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是 “日本學研究前沿”叢書之一,系四川外國語大學2013年“文化的越境與他者的表象”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精選二十余篇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文章,作者包括藤井省三、王曉平、楊偉等知名專家學者,分別從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化研究、語言學等學科的視角出發,以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的具體文本為論述對象,關注和考察了中日在文化層面上傳播交流、互為借鑒的歷史與現實。
楊偉,四川外國語大學日語系教授,四川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曾在國內外期刊上三十余篇,出版專著《日本文化論》、《少女漫畫•女作家•日本人》,出版譯著二十余部。
精選章節、經典語錄(引言)摘抄
中日古典戲劇中關于復仇設定的比較
――以《趙氏孤兒》和《假名手本忠臣藏》為例
立教大學 霍 云立
1.前言
榮格將象征性的藝術作品稱為“被創造的無意識”。并認為,與個人的人生經歷相關的不快記憶和情緒、以及產生于幼年期可能導致感情混亂的外傷性體驗或個人在無意識領域對本能進行的壓抑,這些構造領域中先天性的“集體無意識”都會對藝術創作的過程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某一藝術作品的具體分析,通過其中那些被描寫,被贊賞,同時也通過另一些被無視,甚至被排斥的要素與設定去追溯某一民族,在某一時代所共有的某種特定的“集體無意識”。
本論文便嘗試分別以中、日兩國具代表性的“復仇劇”之一的元曲《趙氏孤兒》和凈琉璃《假名手本忠臣藏》為分析對象,從“復仇的因果”,“復仇的資格”,“復仇的方式”及“復仇與秩序恢復”四個角度審視中日兩文化圈各自有關“復仇”的“集體無意識”。
2.兩劇的劇情概要
2.1紀君祥作《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本論文以王季思編《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中所收錄的版本為底本)全名《冤報冤趙氏孤兒》或《趙氏孤兒大報仇》,為元代前期雜劇作家紀君祥所作的一出描寫春秋時代晉國宮廷忠奸、善惡斗爭的復仇劇。
晉靈公時,武臣屠岸賈與文臣趙盾不和,設計陷害趙盾。靈公聽信讒言將趙盾全家三百余口滿門抄斬,僅有其子駙馬趙朔與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賈又假傳靈公之命,迫使趙朔自殺。
公主被囚禁于府內,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草澤醫生程嬰,亦自縊而死。程嬰將嬰兒放在藥箱里,負責看守的屠岸賈部下將軍韓厥同情趙氏一族,放走程嬰與趙氏孤兒后自刎。
程嬰攜嬰兒投奔趙盾老友公孫杵臼。此時屠岸賈急欲斬草除根,為搜出孤兒便假傳靈公之命,要將全國半歲以下一月以上的嬰兒殺絕。程嬰與公孫杵臼商議,決定獻出自己親生兒子以保全趙氏血脈。后程嬰便向屠岸賈告發公孫杵臼私藏趙氏孤兒,屠岸賈信以為真,將嬰兒殺死。公孫杵臼大罵屠岸賈后觸階而死。
