、法國和俄國簽署了三方友好條約。
因為雙方互相猜疑程度加劇,民族主義日益猖獗,毫無懸念地,軍國主義開始掌權,在德國更是如此,因此很多敵對國家開始蠢蠢欲動,隨時準備開戰。他們都認為在對手之前,搶先發動戰爭將會給予對方嚴重打擊,制造極大恐慌。
德國最有可能雙線開戰,因此迫切需要搶先開戰,以防止法國和俄國將其在人數上具有優勢的軍隊投入戰場。就在“一戰”開始之前,無論是軍界還是普通民眾,大家都普遍認為戰爭無可避免,但是沒有人預料到戰爭的觸發居然是一起謀殺案——奧匈帝國并不太常露面的王儲弗朗茨 斐迪南及其妻子于1914年6月28日遇刺事件。
薩拉熱窩事件
日期:1914年6月28日
地點:奧匈帝國波斯尼亞省的薩拉熱窩
事件結果:奧匈帝國王儲弗朗茨 斐迪南和妻子遇刺身亡,讓整個歐洲陷入恐慌。
弗朗茨 斐迪南大公是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當時出訪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波斯尼亞之前受土耳其統治,在1906年才被奧匈帝國吞并,但是波斯尼亞以及周邊地區塞爾維亞的大多數塞爾維亞人都不太愿意接受奧匈帝國的統治。實施刺殺行為的加夫里若 普林西普是一個小小的激進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組織的首領,如果只是他們自己單打獨斗的話,這個事件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他們都迅速被捕。但是,很快就有證據證明刺殺者是在塞爾維亞籌劃好此次行動并且得到了塞爾維亞特務機關關鍵人物的協助。
奧匈帝國將斐迪南遇刺看作是塞爾維亞與其合謀的證據,認為他們試圖將波斯尼亞吞并,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塞爾維亞國家。如此一來,強大起來的塞爾維亞將可以挑戰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地區日漸衰微的統治地位,并且在奧匈帝國里少數民族斯拉夫人當中會引發更多騷亂。
對薩拉熱窩刺殺案的審判。所有成年參與者都被認定為有罪并判處死刑,包括普林西普在內的未成年同案犯則被判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