屠岸賈收程嬰為門客,將其子程勃(實為趙氏孤兒)當作義子,又取名屠成。二十年后,長大成人的趙氏孤兒在從程嬰處得知實情后決意報仇。最終在新君悼公的支持下討伐屠岸賈。趙氏大仇得報,趙氏孤兒恢復本姓,被賜名趙武。眾義士也都受到封賞。
2.2凈琉璃《假名手本忠臣藏》
《假名手本忠臣藏》(下簡稱《忠臣藏》,本論文以小學館版《新編日本古典文學全集 凈琉璃卷》所收錄版本為引用底本)是在赤穗浪士的真實復仇事件的基礎上,由二代目竹田出雲、三好松洛、並木千柳合作的十一段劇本。在構造上采取的是以眾義士為主公復仇為主線,同時穿插師直與顏世御前、勘平與阿輕以及力彌與小浪三則直線故事的復式展開方式。
高師直妄圖調戲鹽谷判官之妻顏世御前,卻被正巧經過的桃井若狹之助壞了“好事”。師直懷恨在心并因此對其進行羞辱。桃井若狹之助不勝其辱決心討伐師直,并把這一想法告訴了家老加古川本蔵。得知主公決定的本蔵背地里行賄收買了師直。作為交換,師直向桃井若狹之助道歉,二人之間的矛盾因此而消。
求愛不成的師直將矛頭轉向顏世御前的丈夫判官,對其極盡羞辱、挑釁之能事。不堪羞辱和愚弄的判官拔刀砍向師直,雖被本藏阻止沒能手刃仇人,卻因違背了“殿上不可拔刀”的法度而被勒令切腹。判官死前趕到的家老大星由良之助接受主公遺命發誓為其報仇。
因與戀人阿輕私會而錯過了刀傷事件的勘平也是判官的家臣之一。事后得知真相的二人為自己的行為懊悔不已。為了籌集討伐師直的資金,阿輕自愿賣身到京都祗園一力茶室。懷揣女兒賣身得來的50兩銀錢的阿輕之父與市兵衛在回家途中被意圖謀財的斧定九郎所殺。隨后,勘平又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斧定九郎誤殺,并取得了其身上本屬于與市兵衛的,裝有阿輕賣身所得銀兩的錢包。
阿輕的母親認出了丈夫的錢包,指責勘平為謀財而殺害了自己的丈夫。不明真相的勘平切腹自殺,他的清白最終在臨死前得以證明。勘平如愿被記入討伐師直的義士名冊之中。
復仇策劃者由良之助在一力茶屋過著放浪形骸的生活以掩人耳目。在發現阿輕無意間得知了義士的復仇大計之后,由良之助決定殺其滅口。阿輕的兄長寺岡平右衛門在察覺了由良之助的意圖之后,準備親自殺死妹妹以示復仇決心。最終,寺岡平右衛門的忠義之心被由良之助所認可,也被允許參與到復仇行動之中。
本藏的女兒小浪本與由良之助之子力彌有婚約在先。但刀傷事件之后,由良之助的妻子阿石以本藏的賄賂行為實為武士所不齒,另外也正是本藏的阻止使得判官無法手刃仇人含恨而死的兩點為理由拒絕了二人的婚事。此時趕來的本藏故意對阿石出言不遜。力彌被他的言行激怒將其刺殺。本藏在臨死前獻出了師直家宅的地圖以求原諒。
四十六義士雪夜闖入師直府邸,為主公報仇之后集體在亡君墓前切腹自殺。
3.復仇的因果
從劇情概要即可看出,《趙氏孤兒》是一篇典型的描寫忠奸、善惡斗爭的戲劇作品。
某乃晉國大將屠岸賈是也。俺主靈公在位,文武千員,其信任的只有一文一武:文者是趙盾,武者即是某矣。俺二人文武不和,常有傷害趙盾之心,爭奈不能入手。[2]
在屠岸賈登場之初的這段臺詞中,支撐整個劇情發展的“忠奸對立”、“善惡沖突”都被其以“文武不合”四字所解釋。而隨后的一句“常有傷害趙盾之心,爭奈不能入手”更清楚交代了趙屠矛盾的關鍵所在。換言之,《趙氏孤兒》一劇是以奸臣屠岸賈對忠臣趙氏一族的單方面迫害作為契機發端并展開的。
而《忠臣藏》卻不存在類似的劇情設定。無需贅言,判官的死是整個《忠臣藏》劇情的開端。對判官夫人心懷邪念,欲圖不軌的師直求愛不成,為此遷怒于判官,對其百般羞辱。忍無可忍的判官拔刀將其砍傷,卻因觸犯了“殿內不可拔刀”的法度而被命令切腹。
在這里特別值得注意和強調的是,這種設定實際上直接導致師直的行動與判官的死之間失去了直接、必然的因果關系。